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韓城葬俗

韓城葬俗

  韓城喪俗,主要體現對死者的哀悼。年老者的葬事,尤為重禮。

  一般程式有報喪、戴孝、設靈堂、暖墓窯、過夜、祭奠、迎飯、起喪等程式。死者穿有五身、七身(指襖),鋪金蓋銀,即鋪黃顏色,蓋白顏色,手握銀元,口含元寶。住的是柏木或松木棺材,一般是十條頭(即10塊板)十二條頭(12塊),也有八仙(即八塊板),還有的是四片瓦(四塊板)o富裕人家有套板(桐木作的)。棺材厚度超於外地,一般厚二寸五分或三寸。送葬之日,一般無選擇,多數頭期(即死後第一個七天)埋葬。年令大者,埋葬之日非常隆重,請樂人五到十人之多。富家還請禮生唱禮,連過三天事,氣氛濃,聲勢大。喪服為白色,死者直系子孫穿白布喪服,頭戴系頭,腰繫粗麻繩,手拄麻桿棍。近親穿白衣,頭纏白布或紗布。

  埋葬時有紙紮,一般是童子一對,馬一匹,神樓一個,還有金銀山等。死者之女,行禮特重,除蒸食外,還有手工做的板幡、香幡、金銀山、仙鶴、搖錢樹等工藝品,以作紀念的禮品,還有銘旌歌功頌德。死者從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期齋,共七期,每期主要親戚都前來祭奠。另有百日(即百天)、週年、壽誕、三週年也要祭奠。

  建國後,喪葬儀禮,逐漸簡化,但樂隊規模越來越大,除嗩吶外,還有軍樂隊,電影、錄影等。嬰幼兒死亡,一般送往荒郊野外。青少年死亡大為簡化。婚後青年男女死亡,則以成年人對待。喪葬文書有喪聯、輓聯、悼詞、祭文、訃告:、墓誌銘、碑文等。

瑤族葬俗

  1.砍館下葬。黔桂交界的白褲瑤,老人去世,要為其梳理洗身,並用白布繞住下額綁頭,把兩隻小腿捆綁起來。認為這樣可以防止靈魂亂說亂跑。送喪時,由十六個青壯年舉手託棺,緩緩前行,喪家的女婿及堂兄弟們提著酒罈跟隨,不時用竹筒舀酒給託運棺木的人喝,一路須飲酒不斷,壇不讓空,表示喪家將來福澤豐隆。遇上岔道,須停下鳴槍三響開道,表示驚動天地,求神保佑。下葬前,還邀請巫師祭穴,棺木一經落入墓穴就不準移動。巫師口唸咒辭,手提柴刀按左中右順序在棺木上猛砍三刀,分別表示死者的陰魂離開家門、寨門和人間,只能為活人賜福納吉,不準作祟搗亂。墳多壘為橢圓形或長方形。巫師還插一根“歸家竹”於墳上,象徵死者陰魂已與祖先聚會,並在喪頭放上死者的遺物。有的還在長方形墳的四角,放上四隻雕刻的木鳥,墳旁或墳上豎上一根直徑約三寸、長約六尺的白色標杆,若是宰牛祭奠的,則將一隻牛角掛在杆上。 2.舅爺砍牛。過去,居住在黔桂交界的瑤族,崇拜祖先,重喪祭。有老人死亡,往往要舅爺砍牛祭供。分不同的姓氏,殺水牛或黃牛。先由幾個年輕人執鞭攆牛繞場兩圈,邊攆邊哭,接著,孝子低頭背鏵口進場,駕牛作犁田狀,並用青草喂牛,用篾圈套住牛頸,再用粗繩把牛拴在木樁上。舅爺扛著大砍刀闊步闖入,趁牛不注意,猛朝牛頸砍下,眾人立即一擁而上動刀剖解。牛肉煮熟後,拌入用各家族湊來的糯米制成的糯米飯,用芭蕉葉包成若干包,分發給眾人,見者有份。當眾人開啟飯包看到牛肉時,低頭片刻,表示哀悼。這種喪俗起源於母系社會的祭祀活動,現已不流行此俗。

世界各地神秘詭異的葬俗

  說起天葬,大家都有所耳聞。其實,在西藏這個神秘的地方,人們對死亡的理解可遠不止天葬一種。“樹葬”可是林芝地區最為純淨的一種葬法

  

  被樹葬的一般是一歲以內因病夭折的小孩。家境貧寒的,用布把孩子的屍體裹起來,條件稍好的,會為孩子定做一個小棺材。由喇嘛選擇吉時,家人就會把屍體送進樹林,選

  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讓孩子在上面安息。但是,孩子的父母是不被允許參加儀式的。

  在藏胞眼中,孩子身上沒有罪孽,是最最純潔的。所以,“讓他們清清白白地來,清清白白地走”是樹葬的真正含義。

  這片樹葬林有數百年的歷史,葬在這裡的孩子也不計其數。流逝的歲月和曾經鮮活的生命在這裡凝固。曾經為孩子陪葬的小衣服,也漸漸被時光撕成碎片,飄蕩在風中。在歷

  史的塵埃裡,只有老喇嘛、神聖的經文和他們相伴。

  因為樹葬的緣故,很少有人在這片樹林過夜,除了林子邊的一個老喇嘛。他就住在樹葬林旁的這座小廟裡,唸經、劈柴、做飯、擦試酥油燈,是他生活的全部。即使面對鏡頭,老人也絲毫不受干擾。

  其實藏族最高貴的一種葬式是塔葬,又稱靈塔葬。只有極少數大活佛死後才能實行這種葬禮。先把屍體脫水,再用各種藥物和香料處理後藏入塔內,永久儲存。塔葬在中國民間一些地區也儲存著這種習俗。

  貴州高坡苗人的洞葬也是一種古老的祭奠方式。

  一位苗族學者認為:苗族的祖先居住在黃河流域,神農氏就是他們的老祖宗,由於戰爭失敗的歷史原因,祖先們遷徙到南方。他們的先人一代一代夢想重返故土,以便扶柩還鄉,故有‘洞葬’之習。

  據說,古漢語裡“葬”字也來源與古老的洞葬。從圖片裡來看,的確跟“葬”字象形

  水葬在世界各地流行,有的加國家或地區如今仍然沒有此喪葬習俗。水葬在一些地方是一種浪漫的儀式。人的靈魂在水上飄忽,直至尋找美妙的歸宿地。

  火葬習俗最早興起的是中國彝族,遠古的彝人們認為人死後火葬,靈魂可以隨著青煙找到祖先的送魂路線,回到祖先身邊

  在中國一些地區,遠古懸棺葬展示了神秘崖葬風俗。這些懸棺有的高懸于山崖之上,有的則置於崖上的洞穴之內。透過崖上的棧道可以近距離地觀看部分崖葬遺址及懸棺內的遺骸。

  除了中國,一些古老的國家也都有詭異的喪葬方式,金字塔便是被稱為石棺葬。相傳是古埃及法老(國王)陵墓,源於埃及法老幻想成為永久的統治者,顯示其權威。

  在印度教徒眼裡,人的生命來自“天、地、水、火、土”五種元素,對死者火葬骨灰撒入水,變為泥土,交給大地、上天,這樣就又把這五種元素交還給了生命,所以火葬是最自然的

  冰葬是愛斯基摩人的葬俗。老人對子女說,自己年老睏倦,要睡覺。兒子會意,備一冰洞讓父躺進去,用獸皮蓋好,用冰塊封洞,父便安然死去。五天後兒子在冰洞上挖一孔,以便父親靈魂昇天堂。


畲族

  1.接孃家。是浙江麗水地區畲族的喪葬風俗。當稍上年紀的婦女死後,家人要通知其孃家人來弔唁。來人多是其兄或其弟。如果來人是長者,不戴孝帽,如果是死者的弟弟,則穿孝衣。孃家人來時,在村外放鞭炮。這時孝子孝孫們拿香,按長幼依次跑在門外迎接。孃家入第一個過來時,收拿跪者手中的香,第二人將他們扶起來。有的地方還要& ...

黎族

  1、墓式。黎族墓葬的傳統樣式,共分三種,即長形矮墳、圓形大墳和拔地而起的高尖墳。通什杞人、南開潤人和美孚人,埋葬有固定的墓地山,墳多長形矮墳,墳前不立墓碑,沒有‘掃墓’習慣;樂東、冒東、東方等縣的部子孝人,多是圓形大墳,其他地區的人、杞人和賽人,沒有固定的墓山,多是高出地面的尖墳。後兩種墳,立墓碑,清明節 ...

京族

  為父母和前輩辦喪事是非常隆重的。過去父母死後,要為死者修齋作道,俗稱“做功德”。父母病逝,孝子要到族內各家去報喪,如果是母親去世,還要派一族兄到外家報喪。死者入殮之前,孝子要用熱水為死者抹屍,抹後由孝男或孝女給死者穿上一套麻制的新衣。男屍須戴一頂黑布帽;女屍則要用黑布包頭,腰束一條白帶,腳穿黑布尖靴。死者 ...

怒族

  怒族人民的喪葬儀式各地不一。碧江的怒族在數十年前多行火葬,至今在匹河公社西岸距怒族崖壁畫洞口不遠的地方,古代怒族的火葬場仍清晰可見。近幾十年來由於受其他民族的影響,已大都改行土葬。如死者為男性,埋葬的方式則為伸肢仰臥,如系婦女則屈肢側葬,如夫妻合葬,則婦女須向男子屈肢側葬,反映了父權制統治下,婦女屈從丈夫 ...

侗族

  1.上祭。於死者去世後第二天舉行,祭品須有雞、魚、肉"三牲",誦畢祭文,鑼鼓、嗩吶、鐵炮齊鳴,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婦女的哭聲,整個葬禮顯得十分隆重而悲哀。此外,還給每個參加葬禮者發一條白孝巾,紮在頭上為死者戴孝。   2.樂穴,侗族葬禮。在棺木入土之前,把紙錢、樹枝、雜草丟在空中燃燒,又殺死一 ...

傣族

  1.竜林。是傣族墓地。每個村寨都有自己的竜林。竜林根據死者物件,大致分為三部分。一般正常死亡者埋在一起;未成年死亡者葬在一處;非正常死亡者又另葬一處。一般情況外村人、生人不得進入竜林。傣族認為外人如進入竜林,使會觸亂這裡的鬼魂,寨子裡將會有天災人禍。   2.自選墓地。傣族選墓地,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孝子持 ...

朝鮮族

  親屬無論男女,前來弔唁者都舉一瓶酒,先奠一杯酒,再磕三個頭。晚輩戴孝,女的解開發辮,等死者葬後再將髮辮與白棉編結在一起,一直戴三年;男子戴白色無沿禮帽,長孫還要在帽後拖兩條長棉帶。死者在家限放三日,第三日入殮前要設酒席。入殮時,要把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等物放進棺材,或者將其焚燒。接著,在墳地擺一次酒席,然後 ...