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生肖為牛的仁人志士:鄧恩銘

生肖為牛的仁人志士:鄧恩銘

  鄧恩銘,又名恩明,字仲堯,貴州荔波人,1901年生,水族。五四運動爆發後,鄧恩銘積極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組織學生參加罷課運動。1920年11月,他與王盡美等組織勵新學會,介紹俄國十月革命,抨擊社會現狀。1921年春,鄧恩銘參與發起建立濟南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同年7月,鄧恩銘與王盡美代表山東共產黨早期組織,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回濟南建立中共山東區支部,任支部委員。1928年12月,鄧恩銘在濟南被捕,反動派殘酷地將他殺害。

  鄧恩銘,1901年生,貴州省荔波縣人,水族。1918年,依靠在山東的親戚資助,鄧恩銘考入濟南省立第一中學。五四運動爆發後,他積極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選為學生自治會領導人,組織學生參加罷課運動。1920年11月,他與王盡美等組織勵新學會,出版以介紹新文化、新思想為宗旨的《勵新》半月刊,積極為該刊撰寫文章,介紹新思想、新文化和俄國十月革命。

  1921年春,他與王盡美等人發起建立濟南的共產黨早期組織。7月,與王盡美一起出席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回濟南建立中共山東支部,任支部委員。

  1922年1月,赴莫斯科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代表大會,會後留在蘇聯參觀考察,受到列寧的接見。回國後,他以主要精力從事工人運動。當時,山東黨組織把工人運動的重點放在濟南、青島、淄博等工礦區。在他的努力下,淄博礦區很快建立了工會組織,以後又建立了黨的組織——中共洪山礦區黨支部。

  同年底,赴青島,以教學、辦報等職業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團員,建立黨、團秘密組織,先後任中共直屬青島支部書記、中共青島市委書記。在青島工作期間,他經常身著短褲短褂,化裝成工人,深入工廠車間、鐵路車站和職工家庭,啟發工人覺悟,建立工會組織,領導工人進行鬥爭,曾先後以四方機車廠和紗廠為中心,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工人罷工。

  在鄧恩銘等領導下,1925年2月8日,膠濟鐵路工會領導工人舉行大罷工,威震千里膠濟線,迫使鐵路局答應了工人的部分要求。同時,四方機車廠工人也舉行同盟大罷工,歷時9天,取得了勝利。其後,成立了四方機車廠和膠濟鐵路總工會,共產黨員被選為工會的主要負責人。同年4月,他與王盡美等人組織領導了青島日商紗廠工人同盟大罷工,罷工工人達到1.8萬人,形成了青島歷史上震驚中外的第一次罷工高潮。他在青島的活動,引起了反動當局極大驚恐。5月4日,青島反動政府當局拘捕了鄧恩銘,並於5月11日將他趕出青島。但他仍繼續領導青島的工人運動。

  1925年8月,他被任命為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11月,地執委在濟南東關籌備紀念十月革命活動時,被反動當局偵知,鄧恩銘被捕入獄。在獄中,由於遭受敵人的殘酷折磨,鄧恩銘的結核病很快惡化。經黨組織多方設法營救,得以保外就醫。1926年6月,鄧恩銘再次秘密回到青島,主持市委工作。這時,青島的黨組織遭到很大破壞,急待恢復和整頓。他不顧疾病痛苦,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迅速恢復了青島的黨組織。

  1927年4月,他出席在武漢舉行的黨的五大。會後,應邀到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講課,介紹山東地區工農運動情況。回到山東後,任中共山東省執行委員會書記。大革命失敗後,輾轉山東各地,領導黨組織堅持鬥爭。黨的八七會議後,任中共山東省委委員。

  1928年春,中共青島市委進行改組,鄧恩銘任書記。同年12月,由於叛徒告密,在濟南被捕。在獄中,他領導難友們同敵人進行鬥爭,並兩次組織越獄,使部分同志衝出監獄脫險。鄧恩銘因受刑過重,行動困難,未能越獄脫險。1931年4月5日凌晨,被國民黨軍警槍殺於濟南緯八路刑場,犧牲時年僅30歲。

生肖為牛的仁人志士:楊開慧

  楊開慧,號霞,字雲錦,1901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板倉鄉。楊昌濟之女,毛澤東的第一任妻子,與毛澤東生有三個孩子,分別是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在毛澤東率領中共紅軍第二次進攻長沙後,楊開慧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她拒絕退黨或宣告與毛澤東脫離關係,於1930年11月14日被殺害。1957年毛澤東為紀念楊開慧特寫了《蝶戀花·答李淑一》詞一首。

  楊開慧(1901年—1930年),號霞,字雲錦,出身於書香門第,1901年出生於長沙縣板倉。她不滿3歲時,父親楊昌濟懷著救國救民的抱負,遠涉重洋去留學,楊開慧在母親向振熙的撫養下度過了童年。其父楊昌濟是聞名三湘的學者、教授,他思想先進,開慧雖為女兒身,但父親也為她取了名、字、號。7歲時破例入長沙第四十初級小學,書香門第出身的楊開慧從小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才氣。

  1913年楊昌濟從國外歸來,任教於長沙湖南省立一師,全家從鄉下遷來長沙,住在大鵝塘。楊開慧跟隨母親陪伴從國外留學回湘的父親到長沙居住,正是在這段時間,楊開慧第一次見到她生命中至關重要、後來與她生死相依的毛澤東,那時毛澤東是楊開慧父親楊昌濟先生的學生,而且是楊昌濟最讚賞的學生,而按當時的師生之禮,毛澤東常去楊昌濟家,在這裡,他第一次見到後來成為他妻子,成為他三個兒子的母親的楊開慧,那時,她還是一個13歲的少女。能看見自己愛的人從少女長成亭亭玉立的美人,然後在她生命的春天,用心去追尋、然後獲得那份少女純情,不是每一個男人一生中都能得到的幸福,而毛澤東就是一個有這份幸福的男人。學高為師,德高為範,楊昌濟以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吸引著向上有為的學生,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經常去楊家向老師請教各種救國救民的大道理。

  從遷居長沙到1920年1月楊昌濟病逝,楊開慧沒有再進入學校。在家裡由父親指導自學。當毛澤東等來家向父親請教時,她總是搬一條小凳坐在旁邊,聽他們談論治學、做人之道,研討朝代興衰,探尋救國救民真理。毛澤東和楊開慧日漸熟悉,毛澤東像兄長一樣照顧比自己小8歲的師妹。

  1918年夏,楊昌濟應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後舉家北遷。1918年秋,為了組織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前去看望老師楊昌濟並在楊家小住。毛澤東9月間來到北京,並經恩師介紹,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助理員每月工資8塊大洋。毛澤東雖是暫住楊家,小師妹和他接觸的機會卻多了,他的言談、舉止,特別是他那憂國憂民、雄心救國的宏圖壯志,使楊開慧深感他是個不平凡的男子,有著非凡的才幹和令人著迷的魅力。她已經暗暗地喜歡他,願意和他接觸,聽他講話,幾天不見就有點心煩意亂,甚至坐臥不安了。正是在這期間,毛澤東每天清晨起來堅持洗冷水澡鍛鍊身體,而且寒冬臘月都是這樣堅持著,這也使得楊開慧從內心深處對他產生了一種敬佩,正是這時毛澤東和楊開慧開始相愛。17歲的楊開慧,不僅樹立了自己的人生觀,而且有了自己的愛情觀。她認為:對愛,不能一廂情願刻意去追求,那樣很容易而且最終會失去真摯的、神聖的、高尚純潔的愛情。她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的態度:“不完全則寧無。”楊開慧的父母將這一切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也有意識地給他們更多的接觸機會。兩情相悅,兩性相吸,愛情之神同時打開了兩個年輕人的心扉,兩顆還沒有品嚐過真正愛戀之果的心,開始惴惴不安起來,而且是越來越移近了,貼緊了。在故宮、北海、香山,常看到他們的遊蹤,秋天的紅葉、冬天的白雪,在這一對年輕人的心目中留下美好的記憶。他們的愛情像紅葉那樣豔麗,像白雪那樣純潔……他們越走越近,互相之間連稱謂也漸漸由“開慧”、“潤之”改成“霞”、“潤”了。1919年12月8日,毛澤東率驅張(敬堯)代表團第二次到了北京,當然住在開慧家裡。一年多來,魚雁傳書,他們的關係更加親密了.毛澤東正是在北京遇見了他人生的摯愛,而愛盈於他的胸懷和腦海,流溢在北京的湖畔、高牆和青磚衚衕間,這一次在北京,他愛的是一別經年、已經出落成花季少女,而意志和內心情感都另有新天地的恩師的女兒楊開慧。而楊開慧在北京重逢毛澤東那年是18歲,在少女燦爛如花的歲月裡,她遇到了一位有大情大愛、胸懷天下、中國歷史上後來最偉大的人物毛澤東,如此絢麗的愛情,將因為匯入了中國歷史的巨瀾、命中註定將會是驚天動地,而這一切在11年後當楊開慧因為摯愛毛澤東而捨身拋子走上刑場時,最終成為沉重的現實。

  不久,楊昌濟染病,楊開慧日夜侍於病榻之側,併為父親讀書讀報。每期《新青年》是必讀之書,從這裡,楊開慧汲取了許多新思想新道德.1920年初,楊昌濟不幸在京病逝,臨終前,他給老友章士釗寫信推薦毛澤東和蔡和森,信中說:“毛蔡二君,當代英才,望善視之。”北京和長沙的教育界都為楊昌濟開了追悼會,毛澤東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參加守靈,幫助料理後事,父親病逝後楊開慧隨母親、哥哥回湖南。這一年冬天,在長沙市望麓園附近的船山書院內,楊開慧和毛澤東舉行了簡樸的婚禮,僅花了6元大洋請至親好友吃了一頓飯。

  婚後的毛澤東和楊開慧聚少離多,這對革命伴侶為了執著的信念經常天南海北。開慧的性格自有她剛毅、堅強的一面,但在情感世界裡,她又是那樣多愁善感。這便註定了楊開慧作為一個女人所應承受的情感磨難,而這又是和毛澤東身份的特殊性聯絡在一起的。而毛澤東的內心又埋藏了多少對開慧的依依不捨!

  1927年夏,八七會議後秘密潛回湖南的毛澤東日夜進行暴動的準備,楊開慧則照料著丈夫的生活。8月底,毛澤東去指揮秋收起義,行前囑咐楊開慧照顧好孩子,參加一些農民運動。楊開慧給丈夫帶上草鞋,並叮囑毛澤東最好扮成郎中。但誰也沒有想到,此次話別,竟成夫妻之間的永訣!

  因關山遠隔,音信不通,三年間楊開慧只能從國民黨的報紙上看到屢“剿”“朱毛”卻總不成功的訊息,既受鼓舞又生牽掛。同時,開慧的處境卻是那樣地險惡。敵人到處在搜捕她,她仍無畏地奔走於板倉方圓數十里的地方,頑強地堅持地下工作。楊開慧自小顯示出一種女性的溫柔,內向而又沉靜的心理特徵,童年的楊開慧身體蠃弱,性情內向,並不愛動,因此與一般的孩子將大量時間投放在玩耍上不同,童年幼齒的楊開慧,已經有時間去思考人生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很長一段時間內,楊開慧都生活在死亡的陰影之下,在楊開慧後來被人發現的自傳體回憶錄《從六歲到二十八歲》一文中,楊開慧涉及到最多的內心世界之一就是她短暫一生中始終感覺到死亡的影子,而她已經千百遍的思考過人生和死亡的意義了。在楊開慧生命很長一段時間內,她內心始終有自己將死亡的念頭,而幫助它對抗這個始終縈繞著她幼小心靈的黑色陰影的、是她對母親和家人愛:“我總捨不得我的母親去受那樣的痛苦——看見我死的痛苦——不是有這一個人有力的牽伴,那我簡直沒法生活下來的可能了!”這是後來她自傳回憶錄中的一段話,是在認識毛澤東之前的想法。楊開慧從一開頭就不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她敏銳的內心世界從一開始就在替自己規劃未來人生最重大的抉擇:生與死的意義。

  1930年10月,楊開慧在板倉被軍閥何鍵抓捕。面對愛人,她是那樣地溫柔,但面對敵人,她又是那樣的剛強,這就是楊開慧。出身書香門弟、“舉止溫婉”的楊開慧幾乎每天都被提去過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還被壓槓子,被打昏後又用涼水潑醒……她帶著兒子岸英在獄中度過了一段極其黑暗的日子。

  曾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鍵獻策稱:“楊開慧如能自首,勝過千萬人自首。”於是,審訊官提出,楊開慧只要宣佈同毛澤東脫離關係即可自由。開慧勇敢而堅決地拒絕了這個可以給她帶來生路的選擇。同年11月14日,開慧在長沙被殺害,年僅29歲。犧牲前她只說了一句話:“死不足惜,但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楊開慧犧牲的當晚,屍體被遠方舅舅偷運回家。7歲的岸青和僅3歲的弟弟毛岸龍抱著媽媽的屍體大哭不止。過了十幾天,毛岸英被營救出獄後,才準備掩埋開慧的遺體,三兄弟與媽媽難捨難分,痛哭不已,毛岸龍還非要和媽媽“睡”在一起。在場的人無不痛哭失聲。毛岸英是第一個止住眼淚的,他擦了一把眼淚對兩個弟弟說:“我們要懂事,要為媽媽報仇!”那時毛岸英8歲。

  不久,正在江西指揮紅軍反“圍剿”的毛澤東,得知妻子犧牲的訊息,痛徹心肝,他在給楊家的信中說,“楊開慧之死,百身莫贖”。時至27年後,一句“我失驕楊君失柳”更是寄託了毛澤東對亡妻的綿綿哀思之情。

生肖為牛的仁人志士:廖仲愷

  廖仲愷(1877年-1925年),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廣東歸善(今惠陽縣)人,為客家人,生於美國舊金山華僑家庭,近代民主革命家。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我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祖居地是廣東梅縣程江鎮,漢族客家人,我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國民黨左派領袖。1877年4月23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

  擅長詩詞、書法,著譯編為《廖仲愷集》、《雙清文集》上卷。1893年,父親在舊金山病故後,隨母回國,1896年入香港皇仁書院學習。1903年1月赴日本留學,3月入早稻田大學預科政治科,同年結識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905年加入中國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任同盟會總部外務部副部長、會計長。1906年,翻譯了一些早期社會主義學說,並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上發表。

  1907年春轉入東京中央大學政治經濟科。辛亥革命後任廣東軍政府財政部副部長,1912年5月升任軍政府財政司司長。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敗後,與孫中山等流亡日本。1914年5月加入中華革命黨(孫中山在原國民黨基礎上重組),1915年任中華革命黨財政部副部長,繼續為討袁籌措軍費。1917年9月任中華民國護法軍政府財政次長、代理總長。1918年6月隨孫中山到上海後,和朱執信創辦《建設》雜誌,宣傳和研究革命理論。1921年5月,廣東革命政府成立,任財政部次長。積極籌款支援孫中山的北伐計劃,遭到反對北伐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的囚禁,經夫人何香凝等人的積極營救獲釋。此後,全力輔佐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並極力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和捍衛者。

  1924年1月任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秘書長、國民黨一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委、工人部長,並積極籌備建立黃埔軍校,任黨代表。11月任大本營參議、所有黨軍、各軍官學校和講武堂的黨代表,兼任中央農民部長。在平定商團叛亂、楊劉判亂、北伐、東征等戰役中起了重要作用,為鞏固廣東革命政權作出了巨大貢獻。1925年7月國民政府成立,任財政部長、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政府財政廳長。1925年8月20日,在設於惠州會館的國民黨中央黨部(今越秀南路89號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立有紀念碑),被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右派所指使的暴徒殺害,遺體先是暫厝廣州駟馬崗朱執信墓旁,1935年遷葬南京中山陵側。


生肖仁人志士趙世炎

  趙世炎(1901-1927)字琴蓀、號國富,筆名施英、樂生。四川酉陽(現屬重慶市)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卓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者、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   趙世炎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者、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者。他是上海工人 ...

生肖仁人志士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漢族,湖南瀏陽人,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 ...

生肖仁人志士

  楊開慧湖南長沙人,字雲錦,又名霞。毛澤東夫人。早年追求革命趔,在長沙參加反帝反封建活動。1920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在中國湘區委員會負責機要兼交通聯絡工作。1923年至1927年隨毛澤東在上海、韶山、武漢等地開展工農運動和婦女運動。大革命失敗後,在長沙極倉一帶堅持秘密革命工作 ...

生肖的名媛美姬孝莊文皇后大玉兒

  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次女。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后,受封為莊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順治帝即位後, ...

生肖的文人學者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開始 ...

生肖的文人學者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 ...

生肖的帝王將相漢景帝劉啟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是漢文帝劉恆的長子,母親是漢文帝皇后竇氏(即竇太后),出生於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諡號孝景皇帝,無廟號。終年48歲。劉啟在位期間,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發展生產,他統治時期與其父漢文帝統治時期合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