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被人稱為浪漫之都,想要有一段浪漫的豔遇就一定要去一趟麗江。在麗江這個古老的城市周圍生活著這麼一個神秘的民族,他們不僅人文引人入勝,飲食文化更是讓人垂漣欲滴。那麼,想知道他們的飲食文化到底多吸引人嗎?就跟著小編一起了解納西族文化吧!
納西族以東巴文化著稱於世,而納西飲食文化這株奇葩則如幽蘭在山谷,自有其特殊的異香。麗江又居滇、川、藏交通要道,商賈雲集,文化交匯。川味、滇味、藏味駢集,漢菜、白菜、納菜交融,為薈萃納西飲食文化譜提供了活躍的文化氛圍。
飲食文化
納西族是一個善於接受先進文化的民族。如納西族的烹調技藝,既深受漢、藏民族的影響,又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納西族居住的壩區和大研鎮均具有相當高的烹調技術。請客一般都用“八大碗”、“三碟水”待客。常吃雜鍋菜。還有“清蒸蟲草鴨”、“天麻貝母雞”、“豬血米灌腸”、“雪蓮花拼盤”、“春銅火鍋”、“麗江火烤粑”、“吹肝”等名菜。
納西族不論城鎮、農村,都是一日三餐。早、午餐一般麵食多,種類有火腿粑粑、水燜粑粑、火烤粑粑、蔥花粑粑、“鍋邊轉”、“兩面黃”、饅頭、花捲、包子等。早餐還佐以清茶、酥油茶或菜湯、糊麵湯,再加一些辣醬、鹹菜之類。午餐一般要加一兩個菜。晚餐一般吃大米飯或大米、玉米混合飯,有青菜湯另加臘肉、炒葷菜、素菜或煮雜鍋菜、火鍋等蔬菜副食。納西族每年冬臘月戶戶殺年豬,有製作火腿、臘肉、臘豬頭、臘腸、豬肝酢、吹豬肝等醃味品以儲藏的習慣。
納西人勤勞節儉,喜歡喝酒、飲濃茶,愛吃酸、辣,甜味的食品。瀘沽湖摩梭人,男女均愛吸份未狀的“蘭花煙”,吃自制的帶酸味的“稜裡瑪酒”。主婦在每年殺年豬後,要趕做儲存醃肉。麗江的火腿粑粑、寧菠的琵琶肉,滬估湖地區的酸魚和魚乾,都味美可口,是納西人待客或饋贈親友的佳品。
納西飲食文化與民族節日之祭祀活動有緊密聯絡。與婚喪大事緊密聯絡。節日必有祭祀,祭祀必有飲食供品。家祭,公祭都有約定俗成的飲食譜子。就以大年三十晚上之大年飯這一餐為例,家祭禮儀之隆重,菜餚之豐盛均為一年家庭生活中之最。
此外,納西族的飲食風情多受東巴教的影響。他們禁食馬、狗、貓、蛙,朔日和望日不得殺生,日蝕和月蝕時不許吃飯。烹茶時不可以水濺火塘,大年初一早餐禁葷,家有屬豬的人,豬日不得殺豬。
山珍水味、物產豐饒,世代生息繁衍在這裡的納西族人民崇尚文化,博採從長,創造了獨具特殊異香的飲食文化,這也是麗江古城這個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納西族人民以獨具魅力的納西族歌舞和風味獨特的納西族餐飲文化相融合,讓遊客在品嚐納西族各種風味佳餚的同時,盡領民族歌舞之真韻!
在我國眾多的少數民族中,納西族可能是對我們來說較為陌生的一個民族,但是它創造出的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卻十分閃耀。納西族是一個善於接受先進文化的民族,但無論是它們的生活方式,還是它們的飲食習慣,卻都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
麗江粑粑
納西族人喜歡喝酒,喝茶,抽菸葉,愛吃辣、酸、甜味。一般每日三餐多為乾飯,有米飯或大米、玉米混合飯,有兩三個菜及湯。冬春時,納西族人愛吃熱氣騰騰的火鍋菜;夏季農忙期間,多數農家皆以米酒拌涼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吃炒麵和酥油茶。城鎮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小麥,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區菜農供應。麗江的醬菜有獨特的風味。豆豉、滷腐都是傳統的鹹菜,幾乎每個家庭主婦都會醃製。麗江白醋酸中有甜。調涼粉加辣椒,酸辣可口,涼透肺腑。
納西族的風味食品很多,尤以火腿粑粑馳名,另外還有納西火鍋、雞豆涼粉、雞燉豆腐、酥油茶等。“麗江粑粑”以麗江麥面為主要原料,配上辣椒、火腿、蘋果、糖、豬油、蔥花,用小蘇打發酵後做成。其製法是:冬天以熱水,夏天以涼水和麵,然後在一塊平整的石板下燃一盆炭火加溫,把已經揉好的麵糰整平,擀得薄薄的,塗一層豬油,上鋪火腿肉丁和其他配料,烤熟以後,香脆爽口,油而不膩。因層薄如紙,故又稱“千層餅”。鑼鍋飯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煮飯用的鍋及蓋是用黃銅打製成的,有一個提把,煮時米飯飄香。
雞豆涼粉
麗江的銅鍋、銅火鍋聞名滇西。納西族的特色食品還有一線琵琶肉,琵琶肉是用整條豬醃製的豬膘,與漢族的臘肉很相似,但醃製的方法有異。把豬宰殺以後,去毛剖腹,剔除內臟和豬骨,剜掉四蹄。然後,在豬肚內塞進鹽巴和配製好的香料,再以麻線把豬體縫合,縫成琵琶狀,平放於高處晾乾即可。在冬季醃製,肉味清香,能儲存數年不發黴。
納西族常飲的酒有白酒,黃酒,窨酒,尤以窨酒出名,曾獲中國首屆黃酒節二等獎及全國旅遊飲品優質獎。窨酒呈琥珀色,透明,味甘醇清香,含酒精20度,葡萄糖15%及多種脂肪酸化合物,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有良好的滋補作用。窨酒用大麥、小麥、高粱等糧食和特殊的麗江酒麴、玉龍山下的泉水釀造,釀好後入窖一定時間才算珍品。
稗子是納西族人民的主要糧食,有悠久的種植歷史。但隨著水稻、小麥的大面積的種植,稗子的種植在逐漸減少。稗子一般是煮飯吃。小麥多烤粑粑(餅)。納西族人也常將糧食磨成細糝,炒後煮成半稀半乾的飯,或者將糧食炒成炒麵(糌粑)。納西族人習慣吃炒麵喝茶。經濟條件好的人家喝酥油茶。用餐前,他們必須先喝茶。主食是調劑著吃。例如早晚吃稗飯,中午吃其他雜糧。但也具有季節性,這與各種作物成熟期有關,如六月吃小麥,七月吃燕麥,八月吃玉米,十月以後吃稗。
納西族的飲食習慣:納西族的飲食,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醃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儲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等。納西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佈在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裡等縣,也有少數分佈在西藏芒康縣。納西族有本民族語言,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納西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詩文、繪畫、雕塑、樂舞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建立了燦爛的經濟文化。納西族中家族組織普遍存在,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瀘沽湖地區納日人(摩梭人)的親族組織保持著比較古老的特徵 ,民族文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中國西南雲南省各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納西族日食三餐,早吃饅頭或水燜粑粑,麗江粑粑是納西族的特色飲食,當地有"麗江粑粑合慶酒"的說法。納西族的婚宴食俗中蘊藏著他們的理念與情操,以及溫順、賢良的品性。定婚典禮上的喜酒: ...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 ...
驚蟄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等,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 ...
今年3月5號是二十四節氣的“驚蟄”,也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它從每年3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4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萬物出於震,震為雷,故為驚蟄。”驚蟄是指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初響,驚醒蟄伏在泥土中冬眠昆蟲的時候,這時已經進入了仲春。
按照一般的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天氣已開始轉暖,並漸 ...
從中醫角度來說,春天的飲食是歷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的事情。因為這個季節陽氣生髮、生機盎然,但也是各種病菌和微生物繁殖、復甦的季節,疾病很容易流行,合理的飲食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預防疾病發生。
多甘少酸是飲食原則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曾指出,春天飲食應“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指春天要少吃 ...
春分節氣時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膳食總的原則要禁忌大熱、大寒的飲食,保持寒熱均衡。這段時期也不適飲用過肥膩的湯品。[1]
燕窩燉冰糖(1人分量)
材料:燕窩10克、冰糖15克。
做法:先用溫水浸泡燕窩,待 ...
西藏農村過林卡節
歡歌跳舞,暢飲青稞酒,騎馬射箭擲骰子,是過去西藏農村過節日最典型的寫照。但今年日喀則地區傳統的“林卡(郊外遊玩)節”,呈現的已不僅僅是這些傳統的場面。
每年6月1日起的第一週,是日喀則地區的公共假期。城鄉家庭幾乎傾巢而出,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到草木蔥蘢、陽光明媚的園林或郊野遊玩,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