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過猶不及出自哪部著作

過猶不及出自哪部著作

  過猶不及出自《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過猶不及是一個漢語成語,過:過分。猶:像,如同,猶如。不及:達不到。意思是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出自《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過猶不及的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強調言行應恰如其分。

  典故: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既來之則安之出自哪部著作

  1、既來之,則安之出處於《論語·季氏》,最初的原意是既然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原意的既來之,則安之表達的意思和我們現在想表達的意思有很大的出入,可以說這些文字都被我們曲解成另一個意思了。

  2、現在我們用“既來之,則安之”表達的意思是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就要坦然地面對,我們越是逃避的事情,它就越會出現,還不如順其自然心平氣和的去面對。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出自哪部著作

  1、此話出處西漢·戴聖《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2、《禮運》,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中國典章制度書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根據鄭玄的話,認為“名《禮運》者,以其記五帝、三王相變易,陰陰轉旋之道”。《禮運》實際上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歷史觀點,尤其是書中的“大同”思想,對歷代政治家,改革家都有深刻的影響。康有為為《禮運》作注,在註解中發揮了他有關變法維新的政治主張。按古代說法即認為《禮記·禮運》篇的“大同”之說是受墨家或道家的影響。


成語刻舟求劍是出自著作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記述的一則寓言,說的是楚國有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記號,說:“這是我把劍掉下的地方。”當舟停駛時,他才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   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後引伸成不懂變通、墨守成規之意。   刻舟求劍: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 ...

朝三暮四出自著作

  朝三暮四出自源於莊周《莊子·齊物論》。朝三暮四是一個成語,源於莊周《莊子·齊物論》的成語典故,原比喻聰明的人善於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情,後來比喻反覆無常。   原文:宋有狙(jū)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慾。俄而匱焉,將限狙之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 ...

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出自著作

  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出自漢李陵《答蘇武書》,意思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瞭解,最可貴的在於心靈上的溝通。   《答蘇武書》是一篇創作於西漢時期的散文,始元六年(前81),蘇武得歸,修書勸李陵歸漢,李陵以此書作答。這封信的主旨是為自己的投降行為解脫。信中戰鬥場面寫得極有聲色,顯然是要說明,當時因為雙方兵力懸殊,己方將 ...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出自著作

  1、此話出處西漢·戴聖《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2、《禮運》,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中國典章制度書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根據鄭玄的話,認為“名《禮運》者,以其記五帝、三王相變易,陰 ...

三省吾身出自著作

  三省吾身出自《論語》這部著作。出自《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包括16章。   原文如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 ...

既來之則安之出自著作

  既來之則安之出自於《論語·季氏》。解釋:既:已經;來之:使之來;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裡安下心來。既然事情已經這樣了,抱怨、罵街、歇斯底里沒有用,不如靜下心把這手爛牌打得不要太慘吧。全文是:“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用 ...

南橘北枳這則典故出自著作

  成語“南橘北枳”出自著作《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原文為《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國,卻被楚王羞辱“齊人固善盜”,晏子機智反擊:“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意思是淮南的橘樹移植到淮河以北就變為枳樹。比喻同一種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