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哪個省哪個是哪個區
蘇州人過冬至-吃混沌憶西施-各地冬至的習俗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選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鍊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餘”(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著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盛產稻米,用糯米粉製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說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糰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糰子,六月二十四謝灶團,七月豇豆糕,八月餈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蔔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據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於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後食羊肉的最高峰。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闆透露,冬至裡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隻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老蘇州過中秋,風俗知多少
“月到中秋分外明”,一年一度的農曆中秋節又將來到,蘇州城鄉已經顯現出歡度佳節的氣氛。而在舊時,姑蘇過中秋節是很有講究的,不僅十分熱鬧,也有不少民俗活動。不過現在有一些民俗活動已經被人淡忘,現在就介紹一下。
農曆八月十五稱為中秋節,是我國民間六大節令之一。中秋節,又稱團圓節,蘇州人俗稱八月半。在這天,人們除了吃月餅以外,還有齋月宮,燒斗香,走月亮,虎丘曲會,石湖串月等等民俗活動,頗有情趣。
齋月宮、燒斗香、走月亮
古時候,我國人民把月亮稱為月亮神,與太陽神並列。最早在唐代就開始過中秋節。老蘇州人在八月十五那天設家宴以示一家團圓,宴畢全家老小吃月餅賞月。
齋月宮:農曆八月十五晚上,在庭院裡,放上個小桌子,擺上香爐,供奉月餅、各式水果及蘇州特產剛上市的水紅菱等,一家老小侍立桌旁。等月亮升上半空時,點燃香燭,婦女先拜,兒童再拜,男子一般不參加。據說是因為月亮屬陰。拜完,在月光下焚燒月光紙,在市面上,中秋節那天就會有人專門出售這種月光紙,紙上畫有月宮的情景,如傳說中的桂花樹、玉兔等。
燒斗香:在齋月宮時還有燒斗香的。在中秋節那天,還有出售斗香,即用線香編成鬥形,在中間放上香。家家買後在明亮的月光下,焚化於庭院。這就是燒斗香。完畢後,全家人分吃供品,大人們談古說今,小孩子追逐玩耍,好一幅月下嬉戲圖。
走月亮:舊時齋月宮後,家家婦女都穿上出客衣服,或母女,或姑嫂,或妯娌,或鄰居,或閨中密友相約到街上走走。有的婦女甚至在月光下散步到雞叫天明,仍然精神抖擻,據說這樣做可以祛病延年。
舊時蘇州食趣 等大與轉大
舊時蘇州下等人有兩種特殊的食物,一為“等大”,一為“轉大”。
何為“等大”?從前的熟肉店和燻胴攤遠比現在多,街頭巷尾每每能聞到一股烹肉食的香味,循味尋去,便能看到一爿熟肉店或一個燻胴攤,店或攤的肉砧突兀,刀刃鋥亮,一旁列著濃油赤醬的雞鴨肉類,掌刀師傅當砧而立,口中呼應,手頭忙碌、利索,應接不暇接待著饞眼閃爍的顧客。蘇州人精於吃道,即使是豬頭肉,也分作若干門類,如面頰下巴謂之“下頦”,耳朵謂之“順風”,舌頭謂之“門槍”——舌為口門之槍,這是很傳神的,比北方的“口條”名要高出一籌;又譬如把禽類的翅、頭和腳分別叫作“飛”、“叫”、“跳”,亦簡約而又形象。
然而更形象的還數“等大”。凡雞鴨肉類,都有不入流品的部位,也可稱作“邊角料”,如“領圈肉”、“軟肋肉”、“奶脯肉”一類;還有燒醬鴨醬肉封鑊子邊的面餑,(烹熟食靠火功,須令鑊蓋密封,就以面餑糊之)是吸足了肉食的鮮味和香味的。這些食物店家一律賤賣,於是熟肉店(攤)開門營業的時候,就有許多人(多為穿短打朋友)圍了上來,一個個掂腳伸脖盯住肉砧墩看,盯住掌刀師傅的刀下看,看著師傅把邊角料和麵餑一塊塊地切來。全城熟肉店(攤)達成默契似的,邊角料和麵餑統一價格,一律兩個銅板一塊,於是這就給了穿短打朋友莫大的希冀,他們一個個眼烏珠瞪成桂圓狀,等著師傅手起刀落,見大者買,爭著喊著,煞是熱鬧。“等大”之名也就這麼喊了出來。
“等大”還有個名稱叫做“兩頭望”,似比“等大”更見趣,舊時蘇州地方敗落鄉紳是不少的,還有“世家子弟”窮書生,他們窮困潦倒,也想嚐個美味,經不得熟肉店香風的誘惑,就悄悄趨去買些“等大”殺饞,卻是死要面子,一面買,一面慌里慌張兩頭望著,唯恐被熟人看見坍臺,買好後荷葉包朝衣兜裡一揣,匆匆離去,於是好事者又把“等大”叫作“兩頭望”。我家祖上出身官宦而後代家道中落,可祖母定下規矩,絕不可買“等大”;而街坊馬先生是穿長衫朋友,時不時偷偷買“等大”殺饞,為我家所不恥。
所謂“轉大”,比“等大”更等而下之,說白了,就是飯店酒樓筵席上的殘羹剩菜,由店家收拾下,冷盤歸冷盤,熱炒歸熱炒,大菜歸大菜,經分門別類處理,轉手賤賣給小販,小販再回燒過後挑著擔子走街穿巷地叫賣。蘇州人喚此為“轉大”,意為轉手貨。無錫人喚此為“並子”,也很貼切,剩菜並在一起的意思。“轉大”的生意是很俏的,滿足了社會下層人的消費需求,花很廉的價錢得以品嚐到有名飯店酒樓的美味佳餚,據說,百味合併,特別鮮美殺饞。當然,有些身份的所謂“好好較人家”是不會跟“轉大”打交道的,看到“轉大”擔子挑過,啐一聲:“齷裡齷齪,惡形惡狀!”
關於買“等大”的情景我領略過,早時橋頭那家大三珍肉店經常上演。兒時我很饞,但懾於老祖母的戒訓而不敢走近,只遠遠地聞著飄來的香味;至於“轉大”,我懂事時已不見賣這玩意兒的小販的形跡了,沿街叫賣畢竟讓買者太不體面,想是另有銷售渠道了。
八十多年前,當我母親還是個小姑娘時,住在閭邱坊巷外婆家的鄰居因“轉大”而引發了一場大火,轟動了整個蘇州城——兩個小孩買了“轉大”煮來吃,因眼睛近視而不慎觸犯了祝融,一家九口全部葬身火海,救火勇士史金奎帶著義犬撲救,不慎觸電一併捐軀。早年虎丘山山門前有他肅穆的墳冢,我不止一次瞻仰過。
老手藝遇到新問題 蘇州繡娘如何闖過著作權雷區
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曆史的民間工藝蘇州刺繡正遭遇現代困境:蘇州繡娘向外輸出一幅幅精妙絕倫的工藝作品的同時,很有可能在無意間觸碰、侵犯了著作權,而這或將招致數額驚人的索賠。
蘇州繡娘遭遇的版權困境已引起蘇州當地相關部門及司法機關的高度重視。據不完全統計,最近兩年,蘇州知名繡娘因侵犯他人作品著作權而接連成為 ...
蘇州清明節舊習俗
清明時節,春雨悽迷;異鄉遊子,歸來祭掃祖墳。清明是一個節氣,也是民間一個節日。清明節文化是蘇州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市民道德倫理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吃:青糰子、焐熟藕
春秋時代,晉文公稱王后,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燒山三天三夜,結果介子推和母親被活活燒死,文公十分後悔,為紀念 ...
蘇州立夏習俗
5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按照老蘇州的習俗,在這一天,人們要嘗時新、掛鴨蛋、立夏稱人,還要在自家院子裡辦一場踐春宴,迎接夏天的到來。點滴民俗中,透露出老蘇州人濃濃的鄰里鄉情。
一、嘗三鮮
這三鮮是哪三鮮呢?據介紹,三鮮有地三鮮,指的是蠶豆、蒜苗、莧菜;樹三鮮,指的是香椿、梅子、櫻桃;水三鮮,指的是 ...
蘇州人過冬至--吃混沌憶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選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 ...
蘇州—東方的威尼斯
長江下游,太湖之濱,有座綿延了二千五百餘年,深蘊吳文化的水鄉古城--蘇州。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我國商代末,當地部族自號“勾吳”,蘇州稱“吳”,由此而來。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蘇州,又稱姑蘇城。蘇州位於江蘇省東南部的長江三角洲平原,東靠上海,南界浙江,西瀕太湖,北臨長江。全市總面積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 ...
蘇州民間習俗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乞七節,又名女兒節。民間傳說這天晚上,喜鵲成群結隊飛向銀河,搭成鵲橋,讓牛郎和織女在銀河鵲橋上相會。民間習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織女,並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叫做“乞巧”。七夕這天,家家戶戶用麵粉加糖拌和結實,切成2寸左右長條,扭成芒結形狀,經油煎後,鬆脆香甜,名日巧果,是乞巧節必備供品。吳 ...
五峰園 蘇州園林的精品
五峰園是眾多蘇州園林中較為著名的園林之一,位於閶門西街下塘,是蘇州園林中的精品。
五峰園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為長州尚書楊成所築,俗稱“楊家園”。園中聳立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頗極皺瘦玲瓏之致,並峙高阜間,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別為“丈人峰”、“觀音峰”、“三老峰”、“慶雲峰”及“擎雲峰”。 全園以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