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羌族獨具代表性的文化:羌族薩朗

羌族獨具代表性的文化:羌族薩朗

  羌族薩朗是最代表羌族文化的一種舞蹈,是當地羌族人民娛己娛神的重要手段。在羌族,無論是喜事、憂事,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院壩堂屋,都能看到薩朗的影子,隨著時代的發展,薩朗不僅承載了羌族文化的傳承,也承載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

  羌族薩朗作為羌族多數歌舞種類的統稱,源於羌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交融與互補。因此,要說明羌族薩朗的藝術特點,就必須從其內部分類中一一道來。整體上說,羌族薩朗粗狂、奔放,卻又不失溫婉與精緻,歌舞不分家是其文化根本特性(即使使用數字音樂亦然)。特點如下:

  舞蹈明顯保留著原始樂舞粗獷、古樸的風格,大多數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進行。舞者既能透過舞蹈取悅祖先神靈,又得以自娛,以打擊樂器伴奏,加深人們對神的崇拜和神秘感。

  歌伴舞步。舞蹈動作的表現和歌詞內容沒有直接的聯絡,多數舞者用歌來促使舞蹈迴圈往復的進行。

  羌族民間的動律表現為屈伸,向下顫膝,同邊行舞,胯部的開合,雙腳交叉點踏,左右擰傾。步伐組合是從左至右而行。舞蹈音樂節奏的特點同舞者的情緒表現相吻合,結束句下滑,同一樂句男領女跟,動作完全重複,節奏的強弱起落結合巧妙協調。

  發源地與形式

  根據發源地和形式不同,羌族薩朗分為北方言區的薩朗、卡斯達溫、仁木那·聳瓦,以及南方言區的席布搓、莫恩那莎等種類。

  功能與社會意義

  根據功能與社會意義,羌族薩朗分為喜事薩朗、憂事薩朗。喜事薩朗廣泛用於自娛自樂、節日慶典、文化交流、日常健身等,憂事薩朗則在祭祀、喪葬等場合出現,主要用於娛神娛鬼。喜事薩朗與憂事薩朗的歌曲區別十分明顯,舞蹈動作區別主要在於快慢節奏。

  發展變化形態

  根據發展變化形態,羌族薩朗又可以分為原生態與規範化兩種。原生態羌族薩朗沿襲古風,自唱自跳歌舞不分傢俱有一定內在聯絡,是羌民生活中休憩、娛樂、祭祀、禮儀的重要手段;規範化羌族薩朗使用數字音樂伴奏,每首歌固定有經過藝術家整編創作的舞蹈動作組合,歌與舞通常無關聯。

釋比文化:羌族特殊的歷史文化

  釋比是羌族民間對巫師的一種稱呼,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病魔纏身的話,會由釋比者傳播出精神與文化的資訊,從而讓病者減輕病痛,釋比者在羌族的歷史上有著重大的影響。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羌族文化吧!

  “釋比”,漢族稱為端公,西羌族不同地原的稱呼又有好幾種,“許”、“比”、“釋古”、“釋比”等。釋比在做法比,是古老的羌民族遺留至今的一大奇特原始的宗教文化現象。是羌族中最權威的文化人和知識整合者。

  羌族因其特殊的歷史、生活變遷、獨特的居住環境以及受生產生活等的制約,逐漸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萬物有靈”的多神信仰,在此基礎上產生了釋比和以釋比為代表的釋比文化。

  釋比(許詩卓)是羌語對羌族民間巫師的一種稱呼。

  眾所周知,羌族是一個信奉原始宗教,信奉“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的民族。依羌人觀念,視天地日月、山川樹石為神,篤信大自然有無數法力無比、威嚴神聖的神靈(含民族祖先、英雄神)治理其間。受這種民俗信仰的支配,羌人自古好巫,繁生出崇尚祭祀、禳災納福、驅疫解厄以及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等成套儀禮和民族習俗。

  在羌族社會中,年中祭山、祭廟、還願祈福,都有定規祭日,時必隆重禮祀。而在眾多祭祀活動中,不但有一套約定俗成的儀程、儀規,且必須請一位德高望重、知識淵博能任祭祀主持,擅長占卜、能驅鬼邪,並且能歌善舞,唱頌經典,還能編演由上述神只、先祖、民族英雄業跡為故事的詩歌、傳說與戲劇表演的人出任主祭。這種人,即所謂釋比。

  同時,在羌族的日常生活中,凡人有疾患,以為是鬼魔纏身,請釋比頌經請神,驅疫逐魔,或用巫術(含巫法、巫醫、單方草藥)方式,為人解除病痛。而釋比者,以及由他們傳出的精神與文化的資訊,也給予了羌族社會巨大影響。可見,所謂釋比者,乃羌族社會里,一種集社會祭司、巫師、占卜求事、民間說唱、歌舞乃至戲劇表演為一體的一種不脫產的民間巫師。它是羌族社會的特殊產物。釋比與釋比文化亦是羌族社會中頗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現象。

  關於釋比的由來,說法較多,普遍認為:羌族釋比是羌民族社會自然崇拜,萬物有靈信仰的產物。遠古時,由於人們對複雜雷電,冰雹水火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現象不甚理解,尤其是對一些大自然發生的災害、人要生病死亡等原由,無法解釋。於是,總認為在人的世界之外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一切。人們只有用十分虔禱的祭祀方式,祭拜、祈求、祈神佑福,保羌人社會平安、昌盛。為適應社會祭祀禮儀的需要,於是有一種自稱可上通天神、下達人意的巫師,出現於社會。他們主持一切祭祀禮儀,為人求吉納福,降魔逐疫,成為神人相通,神力無窮的聖人,受到人們的尊重與信任。

  您可能還喜歡:

  獨具特色的藏族造紙技藝

  瑤族酒文化,瑤族“三關酒”

  獨具民族特色的侗族飲食文化

  藏族獨有的民俗文化:藏族哈達文化

羌族四絕之一:羌族碉樓在哪裡?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餘丈”的記載。那麼,羌族碉樓在哪裡呢?本期的羌族文化就帶你去了解下。

  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禦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牆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族鄉永安村發現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儲存完好。

  羌族自古以來就有壘石建屋的傳說,《後祝書·西南夷傳》記載,岷江上游的冉夷,“眾皆依山居止,壘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謂之邛籠。”《天下郡國利病書》也說羌人:“壘石為碉以居,如浮圖數重,門內以輯木上下,貨藏於上,人居其中,畜匿其下,高二三丈謂之雞籠(”雞“,古羌語,意即民居。),十餘丈者謂之碉。”這種砌石為室的建築世代相傳,發展至今,成為羌族的建築特色。岷江、涪江上游的居民還時興木結構的吊腳樓。此樓多建築於一面倚坡,一方臨坎,房柱下伸,落於坎下。底部半空半實,可圈養牲畜和堆放柴草。房樓四周留有走廊,美觀、乾燥、舒適、大方。此種吊腳樓與其他吊腳樓不同的特點是:四周用片石作牆體,也用片石蓋房頂,而房柱、樓面、間壁則用木料,兼有川遙山區漢族住房和羌族碉房兩種特點,是羌漢建築文化交融的產物。

  碉樓是羌族特色建築,有數千年曆史。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又由於長年征戰與械鬥,使羌族選定了依山居止的基地標準與碉樓的建築形式,必求防禦和生存。碉樓建造於房側、寨落和要隘處而分為房碉、村碉和戰碉。房碉即民居,較低矮,一般分三層或四層,底層養畜,中層住人,高層堆物。村碉修建於寨旁高處或中央,用住人、圈畜、存物、駐守。碉上層高眺望,視野很遠,類似古代的烽火臺。房碉和村碉用於防禦崴侵和搶劫,觀敵情,指揮作戰,一旦發生敵情,全寨人攜帶武器糧食入內躲避與自衛。戰碉專用於戰爭,可駐紮車隊,守關把隘,多建於雄奇險的山峰或巍峨的關口要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與守護地成犄角之勢。

  碉樓用片石或黃土混合築成。修築時不用吊線,不用繪圖,亦不用柱架支撐,全憑目測和經驗,信手砌成,下大上小,筆挺如削,有四稜、六稜、八稜多種,高6—7米,最高達13一14米。每高1~ 1.2米,一角留有梯口,立獨木梯上下。三、四層上每面有條形瞭望孔,便於觀察與通氣。頂為平臺。門開於二層處,出入搭梯,爾後抽梯關門。底層則作圈廁。羌族碉樓並非用鋼筋混凝土的澆築而傲然矗立,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的安定發展,各民族平等與友好,已不存在征戰與吞併的危險,碉房攻守與防禦的功能已經消失,公路沿線的羌民蓋起了瓦房。舊碉樓僅用於貯物,現存的碉樓作為歷史的見證仍高矗於羌寨,標誌著建立者的智慧與技藝。


羌族文化賞析羌族敬酒歌歌詞

  咂酒是羌族最具民族特色的飲品,咂酒在羌族的日常生活、宗教祭祀、社會生產、人生禮儀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並有相應的儀式。而《砸酒歌》更是羌族流傳最廣的一首歌,下面就隨羌族文化,一起來欣賞這首歌吧。   條件有限,我們先拿歌詞解解慘,音訊的話大家可以自行度娘羌族酒歌。   《咂酒歌》   恰不恰哎,毆塔吉毆 ...

羌族文化解說羌族的信仰崇拜

  羌族地區信奉原始信仰,盛行萬物有靈,羌民有多種信仰崇拜。羌族崇敬的神靈大致可分為四大類三十餘種,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靈物崇拜和圖騰崇拜。本期的羌族文化就為大家介紹下羌族的信仰崇拜。   羌族釋比   羌族釋比,羌語為“許、比、釋古、釋比”,漢語稱為“端公”。釋比僅限男性,要結婚生子。其主要經文無文字記 ...

唱起來、跳起來,羌族舞簡介

  在我們的印象中,少數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羌族人民亦是如此。羌族薩朗是典型的歌舞一體的少數民族藝術形式,在羌族及其周邊地區和涉羌地區廣為流傳。無論是喜事、憂事,無論是田間地頭、院壩堂屋,薩朗之於羌族猶鹽巴之於臘肉。本期的羌族文化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羌族的薩朗。   羌族薩朗(羌文Rrmea Salengw), ...

解析羌族建築特色以及文化內涵

  羌族是一個有著獨特而精湛的建築藝術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羌族人民摸索出了一套適合當地自然環境的民居建築風格。羌族建築材料多以石料為主,依山而建,與裸露的山岩渾然一體,最有名的碉樓就是這種建築風格的代表作。一起來了解羌族的建築特色以及其蘊含的羌族文化。   羌族建築風格獨特,技藝高超,材料以石材為 ...

中華民族羌族

  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   羌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但有自已的語言。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羌族現主要經營農業。工業從無到有,已興建起製革、造紙、木材、水泥、化肥等工業。刺繡 ...

羌族碉樓文化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撟、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歷盡滄桑   羌語稱碉樓為“鄧籠”。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餘丈”的記載。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禦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形式。有的高達十三 ...

祭山會羌族的傳統節日

  羌族的祭山會   羌族自古信仰萬物有靈,其信仰的諸神各以一塊晶瑩白石所替代。羌民所信仰的天神“阿巴木比塔”,俗稱“天神塔”,在羌人整個心靈世界木中是一個美好而幸福的象徵。任何民族都希望本族的興旺發達,但由於過去生產力的低下,對大自然的不可控制,使人們幻想得到超自然力的幫助來實現美好意願。這種想象中的超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