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貴州苗族人的生活

貴州苗族人的生活

  貴州是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省份,貴州苗族人口超過全國總人數的一半。苗族已成為貴州的一大風景。貴州苗族人的風俗習慣:

  1、一夫一妻制。1949年以前,苗族除了個別原妻不生育而有一夫多妻外,其餘都是實行一夫一妻制。苗族一般都不與他族通婚。同民族不同服飾的支系也少通婚或不通婚。苗族禁止家族內通婚。

  2、自由戀愛。苗族越是聚居地區,越是婚姻自主,透過青年男女親自參加“遊方”社交活動來實現。

  3、訂婚。苗族透過自由戀愛後,男方就可請媒人前往女方家正式求婚,一般媒人去的次數越來越好,俗稱“親以多求為貴”。

  4、結婚。苗族婚禮一般都很隆重,屆時男、女主家都宰豬殺羊招待鄉親和來賓。

  5、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

  6、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

海南苗族的生活習俗

  

  海南苗族自稱“Kiem33mug”(“金門”),據史料記載,他們來廣西凌雲縣和思恩縣的苗族。主要分佈在海南島的五指山、黎母嶺、雅加大嶺三大山脈構成的溼潤、半溼潤地區。

  人口居海南省少數民族人口的第二位。有其自稱為“苗話”的本民族語言,但沒有本民族文字,海南苗語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中的一種。全島苗族語言統一,沒有方言差異。

  海南苗族人民常年居住在偏遠的山區和盆地,過著遷徏無常的刀耕火種的生活,他們與外界接觸少,生活條件艱苦,但是苗族同胞們以其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聰明而獨特的生存方式,在海南島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繁衍生息。不但繼承和發展著本民族原有的傳統和文化,而且與海南島獨特的地理環境融合,約定俗成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苗家風情。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海南苗族人積累了豐富的砍山經驗。各戶一般在每年春節前後選地,以有茂密的林木,樹葉呈油綠色,底下沒有茅草,泥土肥沃,土面覆蓋一層枯爛樹葉或堆有蚯蚓類球的山地為佳。2月開始砍山;3至4月燒山,使灰燼滲入土中作肥料,清理殘燼後,不翻土即以尖棒戳穴下種山蘭糯;6月除一二次草,至9月成熟,用手逐穗捻摘稻穗。山蘭種植一年後就輪換生地。

  捕獵 是苗族人的重要副業,每當農閒和民間傳統節日,男子都上山狩獵,平時勞動也帶槍和獵狗。狩獵工具主要是苗族特有的一種自制的毒駑和漢區輸入的火藥粉槍。狩獵有集體圍獵和個體狩獵兩種形式,主要獵物是野鹿、山獵、黃猄等,除肉食自用外,獸皮、獸骨、鹿茸、鹿膠等都人微言輕商品同外來商人換取粉槍、布匹、食鹽、火柴、光洋等日用品。

  採集木棉、木耳、益智、紅白藤、良兔等土特產品,也是苗族重要的副業。

  解放前漫長的年月裡,苗胞賴以生存的主要生產資料――山林,大都掌握在漢族和黎族地主手中,他們種山蘭都要向地主批租。計算山租通常以戶或鉤刀(有勞力的一對夫婦為一把鉤刀)為單位。至於苗胞在山林裡獵獲的野獸,採集的土特產必須賣給山主或山主指定的商人,否則便被強行沒收。在經濟結構上,苗族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進行生產和消費的個體私有小農經濟。不過也有少數擁有較多生產工齡和較強勞動力的人家。

  海南苗族村寨實行“山甲”制度。通常由群眾推選年紀較大,群眾信賴,德高望重,有些文化和社會經驗的人充任山甲。山甲在苗族內部負責處理一切大小事情,每年2月砍山之前,由山甲擊鼓召集村中老人開會,商議村眾共同遵守的條約。重大的糾紛案件,也由山甲作出裁判。山甲對內維持,處理公共事務;對外代表全村處理對外糾紛爭執事宜。

  “山甲”原是苗族的社會首領,但統治階級為了加強對苗族統治,委派一些山甲為頭家、團董、哨官,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又任為鄉保甲長等職。這樣山甲就變為地方政權人物,具有雙重身份。有些山甲還和統治階級及漢人互相勾結,憑藉權勢霸佔山林、土地,無故處罰苗人,成為苗族的統治者和剝削者。

苗族"人鬥牛角"比賽:表示對牛尊敬和崇拜

  金秋時節,龍里縣草原鄉中排村苗族同胞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人鬥牛角”比賽。很多城裡人都是第一次見過。帥帥的鬥牛士,打扮得很精神,身穿大紅袍,扭動著腰肢和屁股,雙手手拿長長的黑牛角,在空曠的草地上相互招搖挑逗。鬥牛士機智的躲開,甚至顯示自己水平高超,雙膝跪地,再挑逗,牛角再頂,鬥牛士再躲……

  據說鬥牛士不是因為用牛角刺傷了對方才判輸贏,而是比勇氣,比動作和姿勢的優美,一場“人鬥牛角”的比賽下來,鬥牛士氣喘吁吁,逗得看客們前仰後合,哈哈大笑。

  據寨老說,“人鬥牛角”比賽只是當地苗族同胞農閒時的一種遊戲。它主要是鍛鍊人的體力和肢體的靈活性。鬥牛角就是鬥智力、鬥耐力。鬥牛士高舉手中的黑牛角,表示苗族人對牛的尊敬和崇拜。

  鬥牛士手中緊緊握住的水牛角,都是苗族人家老一輩和這一輩人飼養多年的牲畜,為苗族人家老老小小吃飯立下過“汗馬功勞”。秋收過後農閒的時候,中排村開展“人鬥牛角”比賽,將尊敬和崇拜的牛角拿出來玩遊戲逗樂。是對家牛的懷念,也是民族團結和諧新農村的象徵。


貴州苗族二月二龍抬頭習俗

  農曆二月二,黔東南州很多少數民族都有祭橋的習俗。祭橋分為架橋和敬橋二種。架橋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主家無子。無子的人家架橋目的就是保佑上天送孩子來。二是主家有子。有子的人家就祈求上天保佑孩子除病消災,健康成長。架橋方式也很多。有的人架石橋,有的人架木橋,還有的人興架石凳(俗稱坐橋)。架石橋或木橋的多為求子, ...

聲振山谷的貴州苗族飛歌

  苗族飛歌,苗語稱為"HXak Yangt",是苗族歌曲的一種,流行於貴州臺江、劍河、凱里等一帶。飛歌的音調高亢嘹亮,豪邁奔放、明快,唱時聲振山谷,有強烈的感染力。飛歌,多用在喜慶、迎送等大眾場合,見物即興,現編現唱。歌詞內容以頌揚、感謝、鼓動一類為主,過苗年、划龍舟等節日喜慶活動,一般要唱 ...

貴州苗族蘆笙的傳說

  小夥子口不離笙,姑娘手不離針;不會吹笙的不是苗家的達亨(小夥子),不會繡花的不是苗家的達佩(姑娘)。   蘆笙,黔東苗族方言叫"給"(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製作而成。每把蘆笙六根管,在蘆笙歌中有"蘆笙三節筒,長瓢裡頭空;瓢兜六根杆,吹來 ...

貴州苗族節日

  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一跋都過春節,有的苗族過年時要用糯米飯喂牛,並將紅紙貼於牛角上,趕到水井邊給牛“照鏡子”。此外,還過清明節、端午節、七月半、趕秋節、八月十五、吃新節等節日。篙明等地部分苗族七月立秋和八月十五要舉行熱鬧的鬥牛。每年正月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青 ...

苗族的娛樂活動——跳花節

  跳花節   “四月八”跳花節是苗族的傳統節日,每逢農曆四月初八,苗家人民都會歡聚一堂載歌載舞地慶賀。起初是為了慶賀牛的生辰,因為牛是苗族的準圖騰。隨著歷史的演進,四月八增添了紀念苗族英雄亞宜的內容,成了具有祭祖、聯歡、緬懷英烈等多種意義的盛大節日。如今,“四月八”跳花節已成為集民俗、音樂、舞蹈、服飾等多項 ...

看透了生活得明白,知道快樂才是最重要的生肖

  活得久了,很多人就會發現自己這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在拼搏。難道是為了事業?為了功名?其實這種想法都可以印證這些人並沒有看透人生。其實人活一世,最主要的就是快樂。那麼讓我們來看看十二生肖中都有哪些人看透了人生,知道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吧!      屬牛:不再倔強   也許屬牛的人年輕的時候還有一股倔強的心裡,他 ...

自律的生活方法

  1、早起,早起一個小時,能讓你的一天都不一樣,這一個小時你可以健身,可以好好的吃一頓早餐,搭配好衣物,神清氣爽的走出家門。無形中你就多了一個小時可以利用,而你今天一整天都會覺得很從容。   2、運動,運動簡直太重要了,可以讓你有一個好的身體,精氣神也非常足,意志力增強,心情變好,而這一切又會促使你有更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