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生肖動物百科:虎

生肖動物百科:虎

  興風長嘯生虎威

  虎是大型貓科食肉類動物,有8個亞種,即孟加拉虎、爪哇虎、蘇門答臘虎、東北虎、華南虎、高加索虎、印支虎、新疆虎。然而天南地北的老虎外觀、皮毛、體形大致相似。華南虎、孟加拉虎也就比東北虎、高加索虎略小一點,不像其它種類的動物那樣呈現出相當大的差異。雖然模式只有一種,但因其完美,一種就夠了。正像熊貓,我們無法想像另一種形態的熊貓也會如此完美。人們寵貓可能因為它是縮小了的老虎,有的畫家甚至照貓畫虎,但貓畢竟是貓,沒有虎的王者氣概,況且有許多亞種華美有餘而威猛不足。

  虎威風凜凜,奔走如風,仰天長嘯時百獸辟易。古人認為“風從虎”,虎一出場甚至狂風大作,這恐怕是因為虎給人留下了最驚心動魄的感覺。直至今日,被圏養的老虎在動物園柵欄後的一聲怒吼,仍能使人生出幾分畏懼。即使是老死於山林,仍能威懾其它動物,所謂“虎死威風在”是也。

  古代將軍多用虎皮掛在帳中或鋪於座上,是為了借虎威以壯軍威。將軍所在營帳是“虎帳”,將軍的威風是“虎威”,驍勇善戰的將領稱“虎將”,勇士、壯士稱“虎賁”。《三國演義》中關羽等五位蜀漢將軍就被稱為“五虎上將”,歷代武官中“虎騎將軍”、“虎賁中郎將”之類比比皆是,時至今日,軍中勇將和競技好手仍被稱為“虎將”,足見虎的威風被人借用了幾千年。

  古代帝王用銅鑄虎形兵符調動軍隊,虎符中分為二,兩半鑄有相同的銘文。右半留在君主手中,左半交給統兵將帥。需要調發軍隊時,君王遣使持符驗合,以為憑證。公元257年,秦國進攻趙國,魏王懼秦軍威勢,不敢發兵解圍。魏王之弟無忌請求魏王寵姬竊出兵符,擊殺魏軍統領晉鄙將軍,奪取兵權,率大軍擊敗秦軍解趙之圍。這段故事多次被搬上戲劇舞臺,拍成電影,而虎符則是劇中貫穿始終的重要道具。

  虎的威風不僅被人們藉以壯大軍威,還被人們用來豐富語言的表現力。

  有一句成語“狐假虎威”來自一則寓言:狐狸宣稱自己是百獸之王,老虎當然不能同意,狐狸欺騙老虎說:“你不信跟我走一趟,看看大家對我的態度就知道了。”老虎便跟著狐狸巡視山林,百獸看見老虎都嚇得東躲西藏。憨厚的老虎以為是狐狸的王威,不知道是自己的威風被狐狸借用了。“狐假虎威”常用來諷剌藉助別人威勢做壞事的小人。

  從另一個角度講,人們常用“虎穴”、“虎口”形容危險的境地。大難不死謂之“虎口餘生”,冒險行動叫作“虎口探險”,那末“虎口拔牙”簡直就是玩命,不過“與虎謀皮”就太愚蠢了。“暴虎馮河”孔子極不贊成,徒手搏虎是莽撞而非勇敢。然而《水滸傳》中的武松斷了哨棒,不得不空手打虎,成就了千古英雄佳話。

  噬鬼驅邪有人情

  虎崇拜由來已久。傳說中的西王母是半人半獸的形象,根據她虎齒、豹尾、善嘯的特徵,可以猜測西王母是虎圖騰與母系氏族社會部落女首領的合併。西王母掌管人間的刑罰、瘟疫和災難,儼然是最高司法女神。她主死也主生,手中有不死之藥,美麗的嫦娥就是吃了她的藥飛昇到月亮成了那裡永久的居民。西王母在漫長的中國神話發展史中逐漸演化為面目慈祥的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一起君臨整個宇宙,而成為道教的最高女神。她也不再主管刑殺轉而掌管生育、婚姻等溫馨的專案,因而在民間香火很盛,特別是女性對她禮拜甚勤。

  虎則一直堅持西王母的事業,伸張正義,噬食鬼魅。相傳上古時,神荼、鬱壘二神善捉鬼,然後將鬼喂虎。3000年前的商代晚期青銅器虎食人卣是一種酒器,其造型表現的正是虎食鬼的主題。虎有噬鬼鎮邪的威力,所以古人在除夕時畫虎於門,後來演變為門神畫。

  虎是義獸,於是有人召虎判案,有罪者虎噬,無罪者不顧。有位扶南王範尋養著六虎六鱷,判案有疑,就將人投於虎、鱷,不噬即為有理。司法程式真是簡捷便當,可惜不宜推廣。

  大約在3世紀時,弘農(今河南、陝西交界處)虎患嚴重,劉昆到任後,政通人和,虎群居然負子離境,以示對清官的支援。虎在這個故事裡極富人情味,而清代小說家蒲松齡(1640-1715)在《聊齋志異》中講的故事更動人:一老嫗之子死於虎患,地方長官判虎為老人養老送終,此虎便每天送獵物奉養老人,老人死後虎還到墳前嗥鳴致哀。

  動物學家認為,虎一般不襲擊人類,只有一些老病的虎捕獵困難,才向人進攻。在大自然食物鏈上,人與虎本可以和平共處,所以自古流傳著許多人與虎的動人故事。比如春秋時期(前11世紀至前7世紀)楚國的令尹子文出生時被拋棄,由老虎哺乳養大,後成為優秀的政治家。唐乾元年間(758-760)發生的老虎送新娘赴佳期的故事,更具浪漫色彩。一時間,貴州、陝西一帶虎媒祠廣立,有情人都希望虎神保佑婚姻美滿。不過,如有這樣的媒人出場,結緣雙方可就需要有足夠的勇氣了。

  天真爛漫在民間

  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詞·紅苗》詩:“織就班絲不贈人,調來銅鼓賽山神,兩情脈脈渾無語,今夜空房是避寅。”(注:紅苗惟銅仁府有之,衣服悉用班絲,女紅以此為務。擊銅鼓以鼓舞,名曰調鼓。每歲五月寅日,夫婦別寢,不敢相語,以為犯有虎傷。)寅為虎,誰敢違背避寅習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會傷害他們。是一些地方民間流傳的避寅習俗。

  白虎神是中國古代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文七宿,因其呈虎形位於西文,按五行配五色,故稱。它也是四方神之一。《禮記·道教的守護神,原為古代星官名,曲禮上》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時,掌壇師要用殺豬民將自己的頭砍出血來,滴在紙錢上後,懸掛焚燒。湖南土家族的小孩得尺風病時,往往認為是白虎所致必須請巫師驅趕“白虎”。驅趕時,要在戶外放一把椅子,綁上帶枝葉的竹子,上捆一隻白公雞,由巫師在室內施法,如果公雞啼叫,白虎就算趕跑了。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舊時有懸艾虎、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艾葉可驅蟲、治病,以艾作虎形,有驅病鎮邪的功能。有的地方還用雄黃在小孩子額上畫上“王”字,模仿虎頭花紋,當然也是借虎驅邪的意思。天真爛漫的孩子們猶如一群小老虎滿街亂竄,給節日增添了歡樂的氣氛。

  陝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兒風俗。小孩滿月時,舅家要送去黃布做的老虎一隻,進大門時,將虎尾折斷一節扔到門外。送布老虎是祝願孩子長大後像老虎那樣有力;折斷虎尾,則是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災免難。山西各地則流行送老虎枕頭的育兒風俗。每逢小孩過生日,當舅舅的要送外甥一隻或一對老虎枕頭,既可當枕頭,又可當玩具,還表示祝福。

  陝西關中地區嫁女必陪送一對特大的面老虎,過門時放在漆櫃上抬著,走在送親隊伍的最前頭,這或許是虎媒的遺風。婚後生子,外婆要送一個泥老虎當滿月禮。至於戴虎帽、兜虎圍嘴、穿虎鞋、枕虎枕則是全國性的育嬰習俗了。這些虎形日用品寄託著父母的深情,希望虎娃、虎妮們茁壯成長。虎形玩具更是千姿百態,最常見的是布老虎,現在中年的中國人差不多都有玩過布老虎的童年記憶。這些玩具、用品都失去了老虎咆哮山林的威武,而具有憨態可掬的童趣,每一件都是精美的民間工藝品,常使藝術家們讚歎不已。

  陝西華縣一帶流行“掛老虎饃”的婚姻風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對老虎饃,用紅繩拴在一豐收,新娘一到,便將老虎饃掛在她頸上,進門後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兩人同約會。值得一提的是,此饃還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饃的頭上有一個“王”字,表示男子要當家為王;母老虎饃的額中有一對飛鳥,表示妻隨夫飛。每個老虎脖子前還有一隻小老虎,表示祝願新人早生貴子。

生肖動物百科:豬

  居無豕,不成家

  豬是十二 之末,是十二地支末位的亥。豬古時稱豕。

  豬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與馬、牛、羊、雞、犬並稱“六畜”,為六畜之首。豬自古與人類關係密切,從原始父系氏族社會到近代,豬一直是人們誇耀財富的標誌。漢字“家”古時的寫法是人字形的屋頂下一個“豕”字,即屋裡有豕方可為家。“家”的字形說明了人與豬的關係和生活狀態。從古至今,人們總是把豬養在離自己臥室最近的地方,甚至同在一個屋頂下,以便於照料。後來因規模飼養和考慮到衛生問題,人與豬才拉開距離。

  豬馴化的歷史很長,早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人們就開始把野豬馴化成家豬。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有造型生動的陶豬。這頭陶豬腹部下垂至地,頭肥大,拱嘴,作挪動身軀狀,憨笨之狀可掬,已接近今天的家養肥豬了。可見中國人馴化豬的歷史少說也有7000年了。

  1991年,美國考古學家N?羅森伯格(Rosenberg)率領一支考古隊在土耳其東南部的一個高地村莊哈蘭?塞米(Hallancemi),發現了大量10000年至10400年前的豬骨,這些豬的臼齒明顯縮小,說明已完成了野豬向家豬的轉化,該發現在考古界引起了震動,因為農業起源的傳統理論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此前學者普遍認為,羊是人類最早馴化並供食用的動物,然而哈蘭?塞米的發現顛覆了這一觀點,豬才是人類最早馴化並供食用的動物。而且,有些考古學家認為,農業發展序列不總是從定居--種植穀物--飼養家畜,哈蘭?塞米的發現將序列顛倒為飼養家畜--定居--種植穀物。

  龍有神,豬亦靈

  把龍與豬相提並論,似乎有點荒誕:一為神靈,挾雷電雲火巡行於天,卷驚濤駭浪翻騰於海,形象雄奇瑰麗;一為俗物,只知拱食於地,酣睡於泥,體態猥瑣呆蠢。二者之差,豈止天上地下!

  但是遠古先民對豬的評價比我們高得多!遼河流域出土的一批5000年前紅山文化時期的龍形玉和有關的獸形玉,說明了豬在古人心目中不低的地位。

  獸形玉的頭部,有明顯的豬的特徵,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墨綠色玉龍,高26釐米,龍身彎曲如C字,其鼻端截平,兩個圓鼻孔,簡直與豬吻一模一樣。頸脊長鬣揚起,足有21釐米之長,分明是豬鬃的藝術化。古書《禮記?曲禮》曰:“豕曰剛鬣。”由此可知古人把長鬣視為豬的主要特徵。《西遊記》中豬八戒皈依佛門之前名曰“豬剛鬣”,是有說道的。考古學者孫守道等人提出,龍首形象的形成,最初可能與豬有關。

  1985年出土於內蒙古敖漢旗的小山遺址的一個陶瑞獸尊,更為這一觀點添一佐證。此尊中腹有三個動物紋飾,其中有豬首龍身動物,這豬顯然是野豬,獠牙暴突,煞是威風。

  龍崇拜的起源,一向眾說紛紜,龍形脫胎於大型動物,似是多數人的意見。龍崇拜自古以來,就是與農業豐歉有關的天崇拜聯絡在一起的。而原始祭祀活動中,豬是最常用的祭祀品。豬之效能水,古人視為“水畜”。須知豬八戒在天上當“天篷元帥”時,也是統率水軍的。祈天時求雨或防澇的祭祀活動中,“水畜”應該是溝通人神的最理想的信物了。祈來祈去,難免沾點“仙氣”,甚至有了豬為雷電之神的傳說,這就和龍神更接近了。

  生活在東北的女真人,上古時期與豬有密切的關係。當時他們的畜群裡沒有牛、羊,也不知道騎馬,他們吃的是豬肉,穿的是豬皮裘,婦女用野豬為飾物,巫師以豬肉為供物。冬天太冷,他們就用豬膏塗身抵禦風寒。可見他們與豬的關係密切到了何種地步。

  生活在遼河流域的契丹人的民族起源神話中也說到:“在遙遠的年代,契丹有一位首領,頭戴野豬頭,身披野豬皮,隹在穹廬中,無事不出廬。後來妻子把他的豬皮藏起來,他就從此隱沒無蹤了……”這個人就是契丹始祖。估計契丹人曾自認是野豬的後裔,有過豬圖騰崇拜。而契丹人的發祥地,恰在古紅山文化的文化地理圈內。

  說龍起源於豬,讓人難以接受,原因是豬懶且髒。其實,動物學家已證明,此乃偏見。豬並不蠢,有時甚至可以代替狗去執行緝毒、追蹤的任務。豬喜歡在泥裡打滾,不是愛髒,而是天性喜水,以此排汗散熱罷了。只是人們沒有像對待寵犬那樣經常洗刷它,它只好自己泥裡水裡圖個涼快。如果你把它刷洗乾淨,就會發現豬並不算討厭,模樣還有幾分卡通。用狗鏈牽著溜彎,也別有一番樂趣。據說西方有些人在發起“寵豬運動”,大有為豬恢復名譽之意。

  作家王小波的遺作《一頭特立獨行的豬》記錄了他在農村插隊時飼養過的一頭豬。這頭豬敏捷且聰明,知青們都把它當作寵兒,把最好的飼料先餵它而不顧其它豬的哭嚎抗議。。王小波對它不止是喜歡,甚至不顧自己虛長十幾歲而尊之為“豬兄”。“豬兄”會模仿各種聲音,汽車聲、拖拉機響都可亂真,後來學會了汽笛叫。生產隊是以附近糖廠的換班汽笛聲為收工訊號的,豬兄的“模仿秀”便出了亂子。領導定其為“破壞春耕”,安排了兩隊人馬圍捕,居然還是被它狡猾地逃脫。

  日本雜誌《FOCUS》曾報道一頭會站立起來摁門鈴的大豬,可惜只見到圖片未見到原文,估計這頭豬的聰明事蹟不僅限於摁摁門鈴。北京電視臺曾報道過一頭小豬,它的主人做了一輛小車,坐在上面,讓它拉車。小豬就經常拉著主人一邊尖叫,一邊在小區裡狂奔,見者無不又笑又驚奇。小豬拉車的場景讓人生出幾分疑惑:豬的力量和智商似乎都能勝任引車馱物的工作,為什麼以前的人只對它的肉感興趣呢?2006年年初,莫斯科舉辦小豬奧運會,參賽小豬一律為出生三個月以內的豬仔。小豬們在田徑、游泳等專案中各顯神通,讓它們的主人樂不可支。全世界的電視觀眾也興致盎然地收看了比賽實況錄影的精彩片斷。獲得各項冠軍的小豬,除掛上金牌外,還獲得免進烤箱的特權。人們在忍俊不禁之餘,可能會生出幾分憤慨:誰給豬下了蠢的結論?

  至於山林中的野豬,更不給人蠢的感覺,而且頗有幾分威風。就是百獸之王的老虎,對之也是退避三舍。《動物世界》中曾有野豬為保衛自己子女而攻擊獵豹的場面,堪稱驚心動魄。交鋒僅幾秒,獵豹就落荒而逃,險些為食喪身。獵人們曾給林中猛獸的氣力排過隊,說是“一豬二熊三老虎”,這實在是野豬的殊榮。孔子的弟子子路頭戴雞形冠,身佩公豬牙,就是取這兩種動物恃勇好鬥之意。豬之龐大且兇猛,被原始先民混同於龍,實在也不足為怪。

  帝王尊,延及豬

  帝王之尊,貴不可言,但貴到極點,也不能自選生肖。於是有些帝王便與豬有了一層擺脫不了的干係,而另一些人雖非生肖屬豬,卻也與豬有緣。

  漢武帝劉徹未生時,其父漢景帝夢見一隻紅色的豬從雲端直下崇芳閣,景帝醒來見紅氣如霞遮窗蔽戶,於是改崇芳閣為猗蘭殿,後來武帝即降生於此殿。若按迷信說法,武帝當為天上赤豬轉世,雖然他並不肖豬。

  《祿山事蹟》曾說過,安祿山有一次夜宴醉臥,化成一頭大豬而龍首,左右急報唐明皇,唐明皇說:“豬龍而已,不會有什麼作為的。”然而後來的安史之亂卻動搖了唐王朝的根基,唐明皇落得個出逃長安的下場,還保不住寵妃楊玉環的性命,眼瞧著絕代佳人魂斷馬嵬坡。這龍頭的豬雖然沒坐上金鑾殿,其破壞力也夠可怕的了。

  元王朝被朱元璋(1328-1398)率領的農民起義軍衝擊得搖搖欲墜,元順帝(1320-1370)驚恐萬分,從恐朱發展到恐豬。做惡夢見大豬,立即下令禁止百姓畜豬。結果禁豬並不能挽救元王朝的命運,及至大兵壓臨城下,只能且嘆且泣,開北門遁逃。於是有人附會說,豬者朱也,此乃上天的明示。

  明武宗朱厚照生於1491年,其年干支辛亥,是豬年。他想禁止養豬,一因本命肖豬,二因朱姓諧音,於正德十四年(1519年)下詔,禁養豬並不準易賣宰殺,違者罪及家小,永遠流放極邊。有大臣直諫,武宗置之不理。直到清明祭禮時找不到豬,禮部官員多方進言,朱厚照才不得不廢除禁令。帝王之尊,延及畜類,此為宋徽宗禁殺狗之後的又一例。

  豬入門,百福臻

  豬又名“烏金”、“黑麵郎”及“黑爺”。《朝野僉載》說,唐代洪州人養豬致富,稱豬為“烏金”。唐代《雲仙雜記》引《承平舊纂》:“黑麵郎,謂豬也。”在華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其圖形與現在的家豬形體十分相似,說明當時對豬的馴化已具雛形。

  豬之為六畜之首,是因為易於飼養,省時省事。從農業社會到後工業社會,其經濟價值都很可觀。豬把35%的食物轉化為肉,而羊只有13%,牛隻有6?5%。而且豬對食物要求不高,永遠有一副好胃口。《西遊記》大結局,豬八戒隨唐僧取經成了正果,被佛祖封為“淨壇使者”,正說明佛祖也有心照顧豬的食量。

  儘管如此,人們還是希望豬能像牛、羊、兔那樣吃草,進一步降低飼養費用,提高肉質。這是許多科學家競相研究的重大課題,據說英國遺傳學家取得了初步成果。1994年有報紙披露,河南淇縣有一農婦,竟然培育出“吃草豬”,主要靠青綠飼料餵養,佐以20%的玉米麵、麥麩之類的精飼料,就能取得好效益。這種豬個頭不大,但肉質極佳,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為了豬的產量,澳大利亞科學家從1982年開始研究人類與豬的關係,他們發現豬也喜歡輕撫。一位心理學家認為,豬是一種敏感動物,人的粗暴對待會使它們承受類似公司經理的壓力感,人類應該對豬表現出更好的仁慈和理解。常見的趕豬入圈,會增加豬的恐懼,引起豬的慢性精神緊張。相比之下,許多積極的身體接觸,如善意的拍打,可減輕豬的精神緊張,使母豬產仔數增加一胎。因此,維多利亞(Victoria)動物科學研究所受到委託,設計一套“輕拍豬玀”的飼養程式,讓豬受到人類的善待。

  近年有人提出 中鼠、蛇、雞、豬應該用其他威武或美好的動物替代,以免這四種生肖的人自卑。這種觀點遭到學者和大多數群眾的反對。以豬生肖為例,現在好像沒有什麼人為屬豬而不好意思。網路上一首《豬之歌》風靡一時,為歌配的flash也頗受歡迎,肖豬者和不肖豬者紛紛下載,足見豬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大有提高。現在豬生肖者自報生肖時,常常坦然甚至有幾分豪邁地說:“我屬豬。”如果非要讓人家改一個生肖動物,肯定不被接受。何必非要貶豬生肖呢?

生肖動物百科:兔

  月中玉兔

  印度的十二 是12位神的駕獸,兔是伐折羅神的坐騎,排列在宮毗羅神的獅子之後。印度的十二 除獅子取代虎、金翅鳥取代雞之外,全與中國十二生肖相同。越南十二生肖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但流傳過程中兔子變成了貓。十之八九是他們將“卯兔”的“卯”誤當做了貓,。所以他們每逢兔年過貓年。

  兔子性情溫和惹人憐愛,因而也就難以神化,所以有關兔子的神話不太多。然而在中國的神話中,兔子還是佔有極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繁星閃爍的夜空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那輪明月。它與太陽交替出現,將24小時劃分為夜與晝。日月執行軌跡季節性的變化,月亮從盈到虧、再從虧到盈的輪迴,指導了古人農耕文化和天文歷算的發展。太陽的黑子與月亮的陰影,使古人產生許多聯想。他們認為太陽是一隻3足的金色烏鴉,而月亮裡有一隻總在搗制長生不老藥的玉兔。

  西晉哲學家、文學家傅玄(217-278)在《擬天問》中發問:“月中何有?玉兔搗藥。”從此,後世常把月亮稱為玉兔、兔輪、兔魂,正像金烏是太陽的化身,兔子也就成了月亮的代表。古人對於時間流逝的概念就是從每天的“兔走烏飛”中得到的。有趣的是古希臘人的太陽也是一隻金烏鴉,而月亮的代表卻是貓,他們不大可能借鑑中國神話,也不可能與越南人協商,只能說古代先民在各自民族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相近的思維方式。

  月亮裡不止有玉兔,還有美麗的嫦娥和一直在伐桂不止的吳剛,以及一隻蟾蜍。

  嫦娥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她丈夫后羿的長生不老藥,飛昇到寂寞的月宮成了永久的居民。唐代詩人李商隱(約813-約858)曾為之嘆惋:“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雖然成了月亮的主人,卻永遠失去了愛情。

  吳剛是學仙而意志不堅定者,被罰在月宮砍伐一株永遠伐不倒的桂樹。這與古希臘傳說中的西西弗斯的石頭永遠推不上山頂一樣,是沒有盡頭的懲罰。

  在晴朗的夜晚,中國的老祖母們總喜歡指點著月亮,給孩子們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的故事。而月亮上的陰影隱隱綽綽似人似兔似樹,似乎也在印證著老祖母們的說法。雖然天文望遠鏡已證明那不過是月球表面的寰形山脈,阿波羅飛船的登月者們也證明了月球上沒有任何生靈。老祖母們仍然年復一年地堅持著那些美麗的傳說,並且讓兔子成為月亮永久的註冊標誌。

  民間“兔兒爺”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這是與月亮也就是與兔子密切相關的傳統節日。

  在中國,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日,這是因為人們在農耕文化發展過程中,認識到季節的重要性,故很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習俗。古人發現“月到中秋分外明”,所以在公元1世紀後又從祭月、拜月發展到賞月,但未固定在哪一天。8世紀後中秋節成型,八月十五在秋季正中,故稱中秋。此時正是桂花飄香之際,人們面對人間桂,聯想月中桂,於是在賞月、拜月之外又添了賞桂的習俗。最遲在9世紀,吃月餅的中秋習俗已經出現。到這一天,許多在外宦遊、經商、求學的人都紛紛趕回家中,為了在中秋之夜闔家團圓,吃餅觀月賞桂,敘天倫之樂。

  中秋明月,普照九州,不管是皇帝的瓊官,還是窮人的茅屋,一視同仁。但是有時陰雲蔽月,就有點煞風景了。古人認為,中秋無月兔不孕、蚌不胎、蕎麥不實;中秋有月,是歲多珠。中秋有沒有月亮關係到一年的經濟收入,所以八月十五這一天中國人通常也要渡過一個不眠之夜。

  中秋夜祭月、拜月是一個重要的日程,然而很久以前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規矩,這是因為月亮以及月中玉兔對於女性具有特殊意義。女人拜月,未婚的祈求月神賜予佳偶,已婚的則向玉兔祈求多子之福。

  舊時傳說八月十五是月亮娘娘的生日,月亮娘娘主人間婚姻,未婚男女常常在月下海誓山盟,似乎就算入了婚姻保險。姑娘們拜月是對未來幸福的憧憬,至於月亮娘娘自己尚且孤家寡人,何以能保佑別人的愛情,就沒有人深究了。

  玉兔作為月神,兼有生殖神的功能。兔子是繁殖能力極強的哺乳類動物,所以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國人認定兔神掌管生殖。江浙一帶有“走月亮”的風俗,中秋前後的夜晚,婦女皆盛妝出遊,笙歌徹夜。今日蘇州民俗博物館中,尚有表現“走月亮”習俗的一組大型群雕可作佐證。走月亮時有“走三橋”的內容,橋連結兩岸,象徵嬰兒由彼岸到此岸越過陰陽界的降生過程。走月亮實際上還是起源於生殖崇拜。中秋節有那麼多與女人有關的內容,因而是婦女最活躍的日子,以至舊時有“女兒節”之說。

  拜月時少不得要拜兔神,據《帝京景物略》所說,明代中秋時節祭月,除祭果餅必需外,還要到紙店買月光紙,這裡所說的“月光紙”,就是紙神馬,即“月光馬兒”。《燕京歲時記》說:“京師謂神像為神馬兒,不敢斥言神也”。當然,買也應說為“請”。這月光馬兒,上部繪太陰星君,下部繪月宮桂殿及搗藥的兔兒爺,彩畫貼金,輝煌耀目。請回家後於月出方位祭拜,祭畢焚之。

  1644年後,清朝的京城裡常有人摶黃土作兔形,塗以各種油彩出售,這便是後來風行北方的“兔兒爺”的前身。關於兔兒爺,《燕京歲時記》也有記載。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店也有出售的。關於兔兒爺,《燕京歲時記》也有記載。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最常見的是兔兒爺騎虎。大的高1米有餘,小的10釐米左右。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還有人做兔兒奶奶,為兔兒爺配對,衣著與兔兒爺對應。

  兔兒爺雖為祭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現在50歲以上的中國人可能還記得小時見過的兔頭人身的泥偶。國學大師啟功先生還提到“有一種一尺大小的玩具,是搭成葡萄架的樣子,或者是天棚茶座的樣子。架子下有小桌子椅子什麼的,好些小小白兔子,都寸來高,兔客人進來坐在桌子一邊,兔小二過來給倒水,兔掌櫃的在另一邊撥算盤。那一屋子裡的泥塑小白兔兒全沒有穿衣服,耳朵特別長,好玩得很。”實際上這種玩具還有看雜耍的、看廟會的、燒香拜佛的、娶媳婦的、出殯的、辦滿月的……有的多至百十餘眾,各有神態。

  也許是計劃生育的緣故,現代人已不再對月神禮拜甚勤;也許是兒童玩具太多,孩子們的注意焦點過於分散,以至今天已很少見到兔兒爺的蹤跡。不過兔兒爺可以不拜,兔肉卻不可以亂吃。舊時人云孕婦不可吃兔肉,否則生兒兔唇。雖知是迷信,卻也沒有哪個女人非要衝破禁忌,誰生孩子不想圖個吉利呢?

  宋代陶谷《清異錄·饌饈》:“犯羹,純兔。”兔為生肖,屬犯,古人稱兔肉湯為犯羹。

  在漢族有生育忌兔肉的習俗,因為兔子豁嘴,所以孕婦妊娠時禁食兔肉,以免孩子出生時豁嘴。另外還有贈兔畫的育兒風俗。畫中有六個小孩圍著一張桌子,桌上站一手持兔子吉祥圖的人,祝受贈的孩子將來生活安寧,步步高昇。

  古代漢族有“掛兔頭”的歲時習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每年農曆正月初一,人們用面兔頭或面蛇,以竹筒盛雪水,與年幡面具同掛門額上,以示鎮邪禳災。

  戲裡白兔

  古代中國常見的兔子大概是獺兔、鼠兔之類的灰色、黑色的兔子,因而見到白顏色的兔子會有點吃驚。然而兔子其狀可愛,其性溫順,絕無兇險之氣,故常被視為吉祥之物。古書上說:“赤兔者瑞獸,王者盛德則至。”“白兔,王者敬耆老則見。”就連學識淵博的煉丹家、醫藥學家、道教理論家葛洪(284-344)都認為“兔壽千歲,五百歲其色白。”估計他老人家見到了一隻安哥拉兔,毛長且白,驚奇之餘認作了兔壽星。

  12世紀的江南流行四大南戲,其中與月亮和兔子有關的就有兩出:《拜月亭》、《白兔記》。《拜月亭》正是拜月習俗為戲線的愛情故事;《白兔記》則是由一隻白兔引出了一個家庭大團圓。《白》劇取材於民間傳說:劉知遠家貧,外出投軍,妻李三娘在嫌貧愛富的孃家受盡歧視和折磨,生下一子託人送往劉知遠處撫養。十餘年後,劉已顯貴,其子射獵,追蹤一白兔而得見李三娘,於是苦盡甘來,一家團圓。


生肖動物百科

  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類的動物,與人類同屬哺乳動物中最高階的靈長類。達爾文和赫胥黎的學說,使人類對猴子有一種特殊的親近感。猴子的輕靈黠慧,也確實惹人喜愛。自從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問世以來,樂觀豪邁的孫悟空,使猴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得到充分的張揚,並大大地豐富了漢語言文字的表現力。   古籍《白虎通》雲:猴,候 ...

生肖動物百科

  蛇的靈異   在西方的神話裡,人類的祖先亞當、夏娃因蛇的誘惑偷吃了禁果,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從此,失去了樂園的人類進入一個五光十色、七情六慾的世界。苦難也罷、幸福也罷,人類文明的序幕竟是由伊甸園裡的這條蛇拉開的,倒叫我們弄不清該感謝還是譴責這條惹事生非的蛇?   在中國的水果店裡,人們常常可以見到一種美國 ...

生肖動物百科

  動物百科:牛   鞭春祈豐年   每年的2月4日通常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殘冬終於退去,人們迫不及待地準備迎接春天了。   古人向有殘冬出土牛送寒氣的習俗,到兩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固定為立春之際舉行的土牛迎春儀式。是日清晨,京城百官都著青衣、戴青帽、立青幡,送土牛於城門外,官員執鞭擊土牛,以 ...

生肖動物百科

  生產力的象徵   馬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馬的馴化,始自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的考古發現中有馬的骸骨,這證明4000多年前的先民已有意識地養馬馴馬,與古籍中“相土作乘馬”記載的時間差不多。4000多年前,相土已懂得用四匹馬駕車作為運載工具,說明活動於黃河流域的商部落彼時的畜牧業已相當發 ...

生肖動物百科

  三羊(陽)開泰   新春伊始,豔陽當空,人們最先想起的吉祥話是“三陽開泰”。農曆十一月冬至日,白天最短,夜最長。過了這一天,白天越來越長。古人認為,從這一天起陰氣漸去而陽氣始生。所以稱冬至一陽生,臘月二陽生,正月就是“三陽開泰”。   “三陽開泰”意味著春天來臨,萬物生機勃勃。“三陽開泰”具象化為吉祥圖案 ...

生肖動物百科

  無言的朋友   狗,又稱犬,古人認為“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則大者為犬,小者為狗。”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也是和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的動物。從原始時代起,無論遊獵、農牧,狗都是人類的好幫手。直至今日,狗在許多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堪稱人類無言的朋友。   阿爾卑斯山積雪中凍僵的旅行者,是狗給 ...

生肖動物百科

  一唱天下白   中國自古是農業大國,古代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清晨雄雞報曉便是人們一天活動的序曲。古人云:雞者稽也,能稽時也。在日晷和鐘錶發明之前,人們的作息安排相當程度上要依賴雞鳴的提醒。《詩經》中有“風雨悽悽,雞鳴喈喈”“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女曰雞鳴,士曰昧旦”“雞既鳴矣,朝既盈矣”之類的詩句,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