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陽泉的鞋墊

陽泉的鞋墊

  鞋墊,是當地婦女,在閒暇時的一種縫圖繡花的閒活,只要有空閒時間,那在手中邊聊天邊縫繡,繡好的鞋墊自用或送與親朋用,雖說只是用於鞋中的一個墊子,可是,婦女們辛勤地用自己的雙手一針一線地逢出的鞋墊,確孕藏著其深厚的感情和她們的心態與表達心願的方式,仍以繡出的鞋墊來傳遞。

  鞋墊中,縫繡的內容是“龍鳳成祥”、“鴛鴦戲水”、“孔雀回頭看牡丹”、“魚叼蓮”、“喜鵲登梅”、“蛇盤兔”等。還以各種花、草、鳥及對稱圖形,還有在花鳥圖案中加入祝願用語,如“幸福”、“如意”、“吉祥”、“福、祿、禧、壽”、“喜”等,這些都是入繡的內容。縫繡的技法有單色、套色、對比色等形式。縫繡邊框構圖有圓型及疊圓、方塊及套方塊型、圓套方型、菱型、萬字型等形狀。縫繡用線有紅、黃、藍、綠、紫、黑、白等固有色及多種中間色。在縫繡中,不強調色階的柔和,而注重色相的突出,不求色彩的柔和,只強調色彩對比。在這手掌大的空間裡,縫、刺、繡出無窮的感情和愛意。

  縫繡鞋墊是當地女人們的專利,一般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學著縫啊繡啊。人們,每當買一雙新鞋的時候,為了防止鞋底過早的磨壞,總要在鞋內放一對墊子,尤其是生活在大山裡的人們,爬山、涉水很廢鞋,加一雙鞋墊,即為墊腳又起保護鞋底的作用,這些便是縫繡鞋墊延續至今的原因。但是,小姑娘們繡鞋墊,是給自己或給自己的父、母、哥、弟。因為是初學,圖案一般極為簡單,技法也十分粗糙。然而,在待出嫁的這一段日子裡,她們就開始一門心思地為自己和自己的心上人準備鞋墊,她們大都是精心選擇能夠表達自己心願的圖案,選擇豔麗的絲線,極為細心地縫繡出表達愛、情的飾物,並在鞋墊中央逢出大大的主題漢字,使自己的心上人一目瞭然,等到結婚的大喜日子裡送給新郎君。上了年紀的人們,她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縫繡,分送給老伴或兒女子孫。一直以來,這裡的婦女們一代一代地連同傳統的技法一起繼承了下來。

  從古代縫繡的服飾上和其它的一些縫繡飾物中不難看出繡物的精湛,鞋墊雖說只是腳下之物,但是,此物以情為上,以物寄情的獨特風格並以古樸粗放的圖案也顯拙雅。然而,縫繡鞋墊的過程卻很簡單,在縫繡之前,先拿碎布頭用醬糊一層一層地裱出,幹後備用。以鞋底為尺寸畫出並剪出底樣,選擇一種圖案粘在底上,選用各種絲線依次縫繡。婦女們多數是以自己的審美觀,隨心所欲地把各色各樣的絲線堆縫上去。她們會根據圖的內容分片、段、塊、線或一層、多層地縫繡,透過層次和顏色的變化豐富圖案的觀賞力。縫繡鞋墊有兩種手法,一種是按照圖的線條走向依次加用色線平縫上去,走線的地方為凸起的色線條,也就是這個圖的輪廓,其它地方可見底色。這種鞋墊比較簡單,就和繪畫中的線描畫一樣。但也可以用色線隔出不同的區域。這種鞋墊縫繡簡單、明瞭。用材料少、製作速度快。另一種是用色線把底面全縫滿,根據圖案加色線、加層次堆縫堆的。最後用剪刀剪斷線頭,進行修整便成。

  縫繡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在這個漫長的歲月裡,世間雖然幾渡蒼桑,更新換代,縫繡鞋墊一直沒有改變過,出自勞動婦女之手的傳統手工品也因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發生了些許變化,那就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又加入了許多現代的材料及新的理念,賦予新的活力,並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改頭換面。在今天看來,即便是再變,就從它的使用上或者是在理念中,還在被人民大眾所利用

陽泉的面羊

   麵塑亦稱面花,作為風俗節令祭品與饋贈禮品在陽泉頗為盛行。它在山區人民民俗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一般都以群塑形式出現。每組或是一出傳統戲劇,或是一簇寓意吉祥的花草魚蟲。它們按一定的需要,高低參差,疏密相間地插在以石榴、花饃、壽桃、蓮花。元寶、花糕或獅虎為造型的基座上,因底座是以載體的作用而存在的,故它的造型大都渾厚而乖拙,一般不作過多的雕琢。用於麵塑的麵粉,一般用頭籮面或二籮面,現在普遍使用精粉。其作法是先將三分之一的面發透,再加三分之二的生面兌適量鹼面和勻,其軟硬以捏塑後不走形為度。蒸熟後稍冷卻,隨即著色,太熱易揮發,太涼易流色。色劑多以品色為主,經水、白糖水或白酒溶化後使用,顏色於卻後,用雞毛或小楷筆蘸蛋清或香油塗刷麵塑。經過這道工序,麵塑的色彩更豔麗奪目,似金鎂玉雕一般晶瑩可愛。麵塑既是精湛的藝術品,又是精美的食品,故深受廣大群眾歡迎。其原料豐富,製作工藝簡單,得以世代相傳,經歷代藝人的不斷創新、完善,在造型著色等技藝上,有了較大發展。

陽泉平定縣宅居

  【宅居】本縣民居自古有土窯、石窯、磚窯、瓦房等,後發展到水泥鋼筋結構的樓房。至今尚存的舊宅居,多為清末民初所建。 窯洞農村最為普及。最初選向陽土壠挖洞,以石灰抹牆,設門窗,有的還有石料或磚掛前牆,窯內靠牆盤一火炕,俗名“土窯”或“靠山窯”。後發展為石料或磚碹拱窯,分縱橫兩種:縱窯於洞口安門窗,並有一明一暗或一明兩暗的套窯;橫窯於一側做門窗。石窯前牆,用錘鏨鑿以雨點、風披等紋理,大方美觀。窯洞天窗頂上留一孔,以對流空氣;門坎下也留一孔,俗稱“貓道”。窯洞冬暖夏涼,堅固樸實。 瓦房為城內及縣城附近居民主要建築。民居瓦房通以礎石砌明根,前面明柱兩排,上有立臥欄杆。簷下有簷臺,通常除正面隔扇門窗外,山牆後牆均臥磚到頂,裡貼土坯。屋頂鋪平瓦蓋筒瓦,砌有中脊與邊脊計五條。富裕人家脊端按獸或吻,俗稱“五脊六獸”。據傳,本縣瓦房上的獸頭為明洪武年間由皇帝賜準配飾。做正房、主房者多築五間,俗稱“戚位”。 平房房頂用石灰、爐渣拌合夯制,略有前坡,便於流水;牆壁分“條盤型”、清水牆多種。 火炕不論是窯洞還是瓦房,室外內均盤火炕,冬季取暖、秋季炕糧缺煤炭的地方還能兼用炕火做飯。農村火炕都築有通天煙囪或半牆灶洞,煤氣外冒,安全科學。 宅院舊時傳統的宅院格局多為四合頭院。官宦、富豪家住穿心院、過庭院、偏正套院。院開正門者,進院迎面立一影壁;開偏門者,多以配房山牆代影壁。一般農戶宅院不配套,有主配房各三間的“三三”院或主配房三合頭院。多數貧苦農民及山莊窩鋪的住戶皆因地挖窯,依山築房,或有舍無院,或依土壠成院,或以石牆圍院,用荊草編籬入門,一家幾代廝居一舍者也不少見。 新中國成立後至70年代,提供建設集體化新農村,多以排窯上築排房的土樓為主,講究整齊劃一。80年代初,城鎮農村多建正房三至五間,配東西房二至三間,自成一院,且從石碹窯洞發展到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平房。80年代後期民用小樓興起,且日趨考究,客廳、臥室、庫房、灶房、盥洗室、衛生間均設計在內;室內以床代炕,冬季取暖為火爐或暖氣,也有使用電褥及空調器者。 新中國成立前,富戶大族講究並追求“四世同堂”、“五世濟康”,故院落居址多有三合頭院、四合頭院、偏正套院以及“一門數進”院的群體建築。本縣解放後特別是80年代,民間建房安宅講究採溝通風、堅固適用、舒適大方,故喜建正房。間數以單為吉,正偏配套,門窄牆高,影壁掩院,嚴謹封閉的習俗仍舊保留。


陽泉的葫蘆

  葫蘆,是城鎮人們在房前屋後搭架種植的一種植物,一般是在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按民事“房前屋後種瓜點豆”的老傳統整地、施肥、下種。一個月左右幼牙破子而出,之後,長出的嫩枝葉依附著人們搭好的蓬架頑強地挽繞而上,經過幾個月的生長,幼枝長粗並開始長花,當這個花脫落後,一個負有生命的“葫蘆”便誕生了,它要在藤架之中生活 ...

陽泉平定縣喪葬習俗

  【喪葬】裝裹人斷氣後,換裝三、五、七件,停放門板上,置口含錢兩枚,用紅布蒙臉,隨後放炮三響,即向村鄰報喪,左鄰右舍始上門幫辦治喪。 入殮前,孝子及死者親友拜祭,行入棺儀式。遺體入棺時,兒女要給鋪褥子,近親晚輩要給蓋覆面,並放歲數錢於棺內。 裝裹死者後,因事主家境及當時氣候條件不同,續儀有別。有繼則入棺、入 ...

陽泉根雕藝術

  “大山中生長著各種品類不同的樹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取來燒火做飯、取暖,大量的根部也都毀於一旦。尤其是生長在我市境內大山中石縫隙間的一些樹種,因其地理位置的險峻,水土流失大,生存條件十分的惡劣”。然而,“能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頑強地生存下來的樹木,它的根部一定會有著奇特的、千姿百態的形狀”。這是民間根雕藝 ...

陽泉平定縣婚俗

  【婚俗】境內民間舊有婚俗,一般是男子16歲、女子14歲時,便可由家長提議婚事,婚姻完全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並講究門當戶對及屬相生辰相配等。境內各地婚俗不盡相同,民間有“十里鄉俗不一般”之說。婚禮一般遵循議婚、下貼、下彩禮、請期(擇定婚期)、迎親、謝婚六禮進行,繁文縟節甚多。本境從抗日戰爭時期始, ...

陽泉平定縣生育習俗

  【生育】喜慶習俗境內喜慶習俗特色鮮明。民間凡遇生育、壽誕、喬遷之喜事,都按一定規程予以慶賀。生育:境內民眾凡生育第一胎嬰兒後,女婿均要到岳父母家報喜,俗稱報“布喜”。報喜時,女婿攜禮品燒餅20個,或女婿臂夾披紅公雞一隻,手提盛酒的銅壺,俗稱“酒秫”。如生男則雞頭、壺口朝前,生女則相反,使人觀其狀便知男女。 ...

陽泉的剪紙

  民間剪紙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並在他們自己當中應用和流傳的一種藝術樣式。它生存於勞動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制約,體現了人類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   從技法上講,剪紙實際也就是在紙上鏤空剪刻,使其呈顯出所要表現的形象。勞動 ...

陽泉平定縣飲食

  【飲食】家常飯食本縣自古以來以小米玉米麵為主食,兼食雜糧早飯慣吃玉米麵糊糊,俗稱“饊”;多以小米米湯沸時撒玉米麵其中,邊撒邊攪,熬熟成粥狀。也有把老倭瓜一同熬入者,舊時貧民還有摻谷面、糠面、高梁面者。中午多吃玉茭面抿圪蚪,和麵時摻加榆皮面、粘杆面或白麵、豆麵等,間吃“糊拙”,窩頭、餺爛、玉米麵吃圪瘩、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