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達斡爾人的喪葬

達斡爾人的喪葬

  新疆的達斡爾人主要集中在塔城縣的一些鄉村,人口只有4300多人(1982年),是我區人口較少的民族。

  他們的人口雖然少,但沿襲下來的喪葬習俗卻十分講究。他們對老人去世後的安葬十分隆重。若老人去世時,先由一位長者為他更換衣服、剃頭、剪指甲。、洗臉,然後裝入棺材。並將死者生前用過的碗、筷、煙具、鍋、小刀和米、面等東西,要用線網包起來裝入棺內的左邊;把銀箔紙剪成牙形,貼在棺內的右邊,用來象徵日月。另外還要在死者的一隻手中放些瓜子,另一隻手中放槳。到晚上在靈前放些點心上供,並要點一盞燈。在出擯之前,每天都要守靈上供、燒紙,兒子們要睡在地上守靈,表達孝心。

  在出擯前要舉行祭靈儀式,在靈前要擺上親友們送來的祭品,並要有人念祭文,頌揚死者的一生。同時在靈前要套一輛馬車或牛車,用繩子和棺材連起來,表示死者將坐這輛車去天堂。祭完後把套車的牲畜殺掉。

  在埋葬時先由長子培一兩鍬土,接著大家動手埋。堆成墳頭後,要將死者生前所喜愛的東西和常用的衣物在墳前燒掉,同時再燒些金、銀箔紙。埋葬結束後,要用馬肉招待親友。

  死者埋葬後,要進行服孝。一般對長者服孝二至三個月,五代以內的侄孫戴孝1個月,五代以外的不戴孝也可以,妻子給丈夫要服孝3年,並不準參加娛樂活動和改嫁。

  孝期滿後,要在墳前殺豬供祭,以結束孝期。目前,達斡爾人的葬禮已從簡,城市裡的達、斡爾人還實行了火葬。

達斡爾人的"剪春"風俗

  音河睜開水靈靈的眼睛,山林和草野綻綠,大興安嶺下的達斡爾人就開始歡歡樂樂地剪春了。剪春就是用刀或剪採摘柳蒿芽,人們在曠野裡靈快地翻動雙手,猶如裁春光、剪春色。

  其實柳蒿芽是一種草本山野菜,大興安嶺上下、音河兩岸隨處可見,綠色盈盈,清香縷縷。清嘉慶年間的達斡爾傑出詩人敖拉昌興,晚年歸隱山林,溪上搭橋,常與人結伴去採柳蒿芽。他曾吟道:大地遍佈金色光,積雪消融柳蒿香。高山峻嶺雀慄飛,剪春鬧春笑聲揚。看來那個時候達斡爾人就有剪春的習俗了,人們在春光裡欣賞風景享受自然之味,是很快活的。

  如今時代變了,物質生活豐富,柳蒿芽這種野生的綠色食品當然成為飲食時尚,備受人們青睞。剪春的日子裡,達斡爾人特別是那些大姑娘小媳婦,都要穿上鮮豔的民族服裝,挎筐背袋,結夥成幫地奔向野外採摘柳蒿芽,有說有笑,滿面春風,像過節一樣歡快。這被達斡爾人稱為“坤必勒”的柳蒿芽,忽疏忽密,傲然挺立,勃勃生長。其枝莖柔嫩,或微紅或染紫或透青,煞是好看;而葉子小巧稠密,水靈靈地鮮活,脆生生地嫩綠,抓一把滿手飄香。密林中,綠茵間,人影閃動,刀剪聲聲,割莖、剪葉、削尖,靈巧的雙手麻利地忙活著,別有情趣。手忙,嘴也閒不著。有的講笑話,有的對歌,歡聲笑語流來淌去。達斡爾族作家滿都呼告訴我,食用柳蒿芽對肝脾胃腸都有好處,能理氣、活血、去火呢。簡直神了。

  筐滿了,袋鼓了,男男女女不約而同地走到一起,跳起無伴奏的野外“魯日該勒”舞蹈,表現剪春的快樂。這舞蹈全是滑步、踏步,雙雙對對在“哲嘿哲—哲嘿哲”、“德呼—德呼”的呼叫聲互擊手掌,伴隨節奏向前,顯得活潑熱情,又粗獷豪放。當跳到高潮時,那些相戀的姑娘小夥便悄悄地走了,到山林或者河邊的樹叢中談情說愛。滿都呼指指遠處的青山綠水對我說:“那裡春天的故事很甜蜜。”

  採回來柳蒿芽後,先用開水焯一下,再擠出苦味,便可做菜了。做法很多:清炒、肉燉、醬燒、豆熘、熬湯、涼拌……我是在滿都呼的叔叔家吃這頓春菜的。這柳蒿芽不管怎麼做,都滑潤不澀,清爽不膩,厚稠不粘,吃一口滿嘴山野韻味,鮮亮生香,沒多一會兒就吃出頭上的汗水。滿都呼與我就著春菜和手把肉下酒,痛快淋漓,心湧春潮了。滿都呼的叔叔說,這時候敖包樹下該有人唱剪春民謠了,咱們去聽聽吧。他告訴我們,剪春這天唱民謠還抓綠,希望從春天起大家所有的日子都有聲有色。我們剛走出大門,那歌聲就傳了過來:採春採春滿手春,品春品春滿心春,唱春唱春滿臉春,追春追春滿眼春。

達斡爾人的“哈尼卡”和過家家

  達斡爾族的孩子們玩“過家家”,他們的玩法非常有特點。

  孩子們都喜歡玩“過家家”,尤其是女孩子,但各民族的玩法不同。

  娃娃有布縫的,有泥捏的,有紙做的,形態色彩各異。“過家家”大體有兩種玩法,一種孩子自己當父母,與玩具娃娃組成一個家,這種玩法有一個娃娃就能玩;另一種玩法用幾個玩具娃娃組成家庭,玩的孩子是總導演。達斡爾族女孩子玩“過家家”多是後一種。

  達斡爾族女孩玩“過家家”,用紙做房子,房子裡面用紙做炕,樺樹皮做的小搖車,最有趣的是“哈尼卡”—紙做的玩具娃娃。大個的當長輩,小的當子孫。孩子們一邊擺放著紙做的娃娃,一邊講著假設的生活情景。“過家家”不但增長孩子的生活知識,而且培養她們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是一種對兒童十分有益的民間遊戲。


達斡爾的糠燈

  在家用電器不斷湧入達斡爾族村落的今天,糠燈早已絕跡,中、青年人甚至不知道這個名詞,只有年近古稀的老人還記得它,極少的百年老屋的房柁上還留著插糠燈的洞眼,但是歷史上,糠燈曾照亮千家萬戶,伴著達斡爾族人民渡過漫長的歲月。有位達斡爾族老人告訴我一條謎語,是他小時候長輩說給他聽讓他猜的,“霞了可可霞勒俄塔可拉貝” ...

黃石市大冶喪葬禮俗

  本地老者去世,俗曰“老了”,喪事則稱“白喜事”,喪葬的舊規很多,家人斷氣時要紙錢,入殮前要給死人洗澡,但只能洗三下,名曰“抹三把”,人死後至出葬前,由親人輪換看守,時刻不準離人。靈柩停放期間,請道士做齋,和尚唸經,做一天半齋的叫“隔夜起”,當日起散的叫“對靈敲”,出殯時高潮,鳴鑼開道,吹吹打打,燃放鞭炮, ...

穿青喪葬習俗

  古時候穿青人的老人過世,有草鞋薦亡、竹棍報喪、買水浴屍、墊雞鳴枕、火把送葬、鵲窩掩井、拔牙等七種習俗。就拿其中的買水浴屍為例,即老人逝世後,由孝子帶上香、紙和金屬幣到井邊或河邊買水。到時邊燒香、紙邊哭死者,然後將金屬幣投於井中或河中,再從井裡或河裡取一桶水帶回家,先舀一碗放在神龕上,餘用給死者洗身,孝子還 ...

達斡爾心中柳蒿芽的位置

  柳蒿芽在一般人的眼裡可能就只是一種普通的植物,可以拿來食用,有食療的作用,僅此而已。但是在達斡爾族人民的心中柳蒿芽擁有著不一樣的地位。經過歷史的發展甚至在達斡爾族文化都留有一席之地,在我國民族文化裡是個特殊的存在。   柳蒿芽,達斡爾語稱“昆米樂”,是達斡爾人從小酷愛食用的野菜。一提起柳蒿芽,使人很自然地 ...

甘比亞喪葬習俗

  當一個人在村裡發現有人死亡時,就發出尖嘯聲,引起村裡其他人的警覺。村裡的老人為死者安排喪事,捎信給親屬和朋友,屍體被洗乾淨,用一塊潔白的布包住,再用一領草蓆捲起來,或者直接放進棺材,然後把屍體送到清真寺以便為死者祈禱,或者讓屍體停放在庭院裡直到埋葬那天。葬禮一般在下午或者晚禱後舉行。婦女與死者家屬留在庭院 ...

愛尼族駭喪葬

  愛尼族()   愛尼族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在西雙版納一帶自稱愛尼。我國的少數民族眾多,愛尼族算是較為神秘的一族。不瞭解愛尼族文化的朋友,見到愛尼族是喪葬習俗可能會被嚇到,因為它與我們平時瞭解到的喪葬有很大的不同。   報喪   報喪是愛尼族的一種子習俗。大凡一死人,都有要向親戚朋友、本寨鄉親報喪,其方法宰 ...

達斡爾族為什麼這麼少

  1、達斡爾人士古代契丹人的後裔,改朝換代後,四處避難,人口基數原本就少;   2、達斡爾族居住在黑龍江一帶,生活環境較差,導致出生率較低;   3、達斡爾族在多次和沙俄的戰爭中,人口銳減,相當一部分達斡爾人民從中國越境走出;   4、達斡爾族人清初時遷移到新疆戍邊,導致了人口的減少;   5、達斡爾族的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