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到西寧和青海湖的路線如下:
從碌曲向正西方向出發,行駛140米,左轉;行駛110米,過右側的觀音堂約50米後,右轉進入瀘水河大道;沿瀘水河大道行駛950米,左轉進入寶成北路;沿寶成北路行駛870米,過右側的西林村,直行進入寶成南路;沿寶成南路行駛320米,直行進入S228沿S228行駛57、1公里,到達西寧,直行進入G319;沿G319行駛1、1公里,左轉進入永新縣;行駛330米,右轉;行駛2、1公里,直行進入騰飛大道;沿騰飛大道行駛6、2公里,直行進入S228;沿S228行駛630米,直行進入湘贛大道;沿湘贛大道行駛2、7公里,到達青海湖。
行車路線:
1、西寧市內向正西方向出發,沿南關街行駛250米,向左轉行駛60米,左前方轉彎進入西久公路行駛660米,直行進入崑崙西路。
2、沿崑崙西路行駛5、4公里,直行進入G1095行駛1、2公里,左轉進入通海路行駛240米,稍向右轉上匝道行駛1、3公里,直行進入西寧南繞城高速公路。
3、沿西寧南繞城高速公路行駛22、7公里,直行進入西湟高速公行駛16、9公里,進入西湟高速公路輔路行駛70米,直行進入湟倒公路。
4、沿湟倒公路行駛46、1公里,朝青海湖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行駛850米。
5、朝格爾木方向,稍向右轉進入京拉線行駛48、0公里,右轉,行駛70米到達目的地。
碌曲藏族有聚族而居的習慣,村寨大約於明代形成,有一個部落為一個村寨,亦有幾個部落為一個村寨的。傳統民居多姿多彩,不僅有可隨遷居的帳篷,也有固定土木結構民房,還有以石為材的碉房,更有獨具一格的榻板房。
碉房,俗稱"牆包房",古名思義即形似碉堡之房,從外面看不見一根木頭,以石砌牆,窗戶少而小。碉房是藏族先民根據青藏高原自然環境和氣候特點創造的建築形式,它就地取材,利用當地的卵石、毛石和土層砌築外牆。為了保持結構的穩定性,石牆砌築時逐層迭砌,交錯搭接,用水石泥漿膠接,內壁平直,外形方整,稜角突出,收顯分明,形成上大下小的平頂式木石結構,這種石砌由於剛度好並具有隔熱防寒和施工方便的特點,而逐漸成為石牆承重梁牆體系,這種"累石為室"的辦法,尤其適應於河谷山地,分層臺築的建築,成為藏族傳統的建築形式。
板房也有人叫"木楞子",一般用原木(圓形、半圓形、方形、矩形等)互相垂直交接,疊壘架成井字形的建築牆體,建築學稱"井榦式",與這種型別伴存的還有用立柱架空樓居的"幹欄式"建築。井榦式建築是在幹欄式建築的基礎上形成的,二者都源於穴居和半穴居。板房頂的板面上邊,既不抹泥,也不布瓦,僅用一些亂石壓住板,以防風吹板動,板房具有就地取材,吸熱保暖,抗寒性強,適應氣候,減少震害等特點。
帳篷,帳篷俗稱"氈房","旗帳",現代多稱"牛毛氈房"。碌曲人把牛毛氈房叫"哇"(意為毛屋),即"家"之意。織成毛單拼綴在一起,質料結實,遮雨禦寒效能好。還有黑頂白邊和用純白色的棉布帳篷,是作旅遊和"浪山"用的。帳頂留有方孔天窗,陽光從天窗照射下來,帳內從早到晚都保持充足的光線,天窗除採光,還有通風走煙的作用。一般的帳房供牧民自家居住,最大的帳房能容上百人,可用於眾人的聚會。牧人要搬遷時,把帳篷放倒後分兩半疊好用一頭牛馱了就走,因此,就有了"牧民的生活馱在牛背上"的說法。
"切木囊"系藏語,為樓房之意。碌曲縣城以東的雙岔、阿拉一帶林區,一般房屋寬大,每戶既修有開天窗的"齊木囊",四周土牆,開洞為門,牆壁裝板,冬暖夏涼,一般作冬季住宿,接"切木囊"外修築二層木樓,樓上住人,樓下為牲畜圈,一般作夏季住宿。房屋建築多用木頭,此種民居建築,一般院子較小,有一條走道直通內屋。內屋多為兩大間,一間為鍋灶,一間為住房,有連鍋的暖炕,房內周圍放碗架、面櫃等器物,正中間置佛龕,屋裡有天窗而無壁窗,光線較暗,設有木板樓梯或獨木梯通樓上,樓上有房廊,閣樓裡光亮潔淨。房內的天花板和板牆,全為木製,即所謂"外不見木,內部建土"的建築。
藏族是個勤勞樸實,粗獷強悍的民族,藏族熱情好客,特別注重禮儀,來往過客,無論相識與否,只要你推門而入,主人則為來者熬茶,端出酥油糌粑。客人到門,主人趨出返讓,絕不怠慢。端飯,斟茶,敬酒用雙手平端,表示禮貌。放在客人面前的茶,應隨喝隨添,常飲常滿。敬酒須敬三杯,不敬雙杯,客人接酒後,應先以無名指沾酒向天際彈 ...
碌曲可以說是一個節日的高原,大小傳統節日不下二三十個。碌曲人很看重過節,不論經濟情況好壞,社會地位高低,人們對節日情有獨鍾,透過節日,抒發他們各種感情,不僅有對佛教信仰的感情,也有對人的自然情懷,更是親朋好友歡聚、好友暢談、歡舞歡愉、顯示藝術天才和表演能力的最好時機。
落薩爾節
(農曆正月初一), ...
一、賽馬
藏區賽馬的產生在民間有三種說法。一說在很早以前,華熱部有英勇善戰的13兄弟,尤其是最小的弟弟更是聰明,在一次保衛本土安全的戰鬥中,他們率領華熱108個部落英勇衝殺,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的豐功偉績,每年舉行賽馬會,並取前13名給予獎勵,但給第13名特加1條哈達,以表示對小弟 ...
一、鍋莊舞
"卓",意為圓圈或鍋莊舞,是流傳在藏族地區的一種古老歌舞,在碌曲縣境內廣泛流行,它的表演形式是男女圍成圓圈,歌舞同步進行,女的動作小而含蓄,男的動作大而奔放。基本手勢是隨步伐而自然擺動,規範後有"前後甩手"、"單手甩袖"、"雙手 ...
碌曲縣藏族群眾的服飾習俗,同甘、青其他地方的藏族服飾基本一致,深遠流長、多姿多彩、獨具魅力。碌曲藏族多喜歡穿身袖肥大的羊皮襖,用紅布或紅綢做腰帶,代替紐扣。男、女所用的款式基本相同,只是女人穿著時下襬與腳踝相齊,男人則把衣襟下襬提高到膝部,喜歡穿長筒馬靴。
男服以無布面的羊皮襖居多,領和袖口多以豹皮做 ...
碌曲藏族的婚姻保持著傳統的婚姻習俗。姑娘長到十七八歲,就要由父母給行"上頭"儀式,表明他們已經長大成人,可以戀愛。當男女雙方找到意中人後,按習慣由男方委託親朋好友帶上哈達和酒向女方家求婚,如女方接受哈達,啟開瓶蓋喝酒,表明答應這們親事,如不接受禮物表示婚事不成。婚事確定後,再選吉日完婚。結 ...
1、原文:《湘江曲》
【作者】張籍 【朝代】唐
湘水無潮秋水闊,湘中月落行人發。
送人發,送人歸,白蘋茫茫鷓鴣飛。
2、翻譯:
秋天的湘江風平浪靜,寬廣無際,江上月落時出外的人乘船而去。
送人出外,我還得回去,面對茫茫的白蘋和翻飛的鷓鴣,我惆悵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