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赫哲人的樹葬習俗

赫哲人的樹葬習俗

  各種葬俗,無論是樹葬、獸葬、水葬、火葬、天葬,還是土葬,都有著獨特的民族印記。喪葬的習俗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原始思維,祖先崇拜和靈魂崇拜,是他們喪葬文化的歷史積澱。

  早年,赫哲族人死後,有樹葬的習俗。據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書記載:“赫哲人以為人死是人的靈魂被妖魔鬼使所攝去,倘使請通神鬼的薩滿把靈魂找回來,人即能復活。他們最有名的《一新薩滿》故事,完全是敘述薩滿找魂還陽的神話。”

  過去赫哲人上山打獵死在山中時,其餘的獵人會砍一段大樹幹,先將它剖開,挖成槽形,將屍體放進其中,上面覆蓋另一半,然後用樹皮扎住,掛在樹上。後來利用鄰近的四棵樹,上面架上兩棵樹幹,在上面再擱樹枝鋪成一樹臺,離地約3米,將放屍體的槽形棺木抬到樹臺上。等過兩三年屍體腐化後,死者的家屬進山揀骨,放進鹿皮口袋中,揹回村裡再重新安葬。小孩死後,赫哲人用樺樹皮包紮屍體,放在樹杈上。他們認為孩子的靈魂小,埋在地下怕靈魂出不來,影響生育。這種樹葬習俗,是亞洲北部一些遊獵民族通常採用的喪葬形式,也是中國東北地區地處山林、面向江河的漁獵民族一種特殊風俗型別。

珞巴樹葬習俗

  樹葬是珞巴人獨有的一種喪葬方式,死者被捆成胎兒狀裝於藤筐中,掛在村莊周圍的樹杈上,上搭草棚防雨遮陽。據說這樣死者的靈魂就可以通往極樂世界,早投生為另外一種精靈。珞巴人將死者頭部用白布遮蓋,戴上一隻木製面具,前面擺滿各種食物和水果。收屍人手持葫蘆部,反著手反覆倒水。喇嘛唸經超度亡靈,並用玉米麵做成七個麵人和七個面虎,置於裝殮死者的藤筐前。家人為死者祭祀三天,每個親朋向死者送一張有22種圖案的路線圖,並說: 經過再三搶救,也沒能救活你。你一人走,別傷心難過。你要選好路,一直走到天堂。你走吧,別傷心。

珞巴族神奇的樹葬習俗

  珞巴族家庭特別重視為死者治喪,力圖以此慰藉亡靈,並表達對其哀悼懷念之情。珞巴族多采用土葬和樹葬,禮俗相當複雜,禁忌繁多,以示盡了孝道。

  病人去世後,通常由背屍人來料理。將死者頭朝外,以示他已經 走 了。人死後,忌說死字,一般稱 走了 、 老了 、 去世了 ,或稱 沒有了 。在給去世者洗澡時,洗澡水中一般用艾葉和桂樹葉,從頭往下洗。壽衣不用皮毛和綢緞,怕來生變為獸類。

  褲的件數,忌單喜雙,多是2件上衣,4條褲裙,都要以棉布為主。入墓時,要解開死者身上的繩帶,拉直其身體置於坑內,頭朝西,陪葬品全是他生前所用過的東西,如弓箭、裝飾品、用具等。墓地周圍架木籬笆,上蓋草棚,並將獵人獵獲的獸角等置於棚內,每天早晚各送一次飯酒,一般送7天,也有送一個月的。每晚燒堆篝火。

  樹葬即時稱天葬。屍體處理和土葬相同,不能裸露皮肉。將胎兒狀的屍體置於他曾經用過的藤筐裡,根據死者遺願懸於村頭的樹杈上。上搭草棚,遮雨防曬。珞巴人講,世上萬事萬物都是有精靈的,人雖死了,屍體腐爛了,變成了蟲子,但靈魂卻去了 極樂世界 ,變成了另一種有精靈的東西,比如懸葬,使他們早投生,快投生,變為富人和好人。

  幾種葬法的背屍人一般由親屬充當。父母死由兒子料理背送,妻死夫送,如果家無合適的人則由親朋背送,或請人或按死者彌留時指定的人背屍。送屍人與死者屬相相同、相剋和年齡相同的人不準背屍,如無他人,必須由以上人員背屍,那麼,只好將背屍者的右臉抹白、左臉塗黑,掛上女人的項鍊,右邊褲腿捲到大腿外,左腿不卷,才準背屍。發喪要請人殺雞打卦、選擇吉日。 下葬那天,全村停止勞動一天,前來送葬、勸慰。背屍的方式是背靠背,背屍人手持一把刺條,邊走邊撲打,以免鬼怪跟隨。葬後一個月,嫁出的女兒和分家的兒子及親戚攜帶酒、肉和雞到死者家裡慰藉。一年後,死者離家的子女趕一頭牛,死者家中出2頭牛,村裡每戶攜帶白酒、甜酒各一葫蘆,村人共飲共食。牛角送到墳頭上,以示哀悼。

  父母長輩死後,子女一年內不戴耳環和其他裝飾品,不能結婚,妻子一年內不能剪髮,額前系一條紅線,頭上不準插花,也不能改嫁。

  背屍人返回後,主人在門口燒一堆火,一把樹 枝蘸上一些玉米粉和白酒,在火上烤一會兒,在背屍人身上撲打三次,接著背屍人洗臉、洗手,進屋後只准坐在死者的睡處,手不得撫摸極受寵愛的灶腳石,因它是灶神的化身,晚上只准睡在死者的睡處。三天內不得講 少 、 無 、 死 話語。第三天背屍人可以和家人一樣自由活動了。

  背屍人背屍後的第三天和第10天要下河洗澡,第15天后方能上山狩獵。在一年以內背屍人不能吃土豆、豌豆、核桃、桃、蘿蔔和牲畜的蹄子。吃飯時,背屍人要先禱告,請死者的靈魂進膳。在一年之內,背屍人不能走大路,要走小道,路遇行人要讓路迴避,不能笑,不能看別人的臉。總之人們對背屍人是忌諱的,認為低賤,不吉利,有陰鬼附身。因此,處處躲避、嫌棄他,冷眼待之。所以,一般人是不願背屍的。


黑龍江民族風情:哲人的抓鼓

  抓鼓是赫哲人跳宗教祭祀舞薩滿時所用的伴奏樂器,流行於黑龍江省同江縣街津口、八岔和饒河縣四排等赫哲族人民居住地區及東北的達斡爾、鄂倫春和滿等族居住地區。   抓鼓鼓框高5釐米,採用樺木板條彎成鴨蛋形。單面蒙以鹿皮或犴皮,鼓面大小各不相同,一般長徑為 60釐米左右。鼓框以交叉成十字形或米字形的皮條繃緊,有的鼓 ...

古代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我國端午節習俗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端午節習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 ...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髮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製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 ...

中秋節習俗---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 ...

中秋節習俗---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 ...

中秋節習俗---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