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立冬的由來簡介+立冬的由來與相關故事

立冬的由來簡介 立冬的由來與相關故事

  立冬的由來簡介

  春秋時期,人們用土圭(立杆測影)測量日影長短。日影最長、太陽移到最南端一天,定做冬至。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

  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對“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的傳說故事

  傳說張仲景是當時有名的醫者,有一次他回家鄉看見鄉親們的耳朵都凍爛了,就研究了一種辦法。把羊肉跟各種驅寒的食材還有辣椒搗碎包在麵皮裡,包成耳朵形狀的餃子,那時候稱之為“嬌耳”,而且還每人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喝了之後就真的不再凍耳朵了,這就是立冬吃餃子的傳說。

  後來的餃子也不僅僅侷限於一種餡料,最傳統的就是豬肉大白菜的,另外餃子在一些地區也叫扁食!

  而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為四立,在古代社會中,它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每到這一天,皇帝會親自率領文武百官來到京城北郊設壇祭祀,場面之隆重中壯觀,非同一般。而現在,人們在高速運轉的生活之餘也越來越重視傳統節氣的繼承和發揚,因此,趕到立冬之日,家家戶戶也要慶祝一下。

  吃餃子其實不僅僅在立冬的時候會吃,而且在家人團圓或者重大節日的時候都會吃,代表著一種美好的嚮往跟祝願。

  與立冬相關的故事

  1、吃餃子的故事。

  說起吃餃子,幾乎每個節氣都會有,尤其是立冬和冬至節氣,吃餃子更是一大熱點話題。那麼對於立冬的由來,餃子又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故事呢?據說,在東漢時期,張仲景回鄉途中路經南陽東關,看當地人都面黃肌瘦、凍得不成樣子,因此搭起醫棚給大家煮了些餃子,起初也不叫餃子,只因食物很像耳朵,人們吃下後被凍的耳朵也治好了,所以人們稱之為“嬌耳”。

  後來嬌耳逐漸變成了餃子,至此之後人們在立冬時節就有了吃餃子的習俗,並且吃完餃子之後耳朵就不會再受凍了。 2、賀冬的故事。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

  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故事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寒露的由來和傳說 寒露與蕎麥的故事傳說

  寒露的由來和傳說 寒露與蕎麥的故事傳說

  每年的10月8日前後(10月8日——9日),太陽移至黃經195度時為二十四節氣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時期的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如果說“白露”節氣標誌著炎熱向涼爽的過度,暑氣尚不曾完全消盡,早晨可見露珠晶瑩閃光。那麼“寒露”節氣則是天氣轉涼的象徵,標誌著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語所說的那樣,“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人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佇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常年寒露期間,華南雨量亦日趨減少。華南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東部一般為30至40毫米左右。綿雨甚頻,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響“三秋”生產,成為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的一種災害性天氣。伴隨著綿雨的氣候特徵是:溼度大,雲量多,日照少,陰天多,霧日亦自此顯著增加。但是,秋綿雨嚴重與否,直接影響“三秋”的進度與質量。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氣預報,搶晴天收穫和播種;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採取深溝高廂等各種有效的耕作措施,減輕溼害,提高播種質量。在高原地區,寒露前後是雪害最嚴重的季節之一,積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業生產,應該注意預防。

  寒露與蕎麥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嵩山腳下有個叫蕎麥的姑娘,家裡雖窮,但她不僅長得漂亮,而且天資聰敏,勤勞善良。她年方十八,求親的人踏破了門檻。鄰村有位財主聽說喬麥賢惠,就託媒人提親,讓嫁給他的傻兒子芒種做媳婦,喬麥的父母為攀大戶,答應了這門親事。就這樣喬麥就嫁給了財主的傻兒子。

  說來蕎麥的命夠苦哩,喬麥嫁給財主的傻兒子芒種不久,財主老倆口相繼撒手而去,撇下喬麥和芒種。常言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蕎麥跟老實巴交的芒種過日子,按風俗男主外趕集上店,下地幹活,女在家生兒育女,做好針線茶飯,生活過得也算湊合。

  蕎麥家有兩匹馬,想賣掉一匹。一天,蕎麥讓芒種趕集到牲口市上去賣馬。蕎麥丈夫很晚才回家。蕎麥問:馬哩?

  芒種回答:馬給人家了。

  蕎麥又問:錢拿回來了?

  芒種回答:沒。

  蕎麥著急地追問:那馬你就給人家了?

  芒種回答說:買馬哩讓我五天後到他家去取。

  蕎麥問:你知道他家住哪裡?

  芒種回答:不知道。

  蕎麥又問:買馬哩沒說啥?

  芒種:他說,他姓西北風,名叫通汴京;家住半天空,明月落山中;門前大明鏡,屋後響叮咚。

  蕎麥一聽,放心了。五天過去,她對芒種說:你去取馬錢吧!記住,買馬人叫寒露,家住西山村,門前有個大水潭,房後有個鐵匠爐。你記住了沒有?

  芒種在家重複了一遍又一遍蕎麥的話,走了。他按照蕎麥的吩咐,沒費勁兒找到了買馬人。寒露挺納悶,這個悶頭悶腦的憨小子靠啥找來的?就追根問底地打聽起來。芒種把事情原原本本一說,寒露笑了,心想,這個小子還真有福氣,找了個好媳婦。就熱情地留芒種吃飯,臨走還送給了他一包東西。

  芒種回家後把寒露送的包拿給了蕎麥,蕎麥開啟一看,臉氣得煞白。包裡放著一棵蔥,一支花,一個大南瓜。蕎麥明白,這是在譏諷她,聰明伶俐一支花,嫁給一個大傻瓜。蕎麥越思越想越傷心,一氣之下回了孃家。

  芒種騎著馬跑去找寒露,讓寒露賠他媳婦。寒露問明瞭事由以後,一招手,笑著在芒種耳邊嘀嘀咕咕說了一番話。

  芒種聽後,就照寒露說的話去找蕎麥。他在老丈人家門口下了馬,手提皮鞭狠狠抽打馬,一邊打一邊罵:我讓你配雙鞍,我讓你配雙鞍!

  蕎麥聞聲走出來,看見芒種的舉動,嘆了口氣,喊了聲:別打了。就無奈地跟著芒種回了家。蕎麥回家後,想到芒種無能,自己受欺,越想越氣,整日悶悶不樂。

  這一天,芒種外出,蕎麥正在洗臉,寒露嬉皮笑臉闖進蕎麥家。口中唱道:蕎麥天生一枝花,聰明伶俐人人誇;可惜嫁個傻女婿,真是讓人笑掉牙。

  蕎麥嚇了一跳,忙問:你是誰?

  寒露笑答:我就是買您馬的那個人。

  蕎麥問:你來幹啥?

  寒露上下打量著蕎麥,口中說道:美人,沒讓我白想,你真有閉月羞花之容啊!馬我買了,你也跟我走算了,保你享不盡榮華富貴。

  說著就禁不住垂涎三尺地動起手腳。哪知蕎麥死也不從。寒露色膽包天,不由分說,將蕎麥捆綁起來,背起就跑。跑到野外,寒露放下蕎麥,坐下喘息。蕎麥哀求道:“寒露大哥,你既然想娶我,就應該讓我體面些,你瞧我臉還沒洗好呢。你就讓我打些井水,洗洗臉,跟著你走就是了。”寒露看蕎麥順從了,一時心花怒放,就給蕎麥解開了繩子。蕎麥來到不遠處的一個井邊,掏出隨身的手帕,咬破手指,在手帕寫道:“從小紅跟腳,長大一枝花,寒露來害我,難以轉回家。”寫罷就縱身跳進井裡。

  寒露做夢也沒想到蕎麥會如此剛烈,眼看闖下大禍,撒腿就跑,從此無影無蹤。

  鄉親們發現蕎麥跳井後,把她打撈上來,叫來芒種一起將蕎麥掩埋在井旁。

  一年過後,在蕎麥的墳頭,長出來一種紅杆綠葉,開白花結黑籽的植物,年復一年漫山遍野開滿了白花,長滿這種植物。

  有一年秋季,天下大旱,田裡顆粒無收,人們為飢餓而憂愁。一天深夜,十里八鄉的人都聽到喬麥姑娘在唱歌,她唱到:“今年鬧災荒,喬麥當口糧,蕎麥可充飢,蕎麥可度荒。”歌聲娓娓動聽,飽含著對人間的無限深情,人們聞聲而起,看見天空中喬麥姑娘腳踏祥雲,身穿紅裝,頭戴粉色花環,天女散花般向大地播撒著種子。

  天一亮,人們便紛紛爭相採割這開白花結黑籽的植物,將打下來的籽磨成面,好吃極了,鄉親們平平安安地度過了災荒年。為紀念這位善良美麗的姑娘,將開白花結黑籽的植物稱之為——“蕎麥”。

  蕎麥是中國古今重要的糧食作物和救荒作物之一,生育期短,抗逆性強,夏種秋收耐旱,但耐寒力弱,怕霜凍,每年一到寒露節,不管熟沒熟,都要把蕎麥收割回家,不然過了寒露節,西北風一刮,蕎麥的籽就會灑落一地,收不回家了。正如蕎麥姑娘所言:“寒露來害我,難以轉回家。


立冬吃餃子的由來 立冬當天吃餃子是什麼意思

  立冬吃餃子的由來 立冬當天吃餃子是什麼意思   立冬吃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常言道,“好吃不過餃子”,餃子的陷逐漸多樣化,有芹菜、茴香、韭菜、豬肉、牛肉、鮁魚、三鮮等等。遠方 ...

復活節兔子的由來簡介 復活節兔子的由來故事

  復活節兔子的由來簡介 復活節兔子的由來故事   關於復活節彩蛋的起源,第一個傳說是:描述聖女瑪利亞瑪達肋納在淚光中,忽然看見有兩個人穿著耀眼的衣服,站在她們的身邊,她回家的時候,把所見的異像彩繪在復活蛋上,然後才給耶穌的門徒。門徒也利用鴿子把這訊息傳揚開來。第二個的傳說是:聖德範被敵人用石頭砸死,為紀念他 ...

六一兒童節的由來簡介 六一兒童節的起源由來

  六一兒童節的由來簡介   國際兒童節(又稱兒童節)是保障世界各國兒童是權益、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而設立的節日,兒童節是由來和利迪策慘案有關,利迪策慘案發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2年6月10日,納粹德國軍隊為此實施報復,用毒氣殺害88名兒童,兒童節是為了悼念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    ...

清明節的由來故事 清明節的由來簡介50字左右

  清明節的由來故事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 ...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故事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故事   1、紀念屈原說   相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為了寄託哀思,盪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 ...

立冬吃餃子的由來 立冬吃餃子的寓意和象徵

  立冬吃餃子寓意著人們對冬天的美好期盼,由於餃子的外形和耳朵很像,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了,還有“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除此之外,立冬吃餃子也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相傳餃子為張仲景首創。他流浪多年回到故鄉,正值南陽的深冬傷寒流行,便將羊肉和驅寒藥材放在一起煮,剁成餡料後用麵 ...

立冬吃餃子的由來

  1、冬至吃餃子的故事源自於醫聖張仲景。張仲景出人長沙太守時,一年冬天回家探親,發現老百姓手腳生瘡,耳朵凍爛,於是便讓人搭棚子,擺鍋,然後將羊肉剁碎,包成耳朵形狀下鍋,分給人們吃,此後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2、立冬吃餃子來歷故事介紹:相傳當時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一年冬天他去南陽探親,在白河岸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