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論語·里仁篇》原文: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2、《論語·里仁篇》翻譯: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孔子說:“如果立志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這種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
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沒有仁德了。”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孔子說:“士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麼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麼能實行禮呢?”
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孔子說:“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常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
孔子說:“用禮來約束自己,再犯錯誤的人就少了。”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1、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3、《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1、論語十二章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論語十二章翻譯 :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學而》
裡曾子說:“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藉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使精神受到損害。”
孔子說:“多麼賢德啊,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裡,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麼賢德啊,顏回!”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岸上說:“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譯文】孔子說:“先學習禮樂而後再做官的人,是(原來沒有爵祿的)平民;先當了官然後再學習禮樂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
2、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譯文】孔子說:“曾跟隨我從陳國 ...
1、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1、論語七則原文如下: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 ...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習知識並且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交流、學習),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 ...
1、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1、原文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不聞天籟夫!”
子游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 ...
1、原文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死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