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貴州咸寧是哪個市

貴州中秋“偷瓜送子”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它的隆重氣氛及意義僅次於春節,以至於五湖四海每個中華民族的子孫和僑居海外以及流淌著中華民族血脈的後裔都很注重這個節目。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之一的布依族,對“中秋節”又增添了另一個更具民俗內涵的節目意義———“送瓜崽”。

  在二十世紀中葉,布依族居住的地區由於大多數都地處偏遠山區。遠離城鎮,缺醫少藥,生育環境和居住條件都很差,生養的孩子成活率很低,很多這樣的家庭在“中秋節”到來之前,布依族村寨的寨老就組織寨鄰給這些孩子難以成活的夫婦送“瓜崽”。第一步首先由寨老物色好“瓜崽”,所物色的“瓜崽”並非是真正很小的瓜崽崽,而是生長在田間地頭的一種特型瓜科,它必須是長型的,活似一隻小木桶,放睡下形態就更活像一個嬰兒睡在床上,布依族稱之為桶型瓜,但瓜的外型一定要熟黃,這才是最佳的“瓜崽”候選瓜種。

  尋訪到哪家有這種瓜以後,還要舉行隆重的送瓜儀式,像辦喜事似地請酒宴。尋訪到瓜後不能隨便亂摘,要選熟黃,壯實,瓜紋線路很深的瓜,瓜的色澤要深金黃的,還推選人丁興旺,至少是三代同堂人家的瓜,送瓜時瓜主不能參與,這家知道後要裝著若無其事地選中哪家的瓜,寨鄰們都很樂意為此奉獻。

  第二步是尋訪到“瓜崽”後,就要將這一好訊息告訴接受“瓜崽”的人家,說“中秋節”大夥給你家送“瓜崽”來,到那天你們不要走哪裡去,在家等我們———迎接“瓜崽”。

  這戶人家接到寨老說大夥要給他們送“瓜崽”這一喜訊後,就要開始為迎接“瓜崽”忙碌開了,要為“瓜崽”製做背後的衣物,要磨豆腐備辦酒席,到時候要做夜宵款待送“瓜崽”的寨老以及知曉前來慶賀的寨鄰們。

  第三步就是“中秋節”的晚上吃完晚飯,寨老就組織兩面幫人分工作,一幫人陪著一位德高望重兒孫滿堂男摘瓜手到地頭去把“瓜崽”偷來,一幫人準備鑼、鼓、鈸、嗩吶等樂器在進寨大朝門等著,等到地裡偷瓜的人將“瓜崽”悄悄背進寨子的朝門裡的時候,由背“瓜崽”的人在前面學著孩子哭,一幫人有的學著哄孩子說:“別哭了,我們送你回家,就要到家了。”大家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地向接“瓜崽”的人家走去,進門到家後大家就說:“我們幫你家把迷路的‘瓜崽’送回來了。背瓜的人徑直朝房間走去,些時女主人已在床邊等著,幫背瓜人將“瓜崽”解下來給“瓜崽”穿上新做的衣物,用包單包在襁褓中,大家就嬉鬧一陣抱給“瓜崽”夫婦二人背,又有人在背後裝成小孩的哭聲,“瓜崽”的母親及在場的人們就拍著背扇誆哄背上的“瓜崽”“不要哭,媽媽揹你等”,約半小時後,就說“瓜崽”睡著了,放他到床上睡覺,並給蓋上被子。“瓜崽”的母親隨即和知情前來幫忙的鄰居一起做夜宵宴款待送“瓜崽”回來的寨鄰和前來慶賀的人吃,大家一起盡興地喝酒划拳,送“瓜崽”儀式才算結束。待“瓜崽”在床上陪這對夫婦睡上三天三夜後,接受“瓜崽”的夫婦才將此瓜洗淨來煮吃。此後,這對夫婦生育的孩子就叫“瓜崽”。但奇怪的是,但凡接受“瓜崽”後生育的夫婦,生下的孩子都是男孩。

貴州東南侗族婚禮習俗:踩腳後跟試情意

  踩腳後跟 是貴州東南一帶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種活動。侗族小夥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會在趕場的時候,悄悄地跟在對方身後,故意踩一下對方的腳後跟。對方被踩了,回過頭來覺得這個小夥子自己中意,便會跟著對方走,一直走出場外,兩人悄悄細談。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裝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發現對方不跟出來,也就作罷,再進場另覓物件。

  在我國侗族部分地區有 夜娶 、 夜嫁 的習慣。娶親一般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親隊伍,除吹鼓手外,每人舉著一個松明火把,穿山過坳,越溪串案,火紅一片,活象一條翻騰跳躍的火龍;再加上嗩吶鑼鼓的敲打和吹奏,在這寂靜的偏鄉僻寨,越發顯得歡快和火熱。

  夜行十餘里,迎親隊伍到達新娘的團寨裡,但團門緊閉(每個團有一張大門)原來這裡不可輕易進門,設有道道 歌卡 。迎親隊伍每經一道 歌卡 ,都要對歌。一盤一對應答如流,方許進去,進了團門,是否接出新娘,還要費力氣突破最後一關,因為新娘屋裡對歌手雲集,即興盤問。什麼古往今來,天文地理,時事政策,隨意編成,脫口而出,這就需要迎親的男家歌手隨機應變,很快地巧妙地對答出來,方可發親。這確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貴州古鎮製糖人:守住三百年的味兒

  春節長假,貴州省貴陽市城南的青巖古鎮遊人如織,鎮上的 青巖玫瑰糖 又成為遊客爭相採購的土產。但黃志聲家的 青巖玫瑰糖 還是老樣子,全手工製作,每天只出售80斤。

  黃志聲是 青巖玫瑰糖 手工藝的第十代傳人。 青巖玫瑰糖製作工藝 2009年入選第三批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前,他是當地為數不多的製糖人。

  青巖玫瑰糖又稱 麻片糖 、 寸金糖 ,長約一寸、糖身遍裹芝麻或酥麻,因其產於青巖、餡含玫瑰花蜜餞,得名青巖玫瑰糖。

  黃志聲說,黃氏先祖清朝康熙年間從江西到貴州擔任貴築縣縣令,從江西老家帶來了 麻片糖 工藝,黃氏後代定居青巖鎮後,這一工藝傳承至今,已三百多年。

  製作青巖玫瑰糖有泡麥芽、碾米粒、淘洗芝麻、熬糖、拉糖等十幾道工序,從始到終,全手工製作需要兩天。

  做糖容易,做好糖難。只有純手工做出的糖,吃起來才清香,口感才細膩,才能入口即化。 黃志聲說, 做糖的手藝是一學就懂,有些年輕人浮躁,沒有耐性花上兩天功夫去推石磨碾麥粒,淘芝麻,拉糖。

  如今,鎮上20餘家玫瑰糖作坊,大多在輔助工藝中用機械替代人工,只有黃志聲與另一家黃氏後人依然全部採用傳統手工方法制作玫瑰糖。

  熬糖是對體力和耐力的考驗,光有體力沒有耐性做不好,有了耐力但體力不行同樣做不好,每一道工序都有講究,單說這拉糖吧,就像我們小時候最愛玩的 絞糖稀 ,只是這塊 糖稀 太大了,幾十斤重,一拉拉成兩米多長,然後反反覆覆拉扯幾百次,直到麥芽糖 筋絲 好了才行。 黃志聲透露。

  有很多人建議我父親進些機器替代碾米粒、淘洗芝麻、拉糖這種重體力工序。可是他說機器做出的糖沒有糯米、麥芽的香味。 黃志聲的兒子黃淵富說, 也有人建議我父親請幾個人來做輔助性工作,他又說 請來的人怎能保證芝麻淘洗得又白又胖沒有一粒砂子?怎能保證糯米磨得細緻?

  老祖宗留下來的技藝,我不指望著靠它發財,只要我一天在做,就一天要堅持,讓大家能吃到這個味兒。 78歲的黃志聲說。(徐芳華)

  (責任編輯:恩祈)


貴州榕江“薩瑪節”祭祀侗族先祖“大祖母”

  在祭“薩”儀式結束後 侗族群眾跳起侗族特有的舞蹈“多耶”慶祝薩瑪節。 一位侗族老婦人手持半開雨傘,象徵著“薩瑪”的化身。 貴州黔東南州榕江縣19日舉行盛大的民間祭“薩”儀式,祭奠侗族共同的祖先神靈“薩瑪”。   “薩瑪節”是侗族現存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一般只允許已婚的婦女和少數德高望重的寨老參加,被人們稱之 ...

貴州侗族婚俗

     貴州侗族婚俗   貴州少數民族都是一夫一妻制,男女社交公開,自由戀愛。透過"遊方"(苗族)、"踩月亮"(苗族)、"趕表"(布依族)、"行歌坐月"(侗族)、對歌(各少數民族)等形式相互認識並建立愛情。一般還要求父母同意,也有託媒說親的,如 ...

貴州高坡苗人的洞葬奇俗

  相傳,貴州高坡一帶的苗族祖先原居住在黃河流域,神農氏是他們的老祖宗,由於歷史上戰爭的原因,苗家祖先被迫遷徙到南方大山之中,他們時時刻刻都夢想重返故鄉。距今大約六百年,苗族的首領‘香駱’對苗民十分愛撫關心,深得苗民的崇敬,‘香駱’逝世後,子孫們將他的棺木放進一天然洞穴中,以便祭掃和瞻仰,同時希望有朝一日能夠 ...

貴州——施秉杉木河“水龍節”

  水龍,又名青龍,是施秉縣城關地區曾盛行的求雨祭祀活動。每逢天旱,當地群眾便自發組織起來舉行,整個活動時間為1至3天,走街串巷的舞龍,龍到之處,每家每戶用木盆、木瓢舀水潑龍。   施秉玩水龍的製作方法很簡單,以楊山竹為原料,青篾編製成龍的筋骨,用生鮮的楊柳樹條葉,從龍頭、龍身、龍尾編紮好,編扎方法與元宵節所 ...

貴州仡佬族令人膽寒的婚俗 出嫁新娘要主動敲掉門牙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後稱僚人,宋代朱鋪的《溪蠻叢笑》中稱為“仡佬”,到了明帶資本就定下來了,田汝成的《行邊紀聞》中明確的說:“仡佬”一曰“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夜郎”解體後,僚人大量外遷。和漢、苗民族雜居,經濟有了很大發 ...

貴州苗族二月二龍抬頭習俗

  農曆二月二,黔東南州很多少數民族都有祭橋的習俗。祭橋分為架橋和敬橋二種。架橋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主家無子。無子的人家架橋目的就是保佑上天送孩子來。二是主家有子。有子的人家就祈求上天保佑孩子除病消災,健康成長。架橋方式也很多。有的人架石橋,有的人架木橋,還有的人興架石凳(俗稱坐橋)。架石橋或木橋的多為求子, ...

多彩貴州民間唱法決賽 苗族選手力奪季軍

  “多彩貴州”民間唱法決賽於7月28日晚在貴陽舉行,16個原生態節目同場競技,選手精彩的表現,引得現場觀眾連連讚歎。16支選手,共有苗族選手大約5支,最後只有來自黔東南的唐龍組合力挽狂瀾勇奪季軍,冠亞軍都被侗族大歌奪得。      金黔線上訊 “春蟬歌聲真優美,姑娘歌聲更悠揚”今晚22:30,萬眾矚目的“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