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發來簡訊,要我在大理給大家帶回一些銀飾品。下劃線——要原汁原味的具有民族風味的。我上哪裡去找啊?大理人告訴我可以去下關附近的新華村買一些。
第二天,起了大早,坐上去新華村的車。還是那些古樸的民居點綴在蒼山的翠林中,遠看好似一顆顆珍珠。哦!還有成片成片的向日葵,火樣的燦爛。一路上,依舊陶醉在畫樣的美景中,讓我好生羨慕的是:大理人就一直生活在這樣如畫的環境中,無論怎樣的生活狀態,他們就是畫中的一景,充滿了情趣與愜意!
村寨沿路有很多的荷花池,蜻蜓飛來飛去。我本打算下車拍幾張荷花的照片的,那荷花池中的荷葉鋪天蓋地,荷花開得正燦爛。同行的朋友說我:你在江南還沒有看夠、拍夠啊?要揀重點!好吧。就讓我把這一池池荷花刻在腦海裡,永不抹去吧!
新華村在山腳下,我們到達的時候,陽光正明媚,可山上還是雲霧繚繞,村子裡有很多典型的白族民居和高大的樹,四周就是安靜的田野。真羨慕他們能過像神仙似的生活!
村口果然就看見了很多銀器店,打銀器的男孩子們,坐在自家門檻上,丁冬丁冬,這就是他們一天的生活。那些銀器不是太精細,卻處處露出一些原始和粗獷。
我隨意地走在新華村的村道上,這些巷道都非常深遠,走在這些路上,使我卻忘記了此行的最重要的目的,卻被民居和人所吸引。有照片為證。
走著走著,見到一白族老婦人帶著一孩子。看我帶著相機在四處掃射,老婦人停在路邊,似乎怕自己的透過擾亂我,無助地靠著牆,儘量使自己變得非常小不會被我的鏡頭掃射到,好使我能最大限度地拍攝到風景。沒有去雲南之前,常常鄙視一些遊客的到來打破了當地人平靜的生活,破壞了一些自然和原始。老婦人的所作所為,使我覺得自己就是這樣一位不懂得尊重的遊客。我趕緊停止拍攝,放下相機。孩子依然看著我,躲閃在牆根,她們的舉動,讓我覺得非常慚愧,原本她們才是這裡的主人,應該大大方方地走在自己村寨的巷道上,我應該謙虛地退在牆根才對呀!
我掏出一些小糖果給那孩子,又提出想給她拍一張照片,白族老婦人顯得非常激動,不停地催促自己的孩子看鏡頭,要笑一笑。
路上又碰到兩白族婦女,她們的臉上洋溢著歡樂,我非常想知道她們去幹什麼,於是尾隨她們。她們來到一院子前,我往裡張望了一下,裡面非常熱鬧,處處洋溢著歡樂與笑聲。帶我去的兩婦女也熱情地邀請我進去做客。她們興致勃勃地招呼我,給我端了杯水又拿了些吃的東西給我。往院子裡仔細
一看,他們居然在辦喪事。有照片為證。嚇得我逃了出來。兩婦女也跟我出來,遞給我一根玉米,告訴我她們在辦喪事,所以她們很高興。哦,可愛的白族人,用快樂送走過去的人,是給過去人最好的祝福和禮物。祝福他一路走好。
走在新華村,我最大的收穫不是幫同事買到了漂亮的銀飾品,而是我被他們的民俗所打倒。村民們簡單的舉動告訴我很多。
彷彿遠處吹來的輕柔的風,懷舊的歌曲埋伏著蜜意。新華村的田野,荷塘,香氣,以及那樸素的民風打動了我,就這樣被白族民俗所打倒。
煙盒舞並非是白族人的舞蹈,而是石屏彝族的傳統舞蹈,又被稱為跳弦、壟傯等,廣泛流傳於滇南箇舊、石屏、建水等彝族聚居區,在中國元朝的時候就已經頗具體系,到清代和民國時期達到巔峰,彝族人非常喜愛跳煙盒舞,這一點不論男女老少都相同。
煙盒舞又被稱為
煙盒舞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在跳這種舞蹈的時候,每個人兩手都要各拿上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煙盒舞主要劃分為正弦和雜弦兩部分,並形成了山河被壩區兩種風格和多種流派,舞蹈套路多,舞蹈形式主要分為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煙盒舞是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舞蹈種類,用這種獨特的舞蹈形式向全國的人民展示了彝族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等,其豐富多樣的舞蹈套路更是hi展現出了彝族人民出色的舞蹈創作能力和藝術才能,也對研究民族學、民俗學方面有極高的價值。
煙盒舞的來源
關於煙盒舞的起源,說法不一,不過普遍認為是彝族人民為了狩獵,披著獸皮混到獸群中,後來就漸漸將這種模仿野獸的動作發展成了一個舞蹈,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種說法認為,煙盒舞來源於挑秧苗走路,是上山下山時候的樣子。
在大理喜洲的一場白族民俗表演,詮釋了美麗的白族民俗風情,值得回味。
白族服裝有六種,除了我們常見的前排右一那種外,其它的服裝,我還真覺得不如第一種美麗。
白族當地的一種舞蹈,看起來就是“帽子舞”吧
有名的大理“三道茶”端上來了:“苦茶”,“甜茶”,“回味茶”。風味十足,值得一品。
白族的婚慶很有趣。這是表演的“掐新娘”。
看到新娘胸前掛的鏡子沒有?雖然土,但掛得卻好可愛!
左看右看,白族新娘子的衣服還挺漂亮的,蘊涵中國古典美。
宋朝一建立,便在宮廷興起飲茶的風尚。從宋太祖起歷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還親自作《大觀茶論》。這時茶文化已成為整個宮廷文化的組成部分,飲茶成為宮廷日常生活內容,考慮全國大事的皇帝、官員,很自然地將之用於朝儀,因此,茶在國家禮儀中被納入規範。至於祭神靈,宗廟,更為必備之物。黃庭堅《謝送壑源揀茶》 ...
膠東七夕“擺七姐”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的民俗節日之一。相傳這天是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日子。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因為織女是個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在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一雙靈巧的手。於是,七夕便被賦予了“愛情美滿”和“心靈手巧”這兩種涵義,圍繞 ...
火把節是中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都過的一個傳統民族節日,時間一般為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以彝族和白族過得最隆重和認真。大理地區的白族過六月二十四日,彝族過六月二十五日。節日這天,各村寨教師阿豎一把大火把,在上面插上寫有“五穀豐登”、“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吉祥語言的大小升鬥和五色彩旗,掛上火把梨、花 ...
本主崇拜是白族獨有的一種宗教信仰。本主又叫本主神,白語稱“武增”,又稱“老谷”(男性始祖)、“老太”(女性始祖),各地還有“武增尼”、“增尼”、“東波”等。這些稱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義,但並不是單純的祖先崇拜。一般認為,本主崇拜源於原始社會社神的崇拜和農耕祭祀。它在南詔時期即已形成,並且是南詔、大理國時期白 ...
始於南詔,最初是古代白族宗教祭祀的一種儀式。“三靈”指的是“佛都”崇聖寺、“神都”聖源寺、“仙都”金奎寺。繞三靈,白語叫“觀上覽”,意為“逛三都”屬農閒季節白族民間的自娛性迎神盛會。會期為每年農曆4月23日至25日。 屆時,洱海周圍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濃妝淡抹,排成長蛇陣,第一天從大理城出發,繞到“神都” ...
大理白族地區中元節習俗
中元節在白族地區稱為“七月十四”, 以祭祀祖先為主要內容,在當地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由於居住地域的不同,大理地區的“七月十四”在各個區域又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雲南大理鎮龍龕村的“七月十四”集合了家庭祭祀和村落祭祀兩套祭祀體系,它們相互關聯、互相補充,形成了一個穩定而完整的祭 ...
現在已經進入農曆七月,這個月份又稱作慈悲月、民俗月、孝親月、普渡月。艾菲爾老師提醒你,出門在外要更加小心注意,儘量不要夜歸、並注意行車安全!而以下有四個生肖與農曆出生月的人,要特別注意農曆七月衝煞的問題,趕緊和老師一起來看看吧!記得告訴家人、朋友,提醒大家在民俗月裡多留意自身安全。
第四名:屬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