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生活習俗
鄂溫克族生活習俗
鄂溫克族在飲食習俗方面,由於各地生產條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獵區以獸肉為主食,烹飪方法有煮、烤,主要食品有肉湯、攙米肉粥、做肉乾等、還有用白麵製作 麵包、麵條等,很有特色的飲食是馴鹿奶茶、馴鹿奶油。牧區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奶茶不斷,食用各種奶食品、炸果子、餡餅。農區則以糧食為主食,傳統主食有稷子、養麥、燕麥、大麥等。烹做乾飯、肉粥、刀削麵、發糕、炸糕、炒麵、奶粥等。副食中除了肉、乳以外,還有園田種植的各種蔬菜,飲食內容豐富多樣。
鄂溫克族比較古老的住房是“撮羅子”,呈圓錐形屋架,高3米左右,底部直徑約4米,在外面圍蓋上樺樹皮、獸皮即可住人。頂部留出通煙口。撮羅子搭制方便,至今仍為進山狩獵的鄰溫克人使用。牧區鄂溫克人以住“俄儒格柱”為主,也住土房和板房。布特哈地區鄂溫克族很早就實現定居了,並建有土木結構的住房。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鄂溫克族牧民、獵民都實現了定居,許多人家建起了磚瓦房,住房內部結構和設施也在發生變化。
騎馬和使用大輪車是鄂溫克族的主要傳統交通工具。大輪車適於在山林、草原上使用,用於日常交通。牧區、林區的鄂溫克人還使用四輪車,冬季裡用雪橇拉草、拉木頭等。樺皮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在沿河狩獵、運輸時使用。嫩江流域的鄂溫克人還製作獨木舟、木板船,用於渡江河和從事漁業。敖魯古雅鄂溫克人使用馴鹿作為交通工具。馴鹿體輕、蹄大,善於在密林和沼澤地中行走,素有“林海之舟”的美譽。
鄂溫克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和氏族外婚制。傳統的婚姻習俗,有請媒人求親、訂婚、納彩禮和舉行婚禮的過程。各地鄂溫克人婚禮方式有所不同,但都有送親、迎親、設婚宴、舉行歌舞娛樂活動的內容,具有歡樂、祝福的氣氛。
鄂溫克族一般對死者實行礆棺土葬,舉行送葬儀式。過去也曾有樹葬和火葬的習俗。同一氏族有共同的墓地:對己故長輩、子女要附孝。並在春節、清明節等日子,舉行掃墓、祭奠活動。
薩滿教是鄂溫克族的古老宗教信仰。它以多神崇拜為內容,以一定的祭祀活動為表現形式。“薩滿”是對神職人員、巫師的稱謂,在鄂溫克語中有知曉、通曉的意思。
鄂倫春族生活習俗
鄂倫春族的物質生活極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過去的住所 仙人住 亦是狩獵文化的一種創造。 仙人柱 形同半張開的雨傘,由30多根樹杆塔成,外面夏季覆蓋樺皮,冬季覆蓋獸皮,可很快塔成,可隨時拆卸。 仙人柱 入門正對面的上方和左右兩側,專供人們坐臥,但有嚴格的規定。 仙人柱 中央終日燃燒著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 仙人柱 後面的樹杆上懸掛著盛有神象的樺皮盒子,一般不準婦女接觸。
鄂倫春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實行嚴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員之間,大多親上加親。家庭中男女地位不過分懸殊,唯財產繼承權一般屬於男子。一個家庭兩代人共居的較多,如果人口過多,常常是長子結婚後在父母居處附近另立一 仙人柱 。婦女生育不得在原來的 仙人柱 內,須到遠處設立產房,男人也不得入內接近,滿月後才回家。以往,人死後一般行天葬(即風葬)。下山定居後,一般行土葬。
鄂倫春族婦女絕活是給獵手製作 密塔哈 (狍頭帽子)。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頭顱,去掉骨肉後,保留狍頭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製而成。戴上這種帽子可以誘惑獵物。鄂倫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來自大森林的賜予。
鄂倫春族遷到黑龍江南岸以來,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90年鄂倫春馬隊曾給入侵的沙俄侵略軍以沉重打擊。夏天,河流裡以樺皮船作為交通工具。現在鄂倫春族居住的地區已通了火車、汽車,交通更加方便了。
鄂溫克族喪葬習俗
鄂溫克族一般對死者實行土葬,過去在部分鄂溫克族地區曾有過風葬和火葬的習俗。同一氏族有共同的墓地,但死於雷擊、難產、槍擊的人,不葬入共同的墓地。
阿榮旗查巴奇鄂溫克民族鄉的鄂溫克族在辦喪事時,先給死者穿壽衣,停放在屋中間的一塊木板上,子女親屬為死者守靈,在守靈時還請人吟唱死者生前所做的好事。若死者是70歲以上的人,被認為是成了神,全氏族人們都參加喪葬。埋葬時,陪葬之物男女有別,男人有菸袋、煙荷包、小刀、小鍋、火鐮等,女人有頭巾、菸袋、煙荷包、耳環、鐲子、戒指等。埋葬前,要在死者頭前連續打三次火鐮,以示告別。子女在服孝期內不能喝酒、理髮,不參加娛樂活動和不與人爭吵打架。清明節時,為死者燒紙培土。
牧區鄂溫克族對老人的葬儀很重視。要給死者換上新壽衣,在死者的鋪位上搭一藍布帳篷,頭前供 桌上放熟羊肉、乳食品、果點等,並裝上一袋煙放在死者頭旁。在停靈期間,要通知親屬前來弔唁。裝殮入棺後,用牛車拉棺送葬,兒子要牽牛走在前面。過去請薩滿跳神發葬,信奉喇嘛教後,一般請喇嘛唸經引路送葬。埋葬時,用金銀箔紙做成日、月形,埋進死者頭頂稍前的地方。葬後第三天,要燒紙、燒金銀箔,再請喇嘛在黃紙上寫死者的姓名、日期和祭者 的姓名,在包外朝著埋葬死者方向幾十米處燒掉。之後,將原住蒙古包向前遷移些,在原包址死者的鋪位上放一塊石頭,撒一些稷子,認為這樣對子孫吉利。如住的是土房,也要請喇嘛唸經除汙。此後,每年清明節要燒紙。過去,子女為父母服孝時,要穿白色衣服,孝期3個月。兒子在穿孝的同時,也扎白腰帶。
在陳旗和敖魯古雅鄉的鄂溫克族中,喪葬習俗受到一些東正教的影響,但也仍然保留了傳統的喪葬方式。陳旗的鄂溫克族在為死者停靈時,死者頭向西北,腳向東南,身旁立耶穌像。入殮時,按季節為死者穿衣戴帽,如是女人要戴頭巾,要鋪白布,蒙白布。送葬時由牧師唸經引路。在沒有東正教堂的地方和不信東正教的人家,則請薩滿跳神引路送葬。敖魯古雅鄉的鄂溫克族在為死者入殮時,將其用過的煙盒、杯子、水壺等東西打壞後,放進棺材裡,也有放一耶穌像和四塊點心的。抬出棺材之前,殺一兩隻黑色馴鹿,將馴鹿頭放在日落的方向,意味著馴鹿馱走了死者。送葬途中抬棺者必須休息三次。把死者埋葬後,墳前立一個十字架。送葬的人們在離開墳地前,須繞十字架三週,並在墳旁生煙,人們繞煙三週,認為這樣以後能繼續打到野獸。子女在為父母服孝期內,不刮臉、理髮,長子可以留鬍子。
細數鄂溫克族的生活習慣
“鄂溫克”在鄂溫克語中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雖說鄂溫克族是蒙古族分出來的一部分,但所處壞境不一樣,自然生活習慣也會發生變化。鄂溫克族文化中有哪些特有的生活習慣呢?讓我們來一起看下。
純畜牧業生產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奶茶,不僅以奶茶為飲料,也常把奶茶加工成酸奶和奶製 ...
民族文化:鄂溫克族的待客習俗
俗話說:“來者是客。”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待客之道更為眾所周知。人們對於客人的招待頗為重視。不同的文化,自然有一樣的待客習俗。鄂溫克族文化中的待客之道具體有哪些呢?大家不妨繼續往下看。
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樺皮佔有一定的位置,可稱之為“樺皮文化”。其打獵、捕魚、擠奶用的製品很多都是用樺皮製作的。餐 ...
中華民族:鄂溫克族
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
鄂溫克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文字。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鄂溫克族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 ...
鄂溫克族--簡 介
鄂溫克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陳巴爾虎旗、額爾古納左旗、莫力達瓦旗、阿榮旗、扎蘭屯市和黑龍江省訥河縣等地。多與蒙古、達斡爾、漢、鄂倫春等民族交錯雜居。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 ...
拉祜族喪葬習俗
1.搓獨格。拉祜語意為 墓地 ,是拉祜族喪葬習俗。遊獵時期的拉祜族,無喪葬活動,也無墓地。據清康熙楚雄心志卷一我: 保從一遇有死者不殮不菲,停屍而去。另擇居焉一。 十八世紀逐漸定居以看,一些地方出現墓地和省萍形式。凡是行土葬的山寨,一般有一片公共山地為墓地。只交是屬於正常死亡的措內成員,不分宗族、信仰、華 ...
裕固族飲食習俗
裕固族飲食習俗
居住在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裕固族,牧業是其主要的生產方式,飲食習俗一般是三茶一飯或兩茶一飯。早晨起床後,牧人們將熬好的茶水(或清水)舀一勺,撒在帳篷周圍,然後開始喝茶;吃過早茶,就出去放牧;中午吃炒麵或燙麵烙餅,喝午茶;下午再喝一次酥油茶;晚上,一切活路都幹完後,一家人才在一起做米飯或麵 ...
苗族生活習俗
四川南部和西南部苗族自稱蒙,川東南苗族自稱仡熊,漢文史書稱紅苗、白苗、 青苗、花苗等。四川約有五十三萬餘人。主要居住在宜賓地區、瀘州州市、黔江地 區,尤以古藺、敘永、興文、珙縣、筠連、彭水、黔江、秀山、酉陽等縣最集中。 涪陵地區、樂山市、攀枝花市、重慶市、涼山州也有一些苗族成大雜居、小聚居分 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