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鄂爾多斯蒙古族舞蹈

鄂爾多斯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鄂爾多斯是舉世矚目的民族藝術之鄉,這裡的舞蹈以它獨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魅力,躋身於偉大祖國的民族舞蹈藝術之林。

  鄂爾多斯民間舞蹈反映了歷史文化、民族團結、生產生活和愛情故事,它深深地植根於鄂爾多斯古老的文化和當今沸騰的牧民生活沃土之中。《筷子舞》雄健有力,節奏強烈,民族特色濃郁,給人以明快、歡樂的氣氛。它由四男四女集體舞蹈,間有獨舞。男的右手持筷子一把,女的雙手各拿筷子 一把,以筷子擊打肩、手、腰、腿、腳等部位,有時打地,邊打邊舞,時而旋轉,時而跪下,兩肩和腰隨之相應扭動。此外,細膩柔美的《盅碗舞》、節奏歡快的《碟子舞》、飽蘸激情的《鄂爾多斯舞》都以優美的舞姿、動聽的音樂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純樸熱情、剽悍勇敢的性格和熱愛生活的美好追求。“察瑪”,是蒙古族喇嘛寺廟中的宗教舞蹈。跳舞者頭戴假面具,在古樸典雅的音樂聲中翩翩起舞。舞步奇特,“表情”神聖,更讓人感到新鮮的是伴舞時用的樂器特別有趣:法號長4公尺,深沉宏亮;林卜的聲音像吹鎖吶似的那麼清脆;振鈴,錚錚有聲;大鼓、小鼓、鋼朗、哈格、鐃、鈸一起奏鳴,旋律奔放,節奏悠揚。每年,準格爾旗的準格爾召、伊金霍洛旗的石灰廟、烏審旗的烏審召都要舉辦這種別開生面的活動。

視火為生命的鄂爾多斯蒙古族

  談到火,便使我們想到蒙古人昔日的生活方式:嚴寒的冬季,蒙古人三三倆倆結伴狩獵,他們喜悅地把獵物放到林間空地上或草原上,很快弄來樹枝、樹葉,攏一堆火,把獵獲物烤得半生不熟,一邊美滋滋地吃著,一邊取暖驅寒,火顯得多麼重要啊!人間萬物的迴圈運轉,處處離不開火。蒙古人視火為生命,以火當財富。火還是溝通人們心靈、增進民族之間友誼的橋樑。噴香的奶茶,名目繁多的民族食品…… 哪樣離開了火也是不行的。只要有了火,就能驅寒取暖,振奮人們的精神。居住在草原上的牧民,往往受交通條件的限制,他們是燒不到煤炭的。於是,他們便就地取材,把畜糞和檸條、沙篙等灌木枝葉當作燃料。蒙古包前堆放著似山如塔的牛糞、馬糞和羊糞,或者橫七豎八地壘垛著沙篙、檸條、白刺、梭梭枯死的枝幹,猶如一幅幅生動的風俗畫,點綴在千里草原上。曬乾後的畜糞,易燃、火苗旺,沒有異味。沙區生長的灌木,有油性、堅硬、火勁大、耐燒。顯然,就是在十冬臘月,寒冰凝霜的季節裡遊人到蒙古包住宿,也會感到溫暖如春。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雖然有的牧民已用電或太陽能為他們的生活服 務,但他們對火的崇拜仍不減當年,年年歲歲都有敬火、祭火的習慣。臘月二十三日(小年)祭火最講究、最隆重。夜幕降臨,參加祭火的男主人和男孩,穿著整潔的衣服,一同來到燃燒著的火盆前,點燃一柱香,先繞行蒙古包一週,再從左、右繞火盆祭三匝,把香插在火盆內,祭火便開始了。這時火盆旁邊的小桌子上,已擺著很多供品:哈達、酒、炒米、紅棗、酥油、磚茶、羊肉等。一直到大年初一以前,他們還要往火盆裡投祭品。並吟誦祭辭,其大意是:“祈求火神恩賜:孝順的兒子、賢惠的媳婦、溫順的姑娘、善良的女婿……,福來!福來!福來!”並且,全家人要吃用清水煮的肉和用肉湯煮的餃子。

鄂爾多斯蒙古族風俗習慣――禁忌

  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對增進民族間的相互瞭解、加深友誼,是必不可少的。蒙古民族的禁忌也是他們的風俗習慣之一。蒙古族的禁忌主要有哪些呢?騎馬或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時,不能從人家的門口或“馬尼宏”杆子中間穿過去,也不能跨越套馬杆。接近主人房舍時,要輕走慢行,早點下馬下車,一為尊敬主人,二不驚動畜群。馬絆子要大頭朝上掛在馬鞍上,馬鞭子不能帶進屋裡去。進入蒙古包前要把馬靴放在門外。入包時,不能踩門檻。進包後坐在包邊。

  蒙古族牧民喜雙不喜單,所以,若給主人贈送禮品,每類物品最好是成雙成對的。到牧民家,請先向主人問好,然後再問天氣和牲畜情況,即使當時有什麼不愉快的事,你也要說吉利的話。不要一進門就坐到炕桌的正面位置上,假若主人謙讓,當然也不必過分客氣。不過入座一定要雙腿盤起,儘管這種坐式對你來說很不舒服。切記不可坐鍋臺,即使天冷,也不要到火爐或灶火上暖腳。主人敬酒時,要用雙手接過。不要用左手給主人遞東西。酒宴上,不論接酒還是敬酒都要把挽起的袖子放下來。

  離包時走原路。告別主人時,主人返回蒙古包後,再上車或上馬。主人獻茶,客人應欠身用雙手去接。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方。如包裡有病人,門外右側則縛一條繩子,繩子的一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不能用菸袋或手指指人,蒙古族忌諱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蒙古族婦女坐月子,滿月前不能進家串門,他們在門口做的標記是:生男孩的,門的右邊掛著由哈達或棉布包裹的樹枝(似弓箭)。倘是女孩,門的左邊掛的是紅布。嚴禁客人打罵狗。對拴有紅布的牲畜,絕對禁止使用。參觀宗教儀式時應注意:不要魯莽介入;參觀時不妄加評論,不喧譁;不模仿;不吸菸,不走動。


鄂爾多斯蒙古族與神聖潔白的“哈達”

  蒙古族視哈達為吉祥物,迎來送往、拜見尊長、覲見佛像、婚喪喜慶都要獻哈達。獻哈達是一種對客人最普通又最尊貴的禮節。向客人、長輩獻哈達時,要把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對平輩或下屬,則要求用雙手系在對方的脖頸上。獻贈哈達的長短,要依接受哈達人的社會地位來決定。哈達一般是白色,因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也有藍色和 ...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熱情奔放,剛健,同時又細膩含蓄,伸展穩定,以優美挺拔見長,更以詼諧、爽朗明快、憨厚聞名中外,性格多樣化,表現力極為豐富。   “沙吾爾登”舞是流行於新疆蒙古族民間獨具特色的傳統舞蹈,“沙吾爾”蒙古語,指馬跑動時,馬頭上下不停地彈動的動作,“登”則是“託布秀爾”琴彈奏出的“登登”樂曲聲音。“沙吾爾 ...

蒙古族舞蹈的特點風格等等

  特點是渾厚、含蓄、舒展、豪邁。風格凸顯力量感,表現蒙古人民豪爽的性格。   蒙古族舞蹈,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以及吉林、黑龍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的民間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與他們的狩獵、遊牧生活有密切聯絡。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鑿刻的陰山崖畫、烏蘭察布崖畫中,有著生動真實的表現。蒙 ...

民族服飾文化詳解:鄂爾多斯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由於蒙古族分佈地區的不同,服裝的式樣在某些方面又有些不用。今天,要介紹的是鄂爾多斯的蒙古族服飾,一起來了解這個部落的服飾是什麼樣的吧。   鄂爾多斯蒙古族的服飾實用、美觀,從頭到腳都有一定講究。   鄂爾多斯蒙古族的蒙古袍較長,兩側開衩,大襟右邊 ...

鄂爾多斯婚禮:一部蒙古族的風情畫卷

  鄂爾多斯婚禮發源於古代蒙古,形成於蒙元時期。15世紀,隨著蒙古族鄂爾多斯部進入鄂爾多斯地區,其婚禮儀式便在民間廣為流傳。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至今仍然比較完整地保留著鄂爾多斯婚禮的儀式程式,並使其發展演變成為一種民俗文化現象,並於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鄂爾多斯婚禮有哈達訂親、佩弓娶 ...

蒙古族民間舞蹈有那些

  蒙古族因族內地區差異導致民間舞蹈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舞種,蒙古族舞蹈有:1、自娛性民間舞蹈《安代》;2、宗教性舞蹈《薩滿舞蹈》《查瑪》;3、表演性民間舞蹈《筷子舞蹈》《蠱碗舞蹈》《好德欽》等舞蹈。這些舞蹈表演形式雖然不多,但都有其深遠的歷史背景及其深邃的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內涵。 ...

最初的宗教舞蹈蒙古族安代舞歷史起源

  本期蒙古族文化為我們帶來蒙古族安代舞歷史起源,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餘種說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說法認為安代最初是用來醫治婦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靈保佑、消災祛病之意。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淵源   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餘種說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說法認為安代最初是用來醫治婦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