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羌族風俗:羌族民間的行為規範

羌族風俗:羌族民間的行為規範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有一套行為規範,這些規範是經過人們長時間的探索與世間形成的一種習慣。其中佔比例最重、影響最深遠的就是尊老愛幼這樣的道德規範了!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羌族文化吧!

  羌族自稱“日瑪”、“日表”或“如瑪”、“爾瑪”,屬同一名稱。“羌”屬他稱,從羊、從人,意為“西戎牧羊人”。歷史上,羌族以養羊著稱,故羌族與羊的關係極為密切,至今仍保留著供奉“神羊”的習俗。羌語屬藏緬語系羌語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南部方言行於茂縣的鳳儀、土門區、汶川縣威州、綿池區、理縣通化、薛城區;北部方言行於茂縣沙壩、赤不蘇區、松潘縣鎮江、熱務區和黑水大部份地區及北川縣。

  各方言內又有若干土語,乃至相鄰村寨間語音差異也較明顯,故有“五里不同鄉,十里不同俗”之說。公路沿線和接近漢、藏區羌民,一般都懂漢語或藏語。歷史上,羌族由於無本民族文字,故羌區通用漢文。1989年,羌文創制工作步入正軌,目前已進入試行推廣階段。

  羌族有敬老、好客、冠禮、尚武等良好的傳統禮俗。?

  羌族社會在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處處表現出對長者和老人尊重。過去凡婚喪節日聚飲咂酒時,都由最年長的人先致開壇詞,說吉利話。隨即開壇先飲,然後依長幼次序飲酒,雖寨首、團總、鄉保長亦不在長者先。老人進屋,屋內的人要起立相迎讓座。宴席由老人坐上位,待其坐定後,他人才能入座。路遇老人,必側身讓路,騎馬遇老人,要下馬行禮。群眾性的歌舞時,也往往由老人領唱領舞。新中國建立後這一禮俗得到繼承併發揚。?

  羌族人民歷來尚禮好客。有所謂“進門三禮:煙、酒、茶”一說,一些地區在貴客臨門時要鳴槍歡迎,並邀親鄰陪席,共飲咂酒,演唱歌舞以助興。客人在主家也不隨意進側房或上樓。

  羌族風俗是羌族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規範,同時也是羌族先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種文化載體,是羌族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

  您可能還喜歡:

  你所不知道的彝族肉食文化

  羌族獨特又搞怪的“咂酒”文化

  獨具魅力的漢族舞蹈文化

  土族特色民俗活動:波波會

巴蜀羌族風俗,羌族民俗特色

  在巴蜀地區,雜居著諸多民族,羌族是其中之一。羌族具有獨特的物質文化成果和民族風情,綿延幾千年而不間斷,被稱為中國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個“活化石”。今天,就讓我們透過巴蜀文化一起去看看關於巴蜀地區羌族都有什麼樣的民俗特色。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區的牧羊民族,以後向東向南遷徙,是華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

  它們大部分融合到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地區保留了全國唯—一塊羌族聚居區,這包括阿壩州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縣。其中以茂縣羌族集中聚居最多,佔全部羌族人口總數的60%。

  羌族具有獨特的物質文化成果和民族風情,綿延幾千年而不間斷,被稱為中國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個“活化石”。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樓、棧道和溜索等建築形式。碉樓在羌語裡叫做“邛籠”,“皆依山居止,壘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著名的有茂縣黑虎鄉的群碉、明嘉靖年間修築的桃坪碉。

  棧道在羌族地區的特色是險峻,茂縣較場一帶的棧道遺蹟,傳為是蜀人的祖先蠶叢氏的遺作。溜索古稱“窄”,是用於渡河的竹索,羌族中心區茂縣古有“繩州”的設定,其名稱即來源於古羌的繩橋。

  現存的歷史文物中,以橫架於滔滔服江之上、長達100多公尺的茂縣石鼓“鴛鴦溜”最為著名。羌族地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裡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有蠶叢和大禹的遺蹟。“禹興於西羌”,汶川刳兒坪和茂縣石鼓鄉(原名石紐鄉)以及北川的石紐,都有大禹誕生的紀念地。茂縣縣城名“鳳儀鎮”,也是源於歌頌大禹的“鳳凰來儀”的古語。

  在茂縣維城鄉有蜀漢大將姜維修築“維城”的遺說。疊溪本為古蠶叢重鎮,因地震而變成今日風光秀麗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著白石崇拜習俗,戶戶羌寨莊房都供奉白石。羌笛傳自遠古,各種歌舞歡快多情,羌族服飾有獨特的魅力。其民族著名節日有羌歷年、祭山會、牛王會,娛樂活動有跳莎朗舞、爬天杆、射獸饃、放索套。其它如挑花刺繡、云云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獨特風情。羌族地區盛產花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調味品。

羌族風俗

  羌族自稱“日瑪”、“日表”或‘如瑪”、“爾瑪”,屬同一名稱。“羌”屬他稱,從羊、從人,意為“西戎牧羊人”。歷史上,羌族以養羊著稱,故羌族與羊的關係極為密切,至今仍保留著供奉“神羊”的習俗。羌語屬藏緬語系羌語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南部方言行於茂縣的鳳儀、土門區、汶川縣威州、綿池區、理縣通化、薛城區;北部方言行於茂縣沙壩、赤不蘇區、松潘縣鎮江、熱務區和黑水大部份地區及北川縣。各方言內又有若干土語,乃至相鄰村寨間語音差異也較明顯,故有“五里不同鄉,十里不同俗”之說。公路沿線和接近漢、藏區羌民,一般都懂漢語或藏語。歷史上,羌族由於無本民族文字,故羌區通用漢文。1989年,羌文創制工作步入正軌,目前已進入試行推廣階段。

  羌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羌族崇敬的神靈大致可分為四大類三十餘種,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靈物崇拜和圖騰崇拜。除火神以鍋莊(火塘)為代表外,其餘均以一種白色石英石(羌語稱阿握爾,意為白石神)為象徵,被廣泛加以供奉,供奉於屋頂正中最高處的白石神即為天神木比塔。

  歷史上,羌區無本民族宗教性組織和寺廟,宗教職業都為不脫離生產勞動的羌族巫師(漢語稱端公,羌語稱“許”、“釋比”尊稱“阿爸許”)。“許”僅限男性擔任,可結婚生子。其主要經文為上中下三壇經共16部,無文字記載成書,靠口傳心授,流傳至今。經文為韻文,四字一句,兩句一節,講求平仄起伏和音韻音律。“許”的主要法器有猴頭帽、羊皮鼓、銅鑼、神棍、師刀、令牌和獸骨封、羊角卦等。“許”的法術包括預卜占卦(分羊髀卜、雞蛋卜、白狗卜等)、驅鬼除邪(送茅人),踩紅鍋、踩犁樺、開紅山、划水碗等。“許”作法前要用淨水洗前途,燃香柏燻身或殺白雞祭祖。如遇大的祭祀活動,如祭山大典、行成年禮等,還需提前49天忌食蔥蒜齋戒沐浴,以示對神的虔城和敬意。羌寨中凡祭山、冠禮、還願、安神驅鬼、治病、出人意料穢、招魂、消災、看風水、乃至修房造屋、男女合婚、新生兒命名、超度亡靈等,均必在“許”前來主持,因而在羌民中的地位極高,既是人神中介者,又是文化傳播者,更起著精神領袖的作用。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為“祭山會”(又稱轉山會)和“羌年節”(又稱羌歷年),分別於春秋兩季舉行。春季祈禱風調雨順,秋後則答謝天神賜予的五穀豐登,實際上是一種春禱秋酬的農事活動,卻始終充滿濃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遠佔神秘文化的光輝。舉行祭山會的時間各地並不統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舉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式極為複雜,所獻犧牲因各地傳說不同,圖騰不同而有差異,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種。大典多在神樹林一塊空壩上舉行。一些地方祭山後還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獵等。

  羌年節於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年滿十五週歲的羌族男子歷史上尚有舉行成年禮(冠禮)的習俗。事前需請來親朋媽友圍火而坐,受冠禮者身著新衣,朝人類始祖像下跪叩拜,同時接受“許”代表天神饋贈的禮品—一用白色公羊毛線栓系的五色布條(護身符),之後由族中長者敘述祖先歷史,可由“許”頌經禱告(俗稱打“太平保護”)祭家神、祭羊神。

  岷江上游地區羌族因受自然條件和環境制約,其生產生活習俗大多停留在農耕文化階段,所居之處,“依山居之,壘石為室’,吃飯穿衣,自種自收,自給自足。

  住房羌族住房一般依地取材,用石塊隨手砌成,有二、三層之分,多為平頂房。房背用黃泥夯實擋雨,略有傾斜面以利排水。兩層房加修牲畜圈、茅廁;三層房底層為畜圈、房屋之間用一獨木梯相連。三十、五十房聚為一寨,即為羌案,分別座落於高半山和河谷地帶,鱗次櫛比,蔚為壯觀。民國《汶川縣誌》稱:“羌土寨居,遠視如西式洋樓”。

  鄧籠(羌碉邛籠為羌族的另一特色建築,“高者十餘丈”經數年而不衰。邛籠用石塊砌成,分四稜、六稜、八稜、八稜多種,線條垂直分明。一般建於寨口,戰時起防禦作用,併兼備烽火臺的功能,屬羌族的一種文化現象。

  衣飾歷史上,羌族服飾多以自產的火麻經加工後紡線織成,俗稱“麻布衫”,或以牛羊毛吊線後織成,俗稱“毪衫”,亦有布衫,以青色為多。腰間男束腰帶,女束花圍腰,外著無袖羊皮褂子,腳纏梆腳,穿草鞋或“云云鞋”(羌繡布鞋)。解放後,河谷地帶羌人多著漢裝。

  飲食以自產的玉米、小麥、養麥、豆類、洋芋及蔬菜為主食。飲食主要有蒸蒸飯、燒饃饃、刀片子饃饃、麵皮子(面塊)、麥拉子(麵湯)、洋芋餈粑等。特色食品為蒸蒸酒、血饃饃等。普遍吸食自產的蘭花煙。羌區盛產蘋果、花椒、核桃等經濟作物,目前已遠銷海內外。

  婚姻羌族行一夫一妻制。歷史上有“指腹親”、“娃娃親”、“掉換親”、“買賣親”,也有“搶親”習俗。訂婚又有“女花夜”、“正酒”、“謝客”、“回門”等程式,極為隆重。男到女家不受歧視。結婚生子後有送祝米和喝滿月酒的習俗。

  喪葬除火葬外,有土葬、露葬、巖葬等習俗。

  羌族民間文學極為豐富,著名的敘事長詩《木吉珠與鬥安珠》》和《羌戈大戰》,不僅是民族史詩,更是珍貴的文化瑰寶。《洪水朝天》、《開天闢地》等民間故事更反映出羌族獨特的審美觀和藝術觀。羌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優美的莎朗舞和動人的山歌均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

  羌族的挑花刺繡工藝精湛,在我國工藝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從“逐水草而居”至“依山居之,壘石為室”羌民族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開發西南邊陲,維護祖國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羌族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在新的時代,羌族人民又賦予了羌族文化新的內涵。羌民族正立足自然優勢、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水電業、旅遊業、農工商並舉,林果畜齊上,羌區明天更美好。羌族文化將更加燦爛奪目。


二月二我國民間趣味風俗

  農曆二月初二,又稱“春龍節”,這一天,除了“剃龍頭”外,我國民間還有很多饒有興趣的風俗。   我國山東等地區過春龍節,用灶煙在地面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俗信引龍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雲佈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江蘇南通民間有用麵 ...

中華民族羌族

  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   羌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但有自已的語言。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羌族現主要經營農業。工業從無到有,已興建起製革、造紙、木材、水泥、化肥等工業。刺繡 ...

齊齊哈爾民間風俗石敢當

  中國自古在民間流傳著一種風俗,那就是在人家的正門,正對橋樑巷口,常立一小石碑,上刻“石敢當”三字,復因東大帝泰山神執掌人間生死之故,在其上又冠以“泰山”二字,為“泰山石敢當”。以為這便可以禁壓不祥。   石敢當這三字,始見於西漢元帝時黃門令(漢有黃門令、小黃門,是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宦官)。史游所作的《急 ...

祭山會羌族的傳統節日

  羌族的祭山會   羌族自古信仰萬物有靈,其信仰的諸神各以一塊晶瑩白石所替代。羌民所信仰的天神“阿巴木比塔”,俗稱“天神塔”,在羌人整個心靈世界木中是一個美好而幸福的象徵。任何民族都希望本族的興旺發達,但由於過去生產力的低下,對大自然的不可控制,使人們幻想得到超自然力的幫助來實現美好意願。這種想象中的超自然 ...

羌族文化賞析羌族敬酒歌歌詞

  咂酒是羌族最具民族特色的飲品,咂酒在羌族的日常生活、宗教祭祀、社會生產、人生禮儀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並有相應的儀式。而《砸酒歌》更是羌族流傳最廣的一首歌,下面就隨羌族文化,一起來欣賞這首歌吧。   條件有限,我們先拿歌詞解解慘,音訊的話大家可以自行度娘羌族酒歌。   《咂酒歌》   恰不恰哎,毆塔吉毆 ...

羌族特色美食羌族十三花是什麼?

  說起我國的少數民族,就不得不說他們的飲食文化了,各具特色。而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羌族的“十三花”,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不過不要緊,一起到羌族文化中看看所謂的十三花是什麼吧。   北川羌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各類喜慶宴席模式,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和原材料擁有的具體情況決定其檔次和形式。凡修房造屋、婚喪壽慶,席桌 ...

羌族文化解說羌族的信仰崇拜

  羌族地區信奉原始信仰,盛行萬物有靈,羌民有多種信仰崇拜。羌族崇敬的神靈大致可分為四大類三十餘種,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靈物崇拜和圖騰崇拜。本期的羌族文化就為大家介紹下羌族的信仰崇拜。   羌族釋比   羌族釋比,羌語為“許、比、釋古、釋比”,漢語稱為“端公”。釋比僅限男性,要結婚生子。其主要經文無文字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