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誰都有輝煌的時候,好漢不提當年勇,對弱勢要憐惜並幫助。
《白毛巾與抹布》是一則中國寓言故事,講述了白毛巾不尊重抹布,最終自己成為抹布的小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植物等。
寓意:誰都有輝煌的時候,好漢不提當年勇,對弱勢要憐惜並幫助。
《白毛巾與抹布》是一則中國寓言故事,講述了白毛巾不尊重抹布,最終自己成為抹布的小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植物等。
1、白玫瑰寓意純潔的愛情,可送給喜歡的人表示對其愛的純潔無瑕,表達自己甘願為其付出所有,對其的愛純潔無暇,比較委婉含蓄。
2、紅玫瑰寓意熱情熱戀,可以將其送給熱戀的愛人,表達自己對其火熱的愛意永遠不會消失。
3、雖然白玫瑰和紅玫瑰花有著不同的寓意,送人時也有著不同的含義,但是它們都是十分美麗的鮮花,都可以用來送給愛的人,表達自己內心對其的愛意,希望能夠一直相愛不分離。
登仙橋位於樂安谷崗河上游,道教名山,“江南絕頂三峰”之華蓋山東麓。那裡青山碧水,峰巒疊起,風景秀麗。其東南面與宜黃毗鄰,東北與崇仁接壤,是崇樂宜三縣的結合部。1933年2月,工農紅軍與“圍剿”蘇區的國民黨反動派敵軍,在這附近進行了著名的黃陂戰役。紅一方面軍在周恩來、朱德同志的指揮下,浴血奮戰,一舉殲滅敵五十二師、五十九師大部。敵五十二師師長李明重傷後被俘斃命,敵五十九師師長陳時驥戰敗後,化裝向樂安方向逃竄,在登仙橋被工農紅軍俘獲,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最後勝利。從此,登仙橋被載入光輝的革命史冊。
關於登仙橋,民間還有個美麗的傳說,就是關於白玉蟾在那裡“登天成仙”的故事。
白玉蟾原名葛長庚,字如晦,福建閩清人,家住瓊州。白玉蟾天資聰敏,七歲能賦詩,十一歲應童子科試,寫得一手好字,還善於作畫。宋孝宗隆興年間,父親亡故,母易改嫁,他便離家外遊,號海瓊子。後來,他到雷州,過繼給白氏為嗣,改姓白,名玉蟾。由於他慕道心切,曾往深山訪師數年,得到道人陳翠虛幾年的指點,據說盡得其道。嘉定年間,皇上召他入宮,對他很器道,委其主事太乙宮,封他為紫清真人。一日,他不辭而別,不知去向。
後來,白玉蟾在雲遊天下名山古剎時,慕名前來華蓋山,拜謁浮邱公。當其路過華蓋山東麓之珠坑村時,見這裡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意欲在此作短暫逗留。
進村後,村人極為熱情地招待他,奉之為上賓。與他接觸數日,見其談吐優雅,風度不凡,村裡耆老遂出面請他在本村執教為師。白玉蟾見村人竭誠挽留,盛情難卻,只好應允。當時,珠坑村有七個余姓子弟拜其為師。
白玉蟾在珠坑執教期間,對學生嚴格要求,孜孜教誨,短短時間,學生大有長進,均能賦詩作對。村人對其誨人不倦的精神十分讚賞,深表感激,至今珠坑村一幢古建築門楣上尚能清晰可見的“大心體物”題榜,相傳就是當年白玉蟾留下的手跡。
次年初春,白玉蟾要離開珠坑,村人極力挽留,白玉蟾婉言相謝,村人依依不捨。臨行前,家家戶戶設宴為其餞行。但無論誰家宴請,在筵席上,他都只喝一口酒,挾一箸菜,表示答謝,任憑主人如何勸飲,他都擺手婉謝,決不多喝一口酒,多吃一箸菜,這是他自訂的禮規,曰:“口酒箸菜,人緣常載。”
白玉蟾離開珠坑村時,村人扶老攜幼前來送行。白玉蟾頻頻拱手向村人致謝。當他走到紅門橋頭時,忽然止步不前,目不轉睛地凝視著橋南的一棵梅樹,吟《早春》詩一首:南枝才開兩三花,雪裡吟詩弄紛些;淡淡著煙濃著月,深深籠水淺籠沙。吟畢,揮動佛帚,頓時山霧卷襲而來,白玉蟾騰雲駕霧而去……
自後,村人為紀念白玉蟾在此“登天成仙”,遂將“紅門橋”改名為“登仙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