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碌曲民間藝術

碌曲民間藝術

  碌曲民間藝術

  一、鍋莊舞

  "卓",意為圓圈或鍋莊舞,是流傳在藏族地區的一種古老歌舞,在碌曲縣境內廣泛流行,它的表演形式是男女圍成圓圈,歌舞同步進行,女的動作小而含蓄,男的動作大而奔放。基本手勢是隨步伐而自然擺動,規範後有"前後甩手"、"單手甩袖"、"雙手繞花"等動作。鍋莊舞剛開始時動作平緩,舞姿矯健豪邁,曲調深情委婉,進行到中間時,舞步和曲調逐步加快,轉為中板舞,舞姿粗獷奔放,曲調激昂熱烈,結束時加快板舞,揮舞衣袖,飛騰旋轉,熱情激盪,進入舞蹈的高潮階段,鍋莊的內容多以頌揚宗教、頌揚生活、祝福父母、熱愛家鄉為主,舞曲以讚頌開場,人員可多可少,十人,數十人,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均可以進行表演。

  二、羌姆

  羌姆是佛教舞蹈-法舞,是碌曲各寺院每年法會的主要活動,"羌姆"(俗稱"跳神"),是一種濃厚宗教色彩的舞蹈,主要有《毛蘭木羌姆欠》、《夏羌(羌姆)》、《時輪羌姆》等,《毛蘭木羌姆欠》是每年正月十五法會的法舞,《時輪羌姆》是在每年三月十五法會期的法舞,《羌姆》是每年七月初法會的法舞。除郎木寺外,其他寺院只要《毛蘭木羌姆欠》,《毛蘭木羌姆欠》為全寺僧民參與的活動場面較大。

  三、勒

  "勒",意為酒歌,每逢節日聚會或喜慶時演唱,獨唱或對唱,歌詞內容豐富,詞語華碩,以讚頌祝福祈願為主要內容。演唱時,為助興而特邀的歌手手持哈達酒具,站在聚會場正中,縱情放歌。其歌詞有固定的,也可以根據聚會內容即興創編。如在喜慶聚會中勒《唱歌要在眾人中唱》,歌詞大意是:

  唱歌要在大佛前唱

  虔誠地磕著響頭唱

  唱歌要在首領前唱

  恭敬地獻著哈達唱

  唱歌要在眾人中唱

  歡快地沿著舞場唱

  四、拉伊

  "拉伊"曲調高亢,自由,其內容多為歌唱愛情,多在田野牧場唱,唱時要遠離帳篷和長輩,曲調悠揚動聽,歌詞生動浪漫。《情投在一個枕頭上》的歌詞大意是:

  熟識的檀香樹林,飛來陌生的布穀;說什麼陌生不熟悉,降落在枝頭唱三唱。

  熟識的大村莊裡,有一位陌生的姑娘;說什麼陌生不熟識,情投在一個枕頭上。

  五、南木特

  "南木特"是指藏戲,"南木特"很早就傳入碌曲,50年代初在雙岔、阿拉有不少村戲班子,文革中禁演,文革結束後,雙岔鄉旺藏寺活佛依拉久美開始在二地、九尼村排演,到1982年,他組織的藏戲演出隊先後排練出了傳統傳統藏戲《智美更登》、《松贊干布》、《諾桑王子》等。

碌曲民居風格

  碌曲藏族有聚族而居的習慣,村寨大約於明代形成,有一個部落為一個村寨,亦有幾個部落為一個村寨的。傳統民居多姿多彩,不僅有可隨遷居的帳篷,也有固定土木結構民房,還有以石為材的碉房,更有獨具一格的榻板房。

  碉房,俗稱"牆包房",古名思義即形似碉堡之房,從外面看不見一根木頭,以石砌牆,窗戶少而小。碉房是藏族先民根據青藏高原自然環境和氣候特點創造的建築形式,它就地取材,利用當地的卵石、毛石和土層砌築外牆。為了保持結構的穩定性,石牆砌築時逐層迭砌,交錯搭接,用水石泥漿膠接,內壁平直,外形方整,稜角突出,收顯分明,形成上大下小的平頂式木石結構,這種石砌由於剛度好並具有隔熱防寒和施工方便的特點,而逐漸成為石牆承重梁牆體系,這種"累石為室"的辦法,尤其適應於河谷山地,分層臺築的建築,成為藏族傳統的建築形式。

  板房也有人叫"木楞子",一般用原木(圓形、半圓形、方形、矩形等)互相垂直交接,疊壘架成井字形的建築牆體,建築學稱"井榦式",與這種型別伴存的還有用立柱架空樓居的"幹欄式"建築。井榦式建築是在幹欄式建築的基礎上形成的,二者都源於穴居和半穴居。板房頂的板面上邊,既不抹泥,也不布瓦,僅用一些亂石壓住板,以防風吹板動,板房具有就地取材,吸熱保暖,抗寒性強,適應氣候,減少震害等特點。

  帳篷,帳篷俗稱"氈房","旗帳",現代多稱"牛毛氈房"。碌曲人把牛毛氈房叫"哇"(意為毛屋),即"家"之意。織成毛單拼綴在一起,質料結實,遮雨禦寒效能好。還有黑頂白邊和用純白色的棉布帳篷,是作旅遊和"浪山"用的。帳頂留有方孔天窗,陽光從天窗照射下來,帳內從早到晚都保持充足的光線,天窗除採光,還有通風走煙的作用。一般的帳房供牧民自家居住,最大的帳房能容上百人,可用於眾人的聚會。牧人要搬遷時,把帳篷放倒後分兩半疊好用一頭牛馱了就走,因此,就有了"牧民的生活馱在牛背上"的說法。

  "切木囊"系藏語,為樓房之意。碌曲縣城以東的雙岔、阿拉一帶林區,一般房屋寬大,每戶既修有開天窗的"齊木囊",四周土牆,開洞為門,牆壁裝板,冬暖夏涼,一般作冬季住宿,接"切木囊"外修築二層木樓,樓上住人,樓下為牲畜圈,一般作夏季住宿。房屋建築多用木頭,此種民居建築,一般院子較小,有一條走道直通內屋。內屋多為兩大間,一間為鍋灶,一間為住房,有連鍋的暖炕,房內周圍放碗架、面櫃等器物,正中間置佛龕,屋裡有天窗而無壁窗,光線較暗,設有木板樓梯或獨木梯通樓上,樓上有房廊,閣樓裡光亮潔淨。房內的天花板和板牆,全為木製,即所謂"外不見木,內部建土"的建築。

碌曲藏族禮儀

  藏族是個勤勞樸實,粗獷強悍的民族,藏族熱情好客,特別注重禮儀,來往過客,無論相識與否,只要你推門而入,主人則為來者熬茶,端出酥油糌粑。客人到門,主人趨出返讓,絕不怠慢。端飯,斟茶,敬酒用雙手平端,表示禮貌。放在客人面前的茶,應隨喝隨添,常飲常滿。敬酒須敬三杯,不敬雙杯,客人接酒後,應先以無名指沾酒向天際彈酒三滴,代表向佛、法、僧三寶致意。款待客人是"手抓羊肉",多的是羊的胸叉和脅條肉,若是端來一盤肥美的羊尾巴,尾梢還留一綹白毛,那你就是這家最尊貴的客人。

  哈達屬於藏傳佛教的一種禮敬法器,後發展為整個藏民族的一種普遍而崇敬的禮節。向大活佛獻哈達,必須彎腰低頭至九十度,雙手捧哈達過頭頂,獻於活佛座前;對長輩或一般活佛則同給大活佛相似,只是彎腰幅度不大;對平輩只要將哈達送到對方手中或手腕即可;對小輩或下屬一般不獻哈達,如果要獻可以將哈達搭在肩上,獻哈達時,對方可奉還一條哈達,也可將原哈達回敬。

  叩拜,五體投地的叩拜,又稱"等身禮",是藏傳佛教徒對佛的祈禱方式,叩拜時,雙手合掌高舉觸額部頸部和心部各一次,然後雙膝跪地,全身俯伏,兩手前伸,額觸地面,一般叩頭三次即可。

  煨桑是用松柏枝焚起煙霧,是告於天地諸神的一種儀式,也是藏區常見的一種對佛法的禮敬。據說,在煨桑過程中松柏燃燒所產生的香氣,是對菩薩、護法神和山神的獻供祭祀。


傳統節慶日

  碌曲可以說是一個節日的高原,大小傳統節日不下二三十個。碌曲人很看重過節,不論經濟情況好壞,社會地位高低,人們對節日情有獨鍾,透過節日,抒發他們各種感情,不僅有對佛教信仰的感情,也有對人的自然情懷,更是親朋好友歡聚、好友暢談、歡舞歡愉、顯示藝術天才和表演能力的最好時機。   落薩爾節   (農曆正月初一), ...

民族傳統體育活動

  一、賽馬   藏區賽馬的產生在民間有三種說法。一說在很早以前,華熱部有英勇善戰的13兄弟,尤其是最小的弟弟更是聰明,在一次保衛本土安全的戰鬥中,他們率領華熱108個部落英勇衝殺,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的豐功偉績,每年舉行賽馬會,並取前13名給予獎勵,但給第13名特加1條哈達,以表示對小弟 ...

藏族服飾

  碌曲縣藏族群眾的服飾習俗,同甘、青其他地方的藏族服飾基本一致,深遠流長、多姿多彩、獨具魅力。碌曲藏族多喜歡穿身袖肥大的羊皮襖,用紅布或紅綢做腰帶,代替紐扣。男、女所用的款式基本相同,只是女人穿著時下襬與腳踝相齊,男人則把衣襟下襬提高到膝部,喜歡穿長筒馬靴。   男服以無布面的羊皮襖居多,領和袖口多以豹皮做 ...

傳統藏族婚禮

  碌曲藏族的婚姻保持著傳統的婚姻習俗。姑娘長到十七八歲,就要由父母給行"上頭"儀式,表明他們已經長大成人,可以戀愛。當男女雙方找到意中人後,按習慣由男方委託親朋好友帶上哈達和酒向女方家求婚,如女方接受哈達,啟開瓶蓋喝酒,表明答應這們親事,如不接受禮物表示婚事不成。婚事確定後,再選吉日完婚。結 ...

縣海拔多少米

  碌曲縣平均海拔3500m,碌曲縣,隸屬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西南部,青藏高原東邊緣,甘、青、川三省交界處。地理座標為東徑101°35′36″至102°58′15″,北緯33°58′21″至34°48′48″。   2013年,碌曲縣下轄2個鎮、5個鄉,總面積5298平方公里,總人口3.65萬人 ...

到西寧和青海湖怎麼走

  碌曲到西寧和青海湖的路線如下:   從碌曲向正西方向出發,行駛140米,左轉;行駛110米,過右側的觀音堂約50米後,右轉進入瀘水河大道;沿瀘水河大道行駛950米,左轉進入寶成北路;沿寶成北路行駛870米,過右側的西林村,直行進入寶成南路;沿寶成南路行駛320米,直行進入S228沿S228行駛57、1公里 ...

縣美食

  碌曲縣美食有火燒蕨麻豬、草原三珍、夏河蹄筋、蕨麻米飯、刀什哈、藏包等。   1、火燒蕨麻豬:是一道藏族菜,流行於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帶,以蕨麻豬為原料外裹泥巴闇火中炮製而成。   2、草原三珍:甘南高原地處甘肅南部,氣候高寒溼潤,植被良好,草木茂盛,各種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成為當地人民的主要食物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