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創立於隋朝,歷經好多個朝代,一直到清朝,共延續了1000多年。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考試製度,曾被歷朝統治者視為掄才大典而倍受重視。它的特點是:開科取士、自由報考,以成績優劣來決定取捨人才。
科舉制創立於隋朝,歷經好多個朝代,一直到清朝,共延續了1000多年。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考試製度,曾被歷朝統治者視為掄才大典而倍受重視。它的特點是:開科取士、自由報考,以成績優劣來決定取捨人才。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正式誕生於隋煬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
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據史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
應為開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
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
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
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
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叫試策。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變化有過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始於始於隋朝,隋文帝楊堅創立。
中國科學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週年。
科舉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定的一種考試製度,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魏晉以來,採用九品中正制,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科舉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