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都習俗
閩都習俗
婚嫁 舊時婚嫁禮俗繁瑣。先是提親,由男家提出,經女方父母同意後,取女方生辰八字請星相或算命的合婚。合婚成後議聘,聘金必以“三”字,因“三”與“生”諧音。男方擇日定聘,俗稱“下大帖”,將議定聘禮的一半送往女方家(俗稱上半禮),並給女方長輩送見面禮。女方回送塒蜾,並將男方送來的禮餅、雞、肉等分送親戚。受禮者要於姑娘出嫁前送賀,稱“添箱”。婚前一個月,男方送迎娶日期“紅帖”,並送下禮,迎親前一日,男方送禮書帖“過門擔”;女家回禮雞一對,用紅繩扎雞腳。結婚之日,男家備京鼓花轎,有媒人帶領到女家迎親。進門先“拜堂”後入洞房,新郎新娘並坐床沿,稱坐床。新郎掀開新娘頭上紅緞,伴娘領唱揭蓋喝彩:“揭蓋揭得起呀,家產猛猛起呀;揭蓋揭正中呀,四代兩公孫呀。。。。。。”。飲合歡酒,稱“合巹”。挑選一男孩在馬桶小便,稱“開桶”,取早生貴子之意。下午伴娘扶新娘新郎出廳叩拜父母、親人長輩,受拜者要給新娘“見面禮”,多贈以金戒指、項鍊、手鐲等,謂“見廳”。當晚宴席,上“太平燕”稱“大菜”,新婚夫婦到各桌敬酒,對未曾叩拜的親族要補行拜禮。客人飲宴要把全瓜(魚)留給東家,表示對新人的祝願:有頭有尾、富足有餘。婚後2日,由新娘之弟到姐夫家請“回門”。回門禮節與新婚典禮大體雷同。新婚夫婦多在酒席結束前趕回男家,新娘要下廚“試鼎”。
壽誕 男女登50歲謂“上壽”方可舉行壽慶。未達此年齡的叫過生日。福州俗例,男慶九,女慶十,即男的提前一年壽慶。正壽前一天先做“暖壽”,用三碗壽麵供奉祖先,做壽老人坐在案前讓晚輩叩拜。正壽,張燈披紅,由子女辦壽誕請親友。赴宴客人送紅包、送壽燭炮、壽幛等。宴後有的還講評話熱鬧。
建房 舊時建房,重在環境選擇,講究作北朝南,山脈來龍,左右“砂手”,明堂、橫案、“布袋聚財”。破土、奠基、上樑,都要擇取黃道吉日。上樑時,主人和全體匠人腰束紅帶,樑上貼“福星高照”或“萬年寶蓋”橫批,屋架上掛彩旗。在漲潮或潮滿時舉行上樑儀式,謂“漲財水”。師父領唱上樑喝彩:“建萬年寶蓋,好呀!發百子千孫,是呀!喜招財進寶,發呀!迎福壽康寧,利呀!”上樑日,主人舉辦上樑酒宴請匠人師傅和親友、幫工,並給師傅送紅包,表示酬謝。親友送燭炮,蛋面,鏡框祝賀。
生育 “添丁發甲”乃一家之喜。女人懷孕謂“臨盆喜”。第一胎生男生女都要向近親和鄰里報喜,分送太平面或染紅的蛋。嬰兒三日要沐浴,叫“洗三旦”或“湯宴之喜”,孃家要置辦嬰兒用的圍兜、衣帽、搖籃、被帳、玩具和產婦坐月子用的雞、面、酒等,以示祝賀。滿月辦酒謂“彌月之喜”,赴宴的人要送紅包,外婆家送包、糕、蛋,取三者諧音“包哥太平”。小孩取名,多以族間輩序命名,有的則視嬰兒出生“定時”的五行齊缺情況,選用“五行”所缺的字或偏旁彌補。
重慶豐都鬼城節日習俗
一、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過年”,子時過後,在院壩設香案,擺供果,焚香燭,家家朝天叩拜,放鞭炮,以示辭舊迎新(舊稱“出天行”)。送財神的人送來“財神圖”或“木柴”、“金銀水”、賀年帖,主人要給吉利錢。早晨起床,人們穿戴一新,小輩給長輩叩頭拜年,長輩給晚輩封贈吉利話,並給小孩“壓歲錢”。早餐吃湯圓,上午由家長帶領兒孫去祖墳前燒紙祭拜,放鞭炮,掛“墳飄”。是日,一般不串門,親友相遇,互道“恭喜發財”。初二開始,親友相互往來送禮賀年。建國後,政府規定春節放假,開展慰問烈軍屬活動。機關幹部、職工舉行“團拜”賀年。民間除不祭天敬神,不送財神外,其餘多沿舊俗。
二、 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過大年)。
豐都城鄉歷來有“鬧元宵”的習俗。是日晚,有踩高蹺、劃綵船、唱車燈、玩龍獅等活動專案。城鄉鬧元宵最熱門的是燒火龍,鑼鼓火炮,震耳欲聾,人潮似海,鬧到深夜才送龍(燒龍)入海。農村有用稻草扎船和紙錢一併燒化送年,以示春節結束。
三、 清明
舊時,一般都在清明節到祖墳前掛墳飄(掛青),燒紙放炮。有些還攜帶酒餚,邀同族子弟去先人墓前飲酒“踏青”,講述先人業績。有些合族聚一處做清明會,集體祭祖,共進一餐。建國後,城鄉人民仍有在清明節祭掃祖墳的習俗。機關、學校組織幹部、學生去烈士墓前植樹,敬獻花圈,並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四、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門上懸菖蒲艾蒿,中午吃粽子,喝雄黃酒,且放硫磺煙驅逐蛇蟲螞蟻。長江岸邊人民還在江上劃龍船。建國後,曾在舊縣城和高家鎮興辦過龍舟競渡長江的游泳比賽活動。
五、 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大都吃餈粑。傳說“中秋不打粑,婆娘兒女不歸家”。入夜,家家聚於院壩中,或飲酒,或吃月餅賞月。舊時,一些年輕人常於中秋之夜去別人菜地裡“摸秋”。將摸來象枕頭一樣的南瓜(或冬瓜),送給想生兒子的人家(叫“送頭”),祝其早生貴子。建國後,不少人家仍在中秋節歡聚一堂,白天吃餈粑,晚上吃月餅。“摸秋”、“送頭”等習俗已基本絕跡。
六、 除夕除夕
(農曆臘月三十日)前,人們制新衣襪,殺年豬,辦年貨,貼門畫、對聯,徹底打掃房內外清潔。三十天中午,全家團聚吃一頓豐盛的年飯。入夜,家人圍爐坐至深夜(叫“守歲”),喝清茶、吃瓜子,總結舊歲話新年。
舊時,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吃飯前家家戶戶要在堂屋家神前擺酒飯、燒紙錢,先請祖先過年,之後,一家再圍桌吃年飯,深夜敬四官財神。其俗今多廢。
閩族崇蛇習俗
對蛇的圖騰崇拜,是福建古代先民閩族的獨特信仰。這種信仰;使閩越族與我國南方崇奉鳥圖騰的于越族和尊火崇鳳的楚蠻族判然分別。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解釋"閩"字時說:"閩,東南越,蛇種。"他認為閩人是蛇圖騰的種族,這是對的,但以為閩是東南方的越族則不確。有人解釋"閩"的造字說:"閩為山地,多出蛇蟲之類,故門下增蟲字,以示其特性。"蟲字,實即蛇字。故有人乾脆說,閩就是門內養蛇者。前人有養蛇以滅鼠,養蛇以防止野獸襲擾的。清代劉燕庭曾記述:"福州城內有蛇民,服飾與平民異,其丁甚少。"
古代,中原人認為南方多蛇,又賤視南方種族,故往往以蟲(蛇)命名南方各族,如蠻、閩、蜒、巴、蚩等。楚人本自認為蠻夷,但他們也視比之更遠的南方之地為畏途。《楚辭·招魂》有句:"南方不可以止些","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雄虺九首,往來倏忽"。認為南方是蛇虺出沒的荒遠之區。《福建通志》載:"南方暑溼,近夏瘴熱,暴露水居,蝮蛇叢生。"可見閩人處境險惡,日與蟲蛇為伍,他們對蛇的崇奉,含有避禍求福的意味。
閩人崇蛇的表現形式很多。古代有"翦發文身",以像龍子或鱗蟲,祈求在水中避龍蛇之害。世代在水中生活的(上疋下旦)人,在船上供木龍(木雕蛇像)祈禱,還在岸上建蛇神廟,"畫蛇以祭,自雲龍種"。與此類似,福建各地都建有蛇王宮、廟以崇祀蛇神,保留至今的有南平西芹、長汀羅漢嶺、閩侯洋裡等處的蛇王宮。福清、莆田等地的蛇王廟稱"青公廟"。南平樟湖板及其附近山村的蛇王廟,至今每年七月初七還要舉行祀蛇賽神的慶典。平和縣三坪寺一帶村民,以往有飼蛇以看家守戶的習俗,至今與蛇共寢也恬不為怪。在三坪寺古廟中供奉的"侍者公"即為蛇神。至今,閩、浙和臺灣等地,仍流傳不少蛇與人結合的神話故事。如蛇郎君、白娘子等。類似閩族人的崇蛇現象在臺灣也有,由此也可推知閩臺人民在古代的交往及其種族淵源關係。
再往前追溯到遠古時代,我們還可以看到這種蛇崇拜的證據。漳州地區儲存不少蛇形巖畫和石刻。如華安草仔山有一塊蛇形石刻,上有母蛇、幼蛇、蛇卵組成的生動畫面。華安縣蕉林村,還有5組類似的蛇形石刻,分別表現兩蛇交尾、蛇產卵、幼蛇破殼、群蛇遊動的影象。詔安縣溪口村的一塊孤石上,刻有兩組蛇產卵的影象。這些年代久遠的石刻,所表現的蛇的生活、形態,應是古閩族人崇蛇的心理和習俗的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閩族形成和發展時期,以黃土侖型別文化為代表的福建青銅時代(相當於中原商周時期)的陶器上,就充滿了蛇圖騰的印記:陶器上的蛇形堆塑,陶器表面的蟠虺紋飾,以及仿蛇皮花紋的各種幾何形圖案,都顯示了早期閩族人對蛇的信仰與崇拜的鮮明特徵。
堯都信仰習俗
天 地
春節過年,家家買一張“天地爺”畫,印有天公地母龍騰,中間牌位是“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10字,在當院裡供奉天神地祗,再砍一枝松柏綁在桌上或甕上,下面壓一大塊炭,把神像靠在樹身,便燒香上供。對聯是“天高懸日月,地厚載山川。”橫楣“萬靈”。也有人家不貼對聯,正月初一請,二十日夜送(燒掉)。舊社會結 ...
正月初二都有什麼習俗
正月初二都有什麼習俗呢?為了解決大家的疑惑,小編特地收集了正月初二習俗的相關內容,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看看正月初二都有什麼習俗吧。
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物,名為“帶手”或“伴手”,而禮物必須是雙數,單數則不吉利。
1.迎婿日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 ...
大年初四都有什麼習俗
大年初四都有什麼習俗?小編特地收集了相關內容,那麼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大年初四都有什麼習俗的相關內容吧。
迎灶神、送火神:
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 ...
本週六迎立秋,立秋的習俗你都知道嗎
本週六(8月7日),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立秋,表示秋天來臨,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時間已經開始遠離夏日,慢慢向秋天開始過度了,我們也要做好迎接下一個季節的準備了。那麼,立秋的習俗有哪些呢?
迎秋
在古代,立秋被稱為立秋節,是很重要的節日。早在周代,每逢立秋日,天子都要親率三 ...
過了臘八就是年,那麼過年前的習俗都有哪些?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八節,每年農曆的十二月初八。臘八節一到,意味著春節越來越近了。那你知道從臘八這天開始到大年三十,都有哪些習俗嗎?
春節前的習俗
臘月初八:臘八節
喝臘八粥是臘八節的傳統習俗之一,古代每到臘八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都要做臘八粥 ...
2020年頭伏是哪天 頭伏都有哪些習俗
2020年頭伏是哪天
2020年頭伏是7月16日開始,2020頭伏時間段是: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共10天。
頭伏怎麼算
每年入伏的時間百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 ...
北方大暑節氣吃什麼食物 北方大暑都有什麼習俗
北方大暑節氣吃什麼食物 北方大暑都有什麼習俗
1、流行“貼伏膘”
大暑來臨前後是一年中最熱、農作物生長最快、最關鍵的時期。既為酷熱節令,在三伏天熱人們很是注意飲食,在北方將之稱為“貼伏膘”。這個時候,北方人的習俗是吃麵條、餃子、雞蛋等,北京俗語為“頭伏餑餑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北京人還會做冰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