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山東立春習俗知多少?

山東立春習俗知多少?

  中國由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和不同海拔造成了許許多多的地方文化,他們世代傳承保留著當地的風土人情,讓我們時至今日還有幸能領略到。立春這是個特別的日子,辭舊迎新,萬物復甦,人們開始準備春耕。那麼山東在立春當天有什麼習俗來慶祝呢?

  迎春的娃娃打春的雞。立春這天,魯西南地區的很多農村,習慣用彩色棉布和棉花縫製成公雞飾品,縫在孩子的衣帽上,俗稱戴“春雞兒”。寓意著孩子吉星高照,來年能討個好彩頭。今天,文登市的農民們忙活著製作立春麵塑“小龍”,栩栩如生的麵塑上還配上元寶、萬福等圖案,用麥秸串成“龍尾”,掛在家中或孩子衣服上。

  立春這天每家每戶聚在一起剪窗花,金蛇納福、龍蛇飛舞、靈蛇之珠等窗花活靈活現,剪出了春天的祝福。民間還有立春“咬春”的習俗。淄博的家家戶戶做春捲,吃春捲;德州的人們則習慣咬一口生蘿蔔,希望咬出希望和平安。

  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農民耕田離不開牛。打春牛(打土牛、打春、鞭春)是漢族和白族立春主要習俗。歷代封建統治者立春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

今天九時立春 立春習俗知多少

  立春,為廿四節氣之首,又名正月節、歲節、改歲、歲旦等。在古代漢語中,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過後,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萬物開始有復甦的跡象。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立春即春季的開始,時序進入春季。立春的習俗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習俗一 拜神祭祀少不了

  此時雖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盡,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大自然生機勃發。作為傳統的農耕社會,古人相當重視立春歲首,立春歲首對於傳統農耕社會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早在先秦時期中國一些地方便傳承著以立春歲首拜神祭祖、納福祈歲、驅邪攘災、除舊佈新等為主題的節慶活動,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雛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但是在社會高度文明的今天,著些習慣只保留下一部分,另一部分不符合時代發展的習俗已經被捨棄。

  習俗二 糊春牛寓意五穀豐登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聘請紙紮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影象。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穀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習俗三 踏春遊玩不能少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今年的立春正逢正月初四,在同家人相聚的日子裡,如果遇到好天氣,也可以約著親朋好友一同去郊外度假,遊山玩水。

立春習俗有哪些

  立春與屬相

  現在的農曆,過去稱為夏曆,相傳創始於夏代,商、周、秦代雖有變化,也與立春無關;而從漢武帝開始,明令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新年,沿用至今,再沒有改變過(只有完善與精確)。

  近來網上就農曆虎年該從何時算起引發了爭論:有說農曆虎年從立春日算起,有說從正月初一算起。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農曆虎年應從正月初一,即14日零時算起。

  王思潮表示,為了協調陽曆與陰曆之間的天數,古人採用了“19年7閏”的方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王思潮表示,但不管農曆年是平年還是閏年,都是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算起的。

  王思潮介紹,我國古代又用干支紀年,人們出生的年份也用干支計算。古人又把十二種動物用來配十二地支,這就有了民間耳熟能詳的十二生肖或十二屬相。因此,也就有了農曆生肖年的說法。

  王思潮表示,農曆虎年其實就是農曆年的開始,自然應從正月初一算起。自今年2月14日零時出生到明年春節之前這段時間出生的小孩,自然也就屬虎。立春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肯定不能作為農曆年的開始。

  作為紀年的干支紀年法,必須有一個可以確定起始點,相反立春作為一個節氣具有不固定性,及今年可能是某日的8點,明年卻有可能是某日的10點;而以除夕之夜的0時作為一歲之首卻具有固定性。歷代王朝也都是一除夕之夜的0時作為歲首的,也就是干支紀年的更迭之時。

  現在的農曆,過去稱為夏曆,相傳創始於夏代,商、周、秦代雖有變化,也與立春無關;而從漢武帝開始,明令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新年,沿用至今,再沒有改變過(只有完善與精確)。

  近來網上就農曆虎年該從何時算起引發了爭論:有說農曆虎年從立春日算起,有說從正月初一算起。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農曆虎年應從正月初一,即14日零時算起。

  王思潮表示,為了協調陽曆與陰曆之間的天數,古人採用了“19年7閏”的方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王思潮表示,但不管農曆年是平年還是閏年,都是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算起的。

  王思潮介紹,我國古代又用干支紀年,人們出生的年份也用干支計算。古人又把十二種動物用來配十二地支,這就有了民間耳熟能詳的十二生肖或十二屬相。因此,也就有了農曆生肖年的說法。

  王思潮表示,農曆虎年其實就是農曆年的開始,自然應從正月初一算起。自今年2月14日零時出生到明年春節之前這段時間出生的小孩,自然也就屬虎。立春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肯定不能作為農曆年的開始。

  我們俗稱的屬相其實就是干支紀年法,而歷代都將新年的起始定為正月初一。且作為紀年的干支紀年法,必須有一個可以確定起始點,相反立春作為一個節氣具有不固定性,及今年可能是某日的8點,明年卻有可能是某日的10點,而當天卻還是一0時作為一天的交界點,試問如果當天8點立春,那麼7點和9點出生的人又該都是什麼屬相?而到了明年的這一日又是23點立春那這兩人的屬相又該怎麼辦?有的年有兩個立春,有的年沒有立春那又怎麼辦?可見中國曆來都是以一年的歲首作為屬相更迭的起始點,而近來以立春換屬相的說法純屬以訛傳訛。

  編輯本段立春農事

  “立春”伊始一年端,全年大事早盤算。

  走親訪友把年拜,莫忘怎樣種好田。

  二十四節掌握好,才能豐收奪高產。

  看天看地講科學,農林牧漁齊發展。

  土地漸漸把凍化,耙耮保墒莫遲緩。

  劃鋤耙壓冬小麥,保墒增溫分櫱添。

  抗旱雙保不能忘,開動機器灌春田。

  農具機械早籌措,化肥農藥備齊全。

  糧棉種子準備足,優良品種要精選。

  瓜菜窖子常檢查,大棚瓜菜要細管。

  林木果樹看管好,嚴防破壞和糟踐。

  畜禽飼餵要認真,疫病防治須普遍。

  魚塘晝夜常巡邏,管魚勝似管糧棉。

  萬眾齊把春潮鬧,爭取又一豐收年。

  編輯本段民俗迎春

  古人將立春定為24個節氣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可見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開始,“春”表示季節,故立春有春之節氣已開始之意。農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語,從冬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在漢代前曆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思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檔案,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此後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至今。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眾多節令一樣有眾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

  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宮後要賞賜群臣,佈德和令以施惠兆民。到東漢時正式產生了迎春禮俗和民間的服飾飲食習俗。在唐宋代時立春日,宰臣以下都入朝稱賀。到明清兩代時,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時期,清代稱立春的賀節習俗為“拜春”,其迎春的禮儀形式稱為"行春"。在這些迎春活動中“服飾”與“打牛”是很重要的習俗之一。明清時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員,都必須將官服穿戴整齊,去“東郊”的東直門外五里的“春場”去迎春,即按規定的儀仗,製作的春牛芒神、柳鞭等舉行迎春禮儀,然後進宮朝賀並接受賞賜。

  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行,在舊縣誌上有詳細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裡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俟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指傳統中統管農事的地神,亦稱春天之神)聖,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個牛狀物,亦稱春牛)畢,民爭土塊歸置牲圈取畜養蓄息地。是日喜晴厭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說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後,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並行,則春令適中。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於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隨後,人們歡笑著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入牲圈,象徵槽頭興旺。據說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將不佳。

  民間迎春活動亦很熱鬧。立春日時,四合院與農家院裡要高掛“春幡”,各家門框上都要貼上用紅紙書寫的對聯,如“一門歡笑春風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豐年,八方獻瑞”、“春風得意,六合同春”等聯語,院內屋內牆上也貼滿“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裡一片紅彤彤的景色,顯得春意濃濃,也象徵著吉祥。大人孩子要換上潔淨的新裝,婦女們臉上抹上胭粉,頭上插上寫著春字福字的紅絨花,或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徵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髮髻上,也有的用紅紙剪刻個雄雞形狀貼在屋門上,因雞與“吉”諧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綺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瑤筐彩燕先呈瑞,金縷晨雞未學鳴。”這首古詩正寫出春色滿院,歡樂迎春的情景。

  另外,有些村鎮立春日舉辦“迎春會”,常找個十多歲的少年化裝成一個官老爺,身穿紙宮服,衣戴紙帽,腳蹬紙靴,騎著個牛,前往祭祀壇,帶領百姓祈禱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沿途敲鑼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來。

  舊京時還有農家找一男童,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野中,然後眾農家敲著鑼鼓,從田野裡將小孩拜迎回來,叫做“迎春”。至今也有農家寫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家興旺”等紅條幅貼在牆上,並擺上果品或春盤,恭候春的到來。因這些迎春禮儀,裝飾及服飾及打牛等活動,故立春也稱為“打春”。

  立春又叫做“報春”。現在農村中仍有這個古老的習俗,即由一個人手敲著小鑼鼓,唱著迎春的讚詞,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於春,要抓緊農時,莫誤大好春光。這種送春牛圖之俗,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在老北京時的民間居室牆上,也常貼著春牛圖及24節氣文圖並茂的年畫。可見報春之俗在皇宮與城鄉自古就很盛行。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捲、嚼蘿蔔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眾多食俗。

  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杜甫《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周密《武林舊事》載:“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柳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春盤晉代已有,那時稱“五辛盤”。五辛廣義講是指五種辛辣(蔥、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盤,服食五辛可殺菌驅寒。那時是將春餅與菜同置於一個盤內。到唐宋時吃春盤春餅之風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餅賜予百官近臣,宋人陳元靚撰《歲時廣記》稱:“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以酒賜近臣。”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精緻。至清代時,皇帝也以春餅春盤賞賜丹臣近侍,受賜者感涕不盡。

  這種吃春盤春餅之俗,傳向民間,更以食餅制菜並相互饋贈為樂。清代的《北平風俗類徵·歲時》載:立春,富家食春餅,備醬燻及爐燒鹽醃各肉,並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乾粉、雞蛋等,且以麵粉烙薄餅卷而食之。這正是清末民國時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餅應景咬春之節俗,至今北京仍傳承著此食俗,俗話有“打春吃春餅”之語。

  說到春餅,過去講究的人家到鍋餅鋪去買。聽老人們講,民國初時北京西單報子街有一家叫“寶元齋”的蒸鍋鋪,那兒烙的春餅,質料地道,手藝精湛,在京城堪稱首屈一指,買回家稍加熱,夾上羊角蔥絲,抹上六必居的甜麵醬,夾上“合子菜”,來碗小米粥一吃,那才是一頓節令美食。

  如今吃春餅隨時可在家庭中自制,可用溫水燙麵烙制或蒸制,形狀可大如團扇,小如碗碟大小,一公斤麵粉約可烙出十六合,兩頁為一合。烙時每張餅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吃時則很容易揭開。菜俗稱“和菜”(即古稱春盤),除必備有蔥絲甜麵醬外,其他菜可據一家人愛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葷素齊全。其中熱菜應必有炒粉絲豆芽、攤黃菜(雞蛋)、炒韭菜,有豆腐乾則最好。食春盤春餅,老北京最講究一定要捲成筒狀,從頭吃到尾,俗語叫“有頭有尾”。立春日,闔家圍桌食之其樂無窮。

  炸春捲,亦是古代裝春盤內的傳統節令食品。《歲時廣記》雲:“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以肉或素做餡……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後來蠶字音諧轉化為卷,即當今常吃的“春捲”。古時常用椿樹的嫩芽為餡,元代用羊肉為餡,現今則多以豬肉、豆芽、韭菜、韭黃等為餡,外焦內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咬春之俗還有嚼吃蘿蔔。《燕京歲時記》中雲:“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蘿蔔古代時稱蘆菔,蘇東坡有詩云:“蘆菔根尚含曉露,秋來霜雪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舊時藥典認為,蘿蔔根葉皆可生、熟、當菜當飯而食,有很大的藥用價值。常食蘿蔔不但可解春困,還可有助於軟化血管,降血脂穩血壓,可解酒、理氣等,具有營養、健身、祛病之功。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時眾人嚼吃蘿蔔的本來用意吧。北方人多愛吃生蘿蔔,尤以心裡美和小紅蘿蔔為最佳。舊京時以南苑大紅門的蘿蔔最受歡迎,俗有“大紅門的蘿蔔叫京門”之俗語。

  老北京時賣蘿蔔的小販和農民常挑擔或推著挑子車串衚衕叫賣:“水蘿蔔哎,又脆又甜喲!”主婦們出院門挑好蘿蔔後,小販用小塊刀先嘎巴一刀將“心裡美”一刀去頂,再飛快幾刀旋開蘿蔔皮,不切斷再將紅蘿蔔芯按方格

  樣兒橫豎幾刀切成方形條狀,整個蘿蔔被切成好像一朵盛開的紅牡丹花,非常好看。當拿回家全家掰開嘎巴、嘎巴咬著吃,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點辣的極水靈的好春令食品。


山東婚嫁習俗

  山東一帶的婚嫁,大體上分為這樣幾個步驟:議婚、訂婚、送日子、鋪房 、迎娶、拜堂合巹。在這幾個步驟中,迎娶最為熱鬧,也最為有特色。婚禮日早晨,吹鼓手最先來到主家大門口鼓吹一通,然後進洞房再吹。稍事休息 後 ,迎親的花轎就要起程。一般迎親的花轎有兩乘,新郎坐的叫"官轎",給新娘準備的叫" ...

中秋習俗多少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海南和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裡、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菸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

山東清明節習俗

  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要在墳上加新土。據說這是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棲霞、黃縣等地全族公祭祖墳後,一起吃祭後的饅頭及菜 餚,稱為「房食」或「祊社」。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鬥雞子」的習俗。濱縣的兒童,在這天以煮熱的雞蛋互頂,誰的雞蛋先破,誰就是輸。齊山、博山等地 在清明節煮一 ...

山東春節習俗

  孔府年節   孔府年節有一些和民間不同的地方   臘八。臘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裡。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喝,粥裡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的,用薏米仁、桂元、 ...

山東—春節習俗

     孔府年節   孔府年節有一些和民間不同的地方。   臘八。臘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裡。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喝,粥裡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的,用薏米仁 ...

立春習俗

  立春習俗,立春相關的習俗有非常多種,   中國的每一個節氣和每一個節日,都有著不同的習俗,24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也不例外。那麼,立春的習俗是什麼呢?   “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蔥、麵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 ...

山東臘八習俗:以掃屋為主 醃臘肉臘八蒜

  山東臘八習俗:以掃屋為主 醃臘肉臘八蒜    [提要] 進了臘月,推碾推磨;過了臘八,就到年下。在以前生活條件落後的時候,一進了臘月門兒,家家戶戶都忙著推石碾、推石磨。推碾推磨的主要任務就是碾穀子、磨米麵,為了攤煎餅、蒸乾糧,也就是“辦年”(籌備過年)。在我們長清東部山區一帶,農曆臘月初八便是忙年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