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許多禁忌已自行消失。但仍有一些殘留於民間,尤以農村為著。
1、忌事
借別人的藥鍋和搖籃不能送還,等人家用時來取;
產婦在門簾上掛紅布或篩面籮,以示“閒人免進”;
孝子不得頭戴孝帽進別人家門;
民房的方位不正東、正南、正西、正北;
藥物不能放在窗臺上;
農曆初一、十五、二十三不去看望病人;
孕婦不得在煤窯和建房工地出現;
嫁出去的閨女不準在孃家過年;
產婦不過百天不能進他人院,也不能回孃家;
婦女“坐月”頭一個月內,丈夫不能在外過夜;
打場時不能坐碡碌;
送饃及其它食品忌送雙數(東鄉例外,但忌送4個);
城內結婚不出南門(因“南”與“難”同音,怕婚後難過);
通義村十月十五不炸油食。
2、忌語
不說“酒完了”,而說“酒起了”。
不說“失火”,而說“起火”。
說長者之死是“老了”,小孩之死是“丟了”。
農村打場不能說被認為是限制產量的話。
一般人稱老鼠是“害踐”。
山裡人打山豬是“牲口”。
老年人的棺材叫“喜壽”、“壽器”。
回族禁忌
回族的禁忌習俗主要有三大類,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兇猛禽獸,自死的牲畜、動物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菸、喝酒等;禁止崇拜偶像、禁止玩賭,禁止放高利貸等。
一 回族的禁豬習俗、禁食自死物及其他飲食習俗
豬是回族群眾最為敏感的一個問題,也是回族風俗習慣中最主要的問題之一。長期以來,無論遇到什麼壓力和阻力,始終未改變回族禁養豬,禁食豬肉的習慣。公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為了消除頻繁的戰爭,促進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統一,順應了當時阿拉伯地區禁食豬肉的習慣,吸收了猶太教《舊約全書》中有關禁食豬肉的戒律,並在此基礎上加以補充、完善,列入《古蘭經》中。這些禁令都是以安拉的名義頒佈的,信仰穆斯林的回族必須無條件接受和遵守,不能有半點的懷疑。
回族在飲食方面,除了禁食豬肉外,還禁食狗、驢、騾等不反芻動物的肉,禁食兇猛禽獸和自死的牛、駝、羊等牲畜,禁食一切動物與飛禽、家禽的血,禁食非穆斯林和非真主之名屠宰的動物等。
回族對可以食的牛、羊、駱駝、鹿、雞、鴨、鵝、鴿、鶉、兔等畜禽,也要請阿匐或懂得宰牲規戒的穆斯林來宰,形成了宰牲定製,即宰前要洗大淨和小淨。如宰牛、羊、駝時,須用繩子捆綁其兩條前腿和一條後腿。並將這些可食畜禽擺成頭南、尾北、面西的姿勢,宰牲時必須先念誦真主名,然後切斷畜禽的食管、血管、氣管,待控淨血液之後方可剝皮或拔毛收拾。禁止用滾水燙皮、燙毛。回族不吃非穆斯林宰殺的牛、羊、雞等畜禽。
二 回族禁菸酒習俗
回族由於受《古蘭經》的影響,嚴格禁酒,毫無變通辦法。回族不喝酒,在家裡也不備酒具,家裡來客人一律不擺酒,有時為了接待客人,在參加宴會時,別人敬酒和碰杯時,回族多以水、橘子汁、高橙等飲料代替。回族群眾認為,酒是一種麻醉飲品,飲酒不但對身體健康不利,而且在歷史和現實當中,因飲酒耽誤國家大事、敗家、喪身、違法亂紀、為非作歹、毀壞自己聲譽的不勝列舉。所以,回族認為飲酒是不光彩、不應該的,必須嚴格禁止。對孩子從小就進行教育,不許飲酒。現在回族無論是烈性酒,還是甜酒、啤酒,都在禁止之列。有些回族本身就不願意和飲酒者同桌聚餐。雖然,回族對酒不像對豬那樣憎惡,城市裡的回民現在也有喝酒的,但他們都背過父母去喝。
另外,回族也不抽菸,認為抽菸特別是抽鴉片是一種犯罪,所以過去回族抽鴉片的很少, 百里無一 ,男女老少皆知道它的毒害。因此,長輩對晚輩,婦對夫都常常進行勸導教育、敲警鐘。
三 回族禁求籤、玩賭、拜偶像習俗
回族禁止求籤、玩賭、拜偶像。自古至今,男女老少均不讓算命先生給自己算命,也不去給別人算命。不揣骨相面,不信風水陰宅,不求仙方神藥,不搞驅鬼治病等等。回民認為求籤算命等這一切都是不正當的汙穢行為。
回族禁止拜任何偶像,在回民聚居的村寨一般不搞人頭雕塑像,家裡忌擺各種人物和動物塑像,牆上也不願掛人頭畫像,只掛山水風景畫。有的回民家雖掛了人物或動物畫像,但禮拜時,在畫像的眼睛上蓋一張白紙。因為回民只信真主不信其他一切神靈,也不去崇拜一切偶像,養成了在家裡不擺偶像的習慣。
回民還嚴禁玩賭,認為玩賭對己、對別人、對社會都不利。認為玩賭是 核倆目 ,所賺之錢不勞而獲,是不義之財。回民還禁忌放高利貸,認為放高利貸使不得。另外回民還禁止用食物開玩笑;禁止婦女袒胸露臂;忌漢民到回民家借餐具;回民還禁止男子戴金飾、不許過度裝飾、嚴禁扎青(黥墨、文身)、拔部分眉毛等等。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除夕的起源
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殺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惡聲謾語,忌隨地便溺,忌潑汙水、燈油於地等。人們在大年三十到來時,一面歡度佳節,喜慶豐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掃衛生,以驅疫病、除惡鬼。尤其是在年夜飯時,有更多的禁忌。
1、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大人要教孩子說,否則新年不順。避免說出“破”、“死”、“病”、“輸”、“敗”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說“童言無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後果。
2、年夜飯就餐前,必須要先要準備供品祭祀祖先。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說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祖靈請來之後,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佔用,意為不能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祖靈時,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門外無主鬼魂聽到後,造成小孩夭折。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3、吃完年夜飯後,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全家歡聚一堂,圍爐而坐,敘舊話新,暢談美好的祝願,寄希望於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時,要遵守一些守歲的禁忌,禁忌大聲喧譁,以免驚醒惡魔;禁忌照鏡子,以免見“惡魔”;禁忌將燈油潑地,倘若油味沖淡了酒味,“惡魔”便會醒來,導致禍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謂著這年會有“破運”,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中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並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災難。
4 、除夕是去舊迎新的時候,尤其是懼怕疫病與惡鬼。因此,人們的除夕禁忌,是源於傳統對年的特殊認識。除夕的禁忌極多,也極其重要,集中地體現了人們趨吉避凶、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在與時俱進的年代,人們除夕的禁忌也在不斷地變化著,朝著科學健康和諧的方向前進。
動物禁忌 發現家中有蛇,稱“看家蛇”,習俗以為家蛇能福佑、守護主家,不能傷害。禁小孩觸控燕子,掏燕子窩,以為燕子有毒,會致人得病。忌鳥糞屙身上,聞狗哭,烏鴉當頭叫,鼠脫腳,雄雞上屋,母雞啼等,不吉。
行為禁忌 忌小孩屋內撐傘,從他人胯下鑽過,謂長不高。忌小孩吃魚籽、雞爪、孵胎蛋(未能孵出小雞或小鴨的蛋 ...
祝壽 俗稱“過生日”。有大慶、小慶之分。逢十為大慶,年慶為小慶。大慶遍邀親朋,小慶全集兒孫。大慶的賀禮有壽匾、壽屏、壽聯、壽酒、壽肉、壽麵、壽桃等。當兒女的還送壽衣。小慶則只送壽桃。壽桃即用面做成桃形,附青枝綠葉於其上。
滿月 生下小孩1個月頭上,來個慶賀。舊時因所生男女而分為大賀小賀。現則不分大小親 ...
縣人以吃稀飯為習。吃乾飯時常要喝湯。外出者常因吃不上稀飯或喝不上湯而食慾不振。常風稀飯有米湯、米羹、甜菜飯、米 、拌湯等。米羹尤為農民喜愛。本世紀80年代後,乾飯和炒盤菜者漸多。
食物向以小米為主。80年代後,白麵也成為主食,小米可做成軟硬不等的白飯、悶飯、米羹、稠米羹、撈飯等。瓜悶飯是農家秋冬的常食 ...
舊以厚葬為習,棺柩以柏木為佳。富者生前要圈好墳地。民國以前,有停柩在家數年的現象,多因兄弟不和打官司,塋地不妥,或待父母同死入葬,極不衛生。民國初期,此風被禁。
舊葬禮一般程式為:
收氣前處置 病危即予沐浴,理髮,更衣,移屍體上草鋪。
報喪 官宦士紳寫成訃告貼在大街並通知親友。平民則由其子身穿 ...
房以磚木結構為主。解放前,院多為四方四正的四合院,房多為上下各三間的兩層樓,依地形之高處確定主房。主房屋坡高出其它樓。出樓道,寬為1—1.3米,設有欄杆,高約1米。樓道之設既樣式別緻,又行動方便,憑欄俯視院落,別有一派風光。富者多住“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四大”即東、南、西、北四面正房各三間;“八小”即在 ...
淄博境內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及語言行為等方面,有許多禁忌和避諱,如吃飯時忌敲飯碗,也忌把筷子插在碗裡,說這是供死人的方法。下水餃露了餡,忌說“下爛了”。給別人倒茶忌壺嘴對著人,說這樣令人不順心。客人進門的第一頓飯忌吃水餃,因為水餃是送行的食品,俗稱“滾蛋包子”,意味著客人不受歡迎。陪客吃飯,斟酒忌淺 ...
境內居民,以男婚女嫁、生兒育女、祝賀壽誕、新春佳節、購建新房、喬遷新居、店鋪開業、升職升學等為喜慶事。喜慶之際,忌諱甚多。有迷信色彩,亦有美好的嚮往。凡喜慶事,普遍忌白色,以紅為上色;忌與喜慶氣氛相悖的言行;忌單日,多選雙日。婚嫁時縫製婚用被褥和擔當娶女客、送女客,多請“全合人”(指有兒有女,丈夫健在的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