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苗族的風俗習慣+苗族有什麼民俗活動

苗族的風俗習慣 苗族有什麼民俗活動

  苗族的風俗習慣 苗族有什麼民俗活動

  苗族的風俗習慣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時令習俗、婚姻習俗、生育習俗、喪葬習俗等內容。苗族的風俗習慣實際上是以物質文化為載體的、依附於物質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的體現為物化的文化,有的體現為非物化的文化現象。

  一、生產習俗

  農業種植業是境內苗族為提供物質生活資料的最主要的生產行業,集中地體現了苗族稻作文明的精髓。在苗族的農業生產習俗中,“活路頭”制度、“封土、動土”制度、“開秧門、關秧門”制度和祭獻制度是主要的農業生產習俗。

  “活路頭”制度是苗族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創造的農耕文明之一,在 20世紀 70年代以前普遍實行。“活路頭”是村寨中承擔指揮和安排農活生產任務的自然領袖,一般由精通農活技術、懂得節令氣候、經驗豐富的男性農民擔任。“活路頭”屬義務性質,有世襲和公眾推舉兩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進步,苗族“活路頭”制度只有在中年人的腦海裡留下模模糊糊的記憶。

  “動土”、“封土”制度也是苗族重要的農耕制度。“動土”即春耕伊始時由“活路頭”主持的儀式,一般在春節後的第一個“卯”日或“辰”日以自然寨為單位舉行。 “動土”以後,村寨禁止吹蘆笙,到“吃新”以後才解禁。“封土”即一年耕作和收割結?後舉行的儀式,一般在“苗年”後第十二天舉行。是日,“活路頭”祭禮來到舉行“動土”儀式的田塊用特定的儀式祭祀,是為“封土”。此後,村寨上任何人均不能再下田勞作。自 20世紀 50年代以後,此俗已基本消失。苗族的“封土”,一般限於水田,“封土”期間,旱地仍可耕種。

  “開秧門”和“關秧門”為苗族農業種植業生產主要民俗事象。“開秧門”是苗族水稻移栽時的重要儀式,一般在播種後的第三個“卯”日或“辰”日或“午”日舉行。“開秧門”前,任何人均不得事先插秧。進行時,家家戶戶採來樹葉、野花等將糯米飯染成“五彩糯米飯”慶賀。“開秧門”這天,“活路頭”先行來到來到田邊祭祀,在田頭插上一根茅草後插上幾蔸秧苗,是為“開秧門”。“關秧門”是一季水稻移栽結束時的儀式,日子多選在“開秧門”後的第三個“卯”日或“辰”日。是日,家家戶戶包好粽子,備好酒菜,將田栽完,插上綁有包過粽子的粽粑葉、辣椒、白刺根、刺苞枝、米草包的木棍,洗淨各種栽種用具,返家家祭慶賀。

  二、時令習俗

  春節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除雷公山、月亮山山區外,境內大部分苗族有 臘月二十三 祭灶神,臘月二十五至二十九殺年豬,除夕打糯米粑、貼春聯,除夕夜守年,初一開財門等習俗。開大年初一清晨,有男孩的人家遣男孩趁人未進門之前到房前屋後拾些許柴薪,謂之“開柴 (財 )門”。年初一,男孩要到親屬家給長輩拜年,稱“踩年”,長輩以糯米粑、錢幣等物賜賞。凱里爐山、黃平、施秉等地苗族以 正月十三 為大年, 正月十四 為新年,拜年等習俗均在正月十四晨進行。“掛清”是春季重要的民俗活動,以臘肉、雞蛋、魚、糯米飯、酒以及香紙等祭物,到祖宗墳瑩祭祀並掃墓。“四月八”是苗族夏季主要節令之一,主要風俗有吃黑糯米飯,禁役耕牛等。“端午”有吃粽子、懸艾葉、掛菖蒲之俗。凱里苗族有爬山之俗,黃平舊州、施秉、臺江、劍河及錦屏、鎮遠等地苗族有賽龍舟之俗。“六月六”為夏季的主要風俗集中日,苗族有采百草為藥、曬藥、曬書等習俗。丹寨排調、榕江八開、從江加鳩等地苗族有該日採集百草煮藥水行“藥浴”之俗。丹寨孔慶、雷山大塘等地苗族還在“六月六”用百草紮成小藥包掛在兒童身上“避邪”之俗。

  秋季節令風俗主要集中在七月半、八月中秋、九月重陽等節日上。“七月半”凱里、黃平、施秉、雷山、丹寨、麻江等地苗族有“燒包”之俗。中秋之節,凱里、黃平、施秉、鎮遠、錦屏、雷山、丹寨、麻江等地苗族有煮月亮飯、吃月餅、煮毛豆之俗。農曆七月或七、八月之交,在水稻揚花的秋夜,雷山、丹寨、臺江、劍河、凱里、麻江等地苗族青年男女有跳“稻花神”、“七姊妹”之俗。在水稻揚花、秋風涼爽的月夜,男女青年集中在一起,點上幾柱香,燒上幾張紙錢,由一個或幾個男女青年用毛巾矇住臉,坐在凳子上,由幾個人用簸箕煽風使其處於昏睡狀態,由一人或數人與其對唱,謂之跳“稻花神”,據說人的靈魂受簸箕風煽以後可以昇天,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去訪問,眾人可透過該人之口諮詢運程流年及婚嫁、姻緣等大事。

  苗族的傳統樂器有哪些

  管樂樂器:有蘆笙、芒筒、夜簫、姊妹簫、笛、嗩吶等。

  絃樂樂器:多為伴奏樂器,主要有二胡、古瓢琴、月琴等。

  打擊樂器:有銅鼓、木鼓和皮鼓。

  蘆笙,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一種古老樂器之一,是民族節日中必備的樂器。而蘆笙更是苗族傳統的簧管樂器,在苗族地區廣為流傳。蘆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種象徵,苗族蘆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詞、曲、舞三者融為一體,保持了苗族歷史文化藝術的原始性、古樸性。

  芒筒,是苗、侗、水、瑤等族單簧氣鳴樂器,又稱地筒、莽筒、蘆笙筒。苗語稱果董、董 果木,意為筒筒蘆笙。侗語稱筒卜、咚的,意為大竹筒。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等省區。

  夜簫,苗語稱“寥”,因多在夜間吹奏而得名,是苗族特有的單簧氣鳴樂器。它用無節的細竹管制成,管長50釐米左右,外徑約11毫米,內徑7毫米左右,管的下端開有4個音孔,上端為吹口,豎吹。在吹口的正面,開有一個長方形缺口,為夾簧片用的,簧片多用薄竹片或蘆葦片做成。吹口的背面開有半弧形的缺口。吹奏時氣流自弧形缺口進入管內,振動簧片而發音。製作夜簫時,因所用竹材長短不一,管徑大小有異,所以它也有高、中、低音之分,但由於簫管細小,只能輕輕吹奏,可吹出兩個八度音程。

八月十五的風俗習慣 八月十五有哪些民俗

  八月十五的風俗習慣 八月十五有哪些民俗

  八月十五的風俗習慣

  祭月

  中秋季也是人們祭月的節日,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這時候人們會擺設香案,點上香,放上瓜果、月餅等,香案置於院落中,全家人輪流向月亮朝拜,也表達了人們對神的敬仰。因為祭月就是向月宮裡的嫦娥遙拜。由於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屬太陰,所以中秋主祭一般都是婦女。

  燃燈

  燃燈,這個燃燈可不是佛祖,而是用瓦片疊加而成的一種燈,在江南的某些地方還有製作燈船的習俗,後來這一習俗盛傳,在《閒情試說節事》中有這樣一句話,“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到這樣的盛大場面非常的宏偉,估計只有元宵節才能與之比擬。

  燒塔

  燒塔,也被稱為燒瓦子燈,用磚瓦砌成空心塔,在內部填入樹枝,在拜月結束後開始點燃燒塔。這是南方的習俗,這一習俗有一個傳說,傳說清末時期的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法國侵略者燒死在塔中,為了紀念這一戰鬥人們便有了燒塔的習俗,這一習俗在福建晉江也被稱為“燒塔仔”。類似的傳說也出現在宋朝時期,據說在宋末時期,為了反抗元軍,漢人舉行起義,這一起義以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雖然後來起義被鎮壓了下去,但是習俗保留了下來。

  賞月

  中秋節這一天月亮很美,於是古代文人們發起賞月活動,這些文人的詩句及作品促使賞月這種活動逐漸成為了一種習俗;在這一天,一家人坐在一起賞月那才叫得上家庭圓滿;一個人漂泊在外賞月,會異常孤單。或許在此時你會想起蘇軾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鄉愁。無論身處何地,這一天,我們都會情不自禁的抬頭看幾眼月亮。

  中秋節的地方風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裡、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菸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清明踏青的內在意義在於順應時令節氣,陽春三月,生氣始盛,萬物萌生,人們走出屋門,來到野外,積極主動地迎合時氣,以促進自身體內的陽氣流轉,這對身體的健康大有好處。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棠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專案,大有潛力可挖。

  拔河

  拔河發明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叫做“牽鉤”。主要使用的裝置是一條粗麻繩,兩頭還分有許多小麻繩,在古代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視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過中線(代表河流)就算是勝利。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此以後,清明拔河遂成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的起源來歷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二月二哪些風俗 二月二的民俗活動

  二月二有哪些風俗 二月二的民俗活動   二月二的風俗有金豆開花、敲龍頭、吃龍食、剃龍頭、燻蟲兒、祭祀等,此外,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這些習俗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   金豆開花   把上一年留作種子的玉米、大豆選 ...

滿族的風俗習慣 滿族哪些習俗活動

  滿族的風俗習慣 滿族有哪些習俗活動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

回族風俗習慣 回族哪些習俗活動

  回族風俗習慣 回族有哪些習俗活動   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回族在元代開始進入雲南,全省有回族人口55.9萬餘人,佔中國回族人口的6.31%。分佈廣泛,各市縣都有回族居住。主要聚居在交通沿線的城鎮和附 ...

古爾邦節風俗習慣 古爾邦節什麼習俗活動

  古爾邦節風俗習慣 古爾邦節有什麼習俗活動   過節前,家家戶戶都把房舍打掃得乾乾淨淨,忙著精製節日糕點。節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嚴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   新疆的維吾爾族在古爾邦節時,無論是城市或農村的廣場上都要舉行盛大的麥西來甫歌舞集會。廣場四周另有一番景象:色彩繽紛的傘棚、布棚、布賬、夾板 ...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土家族哪些文化習俗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土家族有哪些文化習俗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佈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後”,以白虎為祖神,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著一隻木雕的白虎,時時處處不忘敬奉。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等,菜餚以酸辣為主。在服飾方面,土家人尚儉樸,喜寬鬆,傳統衣料多 ...

元宵節哪些風俗習慣 元宵節什麼習俗

  在春節期間,有很多的習俗活動,例如貼春聯、回孃家、迎財神等。每年到了春節,家家戶戶都歡聚一堂,其樂融融。春節過後的第一個節日是元宵節,元宵節也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那麼,元宵節有什麼習俗呢?   吃湯圓   正月十五吃湯圓使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習俗活動了,又漫長的歷史發展程序。在宋朝的時候民間較為流行的一種 ...

江西的風俗習慣節日哪些

  江西的民俗活動   1、全豐花燈   全豐花燈是江西修水全豐鎮的一種漢族曲藝形式。是一項介於燈、戲、舞之間的藝術表演活動,主要特色是燈隊表演,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春節期間,鄉村各路花燈雲集,從初一發燈一直唱到元宵,跑東家竄西家,通宵演唱。   2、石城燈會   石城燈會寄託著神靈崇拜和火神崇拜。石城燈會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