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今異義。不抑耗其實而已。其,它們;實,結果實(名作動)。去,離開。其實害之。 其,那;實,實際上。見長人者好煩其令。 長,管理;人,百姓。字而幼孩 字,撫育。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小人,地位低下的人。故病且怠 病,困苦。得養人術 養,治理;人,百姓。
2、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名我固當。(稱呼)。早實以蕃。(結果實)。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活得長久)。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用爪抓,掐。)。傳其事以為官戒。(作傳)。而卒以禍。(招致禍害)。移之官理可乎?(做官)。
3、翻譯:郭橐駝,不知道他起初叫什麼名字。他患了脊背彎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彎腰行走,就像駱駝一樣,所以鄉里人稱呼他叫“橐駝”。橐駝聽說後,說:“這個名字很好啊,這樣稱呼我確實恰當。”於是他捨棄了他原來的名字,也自稱起“橐駝”來。
1、郭橐駝,不知道他最初叫什麼名字。他患了脊背彎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彎著腰走路,就像駱駝一樣,所以鄉里人稱呼他叫“駝”。橐駝聽說後,說:“這個名字很好啊,這樣稱呼我確實恰當。”於是他捨棄了他原來的名字,也自稱起“橐駝”來。
2、他的家鄉叫豐樂鄉,在長安城西邊。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凡是長安城裡經營園林遊覽和做水果買賣的豪富人,都爭著迎接僱傭他。人們觀察橐駝種的樹,或者移植的樹,沒有不成活的;而且長得高大茂盛,果實結得早而且多。其他種植的人即使暗中觀察效仿,也沒有誰能比得上他的。
3、有人問他種樹種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說:“我並不能使樹木活得長久而且長得很快,不過是能夠順應樹木的自然生長規律,使它的本性充分發展而已。凡是種植的樹木,它的本性是:樹木的樹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來培育樹苗的土,根周圍的搗土要緊實。這樣做了之後,就不要再動,不要再憂慮它,離開後就不再管它。栽種時要像對待子女一樣細心,栽好後要像丟棄它一樣放在一邊,那麼樹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夠得到充分發展。所以我只不過不妨礙它的生長罷了,並不是有能使它長得高大茂盛的辦法;只不過不抑制、減少它的結果罷了,也並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實結得早又多。別的種樹人卻不是這樣。種樹時,樹根拳曲著,又換了生土;給樹培土的時候,不是過緊就是太鬆。如果有能夠和這種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過於吝惜它們了,擔心它太過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經離開了,又回來望望。更嚴重的,甚至掐破樹皮來觀察它是死是活著,搖動樹的根部來看培土是松還是緊,這樣樹木的天性就一天天遠去了。雖然說是喜愛它,這實際上是害它;雖說是擔心它,這實際上是仇視它。所以他們種植的樹都不如我。我又哪裡有什麼特殊本領呢?”
4、問的人說:“把你種樹的方法,轉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嗎?”橐駝說:“我只知道種樹罷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但是我住在鄉里,看見那些官吏喜歡不斷地發號施令,好像是很憐愛(百姓)啊,但百姓最終反因此受到禍害。從早到晚那些小吏跑來大喊:‘長官命令:催促你們耕地,勉勵你們種植,督促你們收穫,早些煮繭抽絲,早些織好你們的布,養育好你們的孩子,餵養好你們的家禽牲畜!’一會兒打鼓招聚大家,一會兒鼓梆召喚大家。我們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飯去慰勞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增加我們的生產,使我們生活安定呢?所以我們既困苦又疲乏,像這樣(治民反而擾民),它與我種樹的行當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5、問的人說:“不也是很好嗎!我問種樹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為這件事作傳把它作為官吏們的鑑戒。
捕蛇者說和種樹郭橐駝的相同之處有:都是諷喻性極強的寓言故事,文章筆鋒犀利,文情並茂,堪稱散文中的傑作。
《捕蛇者說》,出自於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文字抓住蛇毒與苛政之毒的聯絡,巧用對比,透過捕蛇者與毒蛇之毒來襯托賦稅之毒。文章筆鋒犀利,文情並茂,堪稱散文中的傑作。
《種樹郭橐駝傳》是唐代柳宗元的作品。該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論色彩的傳記文,一個諷喻性極強的寓言故事。郭橐駝種樹的事蹟已不可考,後世學者多認為這是設事明理之作。該文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透過對郭橐駝種樹之道的記敘,說明“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是“養樹”的法則,並由此推論出“養人”的道理,指出為官治民不能“好煩其令”,批評當時唐朝地方官吏擾民、傷民的行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願望。
郭橐駝種樹告訴人們的道理:無論種樹或治民,都要“順天致性”,而不宜違逆其道,否則將會導致大的危機。想要順天致性,必先掌握樹木或人民究竟怎樣才能“碩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發展規律。
《種樹郭橐駝傳》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作品。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論色彩的傳記文,也是一個諷喻性極強的寓言故事。郭橐駝種樹的事 ...
1、原因是他順應樹木的天性,來實現其自身的習性。《種樹郭橐駝傳》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作品。
2、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論色彩的傳記文,也是一個諷喻性極強的寓言故事。郭橐駝種樹的事蹟已不可考,後世學者多認為這是設事明理之作。此文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透過對郭橐駝種樹之道的記敘,說明“順木之天,以致其 ...
1、原因是他順應樹木的天性,來實現其自身的習性。《種樹郭橐駝傳》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作品。
2、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論色彩的傳記文,也是一個諷喻性極強的寓言故事。郭橐駝種樹的事蹟已不可考,後世學者多認為這是設事明理之作。此文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透過對郭橐駝種樹之道的記敘,說明“順木之天,以致其 ...
1、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2、古今義
原意為孔子:“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當仁不讓=當仁不讓於師,出處是一樣的,只是經過簡化了。意思有了些延伸: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3、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為知,“知”通“智”。
道之斯行 ...
1、齊師我 (古義:進攻 今義:討伐)。
2、齊伐我 (古義:軍隊 今義:老師)
3、又何焉 (古義:參與 今義:隔開,不連線) 。
4、肉食者,未能遠謀 (古義:目光短淺 今義: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輕視,看不起) 。
5、衣食所(古義:養 今義:安穩)。
6、弗敢也(古義:個人專 ...
1、通假字並解釋字的通假意義。
所守或匪親。“匪”,同“非”,不是。
2、含古今異義的詞
地崩山摧壯士死。壯士,古義:年輕強壯的力士;今義:豪壯而勇敢的人。
3、詞類活用意義。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為動用法,“為……發愁”。
使人聽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譯為“使……凋謝”。
...
後漢書《郭伋傳》譯文如下:
郭伋開始去下屬處巡視時,到達西河美稷,有數百名兒童,各自騎著竹馬,在道旁依次拜迎。
郭伋問:“孩子們為什麼遠道而來?”,兒童們回答說:“聽說使君到來,我們很高興,所以來這裡歡迎。”,郭伋向他們表示感謝,事情辦完後,孩子們又將他送出城,並問“使君什麼時候再回來”郭伋告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