search

甘南藏族民間性宗教習俗煨桑

甘南藏族民間性宗教習俗煨桑

  煨 桑 藏族民間性宗教習俗之一。煨桑的地方是神山神壇。煨桑時,先用一大捆柏香樹枝放在煨桑臺上,然後一邊點火,一邊口唸禱詞,再用乾淨的勺將調好的原料倒在慢慢燃燒的柏樹枝上,使其產生更多的桑煙。煨桑的物件一是對戰神、凶神、財神、山神、寨神、河神、林神等的祭祀;二是禱告大慈大悲的佛祖,而更多的是祝願自己全家及親朋好友走運,今生幸福,來世再生。

藏族古老的宗教習俗——煨桑

  煨桑,藏族民間性宗教習俗之一。“桑”是藏語,其本意為“清洗、消除、驅除”等淨化之意,“煨桑”在藏語中是燔祭戰神的意思。藏人有天葬的習俗,天葬臺上點桑煙是為了招鷹前來食屍,煨桑也有祭神的意味,意即給神靈以美味,使死者的精神得以解脫。

  煨桑的程式

  在藏區,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燃桑煙。所以無論你走到寺院或百姓家,你都會發現煨桑爐,而不管桑爐設在院落中央、房頂還是牆上,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最潔淨之處。煨桑時,先將柏樹枝放置桑爐內點燃,然後再撒上些許糌粑、茶葉、青稞、水果、糖等,最後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煙火揮灑三次。煨桑者口誦“六字真言”。

  佛經上說,神靈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只要聞到桑煙之香味便宛如赴宴,藏語稱其為“智薩”(即食味)。所以僧俗民眾總是到寺院、山頂煨桑祭神,給神靈以美味,給自己以精神以解脫。

  祭祀活動:

  祭山祭水。祭山,即將五彩經幡、香枝和青稞酒等祭品攜至本地附近最高山頭的神壇上,進行煨桑以娛山神。祭水,就是至本地較大的河邊樹枝上懸掛五彩經幡,同時在河堤上煨桑祭祀水神。

  祭屋頂神。一般住家屋頂四角築有垛臺,每個垛臺上插上樹枝,每個樹枝上綴系五彩經幡。不同顏色表示不同的意蘊。從上到下的順序為藍、白、紅、綠、黃。民間傳說,藍為天,白為雲,紅為火,綠為水,黃為土,依次用羊毛線縫製。若以五行會意,則藍為水,綠為木,紅為火,黃為土,白為鐵。所以常有以宅院主人屬相顏色開頭排列經幡顏色次序的習俗。屋頂山牆中間的牆垛上,置有陶製香爐,是主人煨桑的地方,每逢藏曆每月初八、十五和三十日或大小節慶、婚嫁、旅行等喜慶之時皆在此爐中煨桑祭祀屋頂神。

  祭誕神、地祗。在拉薩,凡藏族都有自己的誕神,藏族聚居區都存在地祗。一般每月要定時祭祀誕神和地祗。此外,舉行婚喪嫁娶、出門遠行和驅瘟除邪等民俗事項時,更要祭誕神和地祗。祭祀的基本內容是煨桑、插經幡。僑居異鄉的藏族也要定期遙祭。

  祭舟神。每當過江河時,在上船前在岸邊煨桑祭水神;上船後,往船首掛哈達、撒青稞,脫帽祈禱,以求神靈保佑平安渡過。

  祭山口神。藏族每遇出行,便須翻山越嶺。藏語稱山頭、山口為“拉孜”,過往行人按傳統習慣,都要在此放置石塊,以至石塊成堆,藏語稱“拉載”。石堆上一般插有經幡,掛有經文紙條和羊毛等。過往行人每到“拉載”處,無論身份高低,都必須下馬,整衣以示恭敬,並將隨帶經幡、哈達或者經文紙條、羊毛等懸掛在經幡或杆繩上,然後煨桑,祈禱神靈截住妖魔,保佑旅途平安。禱畢,在場所有人員右手一把糌粑,面向“拉載”三呼“嗦”,然後高喊“古嗦,神靈保佑!”隨之將手上糌粑撒向空中,儀式即告結束。

  格薩爾王和藏曆五月十五煨桑

  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在降魔滅妖、抑強扶弱的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一天格薩爾召集起了他的精銳將士、總管臣民,對眾人唱道:

  無人神靈保佑誰,無神萬事皆逆雲。若是兩者共在時,

  心想事成大吉利。五月十五時辰吉,嶺國臣民請細聽,

  上瑪迦山峰之巔,煨名貴柏桑之葉,祭四方神靈護法。

  格薩爾認為,若不煨桑祭神,嶺國的護法神就不能助其降伏妖魔,因此決定五月十五煨桑祭神。這時魔國紅鋼角命根子野牛前來進犯嶺國,就因為格薩爾以桑煙敬祭了諸神,神靈喜歡故格薩爾大勝。自此,格薩爾從桑煙中開始了他保家衛國、降妖服魔的偉大宏業。藏曆五月十五煨桑由此而來。

  為均貧富牟尼贊普燃桑求神

  傳說,公元8世紀吐蕃牟尼贊普即位時,對社會貧富不均現象非常傷感。為了人人都過上平等生活,他曾3次下令均貧富,但始終無法改變。有一次,他問一僧人:“這種現象有解決的辦法嗎?”僧人說:“尊敬的贊普,上供奉佛祖,下佈施眾生吧!”牟尼贊普來到桑耶寺向寺院敬獻了《四阿唸經》、《律本事》、《俱舍論》3部佛經,向佛像敬獻了許多供品,以桑祭祀神靈佛祖,同時向廣大百姓佈施。從此桑耶寺就有了供桑的傳統,後逐漸傳至整個藏區的寺院和民間。

  究煨桑之淵源

  傳說古時藏族男子在出徵或狩獵歸來時,部族首領、老年人以及婦女兒童聚在寨外郊野,燃上一堆柏枝和香草,並不斷向出征者身上灑水,意為用煙和水驅除各種汙穢之氣。其實這一作法至今仍遺留於藏族社會的民俗民風之中。當家中生育嬰兒,遠道而來的親友前來賀喜時,家人要點燃柏樹枝,來者必須從火上跨過,目的是讓幼兒健康長壽,不受邪氣危害。

  後來就與戰爭有關,以“桑”祭祀神靈,祈禱平安勝利,成為高原先民同神靈溝通的主要方式。人們認為,桑煙可以直達上天神住的地方,它可將人間的美味傳遞上去,使諸神歡喜,保佑世間凡人事事如願,平安幸福。直到公元7世紀佛教傳入青藏高原,為了立足,佛教借鑑了本教和當地民族的一些習俗,煨桑就是其中之一種。由此煨桑與藏傳佛教結合起來,規模更大,更加盛行了。可以說,煨桑是藏族原始宗教與藏傳佛教兩層文化形態催化下形成的祈願禮俗。

  桑之含義

  “桑”是藏語,其本意為“清洗、消除、驅除”等淨化之意。但以其薰燃過程、人們煨桑時的心態以及所用物品來看,則是一個很明顯的供奉儀式。所以煨桑有兩層含義,一是淨化,二是祭祀獻供,因為煨桑時除點燃有香味的脫水的柏技和香草外,還有糌粑、炒青稞、茶葉、糖、蘋果、清水等眾多食品,確有祭祀奉供之意。所以有人將其譯為“祭祀煙火”、“焚香祭”、“煙祭”等,看來都是較確切的意譯。

  依本教史料,迎請神靈前首先要焚香淨化周圍環境,消除不淨和穢氣,而普通人生活之處隨時都有汙染,是一種汙垢,一種不淨。燃桑是淨化行為,每個汙點、鬼、魔和穢物都會由此而排除,具有淨化環境、消除邪氣、穢氣和淨化之功效。

甘南藏族風味小吃

  奶茶: 藏族地區有句俗語:“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由於藏族人民常年食用肉類、糌粑等酸性食物,缺少蔬菜、水果,人體缺乏鹼性。常喝奶茶可以調節體內酸鹼平衡。奶茶在藏區製作方法很多,最普遍常用的是將松州(今四川松潘地區)茶(以大葉枝梢為主,也叫大茶)文火熬製,濾掉茶渣後加入新鮮牛奶,佐以鹽巴、核桃、花椒、曲拉(幹乳酪),滾沸三遍即可飲用。能溶解脂肪、消食解膩,清腦提神、止渴生津。

  酥油糌粑:酥油提煉自犛牛奶中,是藏民不可缺少的食用油,營養價值很高,是藏民日常攝取熱量的重要來源。提煉酥油的方法是:先將犛牛奶稍加熱,然後倒入酥油木桶裡,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提奶汁油水分離。這樣水上就浮起一層淡黃色的脂肪,冷卻後便是酥油,將它灌進皮口袋儲存,用時再舀出來。 主要用於做酥油花、點燈,也用於熬製酥油茶、做糌粑、炸“卡賽”和果子。

  青稞是藏族人民製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過後磨成面用酥油拌著吃。人們也將青稞與豌豆摻合製作糌粑。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傳統食品,而且作為藏餐出現藏區的主要飯店,成為招待中外賓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節日中,藏族人民還要拋撒糌粑,以示祝福。

  酥油糌粑的做法是將先將酥油放置碗內,倒入茶水溶解,然後加入糌粑和少量“曲拉”和砂糖,左手託碗,右手無名指攪動糌粑,喝掉多餘茶水,然後用四指抓捏成團即可食用。味道甜而不膩,能充飢防渴。拌酥油糌粑忌邋遢灑落,一般食用完畢碗底乾淨,不留殘渣。

  風乾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製品為主。在牧區一般不食蔬菜,飲食單調,從單一的飲食結構來說,牧區乃至整個西藏都屬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區。眾所周知牛羊肉熱量很高,這有助於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們抵禦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習慣,若到一些牧民或農區家中,你會看到掛到屋內或帳篷內的風乾的牛羊肉,你若去這些人家作客,主人會拿出風乾的牛羊肉叫你品嚐,這種風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嚐得到。

  灌湯死麵包子:即俗稱的藏包。用肥美的犛牛肉做餡,加入少量蔥、姜剁碎成泥,邊剁邊加水。以死麵擀薄皮包成,包捏結合處留小口,上籠蒸熟即可。出籠時包子狀如蓮花,內含大量鮮美汁水,入口清香而不膩。

  手抓肉和血腸:在牧區,現宰肥羊煮手抓肉、灌血腸待客是最好的尊貴規格。熱情的牧人現場宰羊,架起大鍋,加入鹽巴、花椒等佐料煮沸,大塊的手抓肉入水血幹即食,味道鮮美無比,尤以胸叉肉為最好,往往留給貴客。同時,將牛羊肉或內臟切碎,加蔥花、姜、花椒等拌入羊血,灌入洗淨的腸子,分段結紮,下鍋稍煮即可食用,鮮嫩無比,有很大的滋補作用。

  酸奶:農區也叫“臥奶”。將鮮奶煮熱,晾至微溫,加引子裝罐,用皮袍或棉被包裹,在恆溫下發酵5—6小時即可食用。釀好的酸奶狀如豆腐腦,潔白細嫩,入口微酸、清涼而略帶酒香,加紅糖、砂糖食用更佳。具有消暑、活血、舒筋、補腎、消食、健胃等功效。

  此外,在甘南牧區,還有“辛”(藏式點心之一,將糌粑、曲拉、蕨麻粉、葡萄乾、大棗、紅糖用酥油熔化冷卻結塊的食品)、“刀什哈”(將羊肉剔骨切碎,和燒紅的石頭一起裝入羊胃烘熟的吃法)、兜卷(將洗淨的羊胃囊和外包網狀油切片佐以鹽巴、蔥花,分層鋪好卷卷包紮煮熟的吃法)、夾心肝片、灌肺等各種風味小吃,多來自民間遊牧生活,簡便易做,鮮美直接,反映了草原民族豐富的飲食文化內涵。


藏族餐食文化

  蕨麻米飯   作料有大米、蕨麻、白糖、酥油。製作方法:先將大米、蕨麻另行煮熟、一樣一半盛在碗內,再撒上白糖,澆上酥油汁。食用時用調羹邊攪邊吃。具有甜而不澀,油而不膩的特點。藏族群眾視之為團圓和睦和象徵性食品。設宴待客時首先上桌。   灌腸   有肉腸和血腸兩種。肉腸是用絞碎的肺、心腎等內臟加切碎的蒜苗和食 ...

習俗少女上頭

  上頭是藏族人民一種古老的風俗,甘南各地都有例行,而以夏河拉卜楞寺周圍居民最為隆重講究。   上頭是為姑娘成人舉行的一種儀式,一般在正月初三舉行,參與者是家族成員及其親朋好友。通常情況下,姑娘年滿十六歲就要上頭。上了頭就意味著姑娘已是成年人了,從此,她可以參加社會活動,允許戀愛、結婚。有的家庭還允許其另居, ...

習俗祈禱

  祈 禱 藏語為“毛蘭木”,被視為人與神相連的紐帶。老人、苦行僧為來世祈禱,為今生祈禱的內容各自不一,諸如將要出遠門的希冀一帆風順,家有二老的祝願健康長壽,經商的祈求財運亨通,家有病人的默禱早日康復等等。佛寺每年都有一次極為盛大的祈願法會,目的在於祈禱人間充滿幸福和平,百姓安康。 ...

端午節適合去哪裡玩 草原賞格

  端午假期悄然而至,工作之餘很多人想要出去旅行放空自己,給自己充充電,以便用更好的狀態準備迎接下一階段的工作。那麼除了吃粽子、划龍舟、緬懷屈原之外,端午假期適合去哪裡玩呢?本期的城市文化,帶你走進美麗的淨土——甘南。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於中國甘肅省南部,是全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與黃土 ...

藏族傳統節日習俗

  1、謝水節   流行於冕寧縣一帶。每年農曆三月初六舉行。其主要內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帶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癩蛤蟆,每家隨去一二人。來到水溝邊,喇嘛一邊唸經一邊把糌粑做的動物放到水中。返回時,大家打著雨具,嚷嚷鬧鬧,表示雨已下起來了。接著,人們去敬一個圓形的塔子。塔內放有一把刀子和一個小鑼鍋,代表 ...

梵蒂岡宗教習俗

  梵蒂岡是一個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教皇是國家元首,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精神領袖。教皇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於一身。梵蒂岡的國徽集中說明了教皇在城國的地位。國徽的圖案是:兩把交叉著的天國鑰匙,託著教皇登基時的帽子。這種稱作“三重冠”的帽子,有上中下三層,象徵著教皇擁有的神權立法權和司法權。關於“神權”,當時在西 ...

辛巴威宗教習俗

  辛巴威人性情溫和、善良、友好。津約55%的人口信奉基督教,他們又分屬不同的教派。其中,羅馬天主教信徒最多,逾80萬,因為它除保留基督教的特徵外,汲取了較多的當地文化。穆加貝總統就信仰羅馬天主教。其次是衛理公會、英國聖公會、荷蘭改革教會等。   除上述由西方傳入的教會之外,在辛巴威,至少還有130個黑人教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