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待客的習俗
禮儀待客的習俗
自古以來,婺源就是禮儀之邦,民風儉樸,講究坐不爭上,食不爭多,行不爭先的“三不”禮節;與人交往,誠售為上;與人交談,書往往來,對人尊呼,對已謙稱;入私塾學館,尊師為父。
對長輩按輩份稱呼,平輩間稱哥稱嫂或直呼其名。對店主稱老闆、老闆嫂(娘),對僱員、工匠稱師傅。對有學識的人稱先生。對老人稱婆稱公。鄰里之間,有帶小孩名稱呼某家爸、某家*的。本縣民間,向來聚族而居。族人人相見按字輩稱呼,雖年高而輩分低者,仍稱哥道弟,平輩之間直呼乳名。已婚婦女對男家長輩或平輩,隨子女稱呼,如夫兄稱伯,夫弟稱叔,夫嫂稱伯母,夫弟稱叔母;對丈夫父母稱公婆;對丈夫叔伯夫婦及祖輩稱叔公、叔婆、伯公、伯婆,太公、太婆。親族以外冠以對方男子名諱,老者呼某某公,某某婆,中年者呼某伯、某伯母,某叔、某嬸。家長對孩子自幼教會稱呼。
舊時,祭祖、敬神、拜年、祝壽、新婚拜堂、幼輩拜會長輩、下級拜會上級均行跪拜禮。平輩相見,男子以抱拳作揖為禮,女搭手躬腰道“福”。
來客要請坐、奉茶、敬菸。為到家中的客人斟茶不能滿,而酒是要斟滿的,有“淺茶滿酒”或“七分茶八分酒”之說。鄉間待客更為熱情,多以煮荷包蛋或以雞蛋煮麵條招待。客人進餐,小孩不得入座挾菜。給客人端茶、送飯須雙手捧獻。客人告辭須加挽留,告別時須送客出門,並招呼“慢走”、“有空來嬉”。路遇外鄉熟人,要招呼回家吃飯。
過去,村、鎮街道,村與村之間多以青石小道相連。要道每隔數里或山嶺頭建有路亭,有專人燒水供茶,給路人避雨歇息解渴。婺人元代池州教授王儀在其《過五嶺》一詩中曰:“五嶺一日度,精力亦已竭,賴是佛者徒,嶺嶺茶碗設”。此俗由此可見一斑。
掛喜軸壽聯這是最能體現禮儀待客的事,主人家都十分慎重。婚事喜軸,孃舅為大,掛在堂前正中。姑爺次之,姨夫再次之,其餘親眷按輩份依次類推。師傅的喜軸,可以與姑爺、姨夫並列。朋友的喜軸,要分路近路過、輩份大小。若是新郎自己的朋友,又屬本府縣的,則與新郎平輩者並列;若是祖父朋友,屬本府縣的,與姑爺、姨夫並列;客府客縣者,與孃舅並列(或另借一間屋掛在堂前正中)。孃舅不論新、堂、均按年齡大小區分。新郎父母的孃舅、姑爺、姨夫,一般由其子送禮,若有掛名參加者,另借一間屋為其張掛及開席。表舅亦同樣。孃舅本人未到,由兒子代送賀軸的,賀軸仍按規矩掛正中,但安席時,兒子不能代父坐首席首位。孃舅已過世的,其子不能再以其父輩銜送賀軸。孃舅過繼別姓,如不恢復原性,或改變已姓者,不算孃舅。其他尊長在姓氏這一點上亦是同樣。喜軸掛自己屋為“正屋”,另借屋為“偏屋”。喜軸掛在上堂,左廂為樂,俗稱“大邊”,右廂為西,俗稱“小邊”(以人在上堂臉朝在門定左右廂)。尊長輩、父親朋友、同輩依次從上橫頭掛完“大邊”,新郎自己朋友、平輩掛“小邊”,尤以新郎姐夫、妹夫為最小,掛末尾。屋小,賀軸掛不下可以重迭掛,但落款要現出來,也可分掛於“偏屋”。壽聯女婿掛正中,侄女婿次之,外甥婦婿再次。其後以侄兒、表侄兒為序。總之,從小輩到做壽者本人的平輩(年齡小於做壽者)為止,兩廂依次張掛。祝壽是女婿“半子之份”的充分體現,兒媳只是陪襯,只送壽鞋、壽衣,不送壽禮和壽軸。
仡佬族待客習俗與禮儀
仡佬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少數民族,仡佬族對待外來的個人向來是以文明熱情隆重而著稱。在仡佬族文化中,待客之道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仡佬族的待客之道也是仡佬族的特色習俗——三麼臺。三麼臺在仡佬族普遍流行,成為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第一臺為茶席,叫“接風洗塵”。桌上擺滿了九大盤果品糕點:一是乳白清香的酥食;二是紅、黃、綠糯米、天星米麻餅;三是百花脆皮,這是用各色幹餈粑切成各種花瓣後用熱砂炒泡,再沾成各種顏色花朵,脆皮見水便化,適宜老人小孩食用;四是紅帽子粑,形成錐體,尖端放一小撮紅米,肚裡包有豆腐顆、肉、棗等心子;五是美人痣泡粑,必須趁熱吃才有滋味;六至九分別為核桃、落花生、葵花子、柿花。除此之外,每人還有一碗金黃透亮的都濡大葉茶。
大家一邊喝茶,一邊吃著糕點,天南海北的聊著天,一個多小時過去,主人已備齊第二臺,便拆去一么臺。
第二臺為酒席,叫“八仙醉酒”。主人將九盤碟下酒菜端上桌後,要舉行儀式,點香化紙,恭請祖先和各路神仙,坐入香龕下的八仙桌,其意是神仙與凡人同享快樂。敬神三杯酒後,客主各就各位。第二臺酒菜一般為滷菜和冷盤,如香腸、瘦臘肉、滷豬雜、滷雞腳、幹野兔肉、松花皮蛋、鹽蛋、浸地牯牛、蘿蔔絲。
酒是自家釀的包穀酒,清香醇和。席間,凡端杯者,一定要喝三杯,不飲酒者要以茶代酒。第一杯為敬客酒,由主人發話,說些歡迎和自謙的話,第二杯為祝福酒,由客人代表祝福。第三杯為孝敬酒,由晚輩代表向長輩祝福。三杯過後,善飲者唱“十杯酒”等民歌相勸,客人唱“謝酒歌”回敬,不喝酒者左右捧場。不飲者他人絕不強人所難,善飲者可盡情享用,席間氣氛和諧熱烈而文明。一個多小時後,二么臺拆去,三么臺開始。
第三臺為正席,叫“四方團圓”,意為大家一年難得相聚。當主婦連著端上第三臺菜時,邊放邊說“家中沒有好菜,請大家慢吃,一定要吃飽”。第三臺菜為大菜,用九個大碗盛菜,一般都用豬肉製成,如豬蹄膀、櫻桃肉、回鍋肉、夾沙肉、臘肉扣、糯米圓子、酸海椒炒幹菌肉片、糖醋魚、灰豆腐酸菜湯。滿滿的、熱氣騰騰的一桌色香味俱佳的好菜,加上熱熱的“金銀飯”,誰都會吃上幾碗的。酒足飯飽,客主離席,三么臺便結束了。
漢族的待客習俗
漢族俗好客,特別是遠客。孔子說: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悅)乎? 表達了這種好客的心理。漢族喜歡交往, 禮尚往來 。
漢族古俗,注意抑送揖讓之禮。凡迎賓,對與主人身份平等的賓客,主人要迎於大門之外,見面拱手相禮,稱為 揖 。凡入門,主客之間必三揖而後入。主人先入。入門之後,上臺階進堂屋。漢族堂屋多坐北朝南,上臺階是向北走,客就西階,主就東階,後世所謂 東道主 ,即此而言。升階必三讓。進堂屋後,主人設席,請客人入座,客人要聽從主人的安排,所謂 客隨主便 。
主人一般要請客人坐上座,席位南向北向,以西座為上;席位東向西向,以南座為上。客人坐定,然後主人才座,主人開始問話,客人這才說明來意。事畢告辭,主人起身相送,親切道別。
漢族很注意做客時衣服容貌整潔和坐立行走姿勢端正自然,忌諱蹶足,忌諱掀開下裳,忌諱兩腿分開箕踞而坐。客人入座以後不要變臉色,不要側耳探聽,不要東張西望,不要懶洋洋的樣子,答話不能粗聲粗氣。走路不要大搖大擺,站立不要跛足欹肩。這些禮節的客觀效果,是要求主人和客人謹小慎微,舉止端莊,尊敬對方,互相謙讓,以誠心待人,保持和諧氣氛。
漢族古俗除作 揖 之外,隆重的大禮有膜拜(舉兩手伏地而拜)、稽首(下首至地稽留乃起)、頓首(下手,置首於地即起)等。現在通行握手禮,或躬身點頭為禮。
現在,漢族仍保持好客的傳統,百姓人家有客人光臨,主人殷勤延座沏茶,或送上冷飲,端上瓜子糖果;至親遠客,則置酒菜盛情款待。
漢族還注意赴宴作客的規矩。入席前後,主客興辭,互相謙讓。坐下之後,主人勸客人吃,然後客人才開始吃。席間不可只顧自己大吃大喝,不要大口喝湯,咕嘟作響,不要吃得嘖嘖有聲,不要專挑食物,據而取之,不要攪和菜湯,不要把咬過的菜放回盤碗裡,不要當眾剔牙齒,等等。
日本人的禮儀與習俗
日本以 禮儀之邦 著稱,講究禮節是日本人的習俗。平時人們見面總要互施鞠躬禮,並說 您好 , 再見 , 請多關照 等。
日本人初次見面對互換名片極為重視。初次相會不帶名片,不僅失禮而且對方會認為你不好交往。互贈名片時,要先行鞠躬禮,並雙手遞接名片。接到對方名片後,要認真看閱,看清對方身份、職務、公司,用 ...
挪威禮儀(習俗禁忌)
喜喪禮儀
挪威鄉村婚禮的酒宴常在離城最擯高階餐館舉行,酒宴結束後便開始跳舞。挪威的節日慶典有:特羅姆瑟太陽日,解放日,國慶日和獨立日等。挪威人信奉基督教新教,所以在喪禮上沿襲基督教的傳統。
主要禁忌
挪威人不願他人過問自己的工作,工資,社會地位等情況,認為這些事都屬於個人私事。他們很忌諱有人酒 ...
苗家古怪待客習俗 客人必須先連灌三杯
苗家古怪待客習俗 客人必須先連灌三杯
苗家人喜歡喝酒,每逢節日喜事,非喝酒不可,招待客人更不例外。苗家敬酒,被敬酒的客人,必須一口氣喝三杯,不會喝酒的人,也必須遵守這個規矩,否則,他們將會揪住你的耳朵,連灌三大碗,這叫敬酒,敬酒如果不吃就吃罰酒。吃飯時,我總是提心吊膽,因為我忌酒,可苗家姑娘偏偏與我過 ...
福建的待客習俗
福建人素來好客,路遇熟人,多邀其上門喝茶吃飯,閩東一帶有“茶哥米弟”(霞浦)之說。每有客至,首先要以茶水相待,“茶先見客”幾乎是各地的通例。閩南人為客人倒茶要雙手遞給客人以示尊敬;廈門一帶倒茶時講究壺把向客人,壺嘴朝自己。節日裡,請客人喝糖茶或冰糖水是很普遍的習俗。
請喝茶之外,便是請客人吃點心 ...
澳洲人的待客習俗
澳門人很好客,他們把每一個顧客都當初朋友。當你在市場蕩悠的時候,“你好!”總是不停的傳到你的耳際,而且好像很熟的朋友,經常讓你產生錯覺,會讓你覺得是遇到了老朋友一樣,有時候你不想買都覺得不好意思。不過,不管怎樣(也許你會聽不懂他們說的,你也不知道怎樣換算斤和磅,也許他們也聽不懂你說的普通話,無法告訴你你想 ...
贛州待客習俗吃滿碗
這是贛州一種特殊的待客習俗。貴賓如是遠方的來客,主人一定要用酒娘或是粉絲煮三個雞蛋奉上,春節期間,還會放上大塊的雞、肉、香腸等,這種待客的方式謂之吃滿碗。客人吃滿碗時一定不能將蛋全部吃完,‘最少也要留下一個。吃滿碗是贛州待客的最高禮節。 ...
萍鄉人待客習俗
萍鄉位於江西西部,與湖南省交界。萍鄉人好客,不論親戚、朋友還是初次見面的陌生人,只要進了萍鄉人的家門,都會受到熱情的款待——主人會盡其所有,將自家最好的煙、茶、菜拿出來招待客人。萍鄉人待客的傳統習俗有地方特點,可能與其他地方的習俗有較大不同。
敬菸:客人進門,男主人做的第一件事是向客人敬上煙-過去是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