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臺灣居民驅趕瘟疫的習俗:鹽水蜂炮

臺灣居民驅趕瘟疫的習俗:鹽水蜂炮

  臺灣文化雖然有土生土長的部分,但佔據主流的依舊是遷徙文化。就如同臺灣的傳統節日,就受到漢族的影響,在時間上節日的命名都是一樣。但是在內容上卻是融入了臺灣的城市文化,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比如現在要介紹的“鹽水蜂炮”。

  臺南鹽水鎮人過元宵節既不點花燈,也不遊行,而是拼命地燃放“蜂炮”。所謂“蜂炮”,是由數萬只衝天炮製作而成的,每一個沖天炮的炮芯連結在一起,一炮點燃,萬炮連響,連續射出,震耳欲聾,聲光齊作,在夜幕的襯托下蔚為壯觀,撼人心魄。萬炮奔發的景觀與速度如同蜂群傾巢而出,故稱之為“蜂炮”。

  據說清光緒年間,鹽水鎮一帶遭遇到一場持續多年的大瘟疫,每天都有人死去,搞得人心慌慌,紛紛棄家外逃。殘存的鹽水人斷定這是鬼怪作祟,就在一個元宵節,請了鎮上武廟的關帝爺出巡繞境,並大量施放煙花爆竹,意在驅逐邪鬼妖魔。此後,鹽水一帶的瘟疫居然真的絕跡了。

  由此,每年的元宵節都要大量燃放鞭炮,而且規模逐年擴大,形成了今日極為盛大的蜂炮祭典。屆時,全鎮百姓無論貧富,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全臺各地乃至遠在海外的遊客慕名而來,元宵之夜雲集鹽水鎮,目睹這一壯觀動人的奇景。更奇怪的是,燃放如此密集的爆竹,據說鹽水鎮卻從未因此而失火。

  今日的鹽水蜂炮已成為政府規劃的大型活動,並配合歷史和觀光將古時的街道復原,2006年臺南市政府就將鹽水區的三福街設成古炮街,串聯街上的商家用古法制作鞭炮,如竹卷炮、單管復古式煙火等。

  而今日鹽水蜂炮活動中的炮竹也比以往華麗許多。基本的蜂炮作法是以木條釘制大型支架,可從二尺到二十尺高,再將沖天炮排滿在木架上,可從幾千支到一萬幾千支沖天炮不等,接著將沖天炮的炮心連線起來,組成了炮臺﹙或稱炮城﹚,再加以外觀裝飾,黏貼色紙,組成人形、動物型等。通常家族會動員家人一起製作蜂炮來參加活動。

  鹽水蜂炮的路線慣由鹽水鎮上的關聖帝君廟前開始,祭神慶典時間皆為農曆正月十四日上午八時開始,要到正月十五日傍晚,各家才會開始推出炮臺,待神轎與轎伕出發後,就正式揭開序幕。當神轎行到炮城前,主人拉開紅布,撕下炮臺上?某某家敬獻關聖帝君?字樣的紅紙,焚燒在神明面前後才正式引燃自家的炮城。

  參加蜂炮活動的民眾多準備有厚的塑膠雨衣、機車安全帽來參加此炮聲隆隆,火光不斷的民俗慶典。由於有多年的慶典意外經驗,近幾年已經禁止使用塑膠製的炮頭,並在慶典之後規劃大型的垃圾清掃活動。

臺灣元宵風俗:鹽水蜂炮

  走過興衰歲月的鹽水,再度因為元宵節的蜂炮盛會而備受矚目,每年皆吸引數以萬計的好奇遊客前往參觀。

  鹽水蜂炮的習俗始自清朝,相傳在光緒11年夏天,鹽水地區突然發生大瘟疫,造成上千名鎮民死亡,地方民眾在求助無門時,只能祈求神蹟降臨,最後武廟關聖帝君降旨繞境降魔,指示元宵夜由周爺前導,關帝神轎壓陣護隊,信徒尾隨其後繞走疫區,沿路燃放炮竹直至天明;說也神奇,繞境活動結束後,小鎮的疫情竟然就此消退,民眾為感念神恩,每年元宵夜都沿襲成例,逐漸演變成今日的蜂炮盛會。

  蜂炮燃放時會發出宛若蜂鳴之尖銳聲響,數以萬計、四處流竄的炮竹,也彷若成群的蜜蜂傾巢而出,蜂炮之名由此而來。蜂炮的製作方式與樣式各具巧思,首先必須將木條或細竹片逐一釘成大小不等的木架,作為炮城架構,然後圍繞上層層鐵絲網,再插上數量眾多且色彩繽紛的蜂炮,最後把炮心集結成一個總樞紐,便完成了一座獨一無二的炮城。鹽水鎮民相信,炮城做得愈大、蜂炮放得愈多,來年的生意也會愈興旺,因此每年商家住戶莫不投下巨資,在蜂炮的花樣與種類上翻新求變,炮城的造型也各具特色,可謂爭奇鬥豔。

  元宵當天,繞境儀式從下午6點開始,關聖帝君的神轎由武廟路出發,展開蜂炮慶典,來自四方信眾與遊客隨著各路陣頭彙集,頓時人聲鼎沸、情緒高亢,震耳欲聾的鑼鼓聲與鞭炮聲響雲霄。當神輿經過備有炮城的商家時,神轎先以三進三退儀式向商家謝禮,然後主人撕下罩在炮城外的“慶祝文衡聖君千秋”紅紙,隨即點燃炮城下方的總樞紐,頃刻間,蜂炮、花炮以及各式煙火,在空中交織成璀璨煙花,將漆黑的夜空照耀得宛如白晝。慶典活動持續到天明,曙光乍現吞沒了炫麗光影,小鎮激昂的心緒漸次平息。

臺灣鹽水蜂炮

  舉辦蜂炮的廟宇是主祀關聖帝君的武廟,古稱「月港武廟」,在鹽水鎮北,地佔鯉魚穴,於臺澎兵備道梁文科於一七一五年所建立,幹嘉年代曾修築過六次,以一八零三年的改建較為出名。如今的廟成為三樓大廟,一樓玉蓮寺主祀觀音佛祖;二樓五恩主殿,關公、呂洞賓、灶君、岳飛、王靈官;三樓為凌霄寶殿,供奉玉皇大帝。

  烽炮又名蜂炮,正式稱呼為從蜂炮、蹤蜂炮,鹽水人稱為放蜂仔,由來有四種傳說。 反清復明:為了推展反清復明,利用慶祝元宵節,以響亮的燈竹聲喚醒義士精誠團結,不忘自己肩負的民族使命。 戲鬥煙火:漳泉移民承襲福建一帶元宵鬥煙火習俗,繁衍而來。 歡迎嘉慶:「嘉慶君遊臺灣」路經鹽水逢元宵節,以鞭炮作為迎駕。(最不可能,因為歷史考據,嘉慶皇帝從未來過臺灣) 驅除瘟疫:一八八五年前後二十五年鹽水流行霍亂,人畜死傷慘重,莊中士紳向守護神請示,關帝爺指示正月十三飛昇日命周倉先鋒開路,關聖帝君殿後護隊,沿途莊民放爆竹開路助神威,連續三日到元宵節才結束,事後霍亂結束,每年莊民依例行事,流傳至今。 如今鹽水烽炮成為臺灣著名的觀光民俗活動,所用炮火也由傳統煙火到越來越花俏的「隔炮」、「沖天炮」、「水梨花」、「甕梨花」、「鑽鼠炮」等,五花八門,令人眼花?t亂,近年更是講究造型藝術,烽炮的造型千變萬化,發射的效果更是奇特壯觀,更是豐富了這項民俗活動,但是所費金錢也是不在少數。

  完整的鹽水烽炮共有三項,投炮臺:鎮中心的伽藍廟,前有一支兩、三樓高的竹竿,放置一個六孔炮臺,供大家投擲鞭炮,炮入洞口引炸炮臺,即可得獎。 郊區?v境:各頭角的廟宇共襄盛舉,白天巡郊區、晚上巡鎮內,放長串鞭炮,行程在五點前結束。 市區放烽炮:下午六點,神轎開始巡鎮內,沿途就是放烽炮的重心了。

  近年因為湧入大量觀光客,造成的傷害也不少,因為烽炮具有殺傷力的危險,前往觀看者應做好防身裝置,厚衣褲、安全帽、口罩、手套等等,最好在中午兩點前進入鹽水,否則只能在外圍觀看了。烽炮造成的傷害,希望藉由媒體宣導,要進入鹽水鎮觀看烽炮的裝備不要少,不要私下燃放沖天炮。更希望改良烽炮的塑膠彈頭的高爆炸力,為紙質彈頭,較沒有傷害性,把傷害減到最低,鹽水的烽炮生命,才是一個優良的光榮和驕傲!


鹽水

  舉辦蜂炮的廟宇是主祀關聖帝君的武廟,古稱「月港武廟」,在鹽水鎮北,地佔鯉魚穴,於臺澎兵備道梁文科於一七一五年所建立,幹嘉年代曾修築過六次,以一八零三年的改建較為出名。如今的廟成為三樓大廟,一樓玉蓮寺主祀觀音佛祖;二樓五恩主殿,關公、呂洞賓、灶君、岳飛、王靈官;三樓為凌霄寶殿,供奉玉皇大帝。   烽炮又名蜂 ...

臺灣春節有什麼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你瞭解臺灣春節習俗嗎啊?臺灣春節習俗有什麼特點?臺灣春節有什麼習俗?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臺灣春 ...

杭州中秋習俗爭睹錢江潮

  浙江省山區流行“搶瓜”習俗。青年和孩子們分別在白天或晚上舉行搶瓜比賽,看誰最先搶到瓜。勝者,意味幸福吉祥,還可得到獎勵。   杭州的蓴菜鱸魚燴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菜餚,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時節的蓴菜、鱸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蓴菜、鱸魚”,棄官返回故里的故事,使蓴菜成為思鄉的象徵。   蓴菜是中秋 ...

壯族習俗拋繡球

  壯族習俗:拋繡球      繡球   拋繡球一般在歌圩節期舉行。繡球為圓形,布面,繡有花鳥,內裝木棉花或豆、米之類農作物,四角綴以彩色布帶,供手握拋擲。玩時,男女分成兩對,雙方人數相等。男女雙方相距一定距離,各列一方,每方有一 乜同 即領隊,在中間樹一高竿,作為拋球的高度標準。   拋球時首先由女方領隊手 ...

七夕節幾種常見習俗穿針乞巧、等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 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 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輿地志》說: 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

淺談小欖菊花傳統飲食習俗菊花入饌 清雅芳香

  花魚球、菊花水欖、菊花八寶糯米飯等(荼薇蛋卷、釀荼薇酒也是菊花飲食習俗的一大種類)。當地百姓每天早餐吃及第粥時,也喜歡加入洗乾淨的菊花瓣。小欖的酒樓紛紛以菊花入饌製作菊花宴,接待從海內外前來小欖賞菊的遊客,令人對小欖菊花有 齒頰留香 的美好印象。早在清代,就有文人墨客寫下了對菊花飲食的讚美詩篇。其中,清代 ...

貴州東南侗族婚禮習俗踩腳後跟試情意

  踩腳後跟 是貴州東南一帶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種活動。侗族小夥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會在趕場的時候,悄悄地跟在對方身後,故意踩一下對方的腳後跟。對方被踩了,回過頭來覺得這個小夥子自己中意,便會跟著對方走,一直走出場外,兩人悄悄細談。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裝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發現對方不跟出來,也就作罷,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