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貴州民間工藝品簡介與特色

貴州民間工藝品簡介與特色

  貴州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歷史悠久的一種地域文化,由於各異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徵,貴州文化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絢麗姿態。在貴州文化中,貴州手工藝品十分受到人們的青睞,尤其是年代久遠的服裝裝飾等等更受歡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貴州的民間工藝品吧。

  稚拙、質樸並充滿誇張相像的藝術風格,豐富的社會功能作用,同時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構成了其基本特徵。質樸在某種意義上隱含著粗糙的意思。由於使用的材料和製作工具等條件的制約,確實存在著材料的粗糙和手工製作的粗糙,這恰好也是民間工藝的特徵之一,粗糙只是表象特徵,質樸才是內心感受。

  貴州平塘牙舟陶就其製作工藝來講難免粗放和簡單,從製作過程來看,在塑造形象時,確實不夠精緻準確,線條也不那麼流暢,釉色斑駁,成品上常沾有泥土甚至手指的印痕。然而正是這些看似粗糙的工藝,恰好體現了手工製作的溫暖,表現出生活本色,甚至成為一種風格。質樸也意味著簡潔,簡潔就是一種概括,省去不必要的細節,突出重點,注重特徵。貴州土陶一般造型簡略,注重形體,少裝飾紋樣,非常單純,而造型本身也很簡潔,同樣給人也美感!

  想象與誇張,把平凡的事物加以渲染強調,賦予美好的願望以滿足審美心理的需求,這正是貴州民間藝術所具備的特質。苗族的剪紙、刺繡同為一體,只不過使用的材料不同,其風格一致。從圖案的取材來看,豐富多變,有動物、植物、神話傳說、英雄故事等。

  形象處理上敢於想象,大膽誇張,其紋樣的豐富多變可說是發揮到了極致。如在苗繡中出現的龍的形象就有好多種:龍的頭上有牛角,尾部變成花或寬大的金魚尾,“飛龍”呈現為鳥狀,“人龍”、“蜈蚣龍”等。苗繡還常把花草、動物、人物集中在一起講述一個故事,造型古拙,主題明確。

  他們把不同環境,不同季節或互不關聯的事物結合在一起。在織錦工藝中經常出現的適合紋樣一般有中心主體,周圍的空間佈滿花、草或小動物,構圖飽滿,整體感很強又富於變化,這與現代圖案的結構非常相似。

  地域性、民族文化的相對獨立性,自成一體的藝術語言,貴州民間工藝無論從工藝技巧還是藝術表現來看,都呈現濃烈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精神。造型上的質樸、生動,色彩運用的奔放,大膽的想象和誇張,加上熟練手工技巧,形成最完美的藝術作品。這不僅只是形式上的美感,更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是對歷史和現實的記錄,是對美的認識與追求。

  貴州民間工藝正處於由傳統進入現代,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渡時期。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方面想要維繫優秀的傳統文化,一方面又急於投入現代文明的懷抱,兩者之間呈現相互交織和矛盾的狀態。在現代文明生活的強力吸引下,作為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和承襲者的農民兄弟,他們早已想擺脫貧困,改變一成不變的生活模式。

  從某種意義上說,保持某一區域的原生態等於某種落後的生活方式,這常常意味著貧困和困頓。在貴州,民族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物質財富卻相對貧乏,他們急於擺脫貧困,義無反顧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而難於顧及保護傳統文化藝術。同時,他們還沒有清楚地意識到傳統文化藝術也是自己身邊潛在的物質財富,因而不惜拋棄。新一代的農村青年捨棄貧困的農村生活,同時也捨棄了傳統的手工技藝,投入到城市的懷抱。

燒鵝的簡介與特色

  1、燒鵝是廣東省的一道特色美食,屬粵菜系,燒鵝源於燒鴨。燒鵝色澤金紅,口 味外酥裡嫩、鮮香可口。

  2、燒鵝以整鵝去翅和頭烤制而成。鵝以中、小個的清遠黑棕鵝為優,去翼、腳、內臟的整鵝,吹氣,塗五香料,縫肚,滾水燙皮,過冷水,糖水勻皮,晾風而後醃製,最後掛在烤爐裡或明火上轉動烤成,斬件上碟,便可進食。

  3、成菜腹含滷汁,滋味醇厚。將燒烤好的鵝斬成小塊,其皮、肉、骨連而不脫,入口即離,具有皮脆、肉嫩、骨香、肥而不膩的特點。若是佐以酸梅醬蘸食,更顯風味別具。

  4、廣州市面上燒鵝店鋪眾多,最為有名的是長堤“裕記燒鵝飯店”的燒鵝和黃埔區長洲島上的“深井燒鵝”。

怒族鹽巴茶簡介與特色之處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茶是世界上的三大飲料之一,茶文化發展至今還在流傳。中國的地域遼闊,茶文化也都不盡相同。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飲法、製法。今天小編就帶你深入怒族文化看看他們鹽巴茶文化的特色之處吧。

  怒族主要由自稱“若柔”、“諾蘇”、“阿龍”、“阿儂”4個支系組成。“若柔”主要聚集在蘭坪縣兔峨鄉和瀘水縣魯掌鎮;“諾蘇”主要聚集在福貢縣匹河鄉、子裡甲鄉;“阿龍”聚集在貢山縣茨開鎮、捧打鄉和丙中洛鄉及迪慶州維西縣、西藏察隅縣;“阿依”主要聚集在福貢縣上帕鎮、鹿馬登鄉和架底鄉。

  怒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為四個支系。即若柔語、諾蘇語、阿龍語和阿儂語。其中阿龍語和獨龍語相通。由於長期與傈僳族相處,怒族人普遍會說傈僳語。怒族無文字,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間,民間流行“刻木”、“結繩”記事。

  怒族的鹽巴茶。鹽巴茶是怒江一帶怒族的一種較為普遍的飲茶方法。先將小陶罐放在火炭上烤燙,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塊餅茶放入罐烤香,再將事先煨漲的開水加入罐中,至沸騰翻滾3-5分鐘後,去掉浮沫,將鹽巴塊放在瓦罐中涮幾下,並持罐搖動,使茶水環轉三五圈,再將茶汁倒入茶盅、茶盅中再加適量的開水稀釋,這種茶汁呈橙黃色,這樣邊煨邊飲,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為止。

  剩下的茶葉渣用來餵馬、牛,以增進牲口食慾。由於地處高寒山區,蔬菜缺少,就常以喝茶代蔬菜。現在,怒族家裡每人有一土陶罐。“苞谷粑粑鹽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形象地描述了怒族人圍坐在火塘邊,邊吃谷粑邊飲茶的生活情景。

  茶葉已成為怒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飲三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鬆;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打”已成為怒族的飲茶諺語。


貴州有哪些著名的民間工藝品

  1、播娜摩簸箕畫,它是貴陽市的少數民族農民畫,洋溢著濃郁的鄉情,極富民族特色,播娜摩,布依族語,指雄踞市郊的雲霧山;   2、大方漆器,它是貴州省大方縣出產的富有民族風格的傳統工藝美術製品,做工精緻、細膩纖巧、五彩繽紛,顯示了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3、貴州蠟染,蠟染是貴州著名的民間手工藝品,也是我國古老 ...

滿族的民間工藝:剪紙刺繡

  滿族剪紙   滿族和其他民族一樣,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對美的熱愛和欣賞習俗,並以自己的慧心巧手美化生活,創造出豐富多彩又具有民族風格的民間工藝,其中以剪紙和刺繡最為突出。   剪紙是滿族民間最常見的工藝品。早在狩獵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期,人們就用樺樹皮、麻布、薄獸皮等材料剪刻成各種圖案,裝飾在衣物、日 ...

多彩貴州民間唱法決賽 苗族選手力奪季軍

  “多彩貴州”民間唱法決賽於7月28日晚在貴陽舉行,16個原生態節目同場競技,選手精彩的表現,引得現場觀眾連連讚歎。16支選手,共有苗族選手大約5支,最後只有來自黔東南的唐龍組合力挽狂瀾勇奪季軍,冠亞軍都被侗族大歌奪得。      金黔線上訊 “春蟬歌聲真優美,姑娘歌聲更悠揚”今晚22:30,萬眾矚目的“黃 ...

民間的節令傳統食俗

  中國民間的節令小食,都有著自己特定的來源,或與歷史或與文化事件相關。時至今天,一些小食早已被淡忘,但更多的卻一代代地被傳了下來。南朝梁人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較為完備地記述了南方地區的節令飲食,其中漢代至南北朝時代的節令飲食風俗幾可一覽無餘。   春節古稱元旦,又稱元日。所謂“三元之日”即歲之元、時之元 ...

貴州銅仁土家族簡介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歷史上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為古代巴人後裔。印江縣50%以上人口為土家族。土家歌舞有山歌、哭嫁歌、蓑秧歌、擺手舞、八寶銅鈴舞、茅古斯、肉蓮花等,並以特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樂器伴奏。   早在2000多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貴州等武陵山區一帶繁衍生息,逐漸形成 ...

貴州民間文娛活動-花燈

  花燈是貴州民間舉辦的一種載歌載舞的文娛活動,大約在明朝初年,由來自江南及中原、留在貴州駐守和屯耕的軍士們傳入貴州。到清朝,花燈在貴州已經十分流行,民國年間更普及到貴州絕大部分的鄉村集鎮,其中尤以遵義、獨山、福泉等地為盛。   貴州花燈包含花燈歌舞和花燈劇(戲)兩種藝術形式。花燈歌舞(俗稱“地燈”、“鑼鼓燈 ...

顧城簡介代表作

  顧城,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詩人,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1956年生於詩人之家,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誌投稿。1987年開始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