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陽泉的葫蘆

陽泉的葫蘆

  葫蘆,是城鎮人們在房前屋後搭架種植的一種植物,一般是在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按民事“房前屋後種瓜點豆”的老傳統整地、施肥、下種。一個月左右幼牙破子而出,之後,長出的嫩枝葉依附著人們搭好的蓬架頑強地挽繞而上,經過幾個月的生長,幼枝長粗並開始長花,當這個花脫落後,一個負有生命的“葫蘆”便誕生了,它要在藤架之中生活好多個月,大多是在秋季的九、十月份開始成熟,收穫後可食,進一步老熟後可留子,再後來就留做葫蘆工藝了。

  近代,(1973)在浙江餘姚河姆度原始社會遺址中發現了葫蘆子,從中可以斷定我國種植葫蘆的歷史可以追述到七千年左右。然而,在古代早期甲骨文中的“壺”字就是依照葫蘆的外形而創造的。“葫蘆”這一名稱,在唐代已開始流行,古人稱之為“壺”,曰:瓠,也曰:匏。人們對壺、瓠、匏的三種稱呼皆可通用,初無分別。種植葫蘆的盛期是在宋代以後,葫蘆的品種逐步繁衍。關於對葫蘆的記載在元王楨《農書》中提到:有大、小、長柄、壓腰等不同形態的葫蘆。《本草綱目》壺盧條則稱:“後世以長如越瓜,首圓如一,老為瓠,瓠的一頭有腹而長柄者為懸瓠,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為壺,壺之細腰者為葫蘆,各分名色,異於古”。葫蘆可烹飪出多種美味佳餚,這在民間早已為習。子曰:“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採而不食”,可見葫蘆的食用價值很得民心。在《農書》中記載:匏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作葷羹,可密煎作果,可削條作幹。小老可做盒盞,長柄老可做噴壺,亞腰老可盛藥餌,苦老可防病。又曰:瓠之為物也,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咸宜,最為佳蔬,種得其法,則其實碩大,小之為壺勺;大之為盆盞,可天瓤可餵豬,犀瓣可作灌只,舉無棄材,濟世之功大矣。此外匏亦為八音之一,自古即用作笙及其它樂器,時至今日苗族人乃廣泛使用;裁匏成輪,車床旋轉為治玉拋光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功更莫大於系以涉水,所謂“牛河失船、一壺千金”實即堪託死生之救生圈。

  葫蘆有特殊之體制,美妙之色澤,故可製成觀賞價值極高之藝術品及工藝品。葫蘆的製作工藝是先將收穫的葫蘆放在日光下晾曬約20多天,挑選出造型完美的或者是特殊怪異的乾透的葫蘆,採用浮雕、線刻、烙畫、鏤空、押花、描金畫、國畫等技法裝飾美化外面,最後對錶面進行增色上光處理。

葫蘆絲

  葫蘆絲這種樂器用半截小葫蘆作為音箱,以三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排插在葫蘆的竹管下端,嵌有銅質築片,中間較長的一根竹管開七孔。吹奏時口吹葫蘆細端,指按中間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時,左右兩根竹管同時發出固定的單音,與旋律構成和音。其音樂輕柔細膩,圓潤質樸,極富表現力,深受雲南人民的喜愛,無論民音,還是專業舞臺都能聽到它演奏的優美的聲音。近年來在國內外也頗受矚目。一些葫蘆絲樂器與現代電子樂器合奏,亦能體現兩種樂器的完美結合,呈現了古典與現代結合的親切婉轉,溫馨醉人的全新感受。

  葫蘆絲(又稱葫蘆蕭)是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樂器之一。主要流傳於雲南省滇西傣族地區,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中也較為流行。

  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在節日裡,不論是在江中划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用竹筒製作的土火箭),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裡飲酒歡宴,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樂聲。

  傳統葫蘆絲屬簧管類樂器,其結構由一個葫蘆和兩根(或三根)竹管組成,葫蘆上端為吹嘴,下端與葫蘆連線的三根竹管為音管,其中,中間一根較粗較長的竹管為主音管,主音管正面有六個音孔(按音孔),背面上端有一個音孔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一個泛音孔(出音孔)和兩個穿繩孔。主音管頂端裝有金屬簧片,插入葫蘆,其尾端裝有軟塞子。

  葫蘆絲因其音色獨特優美,外觀古樸,柔美,典雅,簡單易學,小巧易攜帶等特點,近年來受到廣大中小學生,音樂愛好者及中外遊客的喜愛。

“從葫蘆裡走出的”拉祜族

  我們說到古人的定情之物就會想到玉佩,說到結婚就會想到紅色的喜服,說到北京就會想到長城……許多普通的事物在特定的文化面前都有著獨特的象徵意義。而葫蘆就是拉祜族具有傳奇色彩和象徵性的吉樣物。拉祜族自古就有“人從葫蘆出來”的神話,拉祜族把葫蘆視為聖物,象徵拉祜族從葫蘆中走出,向太陽奔去的精神追求和吉祥幸福的美好心願。

  歡樂的葫蘆節

  拉祜人民能歌善舞,每逢年節,吹笙跳舞,通宵達旦。拉祜族是一個節日眾多的民族,有許多傳統節日,葫蘆節、擴塔節、太陽節、月亮節、搭橋節、嘗新節、火把節、端幹節、獻新米節、分豬肉節等,其中尤以葫蘆節最為隆重。

  葫蘆節,拉祜語稱為“阿朋阿龍尼”,是拉祜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十月初十。

  每當葫蘆節到來,拉祜族人民歡欣鼓舞。一大早,就穿著獨特的民族服裝,帶著自釀的美酒和糯米粑粑,殺豬宰雞,集中在村子裡的廣場上,通宵達旦,載歌載舞,開始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全寨或數寨人同場歡舞,數十數百支蘆笙同時吹奏,氣勢宏大,十分壯觀。

  午飯後,廣場中央放置著一張木桌,桌面上端端正正地插了一枝青翠欲滴的松枝,桌子下面的土地上,插著三枝青煙嫋嫋的香。幾位老者在場子中心吹響了葫蘆笙,邊吹邊跳,很快就進入了忘我的境界。天真無邪的兒童們按捺不住跟在老人的後面,合著葫蘆笙的節拍,以松枝為圓心,手牽手地圍成了一個圈兒歡快地跳起來,構成了一幅動人的老少歡樂圖;男人們吹起蘆笙,姑娘們跳起歡快的舞蹈,婦女們用大碗斟酒,一碗一碗地送給蘆笙手和跳舞的人們,不論男人還是女人,接過酒一飲而盡。舞蹈盡情地表現一年四季中,人們辛勤勞動、豐收的喜悅。他們以跳歌的形式感謝上天賜予的陽光和雨水,感謝風調雨順,感謝萬物生長,感謝“葫蘆”帶給他們生命的聖靈 ,他們認為“生命”是永遠值得感謝的。

  入夜,熊熊的篝火,伴著葫蘆笙悠揚的音樂、敲著低沉的木鼓,老人們歌唱著生命的歡樂與不易。一個個悽美、歡樂的故事隨著老人的歌聲,在火光中跳躍,在木鼓聲中迴響,在月色中環繞,在生命之河中流淌。就這樣,三天三夜中,人們不停地跳著、唱著、唱著、跳著,盡情地歡樂,忘我地陶醉。渴了,喝口米酒,餓了,吃一口粑粑,累了、困了,休息一下接著再跳、再唱。這就是以葫蘆為吉祥物的拉祜族,與葫蘆的不解之緣成為一種凝結全民族四十多萬人歡騰的儀式。

  永不消逝的葫蘆笙

  拉祜族在創世史詩中說,人類的始祖扎笛和娜笛是從葫蘆中誕生的,拉祜族的祖先也是從葫蘆裡出來的。

  拉祜族蘆笙的來源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過去拉祜族有五兄弟,互不團結,明爭暗鬥。他們的父母用五根竹管插入葫蘆中,做成葫蘆笙,吹出了和諧感人的曲調,喚回了孩子們的良知,使他們懂得和諧團結的重要,停止了無意義的爭鬥。拉祜族認為,葫蘆做成的蘆笙本身就是一種神聖的象徵,吹響的蘆葫笙告訴人們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團結和諧、和睦共處。

  拉祜族用葫蘆裝水、裝酒、裝火藥、儲藏谷種、做葫蘆笙。葫蘆有許多優點,裝水水質清、裝酒不跑味、裝火藥不怕潮、儲藏谷種兆豐年。拉祜人離不開葫蘆,除了按照民族的習俗在農忙中的短暫時期要讓蘆笙“歇窩”,其它時間拉祜人與蘆笙總是形影不離,朝夕相伴。拉祜男人,身上至少有三個葫蘆:一個裝水或酒,一個裝火藥,一個就是葫蘆笙。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葫蘆笙就一直伴隨著拉祜人:老年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吹響葫蘆笙,用心中的樂章去迎接新的黎明;年輕人每天上工和收工,總是一邊吹著蘆笙一邊走,哪怕負重而行,他們也不願放下手中的葫蘆笙;無論怎麼累,只要蘆笙一響就解了乏;逢年節和歡慶的時候,拉祜族人以蘆笙來相互傳播心中的喜悅;戀愛時,他們靠蘆笙來傳達心底的秘密;收穫時,他們用蘆笙來頌讚辛勤的汗水,感謝上蒼的恩賜;苦悶時,他們借蘆笙來驅散胸中愁雲。


蘭州傳統工藝刻葫蘆

  刻葫蘆是蘭州的傳統特種工藝品,即在葫蘆上刻畫出人物、建築、山水、動物、文字等。最常見的刻葫蘆,刻畫的是山水風景或戲劇人物的臉譜,作為兒童玩具出售。清光緒年間,窮秀才李文齋以刻葫蘆為生,所刻葫蘆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如《桃花源記》、《赤壁賦》、《蘭亭序》等。他的雕刻技巧,人物寥寥數筆,求其意態,強調神 ...

陽泉的面羊

   麵塑亦稱面花,作為風俗節令祭品與饋贈禮品在陽泉頗為盛行。它在山區人民民俗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一般都以群塑形式出現。每組或是一出傳統戲劇,或是一簇寓意吉祥的花草魚蟲。它們按一定的需要,高低參差,疏密相間地插在以石榴、花饃、壽桃、蓮花。元寶、花糕或獅虎為造型的基座上,因底座是以載體的作用而存在的,故它的造型 ...

陽泉的鞋墊

  鞋墊,是當地婦女,在閒暇時的一種縫圖繡花的閒活,只要有空閒時間,那在手中邊聊天邊縫繡,繡好的鞋墊自用或送與親朋用,雖說只是用於鞋中的一個墊子,可是,婦女們辛勤地用自己的雙手一針一線地逢出的鞋墊,確孕藏著其深厚的感情和她們的心態與表達心願的方式,仍以繡出的鞋墊來傳遞。   鞋墊中,縫繡的內容是“龍鳳成祥”、 ...

陽泉平定縣宅居

  【宅居】本縣民居自古有土窯、石窯、磚窯、瓦房等,後發展到水泥鋼筋結構的樓房。至今尚存的舊宅居,多為清末民初所建。 窯洞農村最為普及。最初選向陽土壠挖洞,以石灰抹牆,設門窗,有的還有石料或磚掛前牆,窯內靠牆盤一火炕,俗名“土窯”或“靠山窯”。後發展為石料或磚碹拱窯,分縱橫兩種:縱窯於洞口安門窗,並有一明一暗 ...

陽泉平定縣喪葬習俗

  【喪葬】裝裹人斷氣後,換裝三、五、七件,停放門板上,置口含錢兩枚,用紅布蒙臉,隨後放炮三響,即向村鄰報喪,左鄰右舍始上門幫辦治喪。 入殮前,孝子及死者親友拜祭,行入棺儀式。遺體入棺時,兒女要給鋪褥子,近親晚輩要給蓋覆面,並放歲數錢於棺內。 裝裹死者後,因事主家境及當時氣候條件不同,續儀有別。有繼則入棺、入 ...

陽泉根雕藝術

  “大山中生長著各種品類不同的樹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取來燒火做飯、取暖,大量的根部也都毀於一旦。尤其是生長在我市境內大山中石縫隙間的一些樹種,因其地理位置的險峻,水土流失大,生存條件十分的惡劣”。然而,“能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頑強地生存下來的樹木,它的根部一定會有著奇特的、千姿百態的形狀”。這是民間根雕藝 ...

陽泉平定縣婚俗

  【婚俗】境內民間舊有婚俗,一般是男子16歲、女子14歲時,便可由家長提議婚事,婚姻完全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並講究門當戶對及屬相生辰相配等。境內各地婚俗不盡相同,民間有“十里鄉俗不一般”之說。婚禮一般遵循議婚、下貼、下彩禮、請期(擇定婚期)、迎親、謝婚六禮進行,繁文縟節甚多。本境從抗日戰爭時期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