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代計算機:1946年至1957,電子管,運算速度較低,耗電量大儲存容量小。
第二代計算機:1958年至1964年,電晶體,體積小,耗電量較少,運算速度高,價格下降。
第三代計算機:1965年至1971年中小規模積體電路,體積功能進一步減少,可靠性及速度進一步提高。
第四代計算機:1972年至今,大規模及超大規模積體電路,效能到規模提高,價格大幅度降低,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走進辦公室和家庭。
計算機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代計算機:1946年至1957,電子管,運算速度較低,耗電量大儲存容量小。
第二代計算機:1958年至1964年,電晶體,體積小,耗電量較少,運算速度高,價格下降。
第三代計算機:1965年至1971年中小規模積體電路,體積功能進一步減少,可靠性及速度進一步提高。
第四代計算機:1972年至今,大規模及超大規模積體電路,效能到規模提高,價格大幅度降低,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走進辦公室和家庭。
計算機發展主要有四個階段:
1、第1代計算機階段:電子管數字計算機時代,時間是1946年至1958年;
2、第2代計算機階段:電晶體數字計算機時代,時間是1958年至1964年;
3、第3代計算機階段:積體電路數字計算機時代,時間是1964年至1970年;
4、第4代計算機階段:大規模積體電路計算機時代,時間是1970年至如今。
階段1:簡單應用
這個階段最基本的特徵是無資料管理及完全分散的手工方式。
1、無外存或只有磁帶外存,輸入輸出裝置簡單。
2、無作業系統,無檔案管理系統,無管理資料的軟體。
3、資料是程式的組成部分,資料不獨立。修改資料必須修改程式。處理時,資料隨程式一道送入記憶體,用完後全部撤出計算機,不能保留。資料大量重複,不能共享。
4、檔案系統尚未出現,程式設計師必須自行設計資料的組織方式。
階段2:檔案系統
1、外存有了很大的發展,除磁帶機外,還出現了大容量的硬碟和靈活的軟磁碟。輸入、輸出能力大大加強。
2、檔案型別已經多樣化。由於有了直接存取裝置,就有了索引檔案、連結檔案、直接存取檔案等,而且能對排序檔案進行多碼檢索。
階段3:資料庫系統
1、資料冗餘度小,易於擴充。由於資料庫從組織的整體來看待資料,資料不再是面向某一特定的應用,而是面向整個系統,減少了資料冗餘和資料之間不一致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