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苗族醫藥起源及發展
苗族文化:苗族醫藥起源及發展
苗族的醫藥起源於數千年前,有自己的醫學理論體系,是苗族人在長期與疾病的鬥爭中積累的醫療經驗,具有濃厚的苗族文化特色。
那麼,苗族醫藥是如何起源及發展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苗族醫藥的起源很早。苗族民間有“千年苗醫,萬年苗藥”之說,而苗族醫藥見諸史籍的時間也很早。西漢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吾聞古之為醫者曰苗父。苗父之為醫也,以營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之而來者,舉而來者,皆平復如故。”“苗父”者誰?有的學者認為:“劉向《說苑》說上古有人名苗父,……這個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師(巫醫),巫師治病主要是祈禱禁咒術,但也逐漸用些酒、草等藥物”。
有的學者認為,漢族文獻所記的苗父,就是苗族傳說中的“藥王爺”。湘黔交界的苗族人民說,藥王爺是一個周身透明、狀如玻璃、有翼能飛的神人,他不畏艱難險阻,披星戴月為人民“岔稅岔嘎”(東部苗語即“尋找藥方”),這個傳說流傳很廣,苗族東西部地區均有“一個藥王,身在八方;三千苗藥,八百單方”的歌謠。
至今黔西南州安龍、貞豐、晴隆等地的苗醫,還非常崇敬“藥王”,在行醫過程中治好病,就要以殺雞祭祖的方式來敬祭“藥王”。這個傳說同《淮南子》記載的“神農嘗百草”的傳說非常類似,《山海經》雲:“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其中“有翼”和“有翅”、“透明”的傳說,均是神話時代苗族先民的特徵,這說明苗族醫藥是起源於上古神話時代的。
由於苗族本身無本民族文字和史實的記載,故其醫藥的起源難於考證,但從眾多的其他文獻和傳說、古歌中,仍可窺知其具體情況,其特點一是起源較早,歷史悠久;二是起源於苗族人民生產和生活實踐。苗族由於生活於藥物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較早地瞭解和掌握了植物的知識和藥用價值。至今在苗族地區,幾乎每人都能認識掌握幾種甚至幾十種藥物治療方法,有些地方家家戶戶門庭院落房前房後皆種植一些常用藥物。
形成人們應用草藥極為普遍的特點,具有“百草皆藥,人人會醫”之稱,史載楚國巫師經常用苗藥作巫具,《楚辭》中有不少記有被稱為“苗藥’、的“菖蒲”和“澤蘭”,長沙馬王堆一、二號漢墓把“澤蘭”作為殉葬品,說明了苗藥的歷史悠久和廣泛應用。苗族“古歌”中關於遠古發現藥物的故事也很多,如黔東南一首叫《墊哈》的古歌,說的是哈哥小時不幸被虎背去,十年未返,後被父母找回時,野性不改,聲音嘶啞不能說話,一次他跑出去到河邊吃了很多浮萍,哈哥不但能說話了,還改掉了野性,苗家因此積累了浮萍能治嘶啞病的經驗。
雖然苗族生活在植被繁茂、藥物豐富的地區,但苗族早期遷徙頻繁,所到之處大多是人跡罕至的荒僻山區和瘴癘之鄉,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但這種環境反而鍛鍊了苗族生存鬥爭的能力。在這種特定的條件下,如果沒有起源較早的醫藥活動,絕對不能保證民族得到生存和繁衍。苗族的許多有名的治療方法和用藥經驗,就是來源於這種生存鬥爭。如苗醫著名的糖藥針療法,是一種獨特的外治療法,此法廣泛流傳於貴州西南和西北大部分地區,貴州關嶺鎮寧、紫雲等地的苗醫,用此法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地。
糖藥針療法溯源於古老的弓弩上應用的弩藥,從弩藥的成份上看,主要是古代苗人將“見血封喉”的劇毒藥汁敷塗於弩箭尖上,以獵取虎豹等兇猛動物,《宋史·蠻夷列傳》載,蠻夷人(主要指苗瑤民族)“其保聚山險者,雖有畲田,收谷粟甚少,但以藥箭射生,取鳥獸盡,即徙他處。善為藥箭,中者大叫,信宿死,得藥解之即。”至今苗族仍有狩獵習慣,古代苗族應用弩藥是可以肯定的,但其他民族也有弩藥,而苗族都能將它應用在治病上,可謂是一創造。
苗族在應用弩藥的漫長過程中,配製者為適應治病的需要,有意減去了其中的劇毒成份,加入蜂糖等降低藥物毒性的成份,用特製的排針或三稜針沾藥汁刺於患處,其操作簡便,治療迅速,副作用小,糖藥針是苗醫獨特的外治法,是起源於苗族古代狩獵活動而發明的弩藥,這正是苗族醫藥起源於古代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有力佐證。
飲茶文化:苗族人的飲茶歷史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基本每個人都飲茶作樂,蘇軾曾寫到:“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還有以茶代酒之說,中國是茶的故鄉,那麼在中國的少數民族苗族的飲茶歷史是怎樣的呢?想要更加了解苗族文化麼?本期飲茶文化為你解析。
苗族有著悠久的種茶、飲茶歷史,飲茶成俗,並將茶作為寄託或表達思想感情甚至哲理觀念的載體世代相襲。苗族茶俗既是苗族同胞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生活理念的體現。在苗族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節慶娛樂等社會交往中,處處離不開茶。
據悉,三江、融水、龍勝等地的苗族,盛行打油茶,特別喜愛飲油茶,有的地方一天要喝三餐油茶,早上起來先喝油茶再出工,中午收工回來先喝油茶再吃午飯,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飯。客人進家不送開水不備茶,而是煮油茶招待。其製作方法特別講究:先用油將陰米(將糯米飯打散陰乾即成陰米)炸成米花,再用油炸花生或黃豆作為主要配料。起鍋後再放進油,待油熱放入小許米炒黃,再加入大茶葉合炒後加水煮沸,片刻,濾去茶葉,加進適量的鹽即成紅黃色的噴香的油茶水。舀進小碗裡再加上各種配料即可食用。泡油茶的配料因油茶的檔次不同而有多寡高下之分。
一般油茶有炸米花,花生或黃豆。檔次較高的還有豬肝,豬小腸、湯圓,餈粑等。油茶香甜可口,喝後留下一股甘甜之味。茶水可解膩,助消化。喝油茶水(指不加湯圓、餈粑等食物的空茶水)一般不用筷子或只用一隻筷子。油茶一般要吃上三小碗才算領了主人的情。瑤、侗民族也都有打油茶之俗,流傳到至今。
您也許還喜歡:
那些必吃的平頂山小吃
色味俱佳的濟寧特色小吃
快餐文化帶給人們的危害
不得不吃的邯鄲特色小吃
民族文化:苗族人為什麼戴銀飾
我國地大物博,單單民族來講就有56個民族,而少數民族十分的多,各族的文化風俗有十分的迥異,例如苗族人喜歡帶著多、重、大的銀飾。想不想知道為什麼要帶。本期苗族文化就為你介紹苗族人為什麼帶銀飾。
苗族尚銀,其銀飾追求多、重、大。逢年過節時,苗族姑娘戴在身上的銀飾有多達十多公斤的。如臺江施洞的苗族銀飾,一隻絞藤紋項圈重達1。5公斤;而雷山西江苗族的大銀角,高寬均達80釐米以上。
苗家人一生中用銀處極多,尤其女性更勝,主要有四項:
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銀鐲、耳環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時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銀兩則不能成婚。
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銀飾的頭帽、手鐲、腳釧、銀鈴響物、羅漢菩薩等,全是新買銀子做成。為求“長命富貴,驅鬼避邪”,苗人從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腳、耳等處均繫上適量的祀保銀釧。
三是日常家珍飾銀、存銀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徵。日常生活中,用銀子來進行饋贈也是常事。
四是給老年人祝壽或送葬都離不開銀子或銀飾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將銀私藏,死後無人知曉。至今,湘黔邊區的苗族同胞用銀數量有增無減。
一般家庭在改革開放前為新娘送銀在四五十兩左右,而近年來都增至一二百兩,還要製成頭飾、項圈、手鐲、戒子、耳環、扣鏈、銀腰帶、牙籤、披肩等飾品,總之,“以銀為結,以銀為彩,以銀為榮,以銀為貴”成為苗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標誌。貴州民族學院教授苗青認為:銀飾萌芽於苗族社會早期的巫術圖騰活動之中,產生於漢代,成熟於唐代,豐富於明清兩代,發展於現當代。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銀飾成為族群的識別符號。銀飾作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作為婚姻標誌,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巫術器物,它又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銀飾已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植根於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
苗族女人身上戴滿銀飾的秘密:
苗族人如此崇拜銀飾,但是他們聚居的貴州地區並非白銀產區。那麼如此大量的白銀究竟從哪裡獲得呢?
居住在控拜村的200多戶苗家人,四百年多年前都是從榕江遷徙而來,頻繁的商業貿易讓苗族人有了打銀的原料。
苗族常年遷徙,漂泊不定,所以他們喜歡把所有的財富隨身戴在身上,人走則家隨;以錢為飾保值財產。這也許是苗族人好銀的直接原因。
苗族銀飾特徵:
以大為美
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徵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為美
再看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隻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為美
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徵,也是十分驚人的。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複,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這種炫耀意識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難見到。傣族男子的紋身習俗講究紋身部位愈寬、圖案愈複雜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渾身上下戴著密密的珠飾、貝飾;青海牧區藏族婦女的“加龍”背飾充分體現了追求大和多的審美原則;德昂族的腰箍多達三四十圈,可謂追求飾品數量的典型。足見追求繁複的以多為美,不止苗族一家。
變與不變
值得一提的是,從貴州省博物館所藏不同時期的銀飾比較情況看,苗族銀飾追求大、重、多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苗族銀飾的發展速度更為空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苗族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歷史上錦衣衛的起源及發展
錦衣衛是明太祖朱元璋設定的特務組織,直接聽命與皇帝,不受任何人調動;
最早起源是1360年代初,朱元璋仍是吳王時代,且更早於稱吳王時代朱於著名之鄱陽湖水戰鏖戰數月毫髮未傷且箭斃敵首陳友諒,即為此“親軍”護駕建功;
建立親兵衛都指揮使者名賴漢臣,朱元璋在建國後,猜忌多疑,怕對大臣對他不忠,因此隨時充 ...
關於轉基因食品的起源及發展
世界上最早的轉基因作物即菸草於1983年誕生。
轉基因植物技術始於20世紀70年代初,最早進行轉基因食品研究的是美國,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例進入商品化生產的轉基因食品是1994年投放美國市場的可延緩成熟的轉基因番茄。進入21世紀以後,全世界轉基因作物種植髮展異常迅速,1998年全球轉基因 ...
筆墨紙硯的起源及發展過程
起源: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文房四寶。安徽是文房四寶的故鄉,徽筆,宣筆,徽墨,宣紙,歙硯,所以文房四寶均源於安徽。筆、墨、紙、硯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發展過程:歷史上,“筆、墨、紙、硯”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筆、墨、紙、硯”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江西婺源龍尾硯。自宋朝以來“筆、墨、 ...
中國蹴鞠的起源及發展
蹴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約十萬年前的丁村文化遺址首先出土,四萬年前的 許家窯文化遺址大量出現。石球最早是狩獵工具,原始社會後期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及鏤空的陶球;漢以前的戰國,稱古代足球為蹋鞠,戰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在民間廣為盛行的娛樂方式;兩漢三國時期,蹴鞠發展較快,出現了表演性蹴鞠。表演性 ...
糖果的起源及發展
糖果作為日常消費品,被列為五大享受食品之一,已成為世界零售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糖果的發展歷史追溯到三千年前,中國古書上出現“飴”字是在漢代,所以“飴糖”是最早的硬糖。
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利用蜂蜜、椰棗和無花果做成甜食;唐朝時期,甘蔗由印度傳入我國種植;十六世紀末期至十八世紀中期法國人從甜菜中提 ...
愛茶人必知:飲茶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那麼下邊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飲茶起源於何時吧,希望大家喜歡。
茶源於我國,但飲茶始於何時?據《茶經》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
酒文化:雞尾酒的來歷與發展變化
雞尾酒這是一款混合酒,透過不同的口味除錯,營造出全新的口感,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一定的營養價值。它的命名方式也是酒文化中最特殊的一個,五花八門,千奇百怪。配方多大幾萬種,色彩和味道都有所不同,愛酒人士必不可少的選擇。
起初,雞尾酒製作比較簡單,就是是一種酒精量很少的冰鎮混合飲料,經過不斷髮展,雞尾酒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