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薩迦金剛節

薩迦金剛節

  藏傳佛教之一的薩迦派,有著一個規模不小,內容豐富、僧俗共娛的節日,此節日被稱為“七月金剛節”。七月金剛節,簡稱“普珠節”。“普珠”意為觀修供養,“珠”為成就修道,智慧七十義之一,證悟因之大乘無漏修道。其內容主要是觀修壇場,江興供養,謂修自生,前生和今生,也就是供養。

  神秘的宗教儀式--薩迦大法會古老的薩迦派是藏傳佛教最早實行政教合一的教派。元朝時,薩迦王朝曾受元帝國的委任,管理衛藏13萬戶,權傾一時,在藏傳佛教界享有盛譽。

  薩迦寺的冬季法會創始於公元1474年,阿羌阿旺貢嘎仁欽打敗拉宗巴以後,繼承法王王位,為了顯示薩迦派的實力,表演了以薩迦寺的三大護法神依當步多、赤列普巴、戳波為主體,配以吉巴、培娃、阿巴、格德、布赤、吉密、吉青燈神的各種規模龐大的羌姆神舞,神舞結束時,還有那無裝扮的格青、格窮身穿鎧甲鳴槍、舞刀、射箭等。送鬼時還有扮為古代武士的龐大隊伍,以示消除拉宗巴帶來的災難和薩迦王朝的復興。這是薩迦地區僧俗共同創造、共同參與的一個大型宗教活動。

薩迦風土人情

  西藏素稱“歌舞的海洋”,也是“文學的百花園”。豐富多彩的藏族文學,象那遍地生根。盛開在“世界屋脊”的幫錦花,絢麗多姿,美不勝收。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程序中,勤勞勇敢的西藏薩迦縣人民不僅為開發祖國邊疆,鞏固祖國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以自己非凡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風格的精神財富——薩迦文學,豐富了祖國文學寶庫。

  花團錦簇的薩迦文學,包括有民間文學和文人文學。薩迦人民在沒有自己文字的遠古時代,就以口頭語言為工具,藝術地反映自己的生活,抒發思想感情,傳授生產和鬥爭的經驗,表現審美觀和藝術情趣。因此,在薩迦藏族民間所產生和繼承、發展下來的口頭文學,不僅成為藏族文學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一宗極為寶貴的文學遺產。

  大量的民間故事,就是以口頭流傳為主,其中充滿著奇情異彩。總之民間故事浩如煙海,慣穿整個歷史長河,是薩迦地區社會生活、風土人情的多稜鏡,也是歷代文人進行文學創作滋補和泉源。民間故事一般短小精悍,生動有趣,有說有唱,獨具特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深刻的教育意義。

  薩迦縣的藏族群眾大多數能歌善舞,歌曲和音樂六絃琴伴隨舞蹈,他們想什麼唱什麼,看到什麼,唱什麼,幹什麼唱什麼,以一切社會生活為題材,人人創作,人人傳唱,人人加工,不斷豐富和發展著藏族優秀文化。薩迦縣群眾以灼熱的感情,唱出了他們的生活、勞動愛情、鬥爭、悲歡以及美好理想的天地。特別是“薩迦索”民間歌舞別具一格,它的特點是整個舞蹈全過程不用任何樂器,現在每逢藏曆5月15日這一天演員們穿著藏裝,內穿白襯衣,外穿長袖外衣,腳穿靴子,頭戴嘎夏帽子,女的佩戴寶古裝帽子、項鍊邊唱邊舞,場面壯觀。薩迦索民間舞蹈,起源於元朝薩迦王朝巴思巴時期。當時是對一些重大喜事,法王出訪、歡送貴賓、慶祝大典等最大禮儀時期的一種舞蹈。由薩迦地方勢力組織起來的一種民間舞蹈,舞蹈活動規範大小隨著當年糧食產量高低,畜牧業發展的好壞而定,豐收之年跳的人數增多,欠收之年跳的人數減少。最大場面跳舞一次需4個組,每組24人,共96人,男女各一半,2名領頭人。

  “薩迦索”民間舞蹈,曾一度時間中斷,1980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東風吹遍祖國大地,也吹到了後藏薩迦這塊神聖的土地,薩迦縣人民為了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歌頌幸福生活,歌頌大豐收,自發組織起來跳薩迦索舞蹈。2001年在慶祝西藏和平解放50週年,日喀則地區舉辦的珠峰文化節活動期間,薩迦索民間舞蹈,以他獨特的風采和世人見面,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古老的民間戲劇藏戲,也是薩迦縣一支獨具芳香的花朵。

  《薩迦格言》、《水樹格言》等等言詩集,以簡練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將深刻的道理寓於鮮明的形象之中,富於哲理,發人深省,是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的作品。薩迦縣從1960年建立了縣廣播站和電影隊,(轉播中央和西藏自治區及本縣重大節目,電影放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影片和生活體材影片。)1985年建立了電視臺,1996年按裝了閉路衛星接收機,2001年9月修建安裝了調頻廣播臺,9鄉1鎮分別安裝了地面衛星接收廣播、電視接收站(單收站)2000年至2002年,有92個村、建立了村級站。現在可直接轉播中央廣播電視臺節目和全國有關省市廣播電視節目,極大的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發揮了黨的喉舌作用。

  從歷史上,薩迦是西藏文化的發源地,有名的《薩迦格言》在西藏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在藏族中廣為流傳,而且在國內外都有一定影響。作者薩班·貢噶堅贊,他在格言中,對統治階級專橫、殘暴本性進行了揭露:對自私、虛偽、貪婪行為進了諷刺和抨擊,還對求知做學的經驗以及待人處事的哲理,教誡人們要正直、堅定、謙虛、勤奮、苦學等等,在藝術上,《薩迦格言》突出的成就是運用極為豐富的比喻來說明主題。

璀璨的薩迦文化

  在西藏曆史上,曾出現過諸多的宗教流派,其創造的優秀傳統文化,對當地的習俗、文化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薩迦派可謂其中最具影響的宗教派別之一,薩迦縣也因此聞名於世。她那豐富多彩而又獨具特色的文化,如盛開的邦錦花,絢麗多姿。

  《薩迦格言》在西藏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它的創始人薩班貢噶堅贊以簡練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將深刻的道理寓於鮮明的形象中,寓於哲理,發人深省。並對統治階級專橫、殘暴的本性進行了揭露,對自私、虛偽、貪婪行為進行諷刺和抨擊,教誡人們要正直、堅定、謙虛、勤奮、苦學。

  在沒有文學的遠古時代,薩迦人民以口頭語言為工具,形象而藝術地反映生產與生活,抒發思想感情,傳授鬥爭經驗,表現出一定的審美觀和藝術情趣。這種在民間所產生和繼承發展下來的口頭文化,成為藏民族文學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大量的民間故事,以口頭流傳為主,短小精悍、生動有趣、有說有唱、獨具特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深刻的教育意義,並充滿著奇情異彩,貫穿著整個歷史長河,是薩迦地區社會生活、風土人情的多稜鏡。

  能歌善舞的薩迦人民,在六絃琴的伴奏下,想什麼唱什麼,看見什麼唱什麼,幹什麼唱什麼,以一切社會生活為題材,人人創作,人人傳唱。以熾熱的感情,唱出了他們的生活、勞動、愛情、鬥爭及美好願望。其中的“薩迦索”民間歌舞就別具一格,整個舞蹈過程不用任何樂器,演員穿上華麗的藏裝,頭戴“嘎夏”帽子,邊唱邊舞,場面壯觀。

  現在的薩迦縣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文化生活也越加豐富,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農牧民透過收聽廣播收看電視,更新觀念,創造出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藝術形式。


縣美食

  薩迦縣美食有酥油茶、糌粑、青稞酒、酸奶、酥油拌人參果米飯、藏族血腸、藏式火鍋等。   1、酥油茶:配料很簡單,首先用犛牛牛奶中提煉的黃油也就是酥油,然後將煮好的磚茶,在較高的木桶中反覆攪動,讓酥油與茶汁溶為一體,呈乳狀即成。   2、糌粑:糌粑是藏族同胞特有的一種主食,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後,磨成麵粉製成的 ...

貴州榕江“”祭祀侗族先祖“大祖母”

  在祭“薩”儀式結束後 侗族群眾跳起侗族特有的舞蹈“多耶”慶祝薩瑪節。 一位侗族老婦人手持半開雨傘,象徵著“薩瑪”的化身。 貴州黔東南州榕江縣19日舉行盛大的民間祭“薩”儀式,祭奠侗族共同的祖先神靈“薩瑪”。   “薩瑪節”是侗族現存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一般只允許已婚的婦女和少數德高望重的寨老參加,被人們稱之 ...

嘎達瓦——春季拉薩最有特色的節日

  藏曆四月十五日,是西藏一個特定節日——薩嘎達瓦節,藏語意為氐宿約(氐宿是西藏星相28星宿之一)乃佛教創始人施迦牟尼誕辰、成道、圓寂和文成公主進藏的日子的日子,也是春季拉薩最有特色的節日。在薩嘎達瓦節那天,拉薩的大街上總是人頭篡動,藏民們圍繞著大昭寺、布達拉宮的外牆轉經,3條主要的轉經路上滿是信徒。整個拉薩 ...

噶達瓦

  藏曆4月15日,是西藏一個特有的節日——薩嘎達瓦節。“薩嘎達瓦”,藏語意為氐宿為(氐宿是藏曆星象28星宿之一)藏曆四月氐宿出現,故這一月名氐宿月,即薩嘎達瓦。相傳佛主釋迦牟尼降生、成道、圓寂都是在4月15日,因此這個月工要舉行各種活動加以紀念。久而久之,這些活動會集成了規模盛大的轉經。所謂轉經,就是按一定 ...

拉薩噶達娃

  藏曆四月十五,是釋迦牟尼的成道日和圓寂日--誕辰。成道和圓寂,也就是薩噶達娃節。這個節日為佈施者提供了行善的機會,所以薩噶達娃節又稱窮人節(因為今時不同往日,所以發明了窮人節)。   現在每年藏曆的四月一日到十五日是拉薩的窮人節,剛來拉薩的人對這個節日還不太瞭解,只知道那時候拉薩的大街小巷都是乞丐盤坐在地 ...

昌都

  “薩列”意為耍壩子,每年藏曆五月至六月間,昌都的藏民都喜歡攜帶上被褥及足夠幾日用的美味佳餚以及一些生活用品,或騎馬或徒步,來到野外,搭起帳篷,鋪上卡墊,盡情享用美酒美食,唱歌、賽馬、玩遊戲等,盡興方歸。 ...

嘎達瓦

  藏曆4月15日,是西藏一個特有的節日——薩嘎達瓦節。   “薩嘎達瓦”,藏語意為氐宿月(氐宿是藏曆星象28星宿之一)。藏曆四月氐宿出現,故這一月名氐宿月,即薩嘎達瓦。相傳佛主釋迦牟尼降生、成道、圓寂都是在4月15日,因此這個月要舉行各種活動加以紀念。久而久之,這些活動會集成了規模盛大的轉經。   所謂轉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