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鑼+流傳至今的敲擊樂器
雲鑼 流傳至今的敲擊樂器
雲鑼雲鑼,出現於唐代,元代開始大為流行,是漢、藏、蒙古、滿、納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擊體鳴樂器。古名雲轍,又名雲璈,民間又稱九音鑼,藏族稱丁冬、丁當,是鑼類樂器中能奏出曲調的樂器。早期雲鑼多用於道教生活,其後流傳於民間,一般來說多用於民間音樂、地方戲曲和寺廟音樂中,流行於內蒙古、雲南、西藏和漢族廣大地區。
雲鑼由鑼體、鑼架和鑼棰組成。雲鑼由大小相同,而厚度,音高存在區別的若干銅製小鑼組成。這些小鑼以音樂次序懸掛於木架上,每一個小鑼都由3根繩吊在木架的方框中。雲鑼的演奏方法與中國鑼類似,用小槌擊奏,其常見編制為十個一組,也有十四個一組和二十四個一組的大型雲鑼。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將音高不同的小銅鑼編排起來,用於音樂實踐中。
宋代畫家蘇漢臣的《貨郎圖》中,一 貨郎身掛數件樂器,其中有一件為十面雲鑼,可知早在宋代民間已有云鑼流傳和使用了。六百多年前的元代,雲鑼不僅在民間流行,並且在宮廷宴樂中使用,當時稱為雲墩,《元史·禮樂志》“宴樂之器"中有:“雲墩,制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長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擊之。”這也是見於文獻的最早記載。元代雲鑼還用於宗教音樂中,如在山西芮縣永樂鎮的永樂宮元代壁畫《奏樂圖》和三清殿斗拱間的裝飾畫中,均畫有演奏雲鑼的影象,宮中壁畫反映的是道教生活,表明雲鑼早期已用於道教音樂。元代的史籍和壁畫看來,就有十、十三和十四音雲鑼。
清代前期,雲鑼曾發展到二十四音, 《揚州畫舫錄》記載著在福建地區曾流行過十四音雲鑼。據《清史稿》載,雲鑼在清代宮廷音樂中已廣泛用於御前儀仗樂、丹陛大樂、中和清樂、導引樂、鐃歌及鐃歌清樂、凱歌、慶神歡樂、賜宴樂等。清代曾有《雲鑼譜》傳世,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收藏,梅先生在《太真外傳》一齣戲中用過雲鑼。《雲鑼譜》後由梅先生贈予好友宋先生。該《譜》詳盡地介紹了雲鑼的音律和每面雲鑼的規格尺寸。
《元史·禮樂志》記載:“雲璈制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長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擊之。”但從山西永樂官的元壁畫看來,元代每架雲鑼所用的小鑼,還不限於十三個,也有用十個,和十四個的。明清以來,長期普遍流行的一種雲鑼,全付由十個小鑼組成。但偶然也有例外,如清初曾有過全付用二十四個的雲鑼,較後在福建又曾有過全付十四個的雲鑼。《清史稿》記載,雲鑼用於御前儀仗之樂、祀先蠶樂章、丹陛大樂、中和清樂、導引樂、鐃歌及撓歌清樂、凱歌、慶神歡樂、賜宴樂、蒙古樂、班禪之樂。
雲鑼屬於金屬體鳴樂器族內的變音打擊樂器類,音色清澈、圓潤、悅耳、餘音持久,但音量不大。不是小型民族樂隊的固定編制,但大型民族樂隊中較為常用。其作用如西洋樂隊中的三角鐵,音量雖然不大,但點綴作用明顯。
幸福鑰匙難到手:“子谷妹”習俗流傳至今
子谷妹 在納西語中為要鑰匙的意思。在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納西人的婚慶中,至今仍流傳著 子谷妹 的習俗。
納西新娘子出嫁之前,送親的孃家兄弟姐妹、叔伯姑舅等親友將新娘嫁妝中的箱、櫃、機、車等的鑰匙隱密保管起來。一般每個人只保管一把。待傍晚時分婚宴結束,便開始整個婚慶中的壓軸戲 子谷妹 。
在男方家的院子中央拼接一排四方桌子,桌面上擺滿美酒佳餚、糖果瓜餅。一般桌子正中央坐的是新娘的親兄弟,表明納西族天下母舅大的禮儀觀。其餘的按照與新娘的親疏輩份順序排座次,如果送親賓客坐不完有空位子,則安排一些男方的人補上,坐滿為止,表達了納西人對客人的尊敬之意。一切安排妥當,新郎新娘開始向在坐者要鑰匙,以開啟幸福之門。這時候,整個院內熱鬧非凡,人們往往分成兩個陣營:一方是藏鑰匙的送親隊伍,他們多由伴娘 胖金美 (納西未婚姑娘)組成;另一方是要鑰匙者的新郎新娘及賀喜者,他們多由小夥子組成。當新郎新娘每走到一位送親者跟前敬上美酒要鑰匙時,被要者及他的助陣者往往會提出一些問題為難這對新人,這時新郎新娘及他們的助陣者要機敏而風趣地回答,常常引來滿院歡快的笑聲。
子谷妹 的過程,也是其他青年男女尋覓心上人的過程。所以當 胖金美 們提出一個問題時,這時小夥子們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問題的對答多數以納西 本子 、 谷氣 等形式完成,既要嚴格按照納西族 本子 的介面連音的格式,又要必須經口即成詩句,是憎是愛,直抒情懷,情真意摯。
如果 胖金美 對回答不滿意,小夥子無法得到姑娘的芳心,而且新郎新娘也很難要到鑰匙,這時新郎新娘就要充當中間調解角色:好話說完,承諾許盡才能要到鑰匙。
待新郎新娘要到所有鑰匙,一般已是次日凌晨。這時才表明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老年人開始互認親家,飲酒對調,通宵達旦。
方響 古代敲擊樂器
畫中的方響
“方響”是我國古代很有藝術特色拜具有固定音高的敲擊樂器。它出自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的北周,後為隋、唐燕樂中常用的樂器。它通常由十六塊晉板根據膏高順序排列而成,用小鐵褪或木褪敲擊發音。
方響約始於南北朝的梁代。《舊唐書·音樂志》載:“梁有銅磬,蓋今方響之類。方響,以鐵為之,修八寸,廣二寸,圓上方下,架如磬而不設業(業指架子橫木上的大版)。倚於架上,以代鐘磬。”又據唐方幹《新安殷明府家樂方響》:“葛溪鐵片梨園調,耳底丁東十六聲”;唐牛殳《方響歌》:“長短參差十六片,敲擊宮商無不遍”。可知唐代方響由“圓上方下”、大小不一的十六塊鐵片組成,用於宮廷燕樂。宋陳《樂書》繪有方響影象,系由16塊大小相同的長方形銅板(或鐵板)組成,分上下兩排以繩懸垂於特製木架上,以小鐵錘敲擊。其音律編次為:下排自左至右為黃鐘、太簇、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南呂、無射;上排自右至左為應鐘、黃鐘之清、太簇之清、姑洗之清、仲呂之清、大呂、夷則、夾鍾,十二律俱備,並附四清聲(四個高八度音)。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方響曾有獨奏樂曲《惜春》、《玉京春慢》和與箏、琵琶合奏的《令神曲》等。唐宋詩文中多有關於方響及其演奏技藝的描述,說明方響在唐宋時期曾盛行一時。宋以後使用漸少。明清時期仍用於宮廷雅樂中,在民間已失傳。
有哪些古代的化妝技巧流傳至今
1、咬唇妝,是要唇部營造出因為害羞偷偷咬完嘴唇,血色還未散去那幾秒鐘的嬌美。咬的時候肯定只會咬部分靠近唇心的位置全“咬”進去那個叫做用力抿嘴。這樣的畫法就類似古法的“點唇”。
2、宿醉妝,兩頰微醺的紅潤,看起來像是宿醉後,第二天清晨酒還未醒的感覺。唐代的婦女們已經畫過類似的妝了,這款妝的重點是在腮紅。 ...
孫權勸學中流傳至今的成語是五個
刮目相待: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舊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吳下阿蒙: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呂蒙。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士別三日:意思是指別人有進步眼光看待別人。開卷有益:開卷:開啟書本,指讀書;益:好處。讀書必有所得。刮目相看:意思是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 ...
汶上梆子流傳至今的班社文化故事
自元明以來,汶上梆子不斷髮展創新,並與曹州梆子相互影響,形成了頗受大眾歡迎的山東梆子,併成為著名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戲曲的不斷髮展,和職業班社有很大的管子,只有這樣的班社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演員,讓梆子戲得到更好的發展。那麼,今天就一起去了解汶上梆子的班社文化故事。
汶上梆子由傳入到形成與發展為獨立劇種 ...
流傳至今的,上古神話中八卦的製造者
八卦是用來推演世界空間時間各類事物關係的工具,它有八個不同的卦相,每一個卦都代表一定的事物。八卦流傳至今,仍對東亞文化有著很重要的影響。那麼,八卦在上古神話中是由誰製造的呢?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上古神話中八卦的製造者是伏羲
伏羲簡介:
伏羲(生卒不詳),風姓,燧人氏之子。又寫作宓羲、庖犧 ...
望夫石的故事,流傳至今的民間童話
在我國的民間童話故事中有這麼一句話“三過家門而不入”相信聽過這句話大家就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了。在民間童話故事裡有著許許多多有關於大禹的故事,今天小編為大家打來的故事叫“望夫石”。
望夫石,首推塗山望夫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是婦孺皆知,不過,如果不是仔細考量,很少有人會想到這 ...
雲鑼是什麼樂器
雲鑼是鑼類樂器,出現於唐代,元代開始大為流行,是漢、藏、蒙古、滿、納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擊體鳴樂器,古名雲轍,又名雲璈,民間又稱九音鑼,藏族稱丁冬、丁當。
樂器一般分為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能夠發出樂音,並能進行音樂藝術再創造的器具。人類透過演奏樂器,藉以表達、交流思想感情。 ...
民間流傳的【添子預兆】
開花結果、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也是家中老人的期待,更是使年輕人們,揹負傳宗接代的使命的根源。那麼,通常在什麼情況下有添子的預兆呢?這個無從得知,我們只能借鑑民間所流傳的徵兆說法來解析一下吧,當然,也就是透過夢••••••
不過,要說夢,還真是讓人潛移默化。但是古上所流傳下來的某些東西,還是很具有參考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