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再 直譯為“山之巔”,意為祭祀山神的地方。山神有區域、部落和村莊之分,各自均有祭祀的固定地點,所祭山神亦有其稱謂,大部分在特定的一座山頂,也有在泉邊、林緣的。祭祀處多有用石塊堆積成丘形,四周用木柵圍護,被認為是山神的居住地。甘南各地每年夏季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山神的插“箭”活動。屆時各村莊、部落的成年男子跨馬攜帳,擎舉箭牌,前往各自的“拉卜再”,點燃起各家各戶帶來的柏樹枝“桑秀”,隨燃燒的火焰,口中唸誦禱詞,把糌粑、酥油、鮮奶、淨水等祭神供品拋灑在“桑秀”堆上,同時吹響海螺,人們高呼“拉嘉羅”(神必勝)並向空中拋撒印有吉祥符圖的“浪達”(藏語意為風馬)。頓時,紙片紛飛,遮天蓋地,接著把長約5米,繪有五彩雲景的羽翅板和繫著多色彩綢及吉祥羊毛的“箭”牌插入石堆,插“箭”時,僧人唪誦經文,所有的人向“拉卜再”施禮膜拜,並順時針方向繞行,鳴槍致意,祈請山神降臨,享用祭祀,保佑該地人畜平安,風調雨順。
迭部、舟曲藏族,每年八月十五日各村殺牛祭山神。每隔3年整個部落聚會一次,屆時各戶聚糧錢酒食,用面做一個高二尺、有長牛角的“神”像,叫“斜角多瑪”。斜角多瑪”身穿紙衣,其四周供有眾多的紙剪的羊和雞,“嘎巴”唸經後由一位反穿羊皮背心的人捧著“多瑪”和紙剪的雞羊繞屋三匝,然後“嘎巴”頌咒於前,眾助吼於後,將“多瑪”恭送到神山中,在山神前殺牛致祭畢,全村人分食牛肉乞福。
拉卜楞寺院;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宗主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院,全名“尕旦夏知卜達爾吉扎西伊蘇旗貝琅”,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境內。藏語稱“噶丹雪珠達爾傑扎西葉蘇旗衛林”,意為“足喜講修宏揚吉祥右旋洲”,簡稱為“拉章扎西旗”。據聞,第一世嘉木樣選定大夏河旁的扎西旗為寺址,後拉章(佛宮)建成後,出於對大師的尊崇,在寺名前冠以“拉章”,稱“拉章扎西旗”,久之“拉章”轉音為“拉卜楞”,且廣泛使用,於是拉卜楞成了寺名和地名。 拉卜楞寺位於夏河縣拉卜楞鎮西頭,坐落在大夏河北岸,坐北向南,西北山似大象橫臥,東南山松林蒼翠,寺前開闊平坦,大夏河自西向東北蜿蜒而流,形如右旋海螺,可謂山清水秀,風光宜人。
冶力關;冶力關森林公園位於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甘南藏族自冶州卓尼、臨潭兩縣境內,東鄰蓮花山自然保護區,西接合作市,北與臨夏、康樂毗連,總面積79400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3%,植被覆蓋率92.0%。該區屬溼潤的高原氣候,特點是高寒溼潤,氣溫年差較小,月差較大,雨熱同季,垂直差異顯著。以臨潭縣冶力關為中心,分為蓮花山、西峽、東峽和冶海湖四個景區。主要景觀有蓮花、冶木峽、冶海湖、赤壁幽谷、巨型臥佛等景觀。冶木河貫穿全區,自西向東流入洮河。地質構造複雜,地貌奇特。冶木河上游地勢平緩,有牧草豐茂的天然牧場,也有地勢陡峭、溝深谷窄的練珠峽。下游以林海蒼茫、清溪瀠洄、曲徑通幽的溝壑為主。連珠峽壁立千仞、奇峰林立、古樹盤巖、虯枝倒掛,千姿百態。
夏河;位於甘肅省藏族自治州北部,東經102度31分,北緯35度12分。東、南面分別與本州合作市、碌曲縣相鄰,北依臨夏州及青海省循化縣、同仁縣,西與青海省澤庫縣比鄰,全縣總面積為6273.88平方公里,共轄1鎮14鄉,有藏、漢、回、撒拉、東鄉、蒙古、朝鮮、土族等十四個民族,人口7.78萬人,其中藏族人口約佔78%。因文明遐邇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坐落在縣城西域,古素有“東方梵蒂岡”之美稱。全縣總面積6274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場面積754萬畝,林地66萬畝,耕地17.02萬畝,共轄兩鎮16鄉,有藏、漢、回、撒拉等十四個民族,共7.73萬人,其中藏族人口約佔78%。全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在3000m-3800m之間,大夏河、洮河流經境內,年均氣溫2.6℃,氣候為高寒溼潤型別,年均降水量516mm,平均無霜期56天。夏河縣是甘南州重要的牧業基地之一,全縣經濟產業格局以牧為主,農林業、畜產品加工、建築材料工業、旅遊業為輔。境內資源豐富,有鐵、銅、錫、鉻等礦產資源,牛黃、貝母、秦艽、黨參、鹿茸、冬蟲夏草等各類名貴中草藥資源,甘加羊、美仁犛牛、蕨麻豬、蕨麻等生物資源;有藏族佛教格魯派六大名寺之一的拉卜楞寺院、桑科草原等旅遊勝地。
格桑花草原;草原的夏秋,碧草連天。坐落在大夏河畔的拉卜楞寺以其雄偉壯麗的建築、奇異的佛教藝術瑰寶和盛大的佛事活動,吸引著虔誠的信徒和中外遊客。當你騎著駿馬在草原上飛馳,當你騎著犛牛在大夏河畔徜徉,可以飽覽“天蒼蒼,地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美景色。夜晚,圍著草原上燃起的篝火,與藏族同胞手拉手翩翩起舞,將為你留下永生難忘的歡樂。格桑花草原旅遊,充滿了獨具特色的藏族風情。格桑花旅遊部還開闢了賽馬場、犛牛場等充滿魅力的旅遊專案,熱情地歡迎來自四方的遊客。
瑪曲;瑪曲縣位於甘南州西南部,甘、青、川三省交界處,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純牧業縣。東與甘肅省碌曲縣、四川省若爾蓋縣接壤,南與四川省阿壩縣相鄰,西與青海省久治縣、甘德縣、瑪沁縣相連,北與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相接。總面積10109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場1360.9萬畝,佔總面積的89.4%。全縣轄8個鄉,總人口4.3萬人,其中藏族人口占88%。瑪曲縣位於黃河的上游,是藏語"黃河"的意思,瑪曲也是全國唯一一座以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命名的縣。
冶海;臨潭縣八角鄉與冶力關鄉交界處,有一高山湖泊,稱冶海,民間又稱常爺池。湖水總面積750畝,位於海拔2610米的山頂峽谷中。水源從八角鄉石門河注入,無出口,有地下暗流從冶力關鄉北部山腰湧出。湖水呈深綠色,清澄如鏡,水位大旱不減,大澇不溢,湖邊淺水處有小鯢(當地稱娃娃魚)棲息,別無其它水生動物。當地群眾自古以來將此湖視為聖湖,懷著敬畏的心情朝拜煨桑,並向湖水中投銅錢銀幣,並以此測試心誠與否:錢幣沉入水中則意味著心誠,若心不誠者投下錢幣,錢幣則飄浮於水面,意味著神靈拒絕接受,其人亦有不可饒恕的罪孽。最為神奇的是冶海冰圖。每至冬季,湖水結冰如鏡,冰面呈現出千奇百怪的圖案。有寓意深刻的抽象畫,也有栩栩如生的寫實圖象,有的如宇宙星球組合,有的如神秘飛行物,有玉盤託寶,也有天女散花,有華燈放彩、明珠閃耀,也有寶塔樓宇,杯盤陳列,凡世間萬物,山川樹木奇花異卉,人物牛羊珍禽異獸,只要你有耐心,均可對號入座。自然的造化,神靈的信手塗鴉,空靈超脫,妙不可言。
黃捻子國家級森林公園;黃捻子國家級森林公園是甘南州臨潭縣冶力關風景區內的一處精華旅遊區,也是冶木峽的另一條峽谷 ,全長6.5公里,山勢險峻,有九十九道彎,峽谷兩岸有大片天然森林。距冶力關鎮十六公里。沿著百里長河冶木西峽,就可以進入黃捻子森林公園。這裡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9%,非“鋪錦疊翠”而不能形容其林木蔥蘢、枝葉蓊鬱之盛況,真是旅遊休閒的絕佳去處。信步走來,鳥鳴深樹,蝶飛花從,蔓條纏繞,枝葉披離,其間有長長的木棧道盤桓,小小的野亭欄互見,更有新建成的度假村紅白相映,坐落在曲徑通幽的綠蔭深處。人與自然,極為難得地在這裡相依相偎,那種和諧,那種親密,若非親臨其境,又怎麼體味得出呢?在黃捻子度假村,你可以觀賞到林海雪瀑和灌林叢生的美景。這裡一年四季陽光普照,環境寧靜舒適,是最適合全家大小同遊的度假勝地。度假區雖然處在治木上峽,但沒有因盛名而帶來喧鬧,仍然純樸自然、閒適寧靜。原始林木多高達20多米,到處都是濃密的松樹、柏樹、樺樹。一路濃蔭,一路水清,一路花香,山泉琅琅,溪流淙淙,鳥語花香。春天,山林蔥鬱,空氣鮮潔;盛夏,濃蔭乍地,幽靜清涼,晚秋,層林盡染,野果累累,可觀可食。嚴冬,松林碧翠,萬木積雪,粉裝玉徹,晶瑩玲瓏,一派北國風光。
迭部;迭部,就像連線蘭州與九寨溝的驛站,在這塊版圖上熠熠生輝。迭部位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至西秦嶺西延部岷迭山脈、白龍江大峽谷過渡帶上,有著“兩山夾一江”的地形特點,江北是迭山山脈,江南是岷山山脈,它們都是崑崙山的餘脈。迭山山脈又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迭部更是一個“四季迭部、魅力迭部”,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不僅有獨特的自然風光,還有多彩的藏族風情。在自然景觀中,有高原雲天、白龍江大峽谷、百里石峰、迭山橫雪、高原石林、雪轟、佛光、霧凇、冰掛等地質氣象景觀,還有“綠色如浪”、“山濤林立”、“如詩如畫的林相”、“白龍流珠”等生態景觀。
正月法會源於宗喀巴大師於1409年在拉薩舉辦的祈願法會,在拉卜楞寺開始於第二世嘉木樣活佛久美昂吾(1728—1792年)時期,法會自正月初三起到正月十七日止,歷時十五天,正月法會主要是全體僧人每天的六次大誦經、正月初八的放生節、正月十三的曬佛節、正月十四的法舞會、正月十五的酥油花燈會、正月十六的“轉香巴”(意為轉彌勒)。 一系列的宗教活動中溶入了各種藝術形式,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甘南人民素有熱愛大自然的傳統美德,朝水節便是甘南藏區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項盛大民間節慶活動。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陽節那天,又是甘南藏族地區特有的朝水節。這一天甘南各地幾乎都舉行大小不同的朝水沐浴活動,而規模盛大、儀式隆重、沿襲久遠的要數黑水溝的朝水節了。
黑水溝旅遊風景區,位於舟曲縣和迭部縣的交界處。 ...
煨 桑 藏族民間性宗教習俗之一。煨桑的地方是神山神壇。煨桑時,先用一大捆柏香樹枝放在煨桑臺上,然後一邊點火,一邊口唸禱詞,再用乾淨的勺將調好的原料倒在慢慢燃燒的柏樹枝上,使其產生更多的桑煙。煨桑的物件一是對戰神、凶神、財神、山神、寨神、河神、林神等的祭祀;二是禱告大慈大悲的佛祖,而更多的是祝願自己全家及親 ...
嘛呢達日覺 張掛在山隘路口,房前屋後的經幡,俗稱嘛呢旗。過往行人在幡前默默祈禱,以求驅兇避災。如果家裡有人出遠門,在白布或其它各色布上,印上祝願禱詞,掛在神塔、神山上,使幡旗隨風飄揚。據說,每飄動一次,等於向神祈禱了旗上面的禱詞一次。人過世了,為了不使他的亡魂到處遊蕩,早日升入天界,就在布上印超度經,拴在 ...
嘛呢堆 以石塊壘成方形或圓臺形的石堆,過往行人、口唸六字真言,在石堆上新增一兩塊白石或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塊,插以經幡,顯示自己對神的虔敬和信仰。一說嘛呢石堆具有戰神的象徵,人們希望戰神保護自己,賜予安寧幸福。 ...
唐卡是甘南各佛教寺院儲存數量最多,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品。唐卡是用綵緞裝裱的卷軸畫,唐卡形制多為豎條長幅,大小無定製,有十多釐米的微型唐卡,也有長達百米的宏幅鉅製。按質地和工藝一般分為三類,即:繪製唐卡、織物唐卡(包括刺繡、織繡、 絲和貼花等)和印刷唐卡。常見的繪製唐卡在布底或紙面上繪製圖畫後,鑲綴綵緞邊 ...
佛教寺院的壁畫藝術,處處體現著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分析和認識,以及為體現各種思想所進行的豐富的藝術創造。
藏族壁畫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常將一些佛教內容裝飾在幾何圖形中,如“六道輪迴”就是將人生的因果和宇宙的分佈繪製在圓形的圖案中,而“壇城”則是用“八吉祥”、“佛塔”等物,組成完全對稱的圓形圖案。表現“歷史 ...
藏曆十月二十五日,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成道圓寂的日子。僧俗教民透過點燃不息的酥油燈來表達自己的懷念之情,並以此頌揚佛法如光明火炬,永遠驅散黑暗、愚昧之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