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納西族建築風格與特色漫談

納西族建築風格與特色漫談

  納西族的建築處處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尤其以麗江的民居建築為代表。納西族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裝飾,重點是門樓、照壁、天井、外廊、門窗隔扇、樑柱等,以鮮明的特點反映著納西族文化以及其中的哲學價值觀念。現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納西族的建築風格和特色。

  納西族民居的建築型別

  根據村落分佈地區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文化、技術發展情況的不同,納西族民居建築有著不同的型別。如:在高寒山區,儲存著少量的井榦式“木楞房”、“木板房”;在麗江壩子或江邊河谷地區,土木或磚木結構的瓦房很常見,並以“三坊一照壁”、“四合院”為主,統稱為“納西雅閣”。

  高寒山區——“木楞房”

  高寒山區的井榦式“木楞房”,是納西族民居中比較原始的形式,構造簡單,四壁用削皮後的圓木,兩端砍上卡口銜楔壘摞而成,屋頂則用斧劈的木板錯疊鋪蓋,上壓石塊,整幢房屋不用一顆釘子,也不用磚瓦,它不僅冬暖夏涼,而且利於防震。秋收時節,部分居民在屋頂上晾曬糧食。

  麗江壩子、金沙江兩岸的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兩重院”

  麗江壩子、金沙江兩岸的民居多以“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兩重院”為主。“三坊一照壁”是納西族最為常見的民居形式,即正房一坊、左右廂房各一坊,加上正房對面的一照壁,合圍成一個院落。“四合院”則去掉“三坊一照壁”正房面對的照壁而以一坊房代替,由正房、下房、左右廂房(即四坊)組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落。“兩重院”是“三坊一照壁”或“四合院”的一種複式院,即正房的左右或前後另設一個附院。

  “兩重院”在農村民居中比較普遍,正院作為主人的生活居住,附院用來養牲畜。人畜分開,生活幹淨舒適,互不干擾。無論是“三坊一照壁”、“四合院”,還是“兩重院”,院落的天井在城市和鄉村使用的功能不同,城市用磚石鋪成、種植花草;農村除供生活之用外,還作為晾曬穀物或加工糧食的場所。花木果樹,則種植於房前屋後。屋後,家家戶戶都有一塊菜園。

  麗江大研鎮——古城民居

  麗江大研鎮古城民居充分結合地形、環境條件和道路網路進行佈局,建築遵從自然,依山傍水、順山就勢,坐北朝南、向陽而居。民居建築追求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外部地理環境與院內的花草樹木有機融合,營造舒適的人居環境。

  民居院落按照所處位置的不同,可分為臨街的,沿河的(跨河的),依山的。有的掩映在青松翠柏中,別有情調;有的跨河而居,意趣盎然;有的喜好熱鬧,居於城中;有的甘願平靜,選擇城郊。古城內大約有上千個大小不一的院落,臨街的一面都設為店鋪,十分熱鬧;但走進院內,因納西族擅長營造居所,天井內多種植花草,顯得寧靜和諧。

  納西族民居建築的地域特色

  納西族是一個在思想上十分開放、文化上善於學習的民族,博採眾長,在民居建築中吸納了漢族的青瓦白牆、白族的門窗雕刻、藏族的木柱畫棟等優點,融合多民族文化元素於一體,形成美觀、獨特、實用,且獨具特色的民族民居建築風格。麗江地區和金沙江、瀾滄江沿岸氣候適宜,植物茂盛,有豐富的適於建築的木材資源,更有充足的石材資源。地方物產,決定了建築材料的選擇和建築樣式。

  納西族民居建築主要是選用木材和土石,可以就地取材,充分體現了因材施用、物盡其能特點,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典型意義。根據地理、氣候、材料的不同,納西族民居建築材料的選擇也有所不同。如:居住在麗江壩子和在金沙江、瀾滄江沿岸的納西族,因為周圍土多石少,多采用木結構、夯土牆的瓦頂房子;居住在森林茂密的山區的納西族,因為木材多,出門就可取材,主要採用井榦式“木楞房”建築形式,或木結構、土坯房,屋頂蓋瓦或蓋木板;生活在虎跳峽旁的納西族,因為這裡山勢險峻,到處懸崖峭壁,土少樹少,於是用石頭鑲砌牆壁,屋頂蓋石板或瓦,連室內的傢俱什物也大多用石頭製成。

  可見,自然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特別是民居建築形式的影響。納西族正是在總結了長期的生活經驗之後,逐漸形成了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民居形式和生活方式。

  納西族民居建築追求素樸真實、清晰明確的風格。納西族民居中建築使用的木材大都不刷油漆的,保持原色,門窗雕刻,圖案清晰。麗江納西族民居除了大量選用木材之外,產自玉龍雪山腳下的角礫岩也是主要建築用材。如古城到處可見的用長條五花石鋪的路面,長時間的踩踏石頭紋路明晰,樸素地表達了材料的自然之美。納西人還用角礫岩石材來製作庭院中的石凳、石桌、石花盆及放花盆的石短柱等等。

  磚在納西族民居中常常被用在重要的部位,如砌門樓、廈子、牆體的邊緣轉角等,還用來在天井上鋪地。瓦在納西族民居中的使用有一種獨創性,不僅用來蓋屋頂,還用來天井上鋪地,用瓦和磚拼出各種各樣優美的圖案,如“春”、“夏”、“秋”、“冬”和“福”、“祿”、“壽”、“喜”等吉祥字樣,成為納西族民居建材運用的特徵。

雲南彝族建築風格與特色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從小接觸的就是高樓大廈,而人就像是被關在這些鐵籠子裡的煩人。你想不想嘗試一些其它有特色的建築呢?只是外觀就能讓城裡長大的人覺得神奇。本期小編就帶你去彝族文化看看彝族建築風格與特色。

  彝族是農牧兼營的民族,村寨的分佈與坐落有其獨特的傳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區、半山區,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選擇向陽山麓,順山修建,以山腰、山樑處居多,山腳、河谷地帶較少。《元陽縣誌》載:“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壯麗、資源豐富的山區,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層層,村後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種,多數村寨都有一條水溝從中流過。”

  彝族分佈範圍較廣。因此,其民居型別為適應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顯得比較複雜,不過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卻有廣泛的代表性。

  其居住形式與居住環境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長期的生活實踐,使彝族人民在適應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發明了富於特色的各式民居。互板房、閃片房、土掌房、三房一照壁、幹欄房等,是彝族豐富的民居建築的典型代表。

  土掌房——彝族獨特的民居建築:彝族的“土掌房”與藏式石樓非常相似,一樣的平頂,一樣的厚實。所不同的,是它的牆體以泥土為料,修建時使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逐層加高後形成土牆。平頂的製作也與石樓相似,也具備曬場的功能。土掌房分佈在滇中及滇東南一帶。這一帶土質細膩,乾溼適中,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條件。

珞巴族的建築風格與特色

  珞巴族是我國的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長期居住於喜馬拉雅山脈周邊的山地和叢林中,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珞巴族很有特色的建築風格。有長屋、小棟房等等。一起來看下在珞巴族文化中它們的建築風格和特色吧。

  珞巴族主要分佈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渝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最為集中。由於長期依附於山地生活,珞巴族的傳統建築、村落格局、生產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徵。珞巴族聚居的珞瑜地區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很早便被珞巴族的祖先所開拓並形成了獨特的珞巴文化。珞巴族的傳統村落景觀文化模式主要由景觀要素、陳設裝飾和形象符號組成。

  1、集體居住的“一”字形長屋

  長屋是珞巴族家庭和社會形態的典型表現。長屋呈“一”字形排列有數間或數十間不等,長的可達幾十米,一般長屋內住著同一家庭的若干小家庭,每一小家庭佔一居室自立火塘,有的部落一個家族住在一幢長屋裡。典型的長屋可以分為三類:以崩尼族為代表的“南塔”、以巴達姆族為代表的“莫休普”和“雅勝”。

  “南塔”是一種竹木結構的幹欄式樓居建築分三層:第一層稱為“那貢”作堆放柴火和圈養豬、牛之用;第二層住人叫“郭基”;第三層即頂棚,供存放工具雜物。“莫休普”位於村寨中心,為男性青少年集體夜宿的公房,為保衛村寨之用,同時也是村內重大事項的議事所、大型的集體祭祀儀式和節慶活動場地。“雅勝”則是未婚女子的公房,分為長屋和方屋兩種,也是對青年女子進行集體管理獎懲之所。

  2、小家庭式的小棟房

  在長屋存在的同時,還有供個體家庭居住的小棟房,分為幹欄式和地居式竹屋。幹欄式以博嘎爾部落的“烏石”為例,修建時先在底部豎圓木立柱,二層地板處和頂棚處架設橫樑,橫樑上鋪設木條,房頂搭建成人字形,多用木板、芭蕉葉苫蓋。牆壁、地板用篾席鋪搭,房屋底層堆放柴火作豬狗圈。二層住人,頂層堆放辣椒等雜物。門一般面向山坡開,門外有一陽臺,在陽臺靠門的兩端設有男女廁所。人口多的人家把居室隔作兩三間不等,每間均設火塘,由婚後的子女或奴隸分住,一般人家在靠近房子的入口處另建一耳房圈放牛羊,在房子的附近建倉庫堆放糧食。

  地居式住宅以蘇龍人“糾雜”的修建最為典型。其建築過程是:先在兩面山牆外各豎根立柱,中間較高那根做主樑,屋頂兩邊低的立柱架簷梁,主樑和簷梁之間搭加若干根木棍,上鋪芭蕉葉和茅草等用藤條拴牢呈“人”字形,四周用竹片或粗竹蓆搭棚,再捆上藤條構成牆體,室內鋪竹蓆或木塊,屋中心設火塘,火塘上方吊一個木架,供烤柴和烤肉之用。

  3、墓葬穴冢

  珞巴族的喪葬制度中,以土葬為主,部分地區存在著石冢葬、崖葬和樹葬等安葬方式。主流的土葬方式以墨脫為例,先挖一個圓形豎坑,再挖橫穴。橫穴一般是用來墊放死者舊衣物,屍體向右躺,在橫穴口豎插一排木樁以擋土,然後填土壓實形成墓冢。

  4、河渠道路的交通建設

  珞瑜地區山高谷深,江河阻隔與外界聯絡極為困難,對於長期生活在高山密林中從事狩獵和刀耕火種的珞巴族來說,他們的交通工具與設施是簡單而實用的。

  在村與村之間,人們修建了一條條羊腸小道。珞巴人修建道路有一個特點,即總要選擇最短的距離,即使翻越一座高山也不走路程遠的彎路。人們常常利用雨水衝擊形成的水溝或亂石嶙峋的河道,稍加修理即成行走的路。遇上莽叢砍伐開道;碰上陡坡,修築石階或搭架拱橋;途徑沼澤地或小溪流,砍倒大樹橫架其上;倘若遇到險峻陡峭的山崖絕壁,常用的方法是架設獨木橋。珞巴族的河上交通設施相對較發達,常見的橋樑有獨木橋、竹木橋、溜索橋和藤網橋。其中溜索橋和藤網橋是依當地實際特點而創,展示了珞巴族人們高超的架橋技藝。

  5、地質地理及生物景觀

  珞巴族大部分人民均集聚於喜馬拉雅山脈周邊,其中以雅魯藏布大峽谷周邊的景觀最具價值。一是峽谷本身壯麗的姿彩,且由於位於亞熱帶地區,夏季高溫潮溼多雨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妙景象。山林中多高落差的瀑布,主要分佈在背崩、多雄曲等一帶。秀麗的南迦巴瓦峰也位於這片土地,大峽谷地區多高山湖泊,皆是山水清秀景色宜人。大峽谷地區氣候溫溼,這裡有種類繁多的珍惜野生動植物物種,木耳、核桃等質量上乘極富營養。垂直分佈的物種資源是開發珞巴族旅遊的一大優勢。

  你可能會喜歡:

  達斡爾族薩滿教傳統文化

  錫伯族的喪葬風俗文化

  撒拉族服飾特點有哪些

  你所不知道的達斡爾族的喪葬習俗文化


壯族建築風格特色

  少數民族的建築都很有特色,由於每個地區不同,所以幾乎每個少數民族的房屋都不同。在建造房屋時當地人民會根據當地的氣候、天氣等來建築適合當地人居住的房屋。下面的壯族文化為您解答壯族的建築風格與特色,一起來看看吧。   壯家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大多數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幹欄"形式,由於居住 ...

鄂溫克族建築風格特色

  一個地區的建築,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生存壞境所決定的。在草原上,草原容易遭破壞,牧民搭蒙古包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在山丘、平原上壞境比較穩定,人們都搭房定居。在鄂溫克族文化中,建築風格有哪些特色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歷史上,由於居住地域的 ...

青海傳統建築風格特色

  青海是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一個省份,同時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的地區。在青海省土地上生活著漢族,藏族,回族等等許許多多的民族,這些民族文化也造就了青海文化的多樣性。這些民族文化互相學習,融合而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地區文化藝術。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青海的建築文化。   青海有五分之四的土地是綠草叢生的廣闊牧場 ...

淺述蒙古族建築風格特色

  蒙古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一帶,起立於13世紀初,也是個非常悠久的民族了。提到蒙古族的建築我們大多會想到蒙古包那個可愛的小房子。本期小編就帶你去蒙古族文化看看蒙古族建築的風格與特色。   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區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創造了方便遷徙的氈包建築形式,又稱蒙古包。   蒙古包的歷史可以追 ...

漢唐建築風格明清的為何不同

  漢唐建築風格與明清的區別在於:   1、漢代大規模使用木質結構,宮殿龐大,對支柱的要求高,但在磚石的使用上還不夠,風格大氣;   2、唐代雖然木質結構使用眾多,但寺院開始大規模使用磚石材料,單體建築的屋頂坡度較小,出簷深遠,斗拱比例較大,多用門板和直窗,風格莊重樸實;   3、明朝由於制磚的工藝發展迅速, ...

中國建築風格美國的有什麼不同

  中國建築風格講究含蓄美;   中國建築風格特點如下:   中國的木構建築體系是世界上獨特的,並且傳播至日本,韓國,越南等東亞文化區。早期中國建築以夯土為主要承重結構,輔以木構框架作補強。   美國多為歐式風格,張揚個性;   美國建築風格特點如下:   1、樓層一般為兩到三層,嚴格對稱安排,牆體以磚塊為主 ...

布依族建築特點民居特色

  眾所周知,我國是多民族國家,而且有很多少數民族。他們因地勢因素,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擁有豐富多彩文化傳統的布依族文化中,他們的民居顯著的特點就是依山傍水而建。型別多是幹欄式樓房或半邊式石板房。下面一起詳細瞭解布依族建築特點與民居特色。   從型別上看布依族民居建築不是通常所謂的經典建築也不是所謂的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