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許蘭:恥感文化溯源

許蘭:恥感文化溯源

  中國人是很看重恥感的,恥感文化可以追根溯源到儒家思想之中。可以說,中國的恥感文化是儒家恥感文明數千年來積澱的結果。儒家之“恥”的三層內涵儒家極其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理想人格。孔子極力讚揚顏回的“不二過”精神,子路聞過則喜,細分析這中間就存在著恥的問題:道德與人的羞恥感是緊密相連的,可以說羞恥感是人的道德底線,喪失了羞恥感做任何惡事都不會覺得良心不安;有羞恥感則會激發行為上的調整,促進理想人格的形成。大致而言,儒家之“恥”有三層意思:首先,德治之所以有效,就在於它能使民眾知恥。孔子希望建立以仁為實質內容,以禮為制約形式的德治社會,所以恥和儒家理想的政治社會相聯絡。“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就是說,若僅以刑罰治民,民雖能免於犯罪但卻不知犯罪行為是羞恥的;若以德治教民,民便有羞恥之心,且能端正自己的言行,從而自覺地有所不為,自覺地避免犯罪。道德有其底線原則,這種原則的最終實現,是由恥辱感來完成的。其次,具體來講,孔子認為應以“不信”為恥。孔子認為人應該言而有信,不能信口開河;言行不一,自食其言是非常可恥的事情。正所謂“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最後,知恥體現了士大夫的擔當精神。孔子把恥和國家興亡聯絡起來,說:“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就是說,不管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只知道自己做官領取俸祿的人,是可恥的。把個人的貧賤榮辱和國家興衰存亡聯絡起來,應該以國家的無道為恥,把國家的振興看作自己的一份責任。這種聯絡體現了士大夫的使命感和擔當精神。如果說在孔子那裡知恥是對人們行為的外在要求的話,那麼,孟子則把“羞惡之心”作為與生俱來的人的內在規定性,視之為人之為人的依據。“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他特別強調恥感對個人的意義:“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也就是說,沒有羞恥感是一個人最大的恥辱。明清之際的啟蒙思想家顧炎武也十分重視恥,認為聖人之道就是要“博學於文”、“行己有恥”。他說:“恥之於人大矣,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強調要把抽象的道德原則和框框轉化為具體的現實的行動,要使人們受其恩澤。總之,儒家把恥感同道德聯絡起來,認為恥感是成就道德理想的基本環節。用正確的恥感文化培育健康人格如今,對金錢和權力的追求,使一些人的道德底線一降再降,對物慾的渴望和貪婪使他們的恥辱感變得非常遲鈍,因而加強知恥教育很有必要。重新研究儒家的恥感文化並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對於我們今天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對於弘揚民族精神和塑造國民的健康人格,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道德滑坡急需提倡“恥感文化”

  近日,一些文化媒體刊登了有關餘秋雨的訪談文章。有小編問餘秋雨: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這一現象在考驗社會的道德底線。你認為公民道德滑坡,可以歸結到讀書少的原因嗎?餘秋雨說:不能這麼說,這事比較複雜。社會公德是滑坡了,重建比較難。在古代,人們認為“舉頭三尺有神明”,總有一種力量在看著人們的行為,大家都倡導積德行善。自古以來,我們建立了禮義廉恥的文化結構,“恥”作為文化結構的最後一道閥門,是底線。有人講,中華文化是“恥感文化”。君子之道,也是以恥作為最後的防線。做了壞事自己感到羞愧,別人也為他而羞愧,這樣的文化氛圍,亟待倡導……如今社會大環境下,“恥感”“恥感文化”氛圍日益淡薄,社會道德和行為標準幾乎沒有了道德恥辱感的位置,甚至有的人完全放棄了道德感、羞恥感和恥辱感。像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饅頭、地溝油……這些“毒食品”蔓延在我們的身邊,這些食品安全問題至今仍令人惶恐不安,而近期“毒膠囊”事件,引發的藥品安全問題,更是在生命安全、健康安全的防禦和保護方面,令人無所適從,充滿焦慮。文化圈中的作家文人抄襲、罵人……這樣的寡廉鮮恥者也不在少數。娛樂圈中的藝人要走上“星”途,必須伴隨著“性交易”“豔照門”“潛規則”這樣的炒作,而且多多益善。學術圈中被曝出的專家、教授的“抄襲、剽竊”等欺世盜名的學術醜聞,亦常見諸報端……面對這些,人們看到的是畏懼感、羞恥感、是非感的嚴重缺失。孟子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揚子法言》君子卷中說:“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三說:“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這體現的就是中華文化中的“恥感文化”。我們感到現在已經是非常有必要去質疑我們的現有生活,我們的現有道德標準,我們的人性和慾望,去提倡一點“恥感文化”……因為知恥,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我們懂得了在社會生活中,什麼行為是正當的,什麼行為是不道德的,什麼是恥辱的,什麼是該受到譴責的。考察人類行為,我們正是因為有了內省觀察,有了批判審辨精神,有了羞恥感、恥辱感和“恥感文化”,我們人性的靈光才戰勝了人的動物性、獸性,我們才有了文明的生活方式。我們懂得了什麼是我們的義務、節制、正義、勇敢、創造、奮鬥、誠實、感恩、博愛等高尚生活,什麼是我們齷齪的、野蠻的、惡的生活……所以,恥、恥辱、“恥感文化”,可說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是人類文明素養的體現,也可以說是人類的最深的道德考量,是需要我們必須珍視的一個道德符號。今天的社會非常需要這種“恥感文化”。斯賓諾莎的 《倫理學》中說,恥辱是從我們感覺羞恥的行為產生的一種痛苦。這種“痛苦”,實際上就是道德的恥辱感,反映了我們每一個人的道德感,它是道德的良知,是行為的理性精神,是對人類基本的道德尊嚴和價值尺度的堅守和維護。有了恥辱感,我們就不會讓思想和行為變得背棄人性善惡原則,背棄崇高道德原則。而且,這種原則,更應成為我們生命的一種質量,一種習慣,成為我們的一種品性,為我們所永遠具有和追求……無疑,現在在社會生活中,提倡這樣的“恥感文化”,應該是公民教育的題中要義。

羅蘭:水瓶座

  由於丈夫背叛獨立撫養兩個子女,水瓶座羅蘭被生活磨礪得略帶神經質,行事舉止就像一顆已經完全失衡的天王星,絮叨,貪小便宜,還經常打小報告,但大家都看在她處境可憐的份上,沒太計較她這些。


陝西剪紙剪出文化剪出風土人情

     圖為剪紙大師高鳳蓮在社群教授青年人剪紙技藝   近日,陝西省選送的五件作品在第二屆中國剪紙藝術節上全部獲獎,其中剪紙藝人劉潔瓊的作品《小院兒》獲得金獎,高鳳蓮的作品《土牛裝地蛇》和曹紅霞的作品《陝北婆姨》系列獲銀獎,韓靖的作品《大唐澤魂》和樊榮的作品《豐收》獲優秀獎。   藝術作品包含風土人情第二屆 ...

從韓星當眾跪罪說的儀式化

  幾個月前,2月17日,在韓國京畿道廣州市,前韓國小姐、著名女演員李成延向還健在的前日軍慰安婦道歉並請求原諒。李成延日前在日本廣島拍攝了題材為從軍慰安婦的影片和裸體寫真(影片1小時30分到2小時,裸照有2000多張),引發韓國社會各團體和100餘名當年被迫成為慰安婦的老人們的示威和抗議。他們要求李成延立即中 ...

臺灣百姓度“中元”感受中國文化的韻味與傳承

  新華網臺北8月24日電農曆七月十五,整個臺北浸淫在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中元節這個在大陸已逐漸被淡忘的傳統民間習俗,在今天的臺灣被完整地保留著。   進入農曆七月,臺灣民眾的日常生活無形間多出了些許忌諱,因為這個月是中國民間相傳的“鬼月”,是那些業已過世卻又無所歸依和寄託的魂靈相聚的時段。而每年的農曆 ...

齋醮科儀音樂海南道教文化之奇葩

  《海南島史》載:“道教自宋初以來得到歷朝信仰而復興。” 齋醮科儀音樂,在宋初隨著江南一帶的移民傳入海南,它隨民間作齋祭祀活動而繁衍並深深紮根,明代已很盛行,是海南省流行很廣、影響很大的一種民間音樂。   民國三十七年版的《海南島志》雲:“道教之於本島,相當普及,大多數寺廟均屬之,全島道教徒計達三十萬人。” ...

程曼祺炒作“傳統文化”的根源

     炒作傳統文化   中學課本中有一篇魯迅的《父親的病》,文中“經霜三年的甘蔗”和“先知秋氣的梧桐”,是對玄妙中醫的一種玄妙諷刺。   而風水輪流轉,近年來傳統文化逐漸有回暖趨勢,周易、中醫、武術等傳統“國粹”成為人們追捧的物件。但在懷著各樣的目的參與到傳統文化復興潮流的人群中,也不乏魯迅提到的S城神醫 ...

李零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在哪?

  我所選擇的四大經典(老子、孫子、論語和周易),和中國人的思想方法有關係。也是西方漢學家選擇的四大經典。因為西方人很重視思想史,比如他們講到希臘經典,一定會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些思想家的東西,所以他們在中國古籍尋找的也是最有思想和智慧的作品。我們研究西方要讀聖經,他們研究中國,在道教裡找本書,當做宗教經典 ...

清平樂電視劇苕結局

  1、清平樂電視劇許蘭苕結局被打入冷宮。許蘭苕其實野心很大,她看到張貴妃受寵,其實也不想居於她下。但是懂得隱忍的許蘭苕還是利用了張妼晗的關係爬到了官家的床上,而張妼晗知道這一切會怎樣呢。   2、她自己所信任的人,最終是害死自己孩子的真正凶手,這一點不知道張妼晗是否能接受的了呢。張貴妃下線後,許蘭苕應該會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