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甘南藏族風味小吃

甘南藏族風味小吃

  奶茶: 藏族地區有句俗語:“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由於藏族人民常年食用肉類、糌粑等酸性食物,缺少蔬菜、水果,人體缺乏鹼性。常喝奶茶可以調節體內酸鹼平衡。奶茶在藏區製作方法很多,最普遍常用的是將松州(今四川松潘地區)茶(以大葉枝梢為主,也叫大茶)文火熬製,濾掉茶渣後加入新鮮牛奶,佐以鹽巴、核桃、花椒、曲拉(幹乳酪),滾沸三遍即可飲用。能溶解脂肪、消食解膩,清腦提神、止渴生津。

  酥油糌粑:酥油提煉自犛牛奶中,是藏民不可缺少的食用油,營養價值很高,是藏民日常攝取熱量的重要來源。提煉酥油的方法是:先將犛牛奶稍加熱,然後倒入酥油木桶裡,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提奶汁油水分離。這樣水上就浮起一層淡黃色的脂肪,冷卻後便是酥油,將它灌進皮口袋儲存,用時再舀出來。 主要用於做酥油花、點燈,也用於熬製酥油茶、做糌粑、炸“卡賽”和果子。

  青稞是藏族人民製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過後磨成面用酥油拌著吃。人們也將青稞與豌豆摻合製作糌粑。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傳統食品,而且作為藏餐出現藏區的主要飯店,成為招待中外賓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節日中,藏族人民還要拋撒糌粑,以示祝福。

  酥油糌粑的做法是將先將酥油放置碗內,倒入茶水溶解,然後加入糌粑和少量“曲拉”和砂糖,左手託碗,右手無名指攪動糌粑,喝掉多餘茶水,然後用四指抓捏成團即可食用。味道甜而不膩,能充飢防渴。拌酥油糌粑忌邋遢灑落,一般食用完畢碗底乾淨,不留殘渣。

  風乾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製品為主。在牧區一般不食蔬菜,飲食單調,從單一的飲食結構來說,牧區乃至整個西藏都屬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區。眾所周知牛羊肉熱量很高,這有助於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們抵禦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習慣,若到一些牧民或農區家中,你會看到掛到屋內或帳篷內的風乾的牛羊肉,你若去這些人家作客,主人會拿出風乾的牛羊肉叫你品嚐,這種風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嚐得到。

  灌湯死麵包子:即俗稱的藏包。用肥美的犛牛肉做餡,加入少量蔥、姜剁碎成泥,邊剁邊加水。以死麵擀薄皮包成,包捏結合處留小口,上籠蒸熟即可。出籠時包子狀如蓮花,內含大量鮮美汁水,入口清香而不膩。

  手抓肉和血腸:在牧區,現宰肥羊煮手抓肉、灌血腸待客是最好的尊貴規格。熱情的牧人現場宰羊,架起大鍋,加入鹽巴、花椒等佐料煮沸,大塊的手抓肉入水血幹即食,味道鮮美無比,尤以胸叉肉為最好,往往留給貴客。同時,將牛羊肉或內臟切碎,加蔥花、姜、花椒等拌入羊血,灌入洗淨的腸子,分段結紮,下鍋稍煮即可食用,鮮嫩無比,有很大的滋補作用。

  酸奶:農區也叫“臥奶”。將鮮奶煮熱,晾至微溫,加引子裝罐,用皮袍或棉被包裹,在恆溫下發酵5—6小時即可食用。釀好的酸奶狀如豆腐腦,潔白細嫩,入口微酸、清涼而略帶酒香,加紅糖、砂糖食用更佳。具有消暑、活血、舒筋、補腎、消食、健胃等功效。

  此外,在甘南牧區,還有“辛”(藏式點心之一,將糌粑、曲拉、蕨麻粉、葡萄乾、大棗、紅糖用酥油熔化冷卻結塊的食品)、“刀什哈”(將羊肉剔骨切碎,和燒紅的石頭一起裝入羊胃烘熟的吃法)、兜卷(將洗淨的羊胃囊和外包網狀油切片佐以鹽巴、蔥花,分層鋪好卷卷包紮煮熟的吃法)、夾心肝片、灌肺等各種風味小吃,多來自民間遊牧生活,簡便易做,鮮美直接,反映了草原民族豐富的飲食文化內涵。

甘南藏族民間性宗教習俗煨桑

  煨 桑 藏族民間性宗教習俗之一。煨桑的地方是神山神壇。煨桑時,先用一大捆柏香樹枝放在煨桑臺上,然後一邊點火,一邊口唸禱詞,再用乾淨的勺將調好的原料倒在慢慢燃燒的柏樹枝上,使其產生更多的桑煙。煨桑的物件一是對戰神、凶神、財神、山神、寨神、河神、林神等的祭祀;二是禱告大慈大悲的佛祖,而更多的是祝願自己全家及親朋好友走運,今生幸福,來世再生。

甘南藏族餐食文化

  蕨麻米飯

  蕨麻米飯作料有大米、蕨麻、白糖、酥油。製作方法:先將大米、蕨麻另行煮熟、一樣一半盛在碗內,再撒上白糖,澆上酥油汁。食用時用調羹邊攪邊吃。具有甜而不澀,油而不膩的特點。藏族群眾視之為團圓和睦和象徵性食品。設宴待客時首先上桌。

  灌腸

  有肉腸和血腸兩種。肉腸是用絞碎的肺、心腎等內臟加切碎的蒜苗和食鹽灌入大腸;血腸是用絞碎的肉放在血液中,加入食鹽、花椒粉攪勻而灌入細腸內,均以清水煮熟食用。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手抓肉

  藏族宰牲不用刀殺,而是用細繩將牲口勒閉而死。藏族食肉不興烹炒,而是連肉帶骨解肢後以清水煮之,調料也只是食鹽和花椒。煮至半熟撈而食之。

  糌粑

  先將碗內放一塊酥油,然後倒茶水,再放糌粑(熟青棵粉),加曲拉(乳渣)、白糖,用手攪拌,邊攪邊吃。因食用方便實惠,歷來是藏族人民喜愛的主食。

  哈居

  也稱辣子尕勺,將羊肉剁碎,下在涼水裡邊煮邊攪,開鍋後加鹽,調料及蔥花,盛在碗裡再調油辣子,然後拌好糌粑用拇、食、中三指將拌好的糌粑一小塊捏成勺形,再用小勺連肉帶湯舀入糌粑捏的勺裡食之,不但別有風味、而且增熱抗寒,是藏區冬季早晨的佳餐。

  藏包

  將牛羊肉絞碎後加食鹽、花椒,再加入少量水份攪勻成餡子,用不發酵的死麵包好蒸熟。其形似寶瓶,皮薄多汁,色味俱佳,被譽為水晶包子。

  多食合

  是牧區獨有的野外食肉方法。牧人們先將羊肉與骨頭分解,再將肉割成塊,堆在一起。加上食鹽、花椒粉等調料拌勻,然後撐開事先洗好的羊肚,塞一把肉,裝一塊燒紅的青石頭蛋,直至肉和塊裝完後,用繩子把肚口扎牢,不讓裡面的熱氣遺漏。這時,羊肚裡嘭嘭鼓湧,似欲崩破,再輕輕翻滾待熱氣降溫,停下崩跳時,用刀劃開一點口子,取出積在裡面的肉汁,然後將肚皮整個劃開,吃一塊肉,喝一口湯,其滋味別具一格,任憑炒吃烤吃,任憑加什麼調料,都無法與之相比,真是妙不可言。

  酸奶

  是將牛奶煮沸後倒入木桶內經發酵製作而成,味道酸甜可口,為上等待客之佳品。

  青稞酒

  用當地產的青稞釀造,為綠色飲品。

  奶茶奶茶

  用牛奶與茶葉加少許鹽煮沸而成。清香可口,美味無窮。早上喝幾碗奶茶,一上午不覺飢渴。


必帶特產小吃

  1、藏族奶茶:甘南傳統小吃,清香可口、味道濃郁。   2、犛牛酸奶:甘南特色小吃,入口即化、回味無窮。   3、藏包子:甘南特色美食,味道鮮美、油香四溢。   4、手抓羊肉:甘南特色美食,肉質細嫩、味道鮮美。   5、糌粑:甘南傳統美食,味道清香、口感豐富。   6、火燒蕨麻豬:甘南特色美食,皮脆肉嫩、味 ...

正月法會

  正月法會源於宗喀巴大師於1409年在拉薩舉辦的祈願法會,在拉卜楞寺開始於第二世嘉木樣活佛久美昂吾(1728—1792年)時期,法會自正月初三起到正月十七日止,歷時十五天,正月法會主要是全體僧人每天的六次大誦經、正月初八的放生節、正月十三的曬佛節、正月十四的法舞會、正月十五的酥油花燈會、正月十六的“轉香巴” ...

歡樂的朝水節

  甘南人民素有熱愛大自然的傳統美德,朝水節便是甘南藏區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項盛大民間節慶活動。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陽節那天,又是甘南藏族地區特有的朝水節。這一天甘南各地幾乎都舉行大小不同的朝水沐浴活動,而規模盛大、儀式隆重、沿襲久遠的要數黑水溝的朝水節了。   黑水溝旅遊風景區,位於舟曲縣和迭部縣的交界處。 ...

嘛呢達日覺

  嘛呢達日覺 張掛在山隘路口,房前屋後的經幡,俗稱嘛呢旗。過往行人在幡前默默祈禱,以求驅兇避災。如果家裡有人出遠門,在白布或其它各色布上,印上祝願禱詞,掛在神塔、神山上,使幡旗隨風飄揚。據說,每飄動一次,等於向神祈禱了旗上面的禱詞一次。人過世了,為了不使他的亡魂到處遊蕩,早日升入天界,就在布上印超度經,拴在 ...

嘛呢堆

  嘛呢堆 以石塊壘成方形或圓臺形的石堆,過往行人、口唸六字真言,在石堆上新增一兩塊白石或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塊,插以經幡,顯示自己對神的虔敬和信仰。一說嘛呢石堆具有戰神的象徵,人們希望戰神保護自己,賜予安寧幸福。 ...

拉卜再

  拉卜再 直譯為“山之巔”,意為祭祀山神的地方。山神有區域、部落和村莊之分,各自均有祭祀的固定地點,所祭山神亦有其稱謂,大部分在特定的一座山頂,也有在泉邊、林緣的。祭祀處多有用石塊堆積成丘形,四周用木柵圍護,被認為是山神的居住地。甘南各地每年夏季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山神的插“箭”活動。屆時各村莊、部落的成年男 ...

唐卡藝術

  唐卡是甘南各佛教寺院儲存數量最多,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品。唐卡是用綵緞裝裱的卷軸畫,唐卡形制多為豎條長幅,大小無定製,有十多釐米的微型唐卡,也有長達百米的宏幅鉅製。按質地和工藝一般分為三類,即:繪製唐卡、織物唐卡(包括刺繡、織繡、 絲和貼花等)和印刷唐卡。常見的繪製唐卡在布底或紙面上繪製圖畫後,鑲綴綵緞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