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傳統的牯藏節
苗族傳統的牯藏節
“牯藏節”,也稱“吃牯藏”、“吃牯髒”、“刺牛”,是黔東南、桂西北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儀式。節日由苗族各姓牯髒頭組織。一般在歷史上關係較密切的村寨間進行,牯髒節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時間多在初春與秋後農閒季節,吃牯村寨殺豬宰牛邀請親友聚會,其間舉行鬥牛、吹蘆笙活動;大牯一般13年舉行一次,輪到之寨為東道。“牯藏節”的重要內容是殺牛祭祖。牯藏節是苗族古老傳統的信仰型別節日。既有祭祀祖先的內容,亦有祝願豐收的含義。它的儀式莊重、禮節繁鎖、消費很大。因此,近幾十年來在大多數苗族地區已消失,惟黔東南的榕江、從江縣還舉辦過一兩次牯藏活動。
榕江縣計劃鄉汙略苗寨的牯髒節,要選出一人任牯藏頭,每隔十三年過一次。在這當中的第七年正月初二,舉行一次“接龍”活動。接龍活動主要是從鄰村稿雪寨接回一頭白水牛。
清晨,人們彙集在稿雪寨外的山樑上高呼:“誰家的牛吃麥苗呀!”只要聽到寨上有人“哦”地應了一聲,接龍隊伍就順著山樑載歌載舞地返回報京。負責宰牛的左肩斜佩一道彩虹,牽著白牛走在隊伍前面,白牛身後是蘆笙隊,人們伴著笙曲翩翩起舞;把白牛接到寨中的犀牛塘。
白水牛在炮聲中進了塘,男女老幼圍在一起跳起蘆笙舞和踩鼓舞,歡慶白龍歸位。之後,將白牛殺了,取角埋於塘底,表示白龍歸位。隨後將牛肉分別給各戶享食,稱為“吃龍肉”。
榕江縣計劃鄉等地的牯髒節“十年兩頭吃”。分“議牯”、“選牛”、“吃牯藏”三個層次。“議牯”是寨上一姓氏選出一個牯藏頭,組織掌管牯藏節的領班,“選牛”選角長、腿粗、毛純威武的牛作為“開塘牛”和“掃塘牛”。“開塘牛”由最早落寨姓氏的牯藏頭餵養;“掃塘牛”由另一姓牯藏頭來看護。選得牛後,人們放炮慶賀,並殺牛會宴議定吃牯藏日期,同時每家亦準備一頭牯髒牛。
“吃牯藏”那天清晨,頭牛塘紮起彩門,擺上三張大桌,桌上點紅燭,並以豬頭祭祀。開塘牯藏頭帶著人們繞場三圈,然後登臺念:《牯藏詞》,敘說牯藏來歷。接著宣佈牯藏規約,最後搬開桌子,牽著開塘牛入場繞三圈,放三炮。接著眾多牯牛入場各自繞場三圈,並在每一牛頭上用塘中泥土點一下,表示這頭牛已送給祖先,這種儀式稱“踩堂”。踩堂完畢,各自牽牛回家。早飯後,三聲鐵炮響,將所有牯藏牛放入場,任其大打一天到夜。第二天五更時分,三聲鐵炮,開塘牛被牽到牯藏場前宰了;人們聞炮聲將各自的牛宰殺,大吃三天。到第四天將外寨的姑娘接來塘中吹笙跳舞。笙舞完畢,將掃塘牛牽入場中作掃塘儀式。於是牯藏在眾人歡呼聲中結束。
苗族傳統節日:牯藏節
在苗族文化中有一個傳統節日,叫做“牯藏節”,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節日,這一天要舉行非常盛大的祭祖儀式,主要內容是殺牛祭祖。
那麼,苗族人是如何度過牯藏節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牯藏節開始,牯藏頭在村中挑選連同自己在內12名德高望重的長老。組成一支祭祀隊伍,非常有意義的是,其中一名是年輕美貌的女性,牯藏節祭祖一切活動由他們安排。殺豬祭祖時,先宰殺牯藏頭家豬,其餘人家的豬,待牯藏頭們分別祭掃後才陸續宰殺。
殺牯藏頭家的豬是一件非常規範和複雜的過程,禮儀特別多,用新砍伐的木竹編織成一個龐大體積喇叭形狀,然後6個年輕人危坐其中,三十餘人抬著他們,前面長老開道,蘆笙隨後,在狹窄的小道中,吹吹跳跳向牯藏頭家走去,籠中人出來,然後將牯藏頭家豬裝進去抬走,一次只能抬一頭豬,反覆數次將6只豬抬完裝進一個新圈後,巫師們圍著它們口中唸唸有詞,然後將一支削尖的細木插進豬心臟,將豬處死。
當地習俗,處理豬不用熱水燙毛,而是用禾稻草火燒豬皮,全村燒豬場面猶如古戰場。在殺牛祭祖時,場面更為驚心動魄,時間選在深夜凌晨三點,此時周圍人山人海,火把通明,殺牛地方採用兩棵粗大的木樁捆在一起,形成X字形,兩端深埋地下,只見牛被一大群人簇擁推拉著,將牛頭架在X字形上面,隨即由牛主人姑表之類親戚,手持斧頭,在牛頭部猛擊數斧,牛毫無反抗力一聲不吭立即死去,爾後主人急忙將牛舌頭拉出、將預先準備好削尖的細木插入舌頭中間,其說法是牛死後到了陰間,閻王爺問其是怎樣死的,它沒有舌頭後,說不清楚陽間發生的一切事。
宰殺完畢,牛頭砍下,在殺牛場中央擺成長排,以此祭祀祖先,每戶人家煮熟一塊豬肉,拿到村中一所小木房祭供,這所小木房便是該村人祖先神聖的靈堂。這裡的習俗非常特別,逢年過節,從不燒香,化紙錢,人死後也不留墳墓,但對燃放鞭炮特感興趣,節日3天鞭炮聲從未間隔過。
牯藏節歷史傳說和規模
傳說一
這種古老的祭祖禮儀在苗族的創世歌裡有所記錄,因為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再加上苗族人能歌善舞,所以歌便成了苗人最好的記錄方式。歌詞敘述說楓樹是萬物的生命樹,這生命樹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後,樹根變成泥鰍,樹幹變成銅鼓,樹枝變做鵲鴿,樹心裡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了十二個蛋,成為十二個蛋的媽媽。蝴蝶媽媽孵蛋三年,孵化了十一個,包括雷公、鬼神、龍蛇、虎豹、豺狼、擁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人、鬼、神、獸。但剩下的一個蛋經過三年的孵化後依然是一個蛋。蝴
蝶媽媽只好請暴風幫忙,暴風把蛋刮下山崖,蛋殼破裂,鑽出一頭小牛。小牛怨恨蝴蝶媽媽沒有親自孵下它,把蝴蝶媽媽氣死。擁耶、妮耶用牛耕地種田,但就是從未有過好收成。鬼神告訴擁耶、妮耶:因為大牯牛氣死了蝴蝶媽媽,所以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園長出好莊稼。只有把大牯牛殺掉,祭拜蝴蝶媽媽才能求得莊稼的豐收。擁耶、妮耶宰牛祭拜蝴蝶媽媽,立刻迎來大豐收。這是“牯藏節”由來的一種傳說。
傳說二
遠古的苗家有兩姐妹,美麗善良、勤勞聰慧,姐姐叫‘賁’(苗語:花),妹妹叫‘鯁’(苗語:蟲)。一天姐妹倆上山砍柴,被兩隻老虎盯上,於是虎幻化成兩個青年人,將姐妹倆騙至大山裡吃掉。
全寨人痛不欲生,她們的父親和哥哥設計謀將老虎捉住並砍死,同時關閉寨門,殺一頭小牯牛祭奠死去的兩姐妹之後,請人們吃牛肉,告誡大家不要再上當受騙。這就是牯藏節的傳說。
牯藏節的規模
吃牯藏節恐怕算是苗家最神秘的節日了。吃牯藏節是遠古苗民祖先崇拜留傳下來的一種古老的祭祖儀禮,也叫
牯藏節
“祭鼓節”、“鼓社祭”、“翻鼓節”、“吃鼓藏”等名稱。一般隔十三年舉辦一次,每屆要連續舉辦四年的儀式活動,才算完結,其規模之宏大,形式之奇特,寓意之豐繁,堪稱華夏民族文化之一絕。苗族祭鼓,源於相傳苗族的女性始祖——妹榜妹留最初是從楓木樹心孿生的,苗族先民認為人死後靈魂只是一種轉移,而楓木製成的木鼓便是祖先的歸宿之所,只有敲擊木鼓,才能喚起祖宗的靈魂。因而祭祀祖宗就用祭鼓的方式來體現。
牯藏節的程式
牯藏節的程式大體如下:第一年,由民眾選出五位精明能幹的已婚男子為鼓藏頭,第二年在鼓頭的領導下采購牯牛,同時完成接鼓、醒鼓和制單鼓的任務。所謂接鼓就是在祭祖前把雙鼓從一屆第一鼓頭家接到新的第一鼓頭家裡擱置。接鼓時要舉行隆重儀式,五位鼓頭要一齊出動,歌師一路高歌,尾隨群眾無數,莊嚴而熱鬧。所謂醒鼓就是大家上山去把珍藏於石窟裡的單鼓翻動一下,以示告訴祖先,即將殺牛祭祖了。所謂制單鼓就是每次祭祖時要制一個單鼓,屆時鼓頭挑選一些人上山去,在相中的樹木處舉行敬祭儀式,然後將樹砍倒,取其一段抬到寨邊,群眾們敲鑼打鼓將之迎進寨中,擇一適當的地方放置,備作制鼓時用。第三年為正式吃鼓藏年,祭祖前一日,舉行隆重的鬥牛儀式,次日殺牛祭祖,事前請鬼師念“掃牛經”,說是超度牛魂到祖先住處去,以使族人免受災害。接下來第一天,各戶以牛的肝、肺、心、肚、腸、茶、酒等敬奉祖先,第二天四位歌師輪流到五位鼓頭家去唱祭祖歌,第三天向祖先敬獻牛角,第四天跳蘆笙、跳銅鼓,青年則可以“遊方”。第五天舉行“角形排骨”儀式,第六天群眾從鼓頭家門口取牛角,第七天晚上舉行投火把遊戲,第八天自由活動,第九天在第一鼓頭家擺上高、矮兩條長凳,高凳為祖先橋,矮凳為行人橋,都供祖先和後人享用的,第十天舂米做粑粑,第十一天進行“背水養魚”和“抹花臉”活動,第十二天大家去第一鼓頭家吹笙慶賀,第十三天用牛皮蒙制單鼓,第十四天家家戶戶祭鼓,第十五天也是最後一天深夜,大家把單木鼓抬進石窟裡珍藏,祭祖活動結束。
三月三小牯藏節 去苗寨看鬥牛
農曆三月三,貴州黎平縣平寨鄉六合片區苗族同胞過小牯藏節。牯藏節又稱祭祖節,分為小牯藏和大牯藏,小牯藏只過“三月三”,主要活動是請客人來祝賀水牛、開展鬥牛活動和宴請賓客。節日前一天要到祖母堂(即社吉壇、薩壇)祭祀,人們身著節日盛裝,手拉手圍壇歌唱,唱敘先人的功德,以求寨興人旺,財豐物阜,此後就是吹蘆笙,踩歌 ...
苗族鼓藏節
鼓藏節12年舉辦一次,每次持續達4年之久,現在改為持續3年。各支族祭祖的年份也不盡相同,且各地殺牲祭祖的日子也不盡相同。 鼓藏節的儀式由鼓社組織的領導"鼓藏頭"操辦,"鼓藏頭"經由群眾選舉產生。從殺豬或牛祭祖到節日活動的系列程式均由"鼓藏頭"組織安排,人們必 ...
苗族——牯髒節
牯髒節是居住在貴州香爐山附近的苗族人最古老、最盛大的節日。香爐山位於貴州省東南地區的凱里城西15公里處,是苗嶺有名的山峰,海拔120O餘米,方圓 15公里,四周石崖嶄絕,迭壘三層,頂平腰束,形如香爐,故名香爐山。
“吃牯髒”,也稱“吃牯藏”、“刺牛”、“鼓社祭”、“翻鼓節”、“踩鼓節”,是貴州苗族最隆 ...
苗族傳統節日之一爬山節的傳說故事
想要健康的運動,家附近有山的去登山也是不錯的。在苗族節日中爬山節也被稱之為爬坡節,更是全民開始運動的節日,你知道爬山節的傳說故事嗎?
那麼,本期民族故事一起來了解吧!
還想了解》》望夫石的故事
在雷公山下的黃裡公社大龍坳的寨子後面,有個牛角坡。傳說古時候,在報幹福(大龍坳的舊址)的地方,居住著 ...
地藏節
農曆七月三十是一個宗教節日,名為"地藏節"。地藏是在釋迦既滅以後,彌勒佛未生以前,世間眾生賴以救苦的一尊菩薩,地藏王曾經發誓:他要在普渡眾生以後始願成佛,因此常常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救助苦難。有的佛書上說地藏王就是閻羅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現的陰司主宰。
在過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 ...
農曆傳統節日-青龍節
☆青龍節
二月二日,俗謂龍抬頭,原濟南府所屬地區,稱為青龍節或春龍節、龍頭節。山東其他地區多稱為二月二,梁山稱龍頭節。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節,中唐時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動在川陝之地流行,時稱“挑菜節”、“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聯絡驚蟄增加了龍抬頭的內容,並逐漸演變成以驅蟲害和祈豐 ...
苗族的跳花節
跳花節是古代苗族傳統習俗,流傳地域廣泛,文化內涵深厚,一般在農曆二月十五舉行。內容主要有:跳日跳月,祭天祭地,跳鼓跳笙,拜祖拜師,跳花和絕技,它是苗族青年男女進行社會娛樂和對歌求偶的節日。
男女老幼著盛裝赴節,在場上比服飾、比工藝、比歌舞,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嬉笑打鬧,搶“花背”、討信物。盛大的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