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運城民間婚俗抹紅和抹黑

運城民間婚俗抹紅和抹黑

  在運城流行著一種奇特的風俗,那就是兒子結婚時,要給父母抹紅和抹黑。在兒子生下小孩以後,也要給小孩的爺爺、奶奶抹紅或者抹黑。這種抹紅或者抹黑,帶有一種喜慶色彩。

  一般抹紅或抹黑時,都由同輩人去完成,而不是由下輩、晚輩去給抹。同輩人抹時,男子給男子的同輩抹,女子給女子的同輩抹。

  這種紅的或者是黑的顏色,一般都比較隨意。比如黑色,常常是用手在黑煙燻成的黑鍋底上抹一把,為了避免被抹者馬上洗掉,還常常要在手上沾些油,在黑鍋底抹一把,再給同輩的臉上抹上去。

  這種抹,常常是對方不太防備的時候進行的。比方說,張大爺的兒子結婚,李大叔前來賀喜,李大叔對張大爺說:“大哥,添喜了,你們家添人進口,喜事喜事。”就在說話中間,李大叔已經伸出帶著黑的摻了油汙的手,給張大爺抹了上去,趁張大爺不防備時已經完成了任務。

  無論是抹紅和抹黑,都有著開玩笑、添彩、增加喜慶的意味。這種民情風俗,也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運城民間婚俗出嫁

  定婚以後,如果男女雙方都已到當地認可的結婚年齡,男方家長便設筵邀請女方家長和媒人,一塊選定迎娶的日子,早先一般要事先請陰陽先生看黃道吉日。由於民間認為迎娶之期關係列男女雙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雙方家長往來磋商,往往從定親到成婚要遷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長時間。 迎娶的日子最後選定以後,男方要正式寫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帶稱為“通書”,晉南等地則稱為“送好日”、“下知帖”。這一程式相當於“六禮”中的“請期”。呂梁一些地方,到此時才正式送財禮給女方。以前定婚行聘,為“小送”;現在臨娶“納幣”,為“大送”。

  山西大多數地區在迎娶前幾天或頭一天,也有的在迎娶當天早上,男方要打發人往女方送釵釧首飾、衣裝、酒肉等禮物。這一儀式叫做“催妝”,意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準備。太谷等地把“催妝”稱為“餉飧(sun孫);壽陽一帶稱為“送嫁妝”,同時把女方陪送的妝奩叫做“陪隨”。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帶,男方要送麵粉和肉給女家,麵粉叫做“離娘面”,肉叫做“離娘肉”。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兒的妝奩送往男家,稱為“送嫁妝”。嫁妝舊時一般為桌椅箱櫃、衣服被褥及梳妝用具,都要貼上大紅喜字或紮上紅布。忻州、雁北等地講究在嫁妝中的面盆裡放核桃和棗,然後用大紅剪紙蓋上;晉南襄汾一帶則講究在枕頭裡裝上筷子、核桃,鞋裡放上麩子,被子四角縫上棗和花生。這些習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貴子,兒女雙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緣。

  收到妝奩後,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禮物。太原一帶,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豬頭和蒸卷,稱為“上頭盒”。

  出嫁前夕,女家還要給女兒“上頭”和“開臉”。“上頭”,即改變頭髮式樣,把辮子盤成髮髻。“開臉”又叫“開面”,其實是新娘進行美容修面,並以此表示少女時代的結束。一般是請一個“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兒女雙全的年長婦女,由她用細絲線絞去姑娘臉上的汗毛,並修細眉毛,剪齊鬢角。“上頭”,“開臉”之後,女方要宴請本族尊長和鄰里鄉親,同時款待即將出嫁的女兒。民間認為,女兒一上頭,就是人家的人了,孃家須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豐盛,女兒也被安頓在筵席的首位。尊長、鄰里除對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賀外,還要囑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處理好妯娌、姑嫂關係的道理。

  晉南一帶,在女兒出嫁前夕還有“踩花堂”的習俗。一般是由女方派兩名能言善辯的婦女,打著喜字燈籠,提著小箱子,抱著個瓷娃娃,在夜裡二、三更天到男方家中去。進了新房後,女婿取出箱子裡的鏡子照照臉,意為新郎、新娘見面;來人在瓷娃娃兩腿之間灑點水,意為貴子灑尿。然後,男方再給來人些喜錢,並把她們恭恭敬敬地送走。

運城民間婚俗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婚姻,是人生禮儀中的又一大禮。它構成兩性共同生活的社會關係,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生活內容。這一禮儀的重要意義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所說的那樣:“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 作為社會生活方式的婚姻禮儀必然帶有那一社會的深深烙印;而當社會發生變革時,其影響也必然反映到婚姻禮儀上來。社會的進步,必然導致婚姻禮儀的進步。值得注意的是,婚姻禮儀作為一種世代相傳的文化現象,在演進過程中具有相當的傳承性和穩定性。好的合情合理的婚姻禮儀,會受到人們廣泛的承認而歷久不衰;一些惡風陋俗也會憑藉舊的社會殘餘勢力因襲衍留下來。

  自古以來,山西和全國各地一樣,婚姻禮儀都遵循著周代即已確立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六種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儀式和禮節。隨著社會的發展,“六禮”的程式不斷得到簡化。儘管山西各地區之間的婚俗不盡相同,但其總的演進趨勢都是由繁到簡。


運城民間婚俗洞房

  拜堂完畢後,新郎、新娘在眾人簇擁下進入洞房。晉中、晉南等地,要在洞房門前或門檻上事先放一馬鞍,等新娘前腳剛跨過去,便立即將馬鞍抽去。 洞房內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還要在門口貼喜聯,窗戶貼大紅雙喜字,屋內點大紅花燭。忻州等地,洞房門頭還要掛一個麵塑兔子。沁縣一帶,洞房裡擺著鬥,鬥內裝有五穀,銅鏡等鎮物,用於 ...

運城民間婚俗定婚

  經過議婚階段,男女兩家對婚事都持肯定意見,便可正式定婚,即“許親”、“定親”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鄭重地送去聘禮,數量多少,一般因時因地,視家境貧富而定。這一程式相當於“六禮”中“納吉”的後一部分內容和“納徵”,雁北一帶稱之為“下茶”,晉南一帶則稱之為“過大禮”。 男女雙方訂婚,一般選擇夏曆三、六、九等吉日, ...

運城民間婚俗婚禮

  迎娶隊伍回到男家以後,鼓樂大作,鞭炮連聲,男方親友、鄰里一擁而出,迎接新娘。晉東南沁縣一帶,新娘花轎講究落在一床紅被上,新娘索取“下轎錢”後,由一“全福人”相攙,踩著紅氈進門。婆婆隨後用笤帚在轎內象徵性地掃三下,並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這叫“掃轎土”,大約是和“不帶孃家土”的習俗針鋒相對,你 ...

運城民間婚俗拜堂

  新郎、新娘進門後,接著就要“拜堂”,又稱“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門前,設一張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桌後方懸掛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後,由兩位男賓唱導,行三跪九叩禮,參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後女東男西,行夫妻對拜禮。雁北大同一帶,拜堂時新郎拜,新娘卻不拜,與常俗殊為不同。 ...

運城民間婚俗議婚

  議婚,又稱“議親”,是商議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階段,舊時包括“求婚”、“過帖”、“相親”等幾道程式,到準備定婚為止。在這一過程中,往往是由男女雙方父母根據對方的門第、家境及品貌等條件決定婚事成否,男女當事人是沒有多大發言權的。 “無媒不成婚”,議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長委託媒人或託靠親友、鄰里前往女方家中求 ...

運城婚俗抹黑

   在運城地區的運城市、永濟縣、芮城縣等地,流行著一種奇特的風俗,那就是兒子結婚時,要給父母抹紅和抹黑。在兒子生下小孩以後,也要給小孩的爺爺、奶奶抹紅或者抹黑。這種抹紅或者抹黑,帶有一種喜慶色彩。   一般抹紅或抹黑時,都由同輩人去完成,而不是由下輩、晚輩去給抹。同輩人抹時,男子給男子的同輩抹,女子給女子的 ...

運城婚俗-抹黑

  抹黑與抹紅   在運城地區的運城市、永濟縣、芮城縣等地,流行著一種奇特的風俗,那就是兒子結婚時,要給父母抹紅和抹黑。在兒子生下小孩以後,也要給小孩的爺爺、奶奶抹紅或者抹黑。這種抹紅或者抹黑,帶有一種喜慶色彩。   一般抹紅或抹黑時,都由同輩人去完成,而不是由下輩、晚輩去給抹。同輩人抹時,男子給男子的同輩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