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滿族的民間工藝:剪紙與刺繡

滿族的民間工藝:剪紙與刺繡

  滿族剪紙

  滿族和其他民族一樣,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對美的熱愛和欣賞習俗,並以自己的慧心巧手美化生活,創造出豐富多彩又具有民族風格的民間工藝,其中以剪紙和刺繡最為突出。

  剪紙是滿族民間最常見的工藝品。早在狩獵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期,人們就用樺樹皮、麻布、薄獸皮等材料剪刻成各種圖案,裝飾在衣物、日用器皿等生活用品上。後來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 ,紙張的使用日益普遍,出現了多種型別的剪紙作品。

  剪紙藝術恰如活的化石,記錄著遠古人類文化的諸多資訊。尤其是以薩滿文化為特徵的滿族、赫哲、錫伯、鄂溫克、鄂倫春和達斡爾等民族的民間剪紙,這些作者以其漁獵人所獨具的氣質提供了獨特的審美意趣。在東北的滿族,大凡都有九月份貼窗花的習俗。因而,在民間曾代代相傳著“九月糊窗花,不糊窗花鬼來抓”的說法。每到九月,滿族挨家挨戶的窗戶上便貼滿了各式窗花,如一片殷紅霞光,具有驅鬼辟邪美化環境之功效。

  舊時的滿族窗戶,窗格一般是中間大,四周小,因此,窗花分為大小兩種,其內容以東北動物和對剪圖案居多,當然也有旗裝人物。窗花的取材豐富多彩,其效果也可謂斑斕多姿。

  到了清代時,剪紙藝術進入了顯赫時代。因為關東地區滿族人有剪紙的習俗,使得剪紙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宮廷,登上了大雅之堂。

  清代皇帝舉行婚禮作洞房的神寧宮,牆壁按滿族習俗裱紙,四角貼著黑色的雙喜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貼著龍鳳團花的黑色剪紙。在宮殿兩旁的過道壁上也貼有角花。據說有人用紙剪成有鹿、鶴、松的“六合春”圖案,加以彩繪,貼於朝服上,連慈禧太后都以為是繡出來的。

  過去的滿族婦女一般都會剪“媽媽人兒”(或稱“媳婦人兒”),其基本樣式是梳“大拉翅”頭,穿旗袍、高底鞋的女性,有的是單人,有的是幾個同樣的人連在一起,據說這類剪紙來源於滿族對女神的崇拜,帶有一定的宗教意義。其類似的形態,有的是留長辮的男子、有的是拿長煙袋的姑娘;還有頭頂帶著各種飾物的女性甚至是擬人化的熊,更帶有薩教崇拜的特點。

  滿族剪紙的另一種常見形式是“掛箋”,上方下尖類似幡狀,中間鏤刻,下部成旗穗式,圖案的內容有的是具有吉祥寓間的動杆物或漢字,還有的是滿文“福”字加上花邊裝飾,顏色與本家所屬旗色相同。過年時把這種掛箋貼在祖宗板下沿和門框上方,具有求福祈吉的含意。另一類常見的剪紙 是刺繡“花樣子”,如枕頂花、鞋花、圍裙花、荷包花等,大部分是花卉、蝴蝶、蝙蝠、如意及福壽字圖案。至於生活中常見的裝飾性剪紙則更加豐富多彩,有狩獵、捕魚、坐花轎、趕爬犁等各種生活場景及動物、植物形象和裝飾性圖案,常作為窗花、炕圍花、棚花貼在室內或作哄小防娛樂之用。這些剪 紙都具有粗擴樸實的藝術風格,在製做上不有燻、燙等特殊的技法,很能體現滿族的民族性格 。

  滿族刺繡

  刺繡是滿族民工藝的另一個大類,主要施用於衣服、鞋、枕頂、各式荷 包、桌簾、門簾、幔簾、幔套等。除一般的綵線鄉之外,還有補鄉、堆綾、挑花、貼鄉等各種類別。圖案則花鳥、人物故事、詞語詩篇、山水屋舍、家畜水族、吉祥紋樣、幾何圖案等無所不包。鄉是舊時滿族婦女從小就要學習和掌握的一種技藝,上至皇后妃嬪,下至村姑農婦幾乎人人都 會鄉花。姑娘出嫁時,鄉技如何是男方十分重視的一個條件。新媳婦過門後“亮箱”展示自己的鄉品,如圖案美觀、技藝精湛,就等於在男家及其親友中樹立起巧 婦的良好形象,否則就會被瞧不起甚至認為是家教無方。因此,正常人家的女孩都 把學習刺繡當作關係自己一生的大事,從小就勤學苦,婚後仍將其視為美 化自己和家庭的一項重要技能。時至今日,東北地區一些滿族家庭中還保留著許多枕項、何包一類的鄉品,成為本民族民間工藝特色的寶貴實物。

中國民間工藝之中國刺繡的種類介紹

  在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中,刺繡的種類可以算是最多的。而且是手工活中最細膩的一種。在每個地方流傳的種類都不同,例如蘇繡、湘繡、粵繡及蜀繡被列為四大門類。還有其他很多的分類。具體都有哪些,就一起往下看看吧!

  蘇繡

  蘇繡已有兩千六百多年曆史,在宋代已具相當規模,在蘇州就出現有繡衣坊、繡花弄、滾繡坊、繡線巷等生產集中的坊巷。明代蘇繡已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影響較廣。清代為盛期,當時的皇室繡品,多出自蘇繡藝人之手;民間刺繡更是豐富多彩。

  清末時沈壽首創“模擬繡”,飲譽中外,她曾先後在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30年代,丹陽正則女子職業學校繪繡科主任楊守玉,創始亂針繡,豐富了蘇繡針法。蘇州刺繡,素以精細、雅潔著稱。圖案秀麗,色澤文靜,針法靈活,繡工細緻,形象傳神。

  技巧特點可概括為“平、光、齊、勻、和、順、細、密”八個字。針法有幾十種,常用的有齊針、搶針、套針、網繡、紗繡等。繡品分兩大類:一類是實用品,有被面、枕套、繡衣、戲衣、臺毯、靠墊等;一類是欣賞品,有臺屏、掛軸、屏風等。取材廣泛,有花卉、動物、人物、山水、書法等。

  雙面繡《金魚》、《小貓》是蘇繡的代表作。蘇繡先後有80多次作為饋贈國家元首級禮品,在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有100多人次赴國外作刺繡表演。

  在1982年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盃獎,雙面繡《金魚》雜1984年第56屆“波茲南國際博覽會”上獲金質獎。在蘇繡的近代史上,有一位傑出的蘇繡藝術家——沈壽。其作品震驚海內外。沈壽代表作:《萬年青圖》《仕女圖》《三馬圖》等。

  此外,蘇州發繡也是一件藝術瑰寶。發繡是中國傳統工藝中一顆古老而耀眼的明珠,據史料記載,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與絲繡相比,它有著清秀淡雅、線條明快、清雋勁拔、耐磨耐蝕、永不褪色、富有彈性、利於收藏等特點。幾年來,發繡在收藏界的價格一直不斷攀升。2012年,蘇州發繡技藝申報蘇州市“非遺”成功。

  湘繡

  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是在湖南民間刺繡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繡和粵繡的優點而發展起來的。清代嘉慶年間,長沙縣就有很多婦女從事刺繡,光緒二十四年(1898),優秀繡工胡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第一家自繡自銷的“吳彩霞繡坊”,作品精良,流傳各地。

  湘繡從而聞名全國。清光緒年間,寧鄉楊世焯倡導湖南民間刺繡,長期深入繡坊,繪製繡稿,還了創造了多種針法,提高了湘繡藝術水平。早期湘繡以繡制日用裝飾品為主,以後逐漸增加繪畫性題材的作品。湘繡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繡花,劈絲細緻,繡件絨面花型具有真實感。

  常以中國畫為藍本,色彩豐富鮮豔,十分強調顏色的陰陽濃淡,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繡以特殊的鬅毛針繡出的獅、虎等動物,毛絲有力、威武雄健。1982年,在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比中,湘繡榮獲金盃獎。

  粵繡

  亦稱“廣繡”。泛指廣東近2、3個世紀的刺繡品而言。粵繡歷史悠久,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與黎族所制織錦同出一源。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朱啟鈐《存素堂絲繡錄》都描述:遠在明代,粵繡就用孔雀羽編線為繡,使繡品金翠奪目,又用馬尾毛纏絨作勒線,使粵繡勾勒技法有更好表現;

  “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輪廓花紋,自然工整”。至清代粵繡得到了更大發展。國內收藏以故宮藏為最多而有代表性。構圖繁而不亂,色彩富麗奪目,針步均勻,針法多變,紋理分明,善留水路。粵繡品類繁多,欣賞品主要有條幅、掛屏、臺屏等;

  實用品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臺帷和繡服等。一般多作寫生花鳥,富於裝飾味,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等為題材,混合組成畫面。婦女衣袖、裙面,則多作滿地折枝花,鋪絨極薄,平貼紬面。

  配色選用反差強烈的色線,常用紅綠相間,眩耀人眼,宜於渲染歡樂熱鬧氣氛。18世紀納絲繡,則底層多用羊皮金(廣東稱“皮金繡”)作襯,金光閃爍,格外精美。1982年粵繡以《晨曦》、《百鳥朝鳳》等作品,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盃獎。

民間工藝:德宏傣族剪紙工藝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一面,傣族除了衣著、舞蹈、歌曲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還有傣族剪紙這也是一種文化的體現。傣族剪紙產於雲南傣族地區,剪可以用於祭祀、賧佛、喪葬、喜慶及居家裝飾等方面。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傣族文化中剪紙工藝吧。

  常見圖形

  常見圖形既有龍鳳、孔雀、大象、獅子、麒麟、馬鹿、駿馬、游魚及各種奇獸異鳥,也有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鵑等花木,還有亭臺樓閣、佛塔寺廟等建築,形象生動,圖案整齊,勻稱美觀,風格粗獷有力,樸實無華。傣族剪紙在當地的社會生活中佔據著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從剪紙內涵到外在表現形式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歷史文化傳統、審美追求和獨特的民族精神。

  剪紙方法

  傣族剪紙手工藝常用“剪”與“鑿”兩種不同的工藝表現形式,所用的剪刀、刻刀、鑿子和錘是特製的,各類剪刀、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優點,一般可剪6—8層紙;各類鑿子和錘,有穩、鑽、靈活的特點,根據用力大小,一般一次可鑿10—50餘層紙。

  剪。可以根據剪紙圖案的表現難易,和剪紙藝人的掌握的熟練程度,實際選擇是否畫出樣稿。對於一些熟練的剪紙藝人,可以做到手隨心剪。在生產、生活的時候,將紙、剪刀放在小蔑籮或筒帕裡,隨時隨地背在身上,休息時即可拿出來剪紙。他們只需一把剪刀就可以在幾層薄紙上創造出各種各樣生動的圖案。這類剪紙形式,表達隨意,不受固定圖案樣式的限制,具有記錄生活、展示民族地域風情藝術效果。

  鑿。對於構圖複雜的圖案或花邊,先把設計好的剪紙圖案樣稿繪製在一張紙上,用帶橡皮的釘子加以固定,鑿刻時下鑿需垂直,以免上下層錯動走樣。根據事先畫好的圖案,用不同樣式規格的鑿子、刻刀,遵循從裡到外,從區域性到整體的原則,打製鑿刻而成。這類剪紙形式,因其圖案的繁瑣複雜,常用於物品的裝飾和宗教祭祀。

  使用工具

  潞西傣族剪紙以特製的剪刀、刻刀、鑿子和錘子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點,一般可剪八層紙;鑿子和錘子有穩、鑽、靈、活的特點,一次可鑿五十餘層紙。傣族剪紙分“剪”與“鑿”兩種方法,剪無需稿樣,隨手可剪;鑿則需稿樣,按樣製作。

  傣族剪紙的主要製品為扎、董、佛幡、掛燈、吊幢、板等,多用以裝飾佛殿的門窗、佛傘、佛幡及演出道具、節日綵棚、潑水龍亭等。傣族剪紙內容多與傣族所信仰的南部上座部佛教有關,涉及佛經故事、民間傳說和邊疆風物特產等,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鄉土風味。


貴陽民間工藝刺繡文化

  刺繡是在古代稱為女紅,是中國傳統工藝之一,歷史悠久。因地區的差異,刺繡的風格不一樣的,手法也是不一樣的,技藝高超,內容豐富多彩,各有特色。刺繡發展至今,會的人越來越少了,看到的大多都是機械織繡的。現在我們一起走進貴陽文化看看貴陽民間工藝:刺繡文化吧。   刺繡與挑花是貴陽民族傳統工藝百花園中盛開的兩朵奇葩 ...

滿族的神話傳說鴉鵲崇拜

  滿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其中對鳥的喜愛和崇拜是滿族文化的特徵之一。在滿族的鳥崇拜中,對烏鴉和喜鵲的崇拜尤為突出。滿族民間的神話傳說中存在著豐富的鴉鵲形象。國內外有很多學者都對滿族的鴉鵲崇拜進行過探究。本文力圖從滿族神話傳說中的鴉鵲形象入手,結合鴉鵲的生物習性分析這些形象產生的根源,闡述滿族的神話傳說和鴉鵲 ...

民間的節令傳統食俗

  中國民間的節令小食,都有著自己特定的來源,或與歷史或與文化事件相關。時至今天,一些小食早已被淡忘,但更多的卻一代代地被傳了下來。南朝梁人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較為完備地記述了南方地區的節令飲食,其中漢代至南北朝時代的節令飲食風俗幾可一覽無餘。   春節古稱元旦,又稱元日。所謂“三元之日”即歲之元、時之元 ...

民間工藝:蠟染藝術

  蠟染,是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古稱“蠟纈”,與絞纈、夾結一起被稱為我國古代染纈工藝的三種基本型別。蠟染工藝品的魅力除了圖案精美外,還在於蠟冷卻後在織物上產生龜裂,色料滲入裂縫,得到變化多樣的色紋,俗稱“冰紋”。同一圖案設計,做成蠟染後可得到不同的“冰紋”。   蠟染的製作過程:   蠟染的材料:繪製蠟染的織 ...

黃姚古鎮的民間工藝

  黃姚民間工藝的發展與其歷史上手工業的繁榮不無關係。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成商品流通的發展。黃姚古鎮正是以此為依託成長起來。一方面作為貨物的集散地,商品交換中心,另一方面,人們從事榨油,製作豆豉、黃精,開染坊等手工業生產活動。其中,又以製作豆豉、黃精、豆腐最為有名,製作工藝流傳至今。   黃姚豆豉,古 ...

剪紙自然崇拜

  剪紙,是烏蒙山區彝族婦女靈性自為的藝術創作。對生活的體驗與感悟,對美的崇尚與追求,對幸福的嚮往與祈訴,都在剪刀和紙張的契合上得以深情地表述。   作品主要用作服裝、臥具、居室和特定用品(如祭祀用品)的裝飾,圖案多以花鳥蟲魚,飛禽走獸以及自然崇拜的"神物"為表現物件。龍、鳳凰、游魚、飛鳥、彩 ...

興安盟的針線刺繡藝術

  新中國成立前,興安盟廣大農村、牧區婦女,不但人人會做針線活,而且幾乎人人會刺繡。特別是未出嫁的少女,在出嫁之前都要繡花鞋、兜兜、香荷包、錢包、煙荷包、花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