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立春習俗

立春習俗有哪些

  立春與屬相

  現在的農曆,過去稱為夏曆,相傳創始於夏代,商、周、秦代雖有變化,也與立春無關;而從漢武帝開始,明令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新年,沿用至今,再沒有改變過(只有完善與精確)。

  近來網上就農曆虎年該從何時算起引發了爭論:有說農曆虎年從立春日算起,有說從正月初一算起。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農曆虎年應從正月初一,即14日零時算起。

  王思潮表示,為了協調陽曆與陰曆之間的天數,古人採用了“19年7閏”的方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王思潮表示,但不管農曆年是平年還是閏年,都是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算起的。

  王思潮介紹,我國古代又用干支紀年,人們出生的年份也用干支計算。古人又把十二種動物用來配十二地支,這就有了民間耳熟能詳的十二生肖或十二屬相。因此,也就有了農曆生肖年的說法。

  王思潮表示,農曆虎年其實就是農曆年的開始,自然應從正月初一算起。自今年2月14日零時出生到明年春節之前這段時間出生的小孩,自然也就屬虎。立春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肯定不能作為農曆年的開始。

  作為紀年的干支紀年法,必須有一個可以確定起始點,相反立春作為一個節氣具有不固定性,及今年可能是某日的8點,明年卻有可能是某日的10點;而以除夕之夜的0時作為一歲之首卻具有固定性。歷代王朝也都是一除夕之夜的0時作為歲首的,也就是干支紀年的更迭之時。

  現在的農曆,過去稱為夏曆,相傳創始於夏代,商、周、秦代雖有變化,也與立春無關;而從漢武帝開始,明令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新年,沿用至今,再沒有改變過(只有完善與精確)。

  近來網上就農曆虎年該從何時算起引發了爭論:有說農曆虎年從立春日算起,有說從正月初一算起。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農曆虎年應從正月初一,即14日零時算起。

  王思潮表示,為了協調陽曆與陰曆之間的天數,古人採用了“19年7閏”的方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王思潮表示,但不管農曆年是平年還是閏年,都是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算起的。

  王思潮介紹,我國古代又用干支紀年,人們出生的年份也用干支計算。古人又把十二種動物用來配十二地支,這就有了民間耳熟能詳的十二生肖或十二屬相。因此,也就有了農曆生肖年的說法。

  王思潮表示,農曆虎年其實就是農曆年的開始,自然應從正月初一算起。自今年2月14日零時出生到明年春節之前這段時間出生的小孩,自然也就屬虎。立春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肯定不能作為農曆年的開始。

  我們俗稱的屬相其實就是干支紀年法,而歷代都將新年的起始定為正月初一。且作為紀年的干支紀年法,必須有一個可以確定起始點,相反立春作為一個節氣具有不固定性,及今年可能是某日的8點,明年卻有可能是某日的10點,而當天卻還是一0時作為一天的交界點,試問如果當天8點立春,那麼7點和9點出生的人又該都是什麼屬相?而到了明年的這一日又是23點立春那這兩人的屬相又該怎麼辦?有的年有兩個立春,有的年沒有立春那又怎麼辦?可見中國曆來都是以一年的歲首作為屬相更迭的起始點,而近來以立春換屬相的說法純屬以訛傳訛。

  編輯本段立春農事

  “立春”伊始一年端,全年大事早盤算。

  走親訪友把年拜,莫忘怎樣種好田。

  二十四節掌握好,才能豐收奪高產。

  看天看地講科學,農林牧漁齊發展。

  土地漸漸把凍化,耙耮保墒莫遲緩。

  劃鋤耙壓冬小麥,保墒增溫分櫱添。

  抗旱雙保不能忘,開動機器灌春田。

  農具機械早籌措,化肥農藥備齊全。

  糧棉種子準備足,優良品種要精選。

  瓜菜窖子常檢查,大棚瓜菜要細管。

  林木果樹看管好,嚴防破壞和糟踐。

  畜禽飼餵要認真,疫病防治須普遍。

  魚塘晝夜常巡邏,管魚勝似管糧棉。

  萬眾齊把春潮鬧,爭取又一豐收年。

  編輯本段民俗迎春

  古人將立春定為24個節氣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可見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開始,“春”表示季節,故立春有春之節氣已開始之意。農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語,從冬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在漢代前曆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思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檔案,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此後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至今。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眾多節令一樣有眾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

  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宮後要賞賜群臣,佈德和令以施惠兆民。到東漢時正式產生了迎春禮俗和民間的服飾飲食習俗。在唐宋代時立春日,宰臣以下都入朝稱賀。到明清兩代時,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時期,清代稱立春的賀節習俗為“拜春”,其迎春的禮儀形式稱為"行春"。在這些迎春活動中“服飾”與“打牛”是很重要的習俗之一。明清時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員,都必須將官服穿戴整齊,去“東郊”的東直門外五里的“春場”去迎春,即按規定的儀仗,製作的春牛芒神、柳鞭等舉行迎春禮儀,然後進宮朝賀並接受賞賜。

  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行,在舊縣誌上有詳細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裡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俟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指傳統中統管農事的地神,亦稱春天之神)聖,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個牛狀物,亦稱春牛)畢,民爭土塊歸置牲圈取畜養蓄息地。是日喜晴厭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說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後,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並行,則春令適中。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於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隨後,人們歡笑著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入牲圈,象徵槽頭興旺。據說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將不佳。

  民間迎春活動亦很熱鬧。立春日時,四合院與農家院裡要高掛“春幡”,各家門框上都要貼上用紅紙書寫的對聯,如“一門歡笑春風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豐年,八方獻瑞”、“春風得意,六合同春”等聯語,院內屋內牆上也貼滿“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裡一片紅彤彤的景色,顯得春意濃濃,也象徵著吉祥。大人孩子要換上潔淨的新裝,婦女們臉上抹上胭粉,頭上插上寫著春字福字的紅絨花,或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徵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髮髻上,也有的用紅紙剪刻個雄雞形狀貼在屋門上,因雞與“吉”諧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綺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瑤筐彩燕先呈瑞,金縷晨雞未學鳴。”這首古詩正寫出春色滿院,歡樂迎春的情景。

  另外,有些村鎮立春日舉辦“迎春會”,常找個十多歲的少年化裝成一個官老爺,身穿紙宮服,衣戴紙帽,腳蹬紙靴,騎著個牛,前往祭祀壇,帶領百姓祈禱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沿途敲鑼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來。

  舊京時還有農家找一男童,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野中,然後眾農家敲著鑼鼓,從田野裡將小孩拜迎回來,叫做“迎春”。至今也有農家寫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家興旺”等紅條幅貼在牆上,並擺上果品或春盤,恭候春的到來。因這些迎春禮儀,裝飾及服飾及打牛等活動,故立春也稱為“打春”。

  立春又叫做“報春”。現在農村中仍有這個古老的習俗,即由一個人手敲著小鑼鼓,唱著迎春的讚詞,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於春,要抓緊農時,莫誤大好春光。這種送春牛圖之俗,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在老北京時的民間居室牆上,也常貼著春牛圖及24節氣文圖並茂的年畫。可見報春之俗在皇宮與城鄉自古就很盛行。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捲、嚼蘿蔔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眾多食俗。

  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杜甫《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周密《武林舊事》載:“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柳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春盤晉代已有,那時稱“五辛盤”。五辛廣義講是指五種辛辣(蔥、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盤,服食五辛可殺菌驅寒。那時是將春餅與菜同置於一個盤內。到唐宋時吃春盤春餅之風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餅賜予百官近臣,宋人陳元靚撰《歲時廣記》稱:“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以酒賜近臣。”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精緻。至清代時,皇帝也以春餅春盤賞賜丹臣近侍,受賜者感涕不盡。

  這種吃春盤春餅之俗,傳向民間,更以食餅制菜並相互饋贈為樂。清代的《北平風俗類徵·歲時》載:立春,富家食春餅,備醬燻及爐燒鹽醃各肉,並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乾粉、雞蛋等,且以麵粉烙薄餅卷而食之。這正是清末民國時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餅應景咬春之節俗,至今北京仍傳承著此食俗,俗話有“打春吃春餅”之語。

  說到春餅,過去講究的人家到鍋餅鋪去買。聽老人們講,民國初時北京西單報子街有一家叫“寶元齋”的蒸鍋鋪,那兒烙的春餅,質料地道,手藝精湛,在京城堪稱首屈一指,買回家稍加熱,夾上羊角蔥絲,抹上六必居的甜麵醬,夾上“合子菜”,來碗小米粥一吃,那才是一頓節令美食。

  如今吃春餅隨時可在家庭中自制,可用溫水燙麵烙制或蒸制,形狀可大如團扇,小如碗碟大小,一公斤麵粉約可烙出十六合,兩頁為一合。烙時每張餅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吃時則很容易揭開。菜俗稱“和菜”(即古稱春盤),除必備有蔥絲甜麵醬外,其他菜可據一家人愛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葷素齊全。其中熱菜應必有炒粉絲豆芽、攤黃菜(雞蛋)、炒韭菜,有豆腐乾則最好。食春盤春餅,老北京最講究一定要捲成筒狀,從頭吃到尾,俗語叫“有頭有尾”。立春日,闔家圍桌食之其樂無窮。

  炸春捲,亦是古代裝春盤內的傳統節令食品。《歲時廣記》雲:“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以肉或素做餡……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後來蠶字音諧轉化為卷,即當今常吃的“春捲”。古時常用椿樹的嫩芽為餡,元代用羊肉為餡,現今則多以豬肉、豆芽、韭菜、韭黃等為餡,外焦內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咬春之俗還有嚼吃蘿蔔。《燕京歲時記》中雲:“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蘿蔔古代時稱蘆菔,蘇東坡有詩云:“蘆菔根尚含曉露,秋來霜雪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舊時藥典認為,蘿蔔根葉皆可生、熟、當菜當飯而食,有很大的藥用價值。常食蘿蔔不但可解春困,還可有助於軟化血管,降血脂穩血壓,可解酒、理氣等,具有營養、健身、祛病之功。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時眾人嚼吃蘿蔔的本來用意吧。北方人多愛吃生蘿蔔,尤以心裡美和小紅蘿蔔為最佳。舊京時以南苑大紅門的蘿蔔最受歡迎,俗有“大紅門的蘿蔔叫京門”之俗語。

  老北京時賣蘿蔔的小販和農民常挑擔或推著挑子車串衚衕叫賣:“水蘿蔔哎,又脆又甜喲!”主婦們出院門挑好蘿蔔後,小販用小塊刀先嘎巴一刀將“心裡美”一刀去頂,再飛快幾刀旋開蘿蔔皮,不切斷再將紅蘿蔔芯按方格

  樣兒橫豎幾刀切成方形條狀,整個蘿蔔被切成好像一朵盛開的紅牡丹花,非常好看。當拿回家全家掰開嘎巴、嘎巴咬著吃,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點辣的極水靈的好春令食品。

立春習俗

  立春習俗,立春相關的習俗有非常多種,

  中國的每一個節氣和每一個節日,都有著不同的習俗,24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也不例外。那麼,立春的習俗是什麼呢?

  “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蔥、麵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立春節,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節,女孩子剪綵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杆”。戴在頭上,爭奇鬥豔。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南方立春吃什麼 南方立春習俗

  南方立春吃什麼 南方立春習俗

  春捲

  立春,寓意著春季的開始,在民間立春有“咬春”的說法,北方要吃春餅,南方流行吃春捲。春捲,最初就包裹成春繭的樣式,後因蘇東坡有“春到人間一卷之”的詩句,所以就叫其春捲。

  春捲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據古書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記載:“在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可見春日做春餅,食春餅的民俗風情由來已久。現在有關春捲的諺語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捲---裡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這裡就是春天,有迎春喜慶之吉兆。

  立春的早上不論男女老少都要吃一根春捲。吃春捲又叫“咬春”,據說可以咬住“春天”,後又引伸出咬住“青春”使青春永駐的含義。所以市民不妨在“立春”這一天多吃些春捲。

  生菜

  立春日吃生菜是我國古代就有的一種風習。晉唐人的許多筆記都說:“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蘆菔即蘿蔔,春餅就是薄餅,生菜是春天初生的野菜。現在一般是北方生吃水紅蘿蔔、南方生吃生菜。據說“咬春”可以令人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

  生菜算是中西方人通吃的一種蔬菜了,它一年四季都可以成熟,但是春天吃是最好的,既應季蔬菜,口感上也是最嫩的。生菜屬於萵苣類的蔬菜,含有萵苣素,萵苣素具有鎮定、降火的功效。

  蘿蔔湯

  民間素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習慣,立春屬乍暖還寒之際,在南方,立春這天都會燉點蘿蔔湯,美其名曰“立春蘿蔔湯”。在南方,蘿蔔湯是一款家常食補湯品,主要食材是白蘿蔔。常見的蘿蔔湯有白玉瑤柱湯、羊肉蘿蔔湯、排骨海帶蘿蔔湯、蝦皮粉絲蘿蔔湯等。

  立春適合吃什麼食物

  適宜的蔬菜有:菠菜、薺菜、萵筍、韭菜、蒜苗、洋蔥。

  立春天氣往往乍暖還寒,這和人體正在生髮的陽氣相悖,易形成肝火內鬱,加之今年以《內經》五運六氣推算,水運不及,天氣比較乾燥,很容易發生上火、便秘、口乾、感冒發燒一類的事情。飲食應以發散食物為主,如:韭菜、蒜苗、洋蔥、蘿蔔、芥菜、薺菜、豆芽、小蒜、韭黃、菜薹、香菜,意在祛散陰寒、散發五臟之氣,孫思邈在《食忌》中有“正月之節,食五辛以避癧氣。”魚、肉之類,春節期間也無需刻意限制,隨遇就好,也是口福,但要多配些應季的蔬菜,以防上火,只是務必不要吃到撐。

  儘量少吃的蔬菜種類有:海帶、海蜇、螃蟹、山楂、芡實。

  正月腎氣受病,肺臟氣微,宜減鹹酸(澀),如海帶、海蜇、螃蟹、烏梅(話梅類)、山楂、芡實等。性熱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火鍋燒烤之類的油膩性食物會加重腸道內熱堆積,要少吃或不吃。安養胃氣、勿冒冰凍。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習俗吃什麼

  1、吃蘿蔔,在許多地方,立春又叫“咬春”。北方立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蘿蔔,吃蘿蔔可分為啃、切片、切絲、做餡等多種形式。明人劉若愚《明宮史》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清《燕京歲時記》載: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謂可以卻春困也。吃蘿蔔不僅可以解春困,還可以增強婦女的生育機能,立春蘿蔔又 ...

立春習俗有哪些

  1、立春祭:在主要的古老傳統節日,拜神祭祖慶典是很重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在很多地方,立春要祭祀祖先。在廣東的《新安縣誌》中就有記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   2、貼“春”字:在立春日這天,古人有貼“宜春”二字的習慣。後來,這個漸漸發展成為了春聯,變成了在除夕前張貼的對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辟邪 ...

立春習俗立春養生你瞭解嗎

  1、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時間為公曆每年2月3-5日(農曆正月初一前後),這個時候太陽到達黃經315°。2015年立春時間:2月4日11:58:27,農曆:2014年十二月(大)十六。2016年立春時間:2月4日17:46:00,農曆:2015年十二月(小)廿六。   2、“立”有“開始”的意思 ...

立春習俗

  1、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儲存下來,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   2、咬春:立春時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每逢立春時節,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贖春捲的小販。   3、祭祖: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 ...

立春習俗

  1、鞭春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儲存下來,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   2、咬春:立春時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每逢立春時節,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贖春捲的小販。   3、祭祖: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 ...

立春習俗有哪些迎春習俗

  立春的主要習俗有:   1、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   2、祭祀祖先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   3、咬春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捲;   4、句芒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 ...

山東立春習俗知多少?

  中國由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和不同海拔造成了許許多多的地方文化,他們世代傳承保留著當地的風土人情,讓我們時至今日還有幸能領略到。立春這是個特別的日子,辭舊迎新,萬物復甦,人們開始準備春耕。那麼山東在立春當天有什麼習俗來慶祝呢?   迎春的娃娃打春的雞。立春這天,魯西南地區的很多農村,習慣用彩色棉布和棉花縫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