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黃石市大冶人喪葬禮俗

黃石市大冶人喪葬禮俗

  本地老者去世,俗曰“老了”,喪事則稱“白喜事”,喪葬的舊規很多,家人斷氣時要紙錢,入殮前要給死人洗澡,但只能洗三下,名曰“抹三把”,人死後至出葬前,由親人輪換看守,時刻不準離人。靈柩停放期間,請道士做齋,和尚唸經,做一天半齋的叫“隔夜起”,當日起散的叫“對靈敲”,出殯時高潮,鳴鑼開道,吹吹打打,燃放鞭炮,沿途丟紙錢,送殯者多則幾百人,少則幾十人,圍觀者更多。葬後第三天,家裡親人要到墳前跪拜,名曰“上墳”。

  現在都採取火葬,迷信活動基本制止,悼念死者普遍採用送花圈,開追悼會的方法,清明節祭祖之風仍然沿襲,七月半燒包袱的舊風繼續存在。

客家喪葬禮俗

  比起其他禮俗,喪葬之俗來得更為莊嚴肅穆。客家人對於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葬務從厚,禮務從奢,豐其筵席,醉飽靈側,鼓樂奠別等等。一些地方至今舊俗猶存。

  病人臨終之際,便將事先做好的“壽衣”給病人穿上,稱“著壽衣”。過去有“上六下四”之說,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褲子。

  客家風俗重視送終。出門在外的千方百計趕回家,以求在臨終前見最後一面,顯得孝順。人斷氣後,馬上燒轎,焚紙,眷屬、兒女悲哭成叫。是為“送終”。

  報喪:病人斷氣後即刻報喪。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親伯叔家報喪,在門前或附近路口還出訃告。

  擺孝堂:在遺體前掛白布,擺香桌,放靈位牌或遺像。早晚哭靈,登記親友送來的禮物或“代燭”,帳布按序掛在孝堂兩旁。

  落枕:移動遺體,在廳堂地上鋪一白布,將遺體放在上面,頭新瓦,瓦上墊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擇日定時將遺體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親友來弔唁時,喪家女眷在帳內棺旁舉哀。晚上親友參加孝堂守靈,俗稱“陪夜”。

  發喪要擇時,常在早晨。舊時在頭一天要“鬧喪”,通宵達旦,鼓樂喧天。發喪先舉行祭奠,再起柩出殯。講究排場,以顯示兒女孝順。

  安葬:將靈柩放入墓地。墓地選擇講究“風水”。墳墓外觀很似客家人的圍龍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種表現。埋葬後第三天,親屬穿孝衣到墳上哭拜祭奠,燒紙錢,謂“醮三朝”。

  做七:人死後,每逢“七”日,要舉行祭奠,俗稱“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後舉行祭奠,焚化靈屋(紙屋),叫“完七”,以示喪事的結束。以後,週年舉行祭禮,叫開小孝;三年舉行祭禮,叫開大孝。開大孝時,門前、廳堂換上紅聯,一切恢復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後(常為十年),挖開墓穴,將遺骸用炭火烘烤,按人體結構屈肢裝入特製的陶甕內,謂“檢金”,然後重新安葬,這才是永久、真正的墳墓。

  對於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別的喪葬禮俗,如比較注重請僧道打醮唸經,超度亡魂等。

大冶人的“回碗禮”

  貴客臨門,主人一般都要殺雞,煮 雞肉麵條招待,麵條下還臥有幾個白嫩的 “荷包蛋”。

  面對這一碗香噴噴、熱乎乎的肉湯麵,客人胃口頓開。但是,千萬不要吃個碗底朝天,而一定要留下一點兒湯、一二個雞蛋或雞腿作 “回碗”。如果,客人吃完後把空碗放下,那就表示主人小氣,使客人還沒有吃飽,這時主人必須再添一碗來 “賠不是”。當然,不知禮節的客人下次便不受歡迎,傳出去也會被人笑話的。這就是當地流行已久的 “回碗禮”。

  回碗是客人對主人的感謝和回敬。在大冶鄉下還有回請、回拜、回籃等禮,回籃是主人給前來送禮的客人籃子裡放回一點禮物表示客氣。大冶民間交往有禮有節,有來有往,鄉風淳樸自然。但 “回碗禮”一般限於早點或非正式用餐,如果是正餐招待,客人大可不必耽心餓肚子。主人必定用乾淨筷子夾開雞蛋,拽下雞腿肉,執意勸客人多吃,這時客人就不需要 “回碗”了。這種 “回碗禮”在鄂東南農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改變了這一禮俗形式。


臺灣結婚禮俗

  結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禮前天要祭拜祖先,告知有婚事要舉行。   安慶禮:依八字、房屋座向等等,拜母床。   大喜之日   祭祖:男方出門迎娶前,應先祭祖。   迎親: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六的倍數最佳。   燃炮:迎親禮車應於路途中燃放炮竹以示慶賀。   食姊妹桌:新娘出發前要與家人一起吃飯,表示別離 ...

泉州喪葬禮俗

  泉俗服喪,須“禮盡三年”。葬畢七天內,每日均要由女眷於早、午、昏三次奠祭死者之靈,啼哭哀念,早稱“捧茶”,午、昏稱“捧飯”。葬後第三天,舊時有孝男、孝眷和親屬前往墓地探墓,在墓旁“后土”前和墓前分別祭奠。七天後,逢初一、十五,才由女眷哭祭,直至撤奠為止。另外,還有十四日祭,四十九日祭、百日祭等。去世一週年 ...

大冶節日風俗

  春節,正月初一是最隆重的節日,家人無論在何地,離家多遠,大都都要趕回家與親人團聚。早晨開門時,各家各戶要放鞭炮,接著家人團拜,互相祝賀,然後進門向尊老拜年,熟人是面抱拳作揖,恭賀發財。鄰居、朋友家家上門拜年,名曰“拜跑年”。初二拜年與鄰地不同,別的地方禁忌這天到親戚家拜年,但若有新亡人則一定要去,名曰“新 ...

穿青喪葬習俗

  古時候穿青人的老人過世,有草鞋薦亡、竹棍報喪、買水浴屍、墊雞鳴枕、火把送葬、鵲窩掩井、拔牙等七種習俗。就拿其中的買水浴屍為例,即老人逝世後,由孝子帶上香、紙和金屬幣到井邊或河邊買水。到時邊燒香、紙邊哭死者,然後將金屬幣投於井中或河中,再從井裡或河裡取一桶水帶回家,先舀一碗放在神龕上,餘用給死者洗身,孝子還 ...

珠海的喪葬禮俗

  唐宋時期,由於受佛教思想影響,珠海和鄰近地區一樣大多盛行二次葬,即人死後將屍體先行土葬,待皮肉腐敗後,再收骨骸火化,將骨灰盛入一個陶甕,另擇風水寶地安葬。至明朝以來,人們信仰道教,把二次葬火燒屍骨改為全副骨骸盛入魂壇安葬,並一直沿襲下來。   送終   民國時期,人們把喪事稱為“白喜事”,與婚事一樣也十分 ...

甘比亞喪葬習俗

  當一個人在村裡發現有人死亡時,就發出尖嘯聲,引起村裡其他人的警覺。村裡的老人為死者安排喪事,捎信給親屬和朋友,屍體被洗乾淨,用一塊潔白的布包住,再用一領草蓆捲起來,或者直接放進棺材,然後把屍體送到清真寺以便為死者祈禱,或者讓屍體停放在庭院裡直到埋葬那天。葬禮一般在下午或者晚禱後舉行。婦女與死者家屬留在庭院 ...

愛尼族駭喪葬

  愛尼族()   愛尼族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在西雙版納一帶自稱愛尼。我國的少數民族眾多,愛尼族算是較為神秘的一族。不瞭解愛尼族文化的朋友,見到愛尼族是喪葬習俗可能會被嚇到,因為它與我們平時瞭解到的喪葬有很大的不同。   報喪   報喪是愛尼族的一種子習俗。大凡一死人,都有要向親戚朋友、本寨鄉親報喪,其方法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