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立秋習俗有哪些

立秋習俗有哪些 立秋16種風俗活動和飲食

  立秋習俗有哪些

  1、吃西瓜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

  2、做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3、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裡,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澱粉熬成羹狀,倒在碗裡。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後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4、喝“立秋水”吃“涼宵”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而川東的傳統習俗,立秋這一天老百姓要吃“涼宵”,即用優質糯米制作、再進行冰凍的粥。一方面表達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另一方面象徵夏日即將結束,秋天即將來臨。

  5、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臺灣省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6、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7、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8、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9、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10、貼秋膘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後,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慾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

  11、稱水

  以前,宿遷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後用容器裝滿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樣,然後稱重。如果裝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在淮安,湖上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水重則是不祥之兆,舊有秋水漲,賣漁網之說。

  12、吃餃子

  瀋陽立秋當然要“搶秋膘”包餃子(吃黃瓜會越來越瘦,吃茄子會越來越胖)。在東北有句俗語:坐子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裡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13、祈福

  在常州的武進地區,立秋會舉辦秋會紀念猛將菩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另外,由於古時候,常州經常發生蝗蟲災害,在立秋當天農民也會往稻田裡插上三角旗,驅趕蝗蟲。在鹽城的民間也流傳著“爭秋奪福”的說法,這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

  14、吃雞蛋

  此外,立秋這天,在我國其他地區還有吃雞蛋、桃子等習俗。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心的功能。雞蛋不傷脾胃,嬰幼兒、孕婦、產婦、病人等都適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個比較合適。

  15、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16、吃茄子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

立秋習俗有哪些

  1、咬秋:在立秋這天在一些地方有咬秋的習俗,咬秋也叫啃秋,具體有兩種吃法,一種是直接啃咬就像平常吃西瓜一樣,另外一種吃法就是西瓜和燒酒一起吃。民間講這樣可預防出痱子、腹瀉以及瘧疾等疾病。合適時間吃合適西瓜是不是很神奇呢?想想中華大地真是一個奇妙的國度。

  2、貼秋膘:“膘”即肥肉、脂肪的意思,在農村大家說某人胖的時候就說:“看你那一身膘”。為啥叫貼秋膘,是因為夏天氣溫高,人們的胃口都不太好,食慾差,體能消耗大,身上的膘肉也減了不少,夏天結束立秋到來氣溫下降,此時要把丟失體重的補回來,進補的東西都是一些肉類,比如雞鴨魚肉等。

  3、立秋吃“渣”: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方的節氣習俗差別很大,像在我國山東和四川地區,今天立秋要吃渣,渣也就是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進食後可預防人們不嘔吐,不腹瀉,預防腸道疾病的發生。因為立秋的時候溫度下降,寒氣到來,人體剛經歷炎熱又突然迎來寒冷,一熱一冷稍不注意都會對人造成影響。

  4、立秋吃餅:立秋當天有的地方有個習俗就是吃雞蛋餅,寓意是立秋後天氣轉涼,再吃熱湯麵容易發汗著涼;並且雞蛋餅是餅圓蛋也圓,寓意圓圓滿滿地過完整個夏天。

  5、喝立秋水:在我國四川地區有個習俗就是在立秋這一天要和立秋水,立秋水也就是立秋當天的純淨水,在今天喝一杯起到可消除積暑,不鬧肚子的作用。

立秋節氣是怎麼來的 立秋節氣的習俗有哪些

  導語:在我國,人們都一直很重視立秋節氣,特別是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立秋預示著秋天來臨了,也就是收穫的季節到了。那麼,大家知道立秋節氣是怎麼來的?立秋節氣的習俗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立秋節氣是怎麼來的

  由來是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曆書》曰:“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管子》:“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

  在二十四節氣中,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據二十四節氣排序,立秋後還有處暑節氣。立秋至處暑期間天氣還是很熱,處暑節氣後便出暑了,自處暑節氣起暑氣漸退。立秋後,降雨、溼度等處於一年中的一個轉折點。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下沉從而開始從繁茂生長趨向成熟。在古代農業社會,立秋對農事的意義很重要。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秋色蟬鳴。”

  涼風至: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立秋節氣的習俗

  立秋節

  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啃秋瓜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食秋桃

  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曬秋

  每年立秋,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進入了曬秋最旺季節。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看誰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後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後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立秋有關的習俗哪些 宿遷習俗稱水

  立秋是很多人都比較喜歡的一個季節 ,因為立秋的到來就意味著著秋天的到來,可以擺脫夏天的烈日炎炎,還有大量的水果收穫可以食用,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在立秋這天,華夏民族的先輩們流傳下了許多相關的習俗,十分的有紀念意義。   立秋戴楸葉保平安   在民間人們習慣在立秋的時候帶上楸葉,這一習俗由來已久,楸葉就是楸樹 ...

立秋的民間風俗是什麼 202x立秋的傳統習俗哪些

  導語:立秋一般在每年的8月7號左右,這時候雖然天氣還是熱的,但是立秋過後,會迎來一絲絲涼風。那麼,立秋的民間風俗是什麼?2022立秋的傳統習俗有哪些?一起來看看。   立秋的民間風俗   一、戴楸葉:寓報平安   在民間,有在立秋戴楸葉的習俗,楸葉就是楸樹的葉子,楸樹最可以長到3丈,楸葉嫩時時紅色,老後只 ...

202x年立秋是幾伏什麼習俗 哪些注意事項

  相信很多人都期待秋天的到來,因為夏天真的很熱,一出門就感覺到全身冒汗,不僅會有一種特別的味道,甚至會讓自己感覺到特別的難受,想要立刻跑回家洗澡澡。立秋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氣,也意味著夏天進入到尾聲,秋天即將要到來了。   2022年立秋在幾伏裡面   2022年立秋是在二伏裡面。根據時間顯示,今年二伏的時間 ...

立春習俗哪些

  立春與屬相   現在的農曆,過去稱為夏曆,相傳創始於夏代,商、周、秦代雖有變化,也與立春無關;而從漢武帝開始,明令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新年,沿用至今,再沒有改變過(只有完善與精確)。   近來網上就農曆虎年該從何時算起引發了爭論:有說農曆虎年從立春日算起,有說從正月初一算起。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 ...

除夕習俗哪些

  名稱解釋   “跳火群 /tiǎu-hé-gún/”只是按閩南語音譯成漢字。至於為什麼叫這個名字,我也不清楚。大膽猜測是:本來是從“火堆”上跳過去,但必須進屋到達“天公燈”才算完成一趟,接著又返回來,再跳,所以就成了“群”了。   活動路線:下圖以俺厝為例,畫出“跳火群”的一般路線。   儀式過程   ① ...

春節的習俗哪些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 ...

中東旅遊禁忌哪些?英國旅遊的習俗哪些

  1交通全告停止的安息日   在安息日,耶路撒冷市內的一切交通機關,全都停止工作,飯店也悉數關門。這一天,觀光客最好勿搭車前往正統猶太教徒的居住區。否則,那些猶太教徒會怒不可遏地向車上的人投擲石頭。   2莫誇獎阿拉伯國家   以色列和阿拉伯諸國之間的糾紛層出不窮。宗教上的原因,是造成這種糾紛的根源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