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生肖辰龍雜談

生肖辰龍雜談

  辰的多義是漫長曆史過程的堆積,中國天文學史可以做“辰”的窺豹之管。沈括《夢溪筆談》卷三,專有條目做“辰”的文章,該文至少從兩方面談及十二支中辰屬龍:一方面,二十八星宿由東方蒼龍七宿起始,七宿中角宿和亢宿又是蒼龍七宿的頭,角宿和亢宿正處於辰的方位,所以一歲日月十二會,則稱“十二辰”。辰屬龍,同蒼龍七宿起於東方的星辰方位有關;另一方面,古代稱水星為辰星。因為行星中水星離太陽最近,從地球上看去,放佛總在太陽周圍擺動,離太陽不超過一辰——距太陽一辰左右的水星,即得辰星的美名;與此同時,古人想象中,龍和水的關係是與魚和水的關係是一樣的密不可分的關係。

  十二 裡辰為龍,這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不過,不管來歷如何,十二支中的辰屬龍這是鐵律。十二 中,唯有龍是傳說中的神物,是自然界所沒有的。可是,龍究竟從哪裡來的。下面讓古易方帶你看一下,民間關於的習俗和趣聞故事。

  其一:

  龍用稻草紮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紮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鬍鬚的龍頭,用一捆稻草索紮成與龍頭頸一般粗尺多長的七節龍身,再用一把稻草紮成魚尾形的龍尾,一共九節,用稻草間隔地串連起來,每節插一根竹木杆為把。舞草把龍,主要在土家農村山寨舉行,每年農曆五月至七月,為舞草把龍時間,舞龍的意義是娛樂中包含驅瘟、防火兩種。

  驅瘟。農曆五六月間,是田間稻草苗猛長期,天氣炎熱,病蟲多發,其中毀滅性的病蟲害為"稻瘟病",在科技落後無法防治的時代,土家農民以舞草把龍來驅逐稻瘟病,久之成習,聚眾娛樂。舞草把龍驅瘟,從村寨出發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區、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順路舞到,舞的動作與燈龍相同。舞龍隊伍,在吹牛角號、放三眼炮、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聲中表演舞技,頗為壯觀。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間舞完後,將草把龍抬到溪溝邊燒掉,謂之送龍歸海。

  遷火焰。農曆的五月端午節前後或七月間稻穀即將成熟期在村寨舉行。舞龍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間放一盆水和一篩子五穀雜糧,候舞龍隊伍來。舞龍隊伍中除了舞九節草把龍外,有一條將一丈長的竹子從中破成船形,在中間裝一盆炭火的火焰,由二人抬著。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隨後自由觀眾若干。

  其二:

  二月二龍抬頭,漢族民間傳統節日農曆二月二民諺,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二月二在我國各地的風俗活動不同,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萊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抬頭日之稱。二月二又有關於龍抬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燻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抬頭日。

  彝族的祭龍節也是二月二這天。彝族全村人到村外密林有水地方,殺豬宰牛羊舉行“祭龍”儀式,野餐。餐前,畢摩面對泉水誦經祈禱,求“天龍”多下雨,“地龍”多吐水。當年風調雨順。新中國成立後,“祭龍”活動停止,只舉行野餐和歌舞表演。其實,不光是彝族,在漢族地區,二月二這天也有“祭龍求雨”活動,在過去,人們在這天組成求雨隊,扮演龍王、觀音,伴奏喧天鑼鼓上街“求雨”。沿街居民執水酒敬龍王、觀音。祈求當年風調雨順。新中國成立後已停止。

  其三:

  在壯語中,祭龍叫“合處”,祭龍節是壯族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的第一個龍日,或農曆三月的第一個龍日,壯族村寨一般都以一村一寨單獨舉行的方式進行祭龍活動。節日前,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召集各家各戶相商,籌措經費,有的村寨則按戶數人頭攤派,由各戶輪流主持,主持者稱為“龍頭”。節日當天,主持人帶領一些身強力壯的人在寨子邊的榕樹下殺豬殺雞,準備祭奠物品。傳說,辰龍變為樹就是榕樹。祭“龍樹”,多數也就是祭榕樹。沒有榕樹的村寨,還可以選黑皮樹、麻慄樹、榔樹做“龍樹”。但這些樹必須長在村邊寨頭,而且要枝葉繁茂、高大挺拔、生機勃勃。由於龍樹是神聖的象徵,因此平時不準牛馬豬狗靠近,更不準孩童攀爬玩耍。祭奠龍的祭詞各村各寨均有不同,長短不一,念唱有別,不過主旨不外乎乞求上蒼保佑,普降甘霖,使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戶戶平安等。

  其四:

  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是納西族的祭龍節。以三壩納西東巴文化聖地白水臺為中心,方圓百里的納西、藏、彝、回、白、傈僳族都要到白水臺舉行一年一度的祭龍節。相傳,古時候,白地壩有一條毒龍,倒騰得整個壩都是水,什麼東西都無法在壩裡生存,人們不得不住在深山老林過著狩獵的生活。這情景被天神之子米拉日巴看到了。為了拯救人類,天神之子放出五朵白雲,白雲變成五個仙人,下凡到白地壩後,施展無窮的法力,降伏了毒龍,令它將水退出去,白地壩的水才逐漸減少,只在白水臺流淌,壩中央逐步露出了陸地。人們陸續搬到壩上定居,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的谷都、波灣、吾樹灣、水甲、恩水灣等村子。

  為了感謝天神之子和仙人的恩情,在二月初八龍王生日這天,白水臺龍王邀請天神之子米拉日巴和五個仙人來白水臺龍王府做客。當天神之子和仙人來到時,龍子龍孫們載歌載舞地迎接。人們為了感謝龍王賜福之恩,一戶戶前往拜祭。二月初八這一天,一個人也不能進白水臺,為的是讓龍王和天神之子米拉日巴率領的五位仙人快樂地遊玩。二月初九這一天人們才能去白水臺燒香敬神。這一習俗一直傳了下來,演變成現在的二月初八拜龍野炊的民族節日。關於二月八日朝白水活動的來由,民間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有的是關於米拉日巴驅鬼歌舞佈道的傳說,有的是教祖丁巴什羅的故事,有的是米拉日巴與丁巴什羅鬥法的故事,“二月八”節日活動被賦予了較濃郁的宗教色彩。

  其五:

  古時候的勐雅,森林茂密,濃廕庇日。每年農曆二月間,山林裡竄出很多野獸,返青的稻苗被吃個精光,人畜被咬死咬傷的不計其數,勐雅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四處逃荒要飯。有一年,一個聰明又勇敢的傣雅小夥子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叫大家編了許多竹籠、竹鏈,染上雞、豬、鵝、鴨的血,在二月屬牛日這天拿去掛在田間,插在地頭和路口。夜間,山林裡竄出來的野獸見到染血的竹籠、竹鏈,都不敢接近莊稼和村寨,漸漸地遠離了莊稼和村莊。一段時間後,原來的竹籠、竹鏈破爛了,野獸又陸續來危害人畜和莊稼。五月初五這天,小夥子再次如法炮製,並採來許多像利箭的菖蒲葉插在各家各戶的門頭上,連每個人的頭上、腰間都插滿菖蒲葉。夜間,人們熱熱鬧鬧地圍坐在寨頭的火堆旁喝酒猜拳,彈弦對歌。野獸竄入田間、地頭和路口的竹籠、竹鏈旁,遠遠看見燃燒的火堆和全身插滿“利箭”的人,就不敢再來騷擾了。後來,傣雅人年年這樣做,結果人畜興旺,五穀豐收。

生肖郵票:辰龍

  郵票:辰龍

  (1-1)龍面值:8分

  發行量:12,391.65萬枚

  郵票尺寸(橫*豎):26毫米*31毫米

  整張枚數(橫向*豎向):8*10=80張

  生肖郵票:辰龍

  齒孔度數:11.5

  印刷版別:影雕套印

  設計者:祖天麗

  雕刻者:群峰

  印刷廠:北京郵票廠

  發行時間:1988年1月5日

辰龍生肖紀念鈔是什麼

  大西洋銀行(B.N.U.)及中國銀行(B.O.C.)2012辰龍生肖紀念鈔防偽技術高超,紙幣兩面的中間位置尚印有多層次水印。包含有澳門大西洋銀行版龍年生肖紙幣和中國銀行版龍年生肖紙幣。


生肖的情感之路

  屬龍具有神奇的力量來吸引異性,但時常表現出驕傲、清高、直率。他(她)的主要精力常常被自己宏偉崇高的夢想所佔據,很少有時間來考慮喜歡誰。他(她)從不感到寂寞,很少向表示愛情,但是隻要有教養的異性向他(她)表示愛情,孜孜追求她也能得到屬龍的歡心。   生肖屬龍在愛情上表現較為被動,但一旦步愛河,由於他們嚴於律 ...

生肖午馬雜談

  午為馬,六畜馬、牛、羊、犬、豬,馬居六畜之首。山東章丘龍山鎮子崖的考古發現證明,自父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就開始馴化馬、養馬。許多古籍中都有“相土作乘馬”的記載,作乘馬就是用四匹馬駕車,作為運輸工具。在前面,我們詳細論述了中國古代光彩奪目的馬文化,這其中明顯的想人們展示了古人對馬的崇信。種種關於馬的民俗也是 ...

生肖亥豬雜談

  十二地支末位是亥,其屬相為豬。在華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其體型與現在的家豬形體十分相似,說明當時對豬的馴化已具雛形。   “烏羊”是豬的別稱。豬長喙,善拱掘,在人們想象中成了開合挖渠的主力軍。《送俾類鈔》中記載,據說在開挖 ...

生肖的大奸大惡:魏忠賢

  原名魏進忠,河南府肅寧縣人,生於1569年,可以說是歷史上龍年出生頭號大奸大惡之人。   魏忠賢少年家境不詳,只知他生於一個破落戶,自小不成家業,單學些遊蕩本事,吹彈歌舞絕倫,又好走馬射箭,踢球下棋逢對手,斗大的字不識一個。結些個無賴朋友,遊手好閒,荒淫無度,後來憑著彈唱的幾手絕活,進京謀事,認識了管皇城 ...

生肖酉雞雜談

  古人常將玉兔與月亮和金烏與太陽相提並論。古代神話講太陽裡有神烏。即三足烏,又稱日烏、金烏、金鴉。在古代的傳說裡,金雞同太陽的關聯在於報曉。古代計時器械尚未發達,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晨,萬家夢破一聲雞,喔喔勁啼,先於日出而作,報告了新一天的開始。日暮,雞歸窩,夜開始,一天結束。順理成章,雞啼鳴就成了普 ...

所屬的風水魚

  辰龍所屬的魚   屬龍之人命運不錯卻有波折,年輕時若有貴人相助,多能飛黃騰達,中年運勢稍差,對錢財揮霍無度。   所屬風水魚——五福臨門:   此品種背部呈淺藍色或深藍色,鱗片外緣呈白色,臉頰部、腹部及各鰭基部呈赤色,稱為“五福錦鯉”。風水學上,魚類顏色是藍色,便是五行屬水,水能旺水,故催財力量亦很強。龍 ...

生肖卯兔雜談

  玉兔為月,嫦娥奔月,蟾宮玉兔的故事自有其永世長新的藝術魅力。《太平御覽》引晉代傅玄《擬天問》:“月中何有?玉兔搗藥。”這美麗的傳說,使玉兔的形象在流傳中得以豐富,日漸豐滿起來。年畫上,奔月的嫦娥抱著一隻小兔子,煞是可愛。八月十五中秋節,那是為一年一度的中秋朗月而過的節日。   宋代陶谷《清異錄·饌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