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華山在陝西哪個市

韓國陝川海印寺 八萬大藏經版存放地

  

  海印寺在新羅時期是華嚴宗十大道場之一,現為曹溪宗五大叢林、三大寺、三十一座禪教大本山之一。因寺內儲存有高麗大藏經版,即所謂的“八萬大藏經”,因而被尊為法寶宗剎。寺內目前有五百多位僧人,是擁有禪院、律院、講院的海東名剎,並被聯合國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一、海印寺的名稱和建立緣起

  海印寺位於韓國慶尚南道陝川郡伽耶山,亦名牛頭山,是新羅時期高僧義湘大師的弟子順應和理貞二位法師,為弘揚華嚴宗而於公元802年建立的道場。

  華嚴宗的根本經典是《華嚴經》。在《華嚴經》“賢首菩薩品”中有“海印三昧”之名。海印三昧又叫海印定、海印三摩地、大海印三昧。華嚴宗以此三昧為華嚴大經所依之總定。佛說法前,必先入定思惟法義,以及審查根機。如說《法華》時,入無量義處三昧;說《般若》時,入等持王三昧;說《涅槃》時,入不動三昧。華嚴經七處八會中,每一會均有別定,即第一會入如來藏三昧,乃至第八會入師子奮迅三昧。海印三昧即此七處八會所依之總定。海印者,約喻以立名,即以大海風止波靜水澄清時,天際永珍鉅細無不印現海面,譬喻佛陀之心中,識浪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靜,森羅永珍一時印現,三世一切之法皆悉炳然俱現。華嚴大經即依此定中所印現之萬有而如實說。海印寺之名即取義於此。

  海印寺創建於新羅哀莊王三年(802)。據傳梁朝寶誌禪師臨終以《踏山記》囑門徒曰:“吾寂後有高麗二僧求法而來,以此記付之。”之後,果有順應、理貞二僧來中國求法。志公門徒以《踏山記》付之,並說志公禪師臨終時語。順應、理貞聽後,問法師葬處,而往尋之,謂人有古今,法無前後,乃七日七夜入定請法,遂感墓門自開,志公親出為之說法,以衣缽傳之,又贈蟒皮鞋(衣缽與鞋至今傳為寺寶),並囑曰:“汝國牛頭山西,有佛法大興處。汝等還國,可創立大伽藍海印寺。”言訖還入。

  二師還國,到牛頭山,自東北逾嶺而西,遇見獵人問道:“汝等因打獵,遍閱此山,有適合建寺之地否?”獵人答曰:“此去小下,有一水泊處(今毗盧殿所在),多有鐵瓦(即今毗盧屋上所覆鐵瓦),宜往觀之。”二師到水泊處,見之甚愜其意,遂籍草而坐。入定之後,頂門放光,紫氣沖天。時新羅第三十九王哀莊王王后患背瘡,求治無效,王甚為憂患,遣使臣分往諸方,冀得碩德異僧扶救。使臣在路上望見紫氣,疑其地有異人。便到山下披榛入洞,至數十里許,溪深峽窄,行不能前。徘徊久之,忽見一狐緣巖而去,使臣隨後行至,見二師入定,光從頂門出,便敬信禮拜,因請隨往王宮。二師不許,中使告以王后患背瘡之事。師授以五色線,曰:“宮前有何物?”答曰:“有梨樹。”師曰:“持此線,一頭繫於梨樹,一頭接於瘡口,即無患。”使臣還報於王,王依言試之,梨枯患瘥。哀莊王深為感敬,遂使國人助二師創立該寺,並賜田二千五百結。后王又遣人至唐地請回大藏經,並建樓閣安置。

  二、海印寺八萬大藏經

  八萬大藏經,是指藏經的版數有八萬多張,也來源於佛教對大無可表之數的概括,就象通常說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或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一樣。

  大藏經在高麗時代曾兩次作為國家重點專案來雕刻。首先雕刻的稱為舊板大藏經,從高麗顯宗二年(1011)敕命雕刻開始至1087年,經過77年才完成。可惜的是舊板大藏經於高宗十九年(1232)在戰亂中全部遭元兵焚燬。四年之後,高宗二十三年至三十八年間(1236-1251),高麗朝野上下為求佛力護佑折伏蒙古,發願再雕大藏經,歷經16年完工。新板高麗大藏經最初置於江華道,由於倭寇的侵略,轉移到漢城的支天寺。朝鮮時代太祖時(1398),全部經板遷移到海印寺,總計有86525片經板。從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至同治年間,海印寺因戰爭等原因,七次遭受火災,新羅、高麗時代之建築遺物悉歸烏有,唯收藏大藏經板木之屋舍倖免,實屬不可思議。

  高麗大藏經經板之木取自生長在海島上的樺木和伏樟木,砍伐後首先在大海中浸泡三年,然後取出排列橫置,經三年晾乾,再用鹽水浸泡,放在陰涼處晾乾後,用刨子平整木頭,作成版塊。刻經的時候,要沐手焚香,專心誠意,在佛前祈禱:惟願三寶加被,經文絲毫無差。祈禱畢後,先在木版上用毛筆寫上經文,每寫一個字,都要虔誠禮拜,再順序按字跡雕刻經文。整部藏經前後由30多人書寫完成,統一用歐陽詢書體,精湛美觀,如同出自一人之手,而且校訂嚴謹。所以,高麗大藏經在諸部大藏經中屬於精湛完美的版本之一,當今最常用的日本新修大正藏,即是以高麗大藏經為主要底本而編撰的。

  三、海印寺的伽藍與法事活動

  新羅和高麗時期的建築物除藏經閣之外,在朝鮮時代全部遭毀。現今伽藍多為李太王(1864-1895)初年的建築,與昔日擁有大雄寶殿、講堂、會堂等數百座殿堂僧舍的龐大規模相比,如今已縮小甚多。但是,伽耶山優雅寧靜的環境,晨鐘暮鼓和誦經唸佛的梵音,群山圍繞的寺剎庵堂,超塵脫俗的僧人氣質,伴隨著有千年歷史的木雕高麗大藏經,始終不變的成為海東佛教信仰的中心之一,起著弘法利生、淨化世間的作用。

  伽藍的分佈以紅霞門位置最南,經過鳳凰門、解脫門,便到達九光樓。北側有三重石塔,左右則設僧房。登石階而上,正面有主殿大寂光殿,西有冥府堂、祖師殿、解行堂,東有僧坊。寂光殿北面,再沿石階而上可見四腳門。此門內外懸掛“藏經閣”及“慈眼堂”匾額,內有寶藏二種,南稱修多羅藏,北名法寶殿,連線這兩棟建築的還有兩個小殿,為存放大藏經經板之處。此外另有紅箭門、擎天門、拱極門等,堂舍頗多。李朝太祖元年(1393),太祖重築此寺中的古塔。世祖三年(1458),曾補修藏經閣。及世祖薨,貞熹王后更欲重建而未果。成宗十九年(1488)仁粹王大妃繼其遺志,大力增修伽藍。現在海印寺的多所建築物都被列為國寶或文物。今將主要建築略述於下。

  一柱門和鳳凰門 到韓國寺院瞻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柱門,也是入寺的第一門。意為所有眾生邁進成佛之道的第一步,也是初發菩提心的象徵。一柱門如同中國寺院的牌坊。海印寺的一柱門又稱為紅霞門,其外形樸素美觀,與周圍幽雅寧靜的環境協調相應。它創建於新羅時代,從朝鮮時代世祖三年(1458)至今已有五次重修的記載,其建築風格是朝鮮時代初期的特色。一柱門正面頂上寫有“伽倻山海印寺”,在韓國寺院一柱門中最富盛譽。

  鳳凰門也叫天王門或金剛門,供奉著四大天王,威嚴無比,微現怒容,表示守護佛法和降魔衛道的嚴正態度。

  九光樓 九光樓是海印寺眾多建築中深具特色的一座建築物。最初修建此樓的動機,是因過去的法堂除了大德長老之外,一般人不許入內,一般信眾難以在法堂親聆佛法,故建此樓讓普通訊眾能隨時念佛聽法。九光樓現在是海印寺保管佛教文物之地,也叫寶藏殿。

  大寂光殿 為海印寺的主殿。因海印寺原本是華嚴寺剎,殿內供奉的是華嚴宗的本尊毗盧遮那佛,大殿名稱也不叫大雄殿,而叫大寂光殿。

  大寂光殿是在開山祖順應和理貞二位祖師建寺的原址上,於1818年重新修建的。殿內總共供奉了七尊佛像。左側是鐵鑄的觀音菩薩、木雕的文殊菩薩和毗盧遮那佛,中間是本尊毗盧遮那佛,右邊供奉的是木雕普賢菩薩和地藏菩薩、鐵鑄法起菩薩。本尊毗盧遮那佛是1769年塑造的。在大殿沒有供奉本尊佛之前,木雕毗盧遮那佛作為本尊佛供奉,左右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像,都是高麗時代用銀杏木雕成的,世稱為三尊佛。三尊佛最早供奉在慶尚北道的金塘寺,後又遷移到伽耶山的龍起寺,1897年遷移到海印寺大寂光殿。

  藏經閣 位於大寂光殿後面。聞名世界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八萬大藏經就在此保管收藏。藏經閣現在被韓國政府指定為第52號國寶。藏經閣建立的最初年代不詳,但依大藏經遷移到海印寺的1398年來推算,現在的建築應是朝鮮時代初大約1488年左右修建的,至今已維修多次。藏經閣一共有四棟建築物,東面是法寶殿,南面是修多羅殿,連線這兩棟殿宇的就是寺院儲存大藏經之所。藏經閣是至今遺留的朝鮮初期建築物中最具特色的古蹟。它在建造上不僅要講究藝術構造的精美,還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特徵,按室內的溼度和溫度以及通風情況來設計。為了調節室內外氣流和溫度的協調,根據需要在地下埋有炭灰、石灰、黏土等。這樣,在夏天梅雨季節,溼氣太大時,會自動吸收溼氣,乾溼氣流互相補充,自動調節所需的溼度。為了氣流暢通,藏經殿的窗門都採用格子窗,尤其是修多羅殿的窗門下邊要比上邊大三倍,法寶殿相反,上邊比下邊大三倍,十分利於房舍之間的通風,這在今天來看,都是十分科學而先進的設計。

  經學院 是李朝末期建立的,是寺院僧人和信眾祈禱國王和王后、太子等萬壽無疆的景洪殿。1946年改景洪殿為經學院。1968年又改為奉安歷代祖師靈位的解行堂。1975年開始改為僧伽大學的圖書館。

  堆雪堂 最初建立年代不詳。海印寺發生第6次火災的時間是1817年,堆雪堂全部毀於大火,後由齋月禪師重建。但1965年錦潭禪師將齋月禪師重修的堂宇拆掉補修,作為上禪院使用。現禪院已經遷移到少林院,堆雪堂成為海印叢林的方丈室。

  解行堂 又稱為“祖師殿”。此殿是1817年齋月禪師重建堆雪堂時同時興建的。最初掛的是“修禪寺”匾額,作為禪院使用。後又將“修禪寺”改為“祖師殿”,同時奉安開山祖以來歷代祖師靈位。1967年將祖師像又遷移到寶藏殿(九光樓),將海印寺的祖師牌位遷移到經學院供奉,解行堂重新改為上禪院,現在歸屬於方丈室。

  禪院 海印寺是具備講院、禪院、律院的大叢林,韓國佛教的主流是禪,所以禪院就成為韓國寺院最主要的建築。因此,禪院一直都被設在海印寺重要位置的堆雪堂和禪悅堂。現在海印寺的禪院設在東邊樹木蔥蔥、寂靜宜人的少林院。此建築物本來是為保管高麗大藏經而建,1984年開始作為禪院。作為獨立單一的禪院建築,是韓國最大的少林院,也是曹溪宗指定的安居寺院,經常有40-50名禪僧日夜精進參禪。在以少林院為主的海印寺禪院的影響下,整個伽耶山都興起了參禪之風,象三仙庵、藥水庵、普賢庵等比丘尼的寺院,經常也有100多名比丘尼參禪悟道。另外,還有專門為在家修禪者修建的龍塔禪院和願堂庵。

  海印寺禪院最大的特色不僅是禪僧修禪之地,而且是叢林大眾實踐佛陀教誨、共同修行用功、唸佛和過堂以及在初一、十五誦戒布薩和方丈說法的綜合場所。

  曹溪宗寺院每天早晚祈禱、參禪過堂、誦戒學經、百日和千日祈禱,其形式大致相同。寺院除了規定的佛事活動,還積極組織在家信眾學習佛法和佛教規矩禮儀以及進行聖地巡禮、放生法會等重要活動。海印寺的主要活動有:保護八萬大藏經傳授菩薩戒和萬燈佛事、亡靈超度法會、修煉法會、佛誕日浴佛和彩燈遊行等法會。

  曹溪宗寺院大部分實行持缽過堂,稱其為“缽盂供養”。韓國僧人的持缽與我國不同,我們都是一人一缽,一雙筷子;韓國僧人卻是一套大小不同的四個缽,一雙筷子,一隻勺子。過堂時以擊竹板為號,僧人搭衣魚貫入禪堂,各自依位盤腿而坐,聽竹板聲開啟缽具,將盛水、盛飯、盛湯、盛菜的四個缽盂依序排列放好,巡堂人員打好飯菜湯水後,僧眾念供養咒用齋。用齋時不準發出任何聲音。用齋結束後,在飯碗裡放一塊蘿蔔,將水碗裡的水往飯碗裡略倒一些,沖洗飯碗裡的飯渣,將其飲用,然後才用水洗碗。碗底下的飯渣不能倒入水桶,要自己喝下。因為這些洗碗水要佈施給三惡道眾生之一的餓鬼食用,餓鬼咽喉細小如針,稍有飯渣,都無法下嚥,所以要我們自己飲用。這不僅反映了佛教的慈悲思想,也體現出佛教徒的惜福精神。當僧人將碗筷等收拾停當,結齋後到大殿迴向。筆者在韓國時,曾兩次參加了修行體驗的全部過程。從過堂的整個儀程來說,韓國僧人的過堂要比我國複雜。

  勝地巡禮 一般由寺院組織,法師引導,到指定的佛教聖地參拜巡禮,包括本國和外國的佛教勝地。比如到印度佛陀誕生地、中國禪宗祖庭少林寺、九華山等四大名山。透過對勝地的巡禮和參學,增強信仰,堅固信念,發心護持佛教和推動佛教的發展,作忠實的護法。

  放生法會 是韓國寺院的重要活動之一,其放生的主要物件是魚。因為只有將魚買來放生到大海,才比較安全,其它動物因為容易捕捉,放生後很難保證安全脫險,達不到放生的目的,故未被選為放生的主要物件。放生的儀式,與我國一樣,先是誦經,說皈依,然後由法師說法迴向後即放生。

  受戒法會和萬燈佛事 為了增強信徒對大藏經的認識和理解,海印寺每年舉行保護八萬大藏經的授戒和萬燈法會。要求受戒的信徒,首先參加入齋儀式,萬燈點火,學習菩薩戒本,為亡靈舉行灑淨超度和施食,奉安佛像,按傳統儀式舉行菩薩戒授戒儀式,迴向後功德圓滿。

  亡靈超度法會 海印寺大寂光殿內奉安有亡人的牌位,超度期限是從入齋開始,總共21次齋,每次49日,從入齋到迴向,共1029日。這主要是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人從死後到轉生在49日之內,如果親友舉行超度,不僅能讓死者超生極樂世界,對活著的人也增加無量的功德和福報。海印寺有五百多名比丘和比丘尼一起在1029日之內,進行21次齋、每次49日的超度,這可以說是一生當中難得的殊勝因緣和法師慈悲救度眾生的精神。

  修煉法會 即短期出家。佛經裡說:三日清淨修行,如得千年至寶;貪戀財物在世百年,如同一日晨露。海印寺舉行短期出家,就是這一思想的真實體現。在為期五日四夜的出家修道生活體驗期間,用自己純淨之心,體悟和感受清淨修道的法喜。參加者的資格包括佛教信徒、非佛教徒、關心佛教者、外國人等。這對外界人士瞭解佛教和體會修道者的生活,無疑是最方便的法門。

長空棧道 華山第一天險

  長空棧道位於華山南峰東側山腰,是華山派第一代宗師元代高道賀志真為遠離塵世靜修成仙,在萬仞絕壁上鑲嵌石釘搭木椽而築。棧道上下皆是懸崖絕壁,鐵索橫懸,由條石搭成尺許路面,下由石柱固定,遊人至此,面壁貼腹,屏氣挪步,被喻為“華山第一天險”。

  長空棧道,位於華山極頂南峰東側南天門外的山腰間,經燕子叼表、朝元洞,踩崖隙凌空懸梯下10餘米,沿附懸崖而搭寬不盈尺的方木棧道至全真巖下,道路全長約百餘米。棧道上下皆是懸崖絕壁,鐵索橫懸,由條石搭成尺許路面,下由石柱固定。由於棧道險峻,故當地人有“小心九釐三分,要尋屍首,洛南商州”之說。這裡只是探險之道,並非登山必由之路,膽小人就在升表臺看看也就行了。所以石刻上不少警告之語:“懸崖勒馬”等。

  長空棧道在華山南峰西巖下面,築在光溜溜的千仞絕壁上,真正接近90度,上望崖壁好幾十米,下望至少二、三百米不見谷底,棧道寬僅三十多公分,一邊空懸並無欄杆,一邊崖上釘有鐵索可供抓手。

  棧道路棧分三段,出南天門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崖鑿出,長20米,寬二尺許,是為上段;折而下,崖隙橫貫鐵棍,形如凌空懸梯,遊人須挽索逐級而下,稱之“雞下架”,是為中段;西折為下段,築路者在峭壁上鑿出石孔,楔進石樁,石樁之間架木椽三根,遊人至此,面壁貼腹,腳踏木椽橫向移動前行。勇者如履長空,心曠神怡,怯者膽戰心驚,屏氣挪步。由於長空棧道貼崖懸空,對探險獵奇者極具誘惑性和挑戰性,且棧道盡頭有道教神龕賀老石室、華山十大字謎之首“全真巖”及華山臥龍松等勝景。

  長空棧道有700餘年的歷史,是華山險道的險中之險。古往今來,歷險探勝者絡繹不絕,其中不乏文士名流,多有記述傳世。明代“後七子”之一的李攀龍《太華山記》記述:“出南天門向西就是棧道,棧雖有銅柱鐵索攔護,然闊不盈尺。行二十餘丈方至盡頭。下折為井,高約三丈,旁出復為棧……”《說鈴》也有記述說:“長空棧在半壁,廣八寸,長十丈餘,背空虛行。”吳同春《太華雙遊記》把棧道的體態記述得更為形象:“垂雙索下墜,行則面壁,臂緣索,足橫移,踵常落板外……”

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華山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著大西北進出中原的門戶。華山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的,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人稱“天外三峰”。還有云臺、玉女二峰相輔於側,36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華山的著名景區多達210餘處,有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等,其中華嶽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此外華山還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華山觀日處位於華山東峰,朝陽臺為最佳地點。華山還是道教勝地,為“第四洞天”,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最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現存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名稱來源

  華山名字的來源說法很多,一般來說,同華山山峰像一朵蓮是分不開的,古時候“華”與“花”通用,正如《水經注》所說:遠而望之若花狀”,故名。她東臨潼關,西望長安,南依秦嶺,北靠黃渭,古稱太華山,又稱西嶽華山。由中(玉女)、東(朝陽)、西(蓮花)、南(落雁)、北(五雲)五個山峰組成。遠望主峰狀如金元寶,與周邊環繞幾小山遠望形似蓮荷;西峰翠雲宮前又有倒扣蓮花花瓣石,稱“花山”,又因近臨黃河,是華夏發源地,加之人們口音等因素,故稱“華山”。整體為花崗岩斷塊山,最高峰海拔2154.9米。險峻的奇峰峭壁俯瞰渭河平原,有壁立千仞之勢,自古為遊覽勝地。華山多區域性山地形氣候,山水向岩石節理集中,形成沖溝。溝谷堆積有巨大巖塊,著名的“魚石”即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爆發泥石流所形成。華山北坡大斷層近期仍有活動,1556年華縣地震達到芮氏8級。

  民間傳說

  相傳大禹治水,他將黃河引出龍門,來到漳關時,被兩座山擋住了去路。這兩座山南邊的叫華山,北邊的叫中條山。它們緊緊相連,河水不能透過。此時有位叫巨靈的大神來幫忙,將兩山掰開,但是華山卻被掰成一高一低兩山,高的叫太華山,低的叫少華山。這也是李白詩作中“巨靈咆哮劈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的來歷。另外則有“沉香劈山救母”、“吹簫引鳳”等故事廣為流傳。

  據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中華”、“華夏”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裡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蹟;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

  華山亦留有了無數名人的足跡,傳說故事和古蹟。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遊記不下千餘篇,摩岩石刻多達上千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一時蔚為大觀。而建於漢武帝在位時的西嶽廟,有著“陝西故宮”和“五嶽第一廟”之稱譽,這是五嶽中建制最早和麵積最大的廟宇。中國歷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遊或舉行祭祀活動。


華山被捅遊客質疑嫌犯身份遭頂包 稱被群毆致傷

   受傷的遊客 5日下午4時左右,華陰市公安局官方網站宣佈“華山遊客被傷一案成功告破”,稱兩名嫌犯均是當地農民,兩人與受傷遊客董立文夫婦發生爭吵後持刀傷人。記者隨後聯絡了傷者董立文,董立文否認當時與人有爭吵,並在微博中對華陰市公安局釋出的案件偵破結果有所懷疑。而一位目擊者也表示,當時十幾個人包圍了董立文,衝 ...

華山祖師廟會

  流行於射洪縣。時間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到十七日舉行。祖師殿建於金華鎮之金華山上。每到舉行廟會時,眾多信徒和遊人紛紛來此朝拜。人們殺雞燃燭,焚香跪拜,以求神保佑. ...

華山民俗

  華山多地方特產。手工製品有製作精美掛於居室除臭的香包,有小巧玲瓏的民間樂器腰鼓,有代表勞動人民情感的華山剪紙,有傳統而古老的戲曲造型華山皮影,有粗獷恣意的華山刺繡。   華山多民間小吃,有當地名吃大刀面、面花、麻食泡漠、蕎麥涼粉、鍋盔、牛羊肉泡漠等名吃。   華山多藥村。其中藥材尤以華山靈芝、菖蒲、細辛、 ...

山村婚禮

  解放初期在陝西農村,流行一種古老的習俗,晚輩人結婚的前一天下午,要給逝去的祖先燒紙告禱,既是告知先祖的在天之靈,又是祈求祖先神靈佑護。   即將成為新郎的年輕人跪在墓堆前,先點著一對小漆蠟,插在墳堆前的虛土裡,再點燃五根紫紅色的香,然後點燃陰紙,在野草和枳捌的枝葉之間,香菸嫋嫋,火光撲閃。   第二天,舉 ...

華山廟會

  自古名山都有朝山廟會。每年農曆三月的西嶽華山舉辦盛大的祭山廟會。起於望,論晦而止。三月十五日是朝華山的盛會日。華山廟會於陽春三月,萬物皆生時節舉辦,取意於華山之神拯救萬物,普降甘露之意。   華山古已有名,早在秦以前,就有"皇帝巡遊"、"堯四巡華山"、"堯三巡華山& ...

華山香會

  鎣華山有新、老之分,均為岷山山脈九頂山系的一支。山勢巍峨,峰巒秀麗。“鎣”、“鎣”字其意相通,指峰頂常積瑞雪,晶瑩閃耀於天際,如瓊華怒放,鎣華山亦因此得名。傳說大禹生於刳兒坪,出洛水遇阻,有鎣華夫人相助,故名鎣華;咖說,明代高僧明本禪師成道坐化此山,稱鎣華祖師。每年六月六日為會期,本縣和外地來朝香會者絡繹 ...

華山在哪

  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