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西來的意思是騎馬向西走,比喻長途跋涉。出自岑參《磧中作》“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選取沙漠行軍途中野營生活的一個剪影,以雄健的筆觸,描述了馳騁塞外,隨止隨歇的軍旅生活。融匯了作者初赴邊塞的新奇之感和遠離家鄉的思親之情。在對大漠的荒涼和行軍的艱苦所作的描繪中,也顯現出一種從軍豪情。
走馬西來又指一個生肖,這個生肖是雞。屬雞人精打細算,力求收支平衡。屬雞人對錢箱看得很嚴,對所有要辦理的事都計算得極精細,也十分珍惜屬雞人的時間。
走馬西來的意思是騎馬向西走,比喻長途跋涉。出自岑參《磧中作》“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選取沙漠行軍途中野營生活的一個剪影,以雄健的筆觸,描述了馳騁塞外,隨止隨歇的軍旅生活。融匯了作者初赴邊塞的新奇之感和遠離家鄉的思親之情。在對大漠的荒涼和行軍的艱苦所作的描繪中,也顯現出一種從軍豪情。
走馬西來又指一個生肖,這個生肖是雞。屬雞人精打細算,力求收支平衡。屬雞人對錢箱看得很嚴,對所有要辦理的事都計算得極精細,也十分珍惜屬雞人的時間。
麥西來甫,維吾爾語中意為“集會”、“聚會”,是維吾爾族人民集取樂、品行教育、聚餐為一體的民間娛樂活動。按舊俗,麥西來甫一般都在農閒時舉辦。同村或同街的男女老少都可參加。在主持人的示意下,來賓首先享用豐盛的瓜果飯食,然後便開始歌舞與遊戲活動。
柯克麥西來甫又稱瑪依薩麥西來甫,俗稱為青苗麥西來甫。柯克,意為青藍色。瑪依薩,意為青苗,實則都是青苗的意思。秋收結束了,嚴冬來臨,生活在廣大農村或半農半牧地區的維吾爾族群眾,經常常舉辦柯克麥西來甫。開始是由最先發起者,將一些麥種分種在兩隻花瓷碗裡(或葫蘆裡),待長出幼苗準備邀請親朋參加柯克麥西來甫時,用一棍紅綢條輕輕地束住青苗,用紅紙剪一對公雞、母雞面對面地插在麥苗中間,用苞米花去掉苞米皮插在野刺上,圍在麥苗周圍,象徵白雪皚皚。將麥苗盤放在一個大盤中間,周圍擺上葡萄乾、杏乾等9個乾果盤,整個盤子用薄綢頭巾罩住。一切準備就緒後,便邀請本村及附近的親朋好友參加柯克麥西來甫。麥西來甫的東道主一般來說要宰羊待客,也可以量力而為地為客人準備飯食。在哈密的天山、西山等地的偏僻山區的柯克麥西來甫上;有時還用葫蘆盛酒供客人飲用,甚至長者也不例外。
夜幕降臨,男女青年、老人小孩,穿著新衣服,紛紛來到主人家,開始時,由民間藝人手持哈密艾介克奏起木卡姆序曲(散板序曲),由2—3人合唱散板序曲1—2段後,手鼓開始有節奏地打起來,笛子、哈密熱瓦甫等樂器響起,參加者齊聲高唱哈密木卡姆中的歌曲,此時主人起立手託盛有青苗及乾果的托盤,邊舞邊唱。
東道主唱完之後,將托盤雙手敬給選中的人,他就變成了下次辦柯克麥西來甫的東道主了。接盤者躬身行禮,大家高喊“巴力卡拉”表示謝謝,然後東道主和接盤者再次向大家撫胸施禮,邀請大家跳舞;圓圈裡同時出現4位(或2位)舞者,各自手持手絹花點請被邀請的人(一般是男請女,或女請男),當被邀請者起身跳起來後,鼓聲、樂聲便格外響亮,助興者不時高呼“卡依納”(加油的意思)”。這時舞者越來越多,自由地形成了一組組、一對對,戀人們互表愛慕之情,摯友們暢敘往日友誼,積怨者重歸於好,誤解者重結友誼,歡聲笑語、熱烈歡騰的氣氛一直延續至半夜,最後跳起詼諧風趣的“那孜爾庫姆”舞蹈。
柯克麥西來甫上的舞蹈動作具有獨特的哈密地方風格,節奏緩慢、步伐穩重、腳步動作多見於踏步。最常見的步伐是走兩步,起步腳踮兩次腳,節奏加快時,走四步,起步腳第五步踮地,同時身體微微顛動。
哈密柯克麥西來甫就這樣一戶戶傳遞舉行下去,一直到春播前,最後一戶東道主將青苗獻給明年冬天的第一位東道主。
哈密柯克麥西來甫體現了當地的生活習俗及風土人情,作為哈密市、伊吾縣農村的一種習俗,散發著濃郁的東疆維吾爾族的鄉土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