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多彩貴州民間唱法決賽+苗族選手力奪季軍

多彩貴州民間唱法決賽 苗族選手力奪季軍

  “多彩貴州”民間唱法決賽於7月28日晚在貴陽舉行,16個原生態節目同場競技,選手精彩的表現,引得現場觀眾連連讚歎。16支選手,共有苗族選手大約5支,最後只有來自黔東南的唐龍組合力挽狂瀾勇奪季軍,冠亞軍都被侗族大歌奪得。

  

  金黔線上訊 “春蟬歌聲真優美,姑娘歌聲更悠揚”今晚22:30,萬眾矚目的“黃果樹”杯首屆“多彩貴州”歌唱大賽第一場比賽民間唱法決賽結束,12號節目侗族大歌合唱《春蟬歌》從16個節目脫穎而出奪得“多彩貴州”歌唱大賽民間唱法決賽第一名,同時獲得觀眾投票“最佳人氣獎”。

  經過2小時的緊張角逐,黔東南賽區選送的12號選手的節目侗族大歌《春蟬歌》獲得第一名、省國資委選送的7號選手的侗族大歌《布穀催春》獲得第二名、黔東南賽區選送的6號選手的節目《假如你是一朵花》獲第三名,拿到8月4日舉行的總決賽的入場券。

  黔東南賽區叢江縣小黃村選送的12號節目吳婢建等選手合唱的侗族大歌《春蟬歌》奪得決賽第一名。比賽一結束,興奮的選手們立刻打電話1回家報喜。整個寨子的人都透過電視收看了比賽,選手吳婢建的父親在電話裡說:“大家都很高興你們拿獎,寨子裡已經放起了鞭炮,打算殺豬慶祝呢。”選手們則信心十足地讓家鄉父老等候她們在總決賽上的好訊息。

  在比賽中,來自北京、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重慶等地的專家級權威評委給予民間唱法的選手們極高的評價,大家一致認為選手們的演唱很淳樸,體現了貴州各民族的特色,唱出了貴州的真山真水,如天籟之音。歌唱家李谷一則對貴州舉辦此類大賽表示讚賞,她說,大賽是經濟文化發展的象徵,由此可看到貴州發展取得了可喜的進步,經濟發達了文化才會繁榮,文化的繁榮又對經濟發展有所促進。參賽選手紛紛表示:“在貴州我第一次看到那麼盛大的歌唱比賽,舞臺搭建得非常的漂亮,作為歌手能有這樣的機會參加比賽,感到很激動!” 

  比賽最後,大賽現場公佈了專業機構調查的本次大賽的收視率高達36.3%。並現場抽出本場比賽的幸運觀眾獎6個,分別有1人獲得數碼照相機一臺,5人獲500元現金。大賽組委會監審組,對比賽全過程進行了監督。公證處現場進行了公證。 

  (金黔線上網小編 郭鴻靜 張超 黃盛裕 來源:金黔線上)

貴州民間文娛活動-花燈

  花燈是貴州民間舉辦的一種載歌載舞的文娛活動,大約在明朝初年,由來自江南及中原、留在貴州駐守和屯耕的軍士們傳入貴州。到清朝,花燈在貴州已經十分流行,民國年間更普及到貴州絕大部分的鄉村集鎮,其中尤以遵義、獨山、福泉等地為盛。

  貴州花燈包含花燈歌舞和花燈劇(戲)兩種藝術形式。花燈歌舞(俗稱“地燈”、“鑼鼓燈”或“鑼鼓轉”等)較簡單、短小,沒有完整的戲劇情節,主要是抒發某種感情或說明某件事理。表演時,演員要手執綢扇和手帕,載歌載舞、歌舞結合。有時,還要插進韻白(俗稱“拉白”),演唱的方式有對唱、輪唱、齊唱、合唱等。

  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或逢重大節事,人們便張燈結綵,聚集在一起“玩花燈”。民間也稱之為“唱花燈”、“跳花燈”。

盤點貴州民間文化有哪些?

  文化都是人們創造的產物,民間文化它立足於民眾生產、生活的具體背景,以一種通俗的方式呈現出來,是人們自發的娛樂型文化。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流傳至今。貴州民間文化有哪些?一起來貴州文化中看看。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貴州、雲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長蠟染。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

  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繡分絲線刺繡和羽毛刺繡兩種。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繡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新增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刺繡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

  貴州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相傳起源於唐宋時期,沒有固定的唱詞,只有10多種固定的曲譜,曲目多為布依族的神話故事。“八音坐唱”在布依語中叫“萬播笛”,即吹奏彈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八音”,現在比較一致的解釋是指八種樂器,即:蕭筒、牛角胡、葫蘆琴、月琴、鼓、包包鑼、小馬鑼、釵等樂器。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民族說唱藝術形式。


貴州民間工藝品簡介與特色

  貴州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歷史悠久的一種地域文化,由於各異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徵,貴州文化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絢麗姿態。在貴州文化中,貴州手工藝品十分受到人們的青睞,尤其是年代久遠的服裝裝飾等等更受歡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貴州的民間工藝品吧。   稚拙、質樸並充滿誇張相像的藝術風格,豐富的社會功能作用,同時 ...

貴州臺江苗族民間美術

  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的祖先在黃河、長江流域開創了農耕、冶金、製陶等人類文明先河,是人類民族史上一支重要的文明源頭。   貴州苗族集中了全國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徵,如方言、次方言和多數土語,主要的服飾型別、重要的工藝美術、基本的風俗習慣和農耕文化等等。中外許多民族學者,都把貴州臺江作為研究苗族的重要 ...

貴州苗族二月二龍抬頭習俗

  農曆二月二,黔東南州很多少數民族都有祭橋的習俗。祭橋分為架橋和敬橋二種。架橋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主家無子。無子的人家架橋目的就是保佑上天送孩子來。二是主家有子。有子的人家就祈求上天保佑孩子除病消災,健康成長。架橋方式也很多。有的人架石橋,有的人架木橋,還有的人興架石凳(俗稱坐橋)。架石橋或木橋的多為求子, ...

聲振山谷的貴州苗族飛歌

  苗族飛歌,苗語稱為"HXak Yangt",是苗族歌曲的一種,流行於貴州臺江、劍河、凱里等一帶。飛歌的音調高亢嘹亮,豪邁奔放、明快,唱時聲振山谷,有強烈的感染力。飛歌,多用在喜慶、迎送等大眾場合,見物即興,現編現唱。歌詞內容以頌揚、感謝、鼓動一類為主,過苗年、划龍舟等節日喜慶活動,一般要唱 ...

貴州銅仁苗族

  苗族――其分支繁多複雜、文化豐富多彩,武陵山脈的苗族先民曾被稱作“黔中蠻”,史載“逐三苗於三危”,本地苗族為三苗氏後裔。苗族能歌善物,有跳歌、打跳、踩蘆笙、四面鼓舞、板凳舞、反排木鼓舞等。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 ...

貴州苗族蘆笙的傳說

  小夥子口不離笙,姑娘手不離針;不會吹笙的不是苗家的達亨(小夥子),不會繡花的不是苗家的達佩(姑娘)。   蘆笙,黔東苗族方言叫"給"(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製作而成。每把蘆笙六根管,在蘆笙歌中有"蘆笙三節筒,長瓢裡頭空;瓢兜六根杆,吹來 ...

貴州苗族節日

  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一跋都過春節,有的苗族過年時要用糯米飯喂牛,並將紅紙貼於牛角上,趕到水井邊給牛“照鏡子”。此外,還過清明節、端午節、七月半、趕秋節、八月十五、吃新節等節日。篙明等地部分苗族七月立秋和八月十五要舉行熱鬧的鬥牛。每年正月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